出书作家个人简介(通用8篇)

文/ 耽写网 时间: 个人简介

篇1:出书作家个人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人物经历:

童年经历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段时期,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饿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了18人。”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军旅生涯

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1982年,莫言被提为正排级干部,部队恢复授衔时,莫言被授予上尉军衔,后被提为少校,为副师职干部。1983年5月,莫言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文学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成名之路

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都高度评价了《透明的红萝卜》。

1985年底,张洁在西德出席交流活动时,被问到1985年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发生,张洁回答:“要说大事,那就是出现了莫言。”张洁形容《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天才作家诞生的重要信号。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遭到批判,《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调查,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

1988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后来这部社会批判作品受到当时的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葛浩文也成为了日后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

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闻名世界

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国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译。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价说:“有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

1993年,由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在欧美出版,引起热烈回响,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纽约时报》评论说:“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20,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18位)。

,莫言的《红高粱》成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

的75年(1927-)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

,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珠。”

20,《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当时获奖的呼声很高,最后却意外地以一票之差落选,无缘奖项。《檀香刑》的落选也再次引发了文学界关于茅盾文学奖的争议。同年,莫言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评委会赞扬他的作品“语言激情澎湃,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莫言从《检察日报》调到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10月9日,莫言雕塑亮相上海南京西路雕塑邀请展,这尊雕塑上的莫言神情憨厚可掬,吸引路人目光,被赞“萌萌哒”。

20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篇2:出书作家个人简介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 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个人履历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1984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1980年代对台湾民主发展极具影响的一本书。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而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两年,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兼台湾《中国时报》驻法国、瑞士特派员。还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讲授台湾文学课程,并为学生导演戏剧。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

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19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19,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19,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20,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亲自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龙应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为期四年,龙遂从德返台,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此外,龙也积极参与到关于香港公众议题的辩论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国际交流等话题上,都不乏龙的声音,其专门讨论香港问题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在香港与新加坡的畅销榜上停留长达半年。

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与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20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1949》。

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2012年1月31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行政院长”陈冲表示,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会”将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也将成为第一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部长”。

201月29日,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

年2月17日,展开为期10天的欧洲文化访问,并出席相关颁奖典礼。

个人生活

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次子为菲利普。

主要作品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大江大海1949》 《龙应台评小说》 《野火集》

《野火集外集》 《人在欧洲》 《写给台湾的信》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美丽的权利》 《干杯吧托玛斯曼》 《我的不安》 《百年思索》

《银色仙人掌》 《面对大海的时候》 《孩子你慢慢来》 《野火集》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 《亲爱的安德烈》 《目送》

篇3:出书作者个人简介怎么写

赵勇,山西晋城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近年专著有《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等,合著有《反思文艺学》等,参写、参编著作、教材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目前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傅书华的《蛇行集》为如此:

傅书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艺理论研究》、《当代文艺探索》、《当代文坛》、《小说评论》、《华东师大学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各地省级以上报刊发论文70余万字。出版有个人专著《山西作家群论稿》,与人合著有国家教委统编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五人著)、《鲁迅作品讲析》(三人著)等。 很显然,这是作者自己撰写的陈述性的简介,不夸张、不伪饰、不评价,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事求是。

篇4:出书作者个人简介怎么写

再看《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的“王蒙简介”: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王蒙自1953年开始创作至今,一直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最具有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蝴蝶》、《春之声》、《季节三部曲》、《王蒙文集》10卷、《王蒙文存》(23卷)、《我的人生哲学》、《尴尬风流》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大奖。全国政协、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张中行老人的《桑榆琐话》如此写:

张中行,男,19生于河北香河县,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治学严谨,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有“杂家”之称。著有《张中行作品集》6卷,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留梦集》、《流年碎影》等产生广泛影响。

上两位的简介中就夹着了一些“评价性”的语言。这种“自话自说”性质的文字,我以为是大可不必的。当然,这或许也不排除是责编加的,但不管出于谁手,署名作者本人的书籍,这样的评价语言是很不妥当的。

篇5:出书狂想曲散文

出书狂想曲散文

从来不曾想过要把自己在这十四年来涂写的东西,拿去编成一本书的念头。后来,因为收集(从报刊上把作品剪下来贴在簿子上而已)作品的那本簿子渐渐发黄,而有的剪报已出现模糊及裂痕的现象。我才有了那种出书的打算!

可是凭着自己藉藉无名的身份,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去实行我的梦想。而且,我也常常在各报刊上读到一些曾经自己出钱出版书的作家们大吐苦水经过。看了后就不敢再往前想。

再有此种想法是当我见到一个认识的男记者出版他的两本书后的事。顿时,兴趣又涌到脑海里。开始,对于出版书的种种又缺乏得很。为了要知道多一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就立刻写了两封信。一封寄给那记者,另一封则寄给砂罗越华文作家协会。等了一年多,却一点回音也没有。不过,我倒是收到了该协会秘书先生的回信。在信里他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他的一句:「一本32页型,厚150页的书,大约需要$。」确是使我伸出几下舌头。看得我心惊肉跳。$2000,对我这个没有收入但一直是支出的家庭主妇来讲,确是贵了一点。看后,又不了了之地泠却下来。

后来的后来,我的一个姐姐介绍一本由顺子写的小说集本。也是从他那儿得知有关出版基金的事。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翻看南洋商报,一份我不怎么喜欢看的报纸,但希望会找到马来西亚福建社一团一联合会及雪兰莪福建会馆提一供文学出版基金的启事。

得知砂罗越华族文化协会有提一供出版基金的事时,我高兴了好半天!想起我在这半年以来天天翻看南洋商报的.辛苦,如今,可以弃之不理会,心头上是吁了一口气!

以前,都是在看他人出书的辛酸作品。如今,我真的也想尝一尝个中的添酸苦辣的味道了。所以,说什么也不想再错失这个美好的机会!

开始看该协会的新闻标题题目及内容时,我确实有那种欢一愉不知如何形容的心情。但是,待我看完后,心里有点儿失望。因为该协会主要是旨在推广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之风气同时资助学术研究论著及砂罗越华文文艺优秀作品之出版。并发展及鼓励有富有钻研砂罗越华族文化之文化人才。那就等于说是供给那些拥有历史故事背景的作品者。想想自己对历史没什么研究,所以不可能有此类的作品。倒是对那第二种所谓文艺创作好像有点熟识。不过,心里极是矛盾得很!凭自己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也算是文艺创作,确是为自己失了信心!再者,此文艺创作里的小说、散文及戏剧等等的作品里是不是也要历史故事作背景的?心坎存有的疑问没得问。也就把此事搁在一边。那时已是登该启事后的第三天(即是7月6日)。在做着日常生活起居的家务事时,心里又会想起该出版基金的事来。脑里所想的,尽是这些挥也挥不掉的种种问题。最后,又把那启事重看一次。此时,方才认为此文艺创作就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作品最主要要反映砂州的风土人情或必须以砂州为背景。

这么一想,也不管自己写的东西不够水平(反正文章么,都是自己的好,臭美!)。就立刻下定决心要去申请参加。

(真是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在泗里街,申情表格在诗巫。对于一个有家庭而又视家庭为最主要人生目标的我来讲,我是很为难的。本来要用邮寄方法向有关当局索取一份申情表格,但又怕它会弄失或迟收到。为了此表格,也让我失眠了好几个晚上。后来,就那么地想起了大妹。她在诗巫的一间独中学校教书。有了她,我的问题解决了。

有了一份两式的申情表格在我的一抽一屉里,我就放心地开始了我的计划。起先,我开始预备我的稿子。说起来也真不敢相信自己,涂涂写写了十四年后的我,到今天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作底稿!也是第一次知道它的重要性!

以前,当灵感来时,我就会即刻伏案而写。那个时候的我从没想到用印纸什么的,以致把原来写的那张原稿寄去报馆。登着刊登。作品注销来时,我才会把它剪下来贴在一本练习簿子上。那些没有注销来的,就没有了存稿可作参考用的。后来的最近几年来,会用印纸了。开始,我还是不知道何谓底稿地把原稿寄出去。一直以为底稿就是那张用印纸印下来的稿!因此,到了今日要用它时,才知道它的重要性(可以拿去复印)。如今,没法子,只好把一篇篇的剪报重抄一次,然后复印两份,加上印纸印下来的一张共有三张副本。(附合当局所指示的资格)

在抄写期间,也曾打电话给那些住在泗里街而又有出版过书的作家们,问他们一些关于出书的基本条件。可是,要找的女作家鞠要人及另一位男作家顺子,巧合地打去电话响了又响,就是没人听。我猜想他们一定是换了电话号码或搬了家。要找的人找不到,心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知如何是好。。正当烦恼之际,突然想起六月一日那天寄我一封鼓励的信(连同中华文艺社赠送的『花雨』一本书。)之诗人篮波。找他也是蛮不容易的。。打电话去中华文艺社好几次,才知道他时常出现的地方。等我打去该餐厅时,主人家说他刚刚出去。后来,只好留给那餐厅的女主人我家的电话号码。等真正联络上时,我又刚好在煮午餐。所以,只匆匆忙忙地问了几个问题(事后想起,觉得自己好无知,那样的问题也敢问出口。唉!不提也罢!免得又要难过一阵子!)。在此,谢谢篮波的一切指点。

好不容易地把百多篇的作品抄完,抄得我手酸痛得很!打电话给那在教育部做事的顺子。「啊呀!你为什么不用剪报到存稿拿去复印三份?」顺子这么的对我讲时,我才惊奇为什么我一直不知道用此方法。唔。算了,一句话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那也算是心酸的一面吧!

7月24日,是我家的兄弟姐妹大相聚的日子。住在外地的都在前几天赶了回来。而大妹也不例外。知道她将在隔天回诗巫,我就打算叫她把我的三本副本用车载上,然后送去目的地。如此一来,我也不用亲自把东西送上。

8月5日那天,该协会的主持人打来一个电话说我的做法错了。「你应该把一篇篇作品弄成一本书模样才对。这样一来,我们的评审员就比较容易翻看。」哦!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是把三份副印的稿夹在一起就可以了。原来是要一篇篇作品放在一起共三本副本。然后作品的封面要有书名。目录及自序是在封面及稿之间。(天!原来要有这么多的手续!我因是第一次参加,什么都不懂。该好大妹替一我一次又一次地改正我,我才恍然大悟。)

书的封面是大妹替一我去诗巫书店订成的。目录却是自己写好的。可是,到了写自序时,我却不知如何下笔。每次看到别人写的书时,我是很少去注意作家们如何写序的。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去图书馆找一些本地人写的书作参考。鞠药如的『猫恋』一书里写的序很深奥,学不来。巍明写的序很长,他把他的每一篇作品都一一介绍过。我想我若像他一样把我的百多篇东西也一样解释如何得灵感的话,我想我恐怕也不知如何去写,所以也没学上。倒是到了梁放的『烟雨砂隆』里,偷偷地写了一点。他写的内容像极了我当时的心情及想法,所以我就那么地抄了几行他的『后记』。

事后又发现到梁放写的『后记』是当他已知道他的书可以批准出版时写成的。又弄了一个大笑话!我竟然把它拿来作我写序的内容!糟糕!不知道该协会当局会不会认为太自大 ――书还在押判中,批准不批准还在梦里,而我却已写好『后记』了。也千祈望万希望地认为该协会请来的评审员中没有梁放………。阿门!

篇6:出书作者简介英文

Long Yingtai, was born in February 13, 1952 in Taiwan Kaohsiung County Township Village Da Liao, modern writers, “the Minister of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n 1974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went to school after America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988 moved to Germany, a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1994, published “in Europe”. in , her three book “,” Shanghai man “,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 “Hometown” in Shanghai have issued a. , Long Yingtai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Taipei Municipal Bureau of culture first. In , a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as named outstanding humanities scholars Qiao Ling beam. November 15, , Long Yingtai to 2600000 yuan royalty income, on the writer rich list sixteenth,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In December 5, , officially retiring Taiwan “Minister of culture”.

篇7:出书作者简介英文

Lu Xun introduces Chinese modern great writer, thinker and revolutionary. Old name Zhou Shuren, character Henan talent, Zhejiang Shaoxing person. Was born in 1881. In 1902 went to Japan to study abroad, the original study medicine, latter was engaged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attempted with by to change the national spirit. In May, 1918, first time used “Lu Xun” the pen name,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he first vernacular novel “Diary of a Madman”, has established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movement cornerstone. Around 54 movements, participates in “New youth” the magazine edition work, becomes “54”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great standard-bearer. In 1930, Lu Xun participated in the China free motion big union successively, progress organization and so on th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and Chinese civil rights safeguard. After at the beginning of 1936 “the Leftist Association” dismissed, responded the party the summons, posi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the cultural circle against Japan nationality united front. On October 19, 1936 died of illness in Shanghai. In 1956,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migrated and has reconstructed the Lu Xun grave in Shanghai. Mao Zedong personally for Lu Xun grave inscription.

篇8:出书作者简介英文

Mo Yan was born in 1955, in Gaomi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to a family of farmers, in Dalan Township . He left school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work in a factory that produced petroleum.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joine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and began writing while he was still a soldier, in 1981. Three years later, he was given a teaching position at t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in the PLA Academy of Art and Literature, where he published his first novella, A Transparent Radish (透明的红萝卜)(1984). In 1991, he obtained a master's degree in Literature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出书作家个人简介(通用8篇)相关文章:

毕业单位介绍信

[合集]个人简历范文

面试保险自我介绍范文

关于财政学面试自我介绍(精选3篇)

小学生主持人比赛自我介绍

李白简介及生平事迹

《出书作家个人简介(通用8篇)》

篇1:出书作家个人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l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