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文/ 心随缘 时间: 经典美文

  看戏

  心随缘

  昨天刷抖音突然刷到了一段唱秦腔的,那熟悉的旋律,优美的唱腔,浓厚的方言唱词,一下子把心给抓住了,听着戏音想起了小时候看戏的情境。

  我出生在甘肃农村,自记事起,老家就有年年唱戏的习惯。每年的八九月份,农村差不多处于一个相对休闲期,夏收已经结束,秋收还未开始。县里的秦剧团就会带戏下乡,一个乡一个乡的轮流唱戏,忙了一个夏天的农民们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场去看戏。

看戏

  记忆中,那时候每个乡都有一个戏台子,专门是用来唱戏的。周边几个乡的戏台子我都见过,大同小异,各有特点,戏台子的大小直接可以看出一个乡的经济实力哟。那时候的戏台子都在室外,戏台子坐南朝北,为的是唱戏时太阳晒不着台子上的演员哟。戏台子一般都修建在高处,台口正对面是一个大广场,尽其所能,越大越好。台子上面都是用木头棚起来的,咋说也有几层楼高。一米多高的舞台尽量无限大,便于演员在台子上跑场翻跟头。不唱戏的时候我们几个调皮鬼上去过,还在舞台上学着演员的样子翻过头。舞台后面还有几间小房子或过道间,是演员们化妆、换衣服、空场休息的地方。不唱戏的时候,戏台子上空空的,等唱戏时就会进行布置装饰,那一层一层的幕布把个戏台子打扮的神秘多彩起来。

  平常农村人家都各忙各的,秦剧团一来,唱戏的时间和剧目一出来,大家就从四面八方赶到戏台子前看戏。过去农村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公交车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老百姓都是自己想办法,近处的,走路过去,条件好点的骑自行车过去,再远点的就套毛驴车一家人挤上过去。条件再好一些的村子里会开上拖拉机或是赶上大马车,拉上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过去。那时候我们这些调皮孩子们,家长是无法照管得过来的,当然都是走路去,三五成群,打打闹闹的跑着就过去了。

  戏台子前面的大广场上,早已经是人头攒动了,台口的好位置是需要提前去占据的。那时候好的一点就是看戏从来用买票,戏台下面只要能看到戏的地方都可自由选择,谁来的早谁就先占领台口正中的位置。不像现在有座位,那时候都是自己带板凳,没板凳的就找砖头土块垒成“专座”、“土豪座”。但只要已经有人放下板凳或砖头土块,其他人就不会去挤占。那时候早早地去垒土块为家人占位置也是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但每次都乐意去完成并完成的很好。

  演员们在舞台后面紧张的准备着,下面等待的人们人声鼎沸,找位置的,找人的,闲转的,喧谎的,吵闹的,再加上戏台广场周边开馆子叫卖的,还有拴在舞台后面的马,毛驴的叫声,整个戏场好不热闹。随着戏台上锣鼓板胡响起,戏终于开演了。不管是秦腔《铡美案》《三滴血》《王宝钏》《卷席筒》《穆桂英挂帅》,还是眉户剧《梁秋燕》《张连卖布》等等,演员们喝的卖力,观众们看的起劲,不时会有掌声响起,时而也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哭泣哽咽声,戏迷们已经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了。

  其实也有许多人并不是来看戏的,多半是来看热闹的,至于台子上唱的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人多处趁红火,寻开心。看着那攒动的人头,坐着的,站着的,走着的,板凳上的,毛驴车上的,房顶上的,树杈上的,还有被夹背在脖上的,各具形态,也是很好看的哟。

  不喜欢看戏,更不喜欢看热闹的人,就会寻着那些叫卖声和饭菜的香味去那些馆子周围转悠,一圈又一圈,看得心里发慌,闻得口水直流。想吃个水煎包子,想吃碗臊子面,想吃个饼子,想吃碗羊肉汤,想吃的东西太多,可是口袋里没有钱啊,只能看着有钱人在那里吃得香,自己干流口水。这时候还真感觉热闹是他们的,戏也是他们的,好吃的还是他们的,自己什么也没有哟。

  那时候的戏在一个乡镇一唱就是五六天,有时候会唱十天,每天两场,白天一场,晚上一场。无论是整场戏,还是折子戏,每台戏一般在三个小时左右。有些家住的远的,早晨赶来,看完白天的一场戏,不回家吃饭,有钱的在戏场的馆子里吃个饭,没钱的自己从家带点吃的,接着看晚上的戏。近处的看完夜戏就回家了,远处的有亲戚的去亲戚家住了,没亲戚的就干脆在自家的毛驴车里将就一晚上,第二天继续看戏。

  每年唱戏看戏其实是老百姓休息调整的好机会,也是人们走亲访友交流交融的好机会,更是调皮捣蛋鬼穷开心趁红火的好机会,戏看了多少记不住了,但戏场的那种氛围还有影响,秦腔眉户的曲调还记忆犹新,垒土块占位置,闻着饭馆的味道流口水的情境深深地留下印迹,还真想再回到老家,回到戏台前,重新体验看戏的乐趣。

  图文:许建忠

看戏相关文章:

经典短文(精选80篇)

励志心灵的短篇励志美文(精品多篇)

正能量文章励志短文(通用90篇)

有关青春活力的励志文章(精品多篇)

励志文章大全

2022年励志正能量文章免费下载(3篇)

《看戏》

  看戏  心随缘  昨天刷抖音突然刷到了一段唱秦腔的,那熟悉的旋律,优美的唱腔,浓厚的方言唱词,一下子把心给抓住了,听着戏音想起了小时候看戏的情境。  我出生在甘肃农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