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
自从读大学以来,我便再也没有看过花鼓戏了。
我小时候很喜欢看花鼓戏,在我们南县那边也说看老戏。每次搭草台看花鼓戏时,老爷爷老奶奶们总会赶紧吃完饭出门,占到一个更好的位置。一般是四五排的视角比较好,一二排一直仰着头,脖子看着都吃力;后面的位置呢,往往只剩下听戏,尤其是个子比较矮或者凳子比较低的,往前看全是人们的脑袋,只能根据声音与在缝隙中隐隐映出来的服饰判断是谁出场了。尤其是到了高潮部分,前面的人也都激动的站起来,后面的人也只得站起来,这样算下来等于没站,还白白吃力。每次奶奶都会牵着我的手,去往戏场找到一个更好的位置,然后坐着不动。因为你稍一离身,座位就没有了。有时间要上厕所或其它事情逼不得已离开离开座位,我奶奶一定会找熟悉的人或者旁边的人说好,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看好座位才起身。看一场戏还是要付出很多心力的。至于看一场戏得到多少体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大部分的爷爷奶奶都会沉醉其间,遇到不平的场面就会很愤慨,扯着周围的人议论,说不停歇。当然还有一部分不是来看戏的内容的,准确来说是听戏的。他们总是微眯着双眼,歪歪斜斜地缩在那里。听到一句荡气回肠的唱腔,他们的脚会时不时地点地,也加重了声音,手也跟着动起来,仿佛要给这句唱腔配上旋律。如若是出来一位唱功不行的戏子,他们就会苦着个脸,不时发出“啧啧啧”的声音,毫不留情。
我当然没有那份素养,只是单纯地喜欢听戏,听他们咿咿呀呀地唱,一般一句唱词要拖很长,所以很多年轻人不爱看戏,觉得太慢急死人。我却不急,这大概也是受了我奶奶的影响,从小就听习惯了。有时候自己也会不经意地哼两声,被戏独有的韵味所陶醉。凡是爱看戏的人除了里面的故事,更是被戏里面戏子的唱功与戏的韵味所吸引。戏子不常见,因为很少人会选择唱戏。好的戏子更不常见,若是出现一个唱得好又热爱唱戏的戏子,那真是如获至宝。我们南县就有一位叫“周春桃”的戏子,唱功非常好,感情又投入,演到悲伤情节的时候眼泪一下就出来了,还流不尽,常常满脸泪痕。因此老爷爷老奶奶都很推崇她,轮到她唱戏是非去不可的。据说之前有一个老爷爷看到了周春桃,一时激动,竟然拿出自己的党员证要送给她。这件事令人哭笑不得,但是也可以看出周春桃在这一辈人心目中的地位。唱功是最重要的,戏子的容貌、身段、化妆、服饰等倒在其次。若论容貌,周春桃绝对算不上好看的,吸引观众的还是她的唱功。
如今,花鼓戏已没有我小时候那样繁盛。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唱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还是涉及到时代的变化,如今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忙得踹不过气,有谁会真正跑到草台班子或者剧院认认真真地听一场戏呢?且如今手机不离手,刷一个短视频也就几十秒的事情,真正不愿意花心思去听戏了。老爷爷老奶奶们也渐渐老去,有时候懒得动弹。且如今想要把唱戏当作一门职业的人真的不多,一则看不到前方的路,很迷茫;二则唱戏是要有天赋的,一副好嗓子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再加上戏曲本身的内容限制,唱来唱去就那些内容,才子佳人、大团圆……没有经历过改革,跟现在的时代毫无关联,甚至台词都没有变,人们自然就更觉得看戏没有意思。所以我想,花鼓戏要发展下去首先还是要改革自身,然后发展一批优秀戏子,这样才能慢慢地吸引观众发展起来。
如今我对花鼓戏的记忆也停留在几年前,很久都没有看过了。整天抱着一个手机,也没有那份心思去看,或者说也不想去打扰那份安宁。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能静静心,带着小时候的那份热情再去体会一下。
钟佩佩(笔名:渡风)
花鼓戏相关文章:
★ 励志文章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