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美
文/吴琼
中国的词章家们时常爱描写月亮,世界上仅有的一轮月亮在中国也是备受宠爱的,人们喜欢把圆月比作少女的脸,把月光比作希望的灯。更古老一点的还有花前月下之说,月与花鸟鱼虫、甚至与人类的情感总是分不开的,月的圆缺也牵动着人们的心。文人们描写月亮总是很美很美的,总是为它赋上了朦胧惬意的色彩。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趣,苏轼仰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杜甫有“月是故乡明”的感慨,雪芹先生更是借黛玉之口悲戚地吟出了“冷月葬花魂”之句。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月早已不只是天上挂着的那轮月了。
春江花月夜
中国有著名的古曲《春江花月夜》,最早演奏乐器只是琵琶,后来又被移植为古筝曲。但现在能听到的,大都是民乐合奏的,甚至还有钢琴版的。不必看到月亮,单是通过音乐就能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春季的夜晚月光照在江面上的和谐与朦胧。在一个春花静开、春风融融、春江水暖的傍晚,月亮悄悄地把皎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春江水面上,渔舟归来船头亮着一盏渔灯,从船上传来阵阵动听的渔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世界上还能有比这更完美、更温柔、更让人心醉的景色吗!我不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怎样地陶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或者直想将身心融入这温情的月色中永不离开吧!
春夜的月总是美好的、总是温暖的,它可以让你完全地超脱世俗去融进一个奇妙而又神秘的境界中去,像围裹着婴儿的襁褓,沉浸在梦幻,不愿被尘世的干扰所惊醒。
秋月
古语有春花秋月之说,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月是最动人心弦的景致。春天的花开得娇媚鲜艳、婀娜多姿,却怎奈春日苦短,春花易谢。秋天总是让人感觉到悲凉凋零,特别是当一人独处在深夜回忆往事思念离别的故人时,愈加感觉到那个“情”字难以言喻。仰头看到天上的月,明亮而又洁白,周遭似乎还萦绕着淡淡的烟雾,这时你总会感觉到秋夜的月美的惊世、美的绝俗,用肉眼无法将它看清,只有强忍痛楚打开自己心灵的眼睛去细细解读。秋月成了你的知音良友,你的满腹心事也许都只能诉与它听。
秋夜的月一改春夜之月的温柔和谐之态,变得那么清冷、那么孤独、那么寂寞,直逼人心的悲凉,让你不由得想落几滴感怀身世之泪,却被这轮秋月所冷却了。树倚庭深有月来
古诗词中有“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庭深有月来”之句,月亮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跟随人的踪迹,人群喧闹的地方有月的普照,孤身一人的地方有月的辉映,无人问津的地方亦有月的飘洒。试想一座深山中罕有人至,草木掩映处有一座不知何时建筑、亦不知存在了多久的古寺,终日被云气笼罩,重门深掩、烟锁雾绕。没有人叩响过它紧闭的门,没有走进去观赏它古朴的风情,甚至或许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他就那么寂寞着、伫立着。而月亮却每天晚上都会透过那草木的掩映,拨开那重重的烟雾把月光洒向古寺。那古寺便像一位吸取了天地之精华、归隐了多年的骚客雅士,又像一位披拖着雪白的轻纱的古美人,在月光下散发着世所罕见的气质,吟诵者久已无人知晓的清诗丽句,这是何等动人心魄的际境!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
《围城》里苏文纨邀方鸿渐在苏家花园里赏月,方鸿渐走后剩下她一个人,脑中浮现出了不知是古句还是自己此时感慨的两句诗:“天上月圆,人间月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月亮的圆缺总是与人的离合聚散息息相关的,人们在无意间仰望夜空,看到月亮或圆或缺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丝感慨,更多的是看到月亮圆了,感慨自己此时的离别。
李清照在月满西楼时苦苦等待归来的鸿雁能够捎回赵明诚的锦书;朱淑真在今年元夜时洒泪追忆去年元月时。而月自有其自身规律,月圆月缺本就是自然常理,对此苏东坡理解的最为透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话虽如此,人们却总不能因“此事古难全”而停止悲伤。
月是美的,不管是它的自身还是诗人所赋予它的色彩,都是那么让人着迷。在月亮风清的夜晚,月总会把一束多情的光投到你的窗前,让你去细细体味其中那浓浓的深意。
月之美相关文章:
★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