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漾荡畈”
漾荡畈,位于虞北崧厦东北面,是一块拥有千余亩范围的土地。
偌大的漾荡畈不知形成于何时,这里原是一方地势低洼的土地,面积广阔,它南起杭家村(现杭郭村),北到百沥海塘(即上虞后海塘),东从金冯刘村(现新下湖村),西至新屋里村(现寺前村),盖沥河在此穿流而过,早年在这块土地上,农户们种植水稻、大小麦、豆类等农作物。
听老一辈人讲过,原先在漾荡畈的某处位置上,还居住着一大户人家,不知从何地而来,姓甚名谁,但不知何时,这户人家却又消失不见了,有些离奇,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然而现在想想,只不过是一则流传已久、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罢了。
其实,旧时的漾荡畈还是一块险恶之地,与钱塘大潮仅隔一条海塘,由于紧邻百沥海塘(后海塘段),一旦堤塘冲垮决口,潮水涌入,漾荡畈即有可能会被淹没,农作物也将毁于一旦,四周的村庄更将受害其中,成为一片汪洋,然而这些问题也是当地百姓时常所顾虑的,此后,随着堤塘的不断整修加固和围垦海涂的逐渐开始,这些问题才最终得到了有效治理与彻底解决,百姓们不再因此事而担忧,而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957年,全国实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制,从此,农村土地归生产队集体所有,1958年9月底,全县实现“公社化”,当时“漾荡畈”成为上虞县崧厦区联丰公社杭家大队下辖的四个小队(即生产队)的“公家田地”,百姓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小队,齐心协力,比势产量。
在这块土地上,当地村民百姓给它取了不少听起来“新鲜、有趣”的名称,如“木桥头、新桥头、十七亩头、高石椁、渠道后、茶亭下、张家池头”等,举些例子,比如“木桥头”是指当年这里有一座既小有狭窄的木桥,此桥周边附近的田地均一致称呼“木桥头”;“高石椁”是指此地原有两座高大的石椁,这是一对夫妇坟墓,墓主人是附近寺前村新屋里七间楼的主人,人称“廿八店王”,他与奶奶祖上的梁氏家族有姻亲;“茶亭下”是指百沥海塘边老茶亭底下的田地(因老茶亭建造在海塘边)。1983年,经“分田到户”(即将田地分配到每户),实行农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成为了新下湖村、寺前村、杭郭村村民的“私有土地”,直至现今,同时也有不少外地承包户来此耕种。
在百沥海塘上虞后海塘段寺前村东面的堤塘上有一座“漾荡庵”,也称漾塘庵,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前身为时任绍兴知府俞卿(百姓尊称“俞太爷”),其筑塘憩息之所,海塘修建后,才改为庵堂,后因庵内常年施茶,故又称“老茶亭”(当地也称“上茶亭”),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一处慈善公益点。
据老一辈人说,之所以称为“老茶亭”,是因亭内原有两口方形石池,常年不曾干涸,并且放置竹罐,供百姓、路人免费喝水饮用,至本世纪前后,此庵已面目全非,成了几间废弃的房屋,里面常年住着不少流浪汉、乞丐,现建筑为2017年重新修缮。
站在此庵前,放眼望去,整个漾荡畈一览无余,庵内佛龛中供奉着几尊神祗,其中有两尊称“田公、田婆”,与民间土地公、土地婆相似,每年不同时期,在漾荡畈种植的不少农户来此烧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粮食丰收高产,据说,此庵附近周边村庄的百姓,都曾有来此饮水解渴与休憩歇脚、避雷躲雨的经历,最常见的是过路的行人。
自我懂事起,记得爷爷曾在此种植梨果、西瓜、油菜、玉米、花生、番薯、蔬菜等,漾荡畈陪他度过无数个春秋冬夏,直到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仍在耕地垦种。
2001年冬,随着原先散葬在村内各处的坟茔陆续迁入,村公墓地在漾荡畈北端、百沥海塘后海塘段前规划建成,为此,漾荡畈也成了村庄通往公墓地必经之地,而一到晚上,那条路是没人敢走的,另外,墓地周边的农田,一般村民都不太愿意种植,多年来,一直处在荒废的状态。
可以说,“漾荡畈”是当地人眼中的“粮仓”,在此种植大面积的粮食、经济作物,不少农户们以它发家致富,不仅如此,它还是我们小时候游玩的乐园,每当春季,常去那放风筝、捉知了(蝉)、赏油菜花等,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漾荡畈”承载着当地百姓不少的回忆,广大农户们在此辛勤劳作,犁地开荒,讲述他们所了解、知道的有关“漾荡畈”之往事。
遂风
浅谈“漾荡畈”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