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寻语
范冰倩
近来疫情影响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和集体社交,故而独处的时间比较多,常闻独处是很美的一项享受但是并没有那么简单和容易,你了解你自己吗?接受你自己了吗?也就是说你对自己满意度有多少?多则还会自在,若少那独处之时未免会自哀自怨怕是会生出多少愤恨来,了解自己并非易事,圣人理学前期专研刻苦搜寻,无外乎先找寻真实的自己也就是王阳明说的本心,说到本心就不得不说说孟子,孔子,荀子三位先生对人性最早的定论来,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则提出性本恶,细细观察我觉得都是对的,我们在人群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性是相同的相似的,自出生开始是一张白纸洁净无为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引导塑造出形式各异的性格和人才来,但是也能看到一些孩童会做一些损坏性的事物即使家长严苛督促也无法纠正那些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劣根性,劣根性是怎么来的呢?许多人都在归结于家庭遭遇和生长环境的恶劣,其不然,许多案例告诉我们勤俭克制待人谦厚的家庭也会生出玩世不恭的混混最后犯下十恶不赦的罪刑来,美国心理实验室做过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实验,证明了罪恶是会随着基因传递的,如果家族成员里有过偷盗史,他所传递下去的基因培育出的孩童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夹带一些偷盗癖好,无论他的成长环境多么富有;有过暴力犯罪或者强奸罪的也是同样的,这种遗传就像是白化病一样慢慢的在个体隐藏传递且不一定是在哪一代子孙身上显现;当然家庭环境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个人性格成型的关键步骤,不过基因力量的强大是需要几代人努力更替才会遏制不良动机的显现。
我特别想讨论一下荀子先生的性本恶学说,他跟孔丘先生的性本善(孟夫子的性本善学说是直接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是刚好对立且相反的这就有意思了;先说说孔子与荀子的关系,孔子与荀子师傅与弟子的关系,创始与继承的关系。两者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创始人,荀子是继承与发扬者;荀子出生于孔子死后,因此荀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学习来自书籍,并在儒家思想上根据自己的思想做出了改变,因此与其说孟子与荀子是孔子的弟子,倒不如说是师兄弟的关系。
孔子与荀子在“礼”的不同方面见解与主张更是和而不同;孔子认为,礼在本质上是代表一种仁义的存在,礼中包含仁义之意。而礼与法律的关系却不是很密切,并不像荀子主张的那样,礼需要法律来进行约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张,礼与仁义的关系更为密切,要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观念,就需要人的仁义。
相对孔子的礼而言,荀子的礼便具有明显的不同。荀子也非常重视礼的相关评论,在如何对礼进行约束和规范上,荀子更加倾向于用法律的手段对礼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张,礼与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要施礼必先起法。是不是觉得有什么触动了我们的神经,是社会的发展,按照现在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看出荀子的主张更准确和适用,也正是目前的我国治国的一个标准,以法治国道德辅助,最初其理想的标准是应该大家恪守本分做到有礼节有德德然后法律作为辅助保证安定,可是目前看来没有法律的制约,我们可能连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都难以呈现;周朝时期只有一部周礼就可以国泰民安秩序井然,春秋时期我们按儒家的思想也可彬彬有礼,上下有度,可是时至今日道德变成了一项术语,常听人玩笑最多的就是道德只能约束有道德的人,而大部分人你是用道德标记不了的还得靠法制;3千年的文化基因传承到现在竟要靠条条框框的制度来约束连自我求圣求贤的动力都不见一二,这两年常听到网络一些言辞,“我不作奸犯科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了”这究竟是个什么心态呢,令人愕然。前几天又在讨论“内卷”和“躺平”我倒是也兴致盎然仔细研究了一番,虽然没研究出来什么名堂来倒是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内卷”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关键是你要怎么“卷”如何来利用这个“内卷”借用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的话就是“我们无法逃避竞争但是可以选择赛道”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我们就是要奋力向前的,在你的行业你的追求面前“内卷”可以成为助推器,让你站到前列甚至顶峰,实现自我价值这有什么不好呢,人是有劣根性的,比如惰性,每个人都有,我身边有个老师依靠常年的自律来克服自身的惰性,两个四尺大的“慎独”赫然挂在书房正中央来警示自己,每天坚持书法、整理文献资料、读书,也跟他深聊过几次,老师说自己也时常想睡懒觉去打麻将甚至想就窝在沙发上打盹个一下午,可一想,“一日不用功,十年功夫一场空啊!”不至于啊就偷懒个一下午没有那么夸张吧我一脸不屑的看着他,老师可能看了我的不解,忽然严厉的跟我说“坏的习惯是非常可怕的,你觉得偶尔放纵一下自己没什么,可是就是这个偶尔打开了一个豁口,这个豁口一旦打开了,想要补起来就非常困难的,前一两次的放纵并不会改变什么,你的成就、学识、社会地位、认知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这样你就会觉得侥幸,暗示自己一日不用功根本没什么影响就会想着下一日也去放松,小倩你想一想守在这个小书房里天天的纸啊墨啊的多枯燥哪有外面的缤纷清朗可爱,就会不想回来了;你说是不是因为这一日的不用功偷懒而白白荒废了几十年的坚持和努力啊!况且那么多的老前辈还在坚持用功,我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我顿感惭愧,“内卷”就应该这么卷才对,在自己的领域里自己的目标和信仰面前向前冲,同赛道的人不止是竞争对手也是伙伴战友更是自己的提示器和驱动器,如果没有那些像我老师这样在自己赛道恪守自律义无反顾向前冲的人,那我们现在到哪里去看到那么多的成就,我们的国力如何领先世界,我们的生活如何丰富多彩便利通达呢?你要研究学术就在学术领域你的研究课题上面“卷”你从事生产经营就在你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上“卷”你是职业经理人就在自己的部门业绩和管理方式上“卷”即使一个家庭主妇也要在家里的居住环境交流氛围孩子引导上面“卷”我们明明可以各“卷”各的,而且可以越“卷”越幸福越“卷”越有成就感内心越笃定,为什么要抗拒和指责呢?人生不一定一直繁花似锦但肯定是白驹过隙的,有限的时间里要有动力创造无限的价值和美好体验,这个价值没有特定所指,只要你觉得他有价值即可。
说完了“内卷”就要把话题扯回来,跟人性善恶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关系无外乎是选择,正确的选择,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又拿什么来做标准评判呢?法律这个标尺就太低了,准确的说那是防线,什么样的人能正确的选择赛道呢?就是那些能遏制内心恶的呈现,培育善的认知的,一个人之所以受人敬重不止是因为专业领域的贡献,最大的原因肯定是因为自身品格的持重,比如秦桧、蔡京、严嵩,都是大书法家啊,蔡京的字有多好呢?这么说吧米芾都是他的小迷弟,现在我们打字的宋体是秦桧发明的,本来叫秦桧体的就因为他名声太臭后来改为宋体,严嵩更不必说,清朝贡院里有一块匾额上面是严嵩题的字举子们纷纷反应这么神圣的地方怎么可以挂一个大奸臣的字呢,于是当时在位的乾隆皇帝搜寻遍全国搜罗一圈也未能找到一个可以与严嵩的字并举的人,后来只好打消了换字的念头;这三个人都在警示我们道德的重要性,品行劣迹的人就算你的专业技能再突出再有建树也是无法被敬重的,简单的说法就是做事先做人,那要如何做人呢?那就先摒弃恶而扬善,说起来就了了四个字,可是要做起来就要从细枝末节的生活和沟通习惯,做事风格,认知模式开始审视自己;细细观察不难发现现在直接说话是很奢侈的一件事,都在宣传“情商”没见几个人宣导“率真”的,什么是率真,就是直率和真诚,就是直接的说实话!你看看如今有几人是直接把话说出来的,都是上下铺垫,拐弯抹角加了层层包装后探听式的表达一下需求,若是看法的表达你就更难得一见了,大部分都是迎合,恨不得把想说的话包装加工一下变成美妙的歌谣来唱给人家听,要十分押韵才能悦耳,甚至看到对方略显不快马上更改方向这话也就不要说了,歌也不唱了;你说累不累?不过也能理解,当下的人没几个有气度甚至有自信的,认知都不健全看问题只在眼前和自身的利益、情绪,甚至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是浅薄不足的,根本没有听有话直说的能力,只能听人家唱歌,搞不好还搞不清楚歌词大意,听个愉快的旋律就做分辨了。慢慢的大家都不会说话了,都学着唱歌,到现在可能连歌词都不要写了谄媚的哼哼两句靡靡之音把听者哄睡自是可有求必应了。
不能怪听歌的人,是唱的人没有自我要求,什么尊严、礼教、品性、自我全然不去追求利益当前要什么自我,个性阻挡获利,真是可悲啊,在你自己的赛道上勤奋向前如何非要摒弃自我,为何不能说非要唱呢?而且现实环境是真正掌握社会资源认真做事的人他们都很自律,他们时间宝贵,慧眼识珠你的需求在你踏门而入的时候他们已经分辨出一二了,无需你高歌表演,直接说话是最好的选择,过分包装反而令人生厌觉得不踏实可靠。再者说说日常社交,我是极反对无效社交的,一群人在一起评论是非,相互吹捧有何意义?叔本华曾经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两条路一是接受孤独二是沦为世俗,这世俗无非有三种,绞尽脑汁炫耀自己、添油加醋诋毁他人,相互窥探搬弄是非;叔大爷真真是把社交中的部分人性一语道破,我不能说全部,因为我有三五好友大家在相聚之时每每都是剧烈争执各抒己见后又觉得意犹未尽,自我也有成长,我们可以好好说话不必唱歌,目前看很是幸运,倍感珍惜;
讲孔荀又讲“内卷”自律无非是希望大家以后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赛道,善良正直保持自我的向前进步,找到内心真实的自我,接纳他,爱他,变得自信,自信不是自卑也不是自负是坦然平和,“希望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里多一些语言少一些歌声”。
2022年3月30日
作者简介:作者范冰倩1989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毕业于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江南小镇昆山并定居于此,虽是北方姑娘却有南方的细腻温婉。其爱好诗词、茶道、写作、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海拉尔诗词协会会员,高级茶艺师,有多篇诗词散文作品更发于《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文学社》、《散文网》等
踏歌寻语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