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

文/ 散文网 时间: 名家散文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道成本欲去,挥手凌苍苍。
时来不关人,谈笑游轩皇。献纳少成事,归休辞建章。
十年罢西笑,览镜如秋霜。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
身佩豁落图,腰垂虎鞶囊。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
恋子四五人,裴回未翱翔。东流送白日,骤歌兰蕙芳。
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范蠡说句践,屈*去怀王。
飘飘紫霞心,流浪忆江乡。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
淮水帝王州,金陵绕丹阳。楼台照海色,衣马摇川光。
及此北望君,相思泪成行。朝云落梦渚,瑶草空高堂。
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怀君路绵邈,览古情凄凉。
登岳眺百川,杳然万恨长。知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



翻译

我以前钓了条白龙,后来把它放回溪水。   大道已成,本来想回归天堂,挥挥手,凌驾苍穹。   不想管人间俗事,与轩辕**游玩谈笑去。   给唐玄宗献忠言与文章,却少有采纳,归去来兮,毅然辞别建章台,离开翰林院。   到如今已经十年了,岁月蹉跎,镜只白发如秋霜。   宝剑闲闭在琉璃匣中,自去紫翠房炼丹。   身上佩着道家的豁落图,腰间垂着仙人的虎皮囊。   与仙人一起驾彩凤,志趣是游遍宇宙遐荒。   可是爱恋你们这四五人,所以一直徘徊犹豫,不忍心翱翔而去。   一天天黄河东流送白日,歌声传递兰蕙的芳香。   仙宫久久未去,在人间摧折心肝。   范蠡劝说句践,屈*被怀王流放。   我那飘飘的紫霞心,到处流浪,却忆家乡。   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万里,在此我们要尽兴喝酒,冲淡离愁。   淮水围绕帝王之州金陵,金陵也环绕着丹阳。   楼台映照海色,衣服车马光鲜照江浪。   在这里北望远方的君主,相思的泪儿成行。   朝云飘落在梦中的江湄,高堂上瑶草空空。   帝王臣子相隔洞庭湖,青枫飒飒满布潇湘。   旅途遥远,怀君心切,览古情更凄凉。   登上山岳望百川,恨比江水长。   我想去峨眉山,与仙人一道观赏风景,一起骑羊上天堂。[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扩展阅读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扩展1)

——我昔钓白龙的下一句是什么?

我昔钓白龙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我昔钓白龙的下一句是什么?欢迎阅读。

  我昔钓白龙的下一句是:

  放龙溪水傍。

  原句是

  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

  意思是:

  我以前钓了条白龙,后来把它放回溪水。

  这句话出自李白的《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原文如下:

  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

  道成本欲去,挥手凌苍苍。

  时来不关人,谈笑游轩皇。

  献纳少成事,归休辞建章。

  十年罢西笑,览镜如秋霜。

  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

  身佩豁落图,腰垂虎鞶囊。

  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

  恋子四五人,裴回未翱翔。

  东流送白日,骤歌兰蕙芳。

  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

  范蠡说句践,屈*去怀王。

  飘飘紫霞心,流浪忆江乡。

  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

  淮水帝王州,金陵绕丹阳。

  楼台照海色,衣马摇川光。

  及此北望君,相思泪成行。

  朝云落梦渚,瑶草空高堂。

  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

  怀君路绵邈,览古情凄凉。

  登岳眺百川,杳然万恨长。

  知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

  【诗词注释】

  1、曹南:即曹州,治曹县(今山东曹县)。

  2、钓白龙:用窦子明事。

  3、时:时运。不关人;不由人。轩皇:即黄帝,此代指天子所居之地。

  4、献纳:指向朝廷**言事。建章:汉长安宫殿名,此代指朝廷。

  5、紫翠房:炼丹之所。《十洲记》谓西王母之所治,有“紫翠丹房”。

  6、身佩豁落图:道教徒的装束。

  7、虎盘囊:亦道教徒所佩。

  8、驾:王琦本作“借”。

  9、仙:求仙。宫:指入朝为官。无从:没有着落。摧藏:优伤。

  10、脱,原作“说”,据王琦本改。

  11、飘飘:全诗校:“一作飘飖。”

  12、淮水:此指秦淮河。金陵:山名,即钟山。丹阳:。润州,天宝**改为丹阳郡。

  13、梦渚:云梦泽之渚。瑶草:指灵芝。

  14、帝子:指尧女娥皇、女英。《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

  15、知:全诗校:“一作却。”

  16、骑羊:用葛由事。

  【诗词翻译】

  我以前钓了条白龙,后来把它放回溪水。

  大道已成,本来想回归天堂,挥挥手,凌驾苍穹。

  不想管人间俗事,与轩辕**游玩谈笑去。

  给唐玄宗献忠言与文章,却少有采纳,归去来兮,毅然辞别建章台,离开翰林院。

  到如今已经十年了,岁月蹉跎,镜只白发如秋霜。

  宝剑闲闭在琉璃匣中,自去紫翠房炼丹。

  身上佩着道家的.豁落图,腰间垂着仙人的虎皮囊。

  与仙人一起驾彩凤,志趣是游遍宇宙遐荒。

  可是爱恋你们这四五人,所以一直徘徊犹豫,不忍心翱翔而去。

  一天天黄河东流送白日,歌声传递兰蕙的芳香。

  仙宫久久未去,在人间摧折心肝。

  范蠡劝说句践,屈*被怀王流放。

  我那飘飘的紫霞心,到处流浪,却忆家乡。

  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万里,在此我们要尽兴喝酒,冲淡离愁。

  淮水围绕帝王之州金陵,金陵也环绕着丹阳。

  楼台映照海色,衣服车马光鲜照江浪。

  在这里北望远方的君主,相思的泪儿成行。

  朝云飘落在梦中的江湄,高堂上瑶草空空。

  帝王臣子相隔洞庭湖,青枫飒飒满布潇湘。

  旅途遥远,怀君心切,览古情更凄凉。

  登上山岳望百川,恨比江水长。

  我想去峨眉山,与仙人一道观赏风景,一起骑羊上天堂。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扩展2)

——李白“座客三千人”下一句及全诗赏析

座客三千人下一句及全诗赏析  

座客三千人的下一句是“于今知有谁”。整句是:

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的《邯郸南亭观妓》,以下是《邯郸南亭观妓》全诗:

邯郸南亭观妓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

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

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

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


《邯郸南亭观妓》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绘了歌舞美酒的欢乐场面,流露了年华易逝应及时行乐的思想。

作品注释

  ⑴邯郸,县名,唐时隶河北道之磁州。   ⑵鼓,一作“妓”。潘岳《笙赋》:“索缠歌鼓,网罗钟律。”   ⑶《韵会》:“姝,美色也。”   ⑷日,一作“月”。袖,一作“衫 ”。   ⑸颜师古《急就篇注》:“筝,亦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   ⑹《苕溪渔隐丛话》:《艺苑雌黄》云:世人言度曲者,多作徒故切,谓歌曲也。张*子《**赋》云: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子美《陪李梓州泛江》诗:“翠眉索度曲,云鬓俨成行。”皆作徒故切读。考之前汉《元帝纪赞》云: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吹洞萧,自度曲,被歌声。应劭注:自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声也。颜注:度,音大各切。则与张*子、杜诗所言度曲异矣。而臣瓒注则云度曲谓歌终更授其次,则又误以度曲为歌曲。夫度曲虽有两音,若读《元帝纪》,止可作大各切。《唐书》:段安节善乐律,能自度曲,其意正与《元帝纪》相合。王琦按:太白诗意,自应作徒故切读,而杨注引自度曲解之,非是,绿云垂,即响遏行云之意。   ⑺《古今注》:“虾螟子曰蝌蚪,一曰玄针,一曰玄鱼,形圆而尾尖,尾脱即脚出。颜师古《急就篇注》:科斗,一名活东,一名活师,即虾蟆所生子也。未成虾蟆之时,身及头并圆,而尾长,渐乃变耳。   ⑻《史记》:*原君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干人。又曰:*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⑼《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3]

作品译文

  赵燕美女载歌载舞,魏鲁佳丽鸣琴敲鼓。   红粉浓装艳比日月,舞袖飞动花枝招展。   手端酒杯,眼盯美人:唱首邯郸歌词好吗?   清脆的古筝,云飞缭绕,动人的歌声响彻云霄。   好招揽人才的*原君现在在那里?当初的华池,如今到处游着古文样的蝌蚪。   他手下的三千门客,现在又有几人闻名?   我们如果不仔细利用美好的时光,后辈一定会笑我们太傻![4]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扩展3)

——有时忽惆怅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

有时忽惆怅的下一句是“匡坐至夜分”。整句: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诗 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 的《赠何七判官昌浩》

赠何七判官昌浩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夜分是指午夜,就是半夜,匡坐指正坐,就是端正姿势坐。因为心中惆怅,正坐之至半夜。

意思翻译

       常常心情惆怅,端坐失眠到夜半。   天刚刚亮就想大声呼叫,总想为着纷乱的世界做点贡献。   很想让心驾御着长风,把漫天的乌云吹散。   很不愿意像汉朝的伏生那样,九十岁还是儒生一个。   还不如和你一样,挥剑向边疆沙漠,建立奇功大勋。   如果老死田园,凭什么天下闻名。   你如今发达了,如同管仲乐毅一样勇冠三军。   我想和你一起在边疆立功,不能像沮溺一样隐居终生。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扩展4)

——静夜思李白的诗意(古诗静夜思李白赏析)

原文: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扩展5)

——李白《静夜思》的赏析

李白《静夜思》的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静夜思》的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静夜思》的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拓展】:

  一、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

  明代高棅《唐诗**》: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讵由精炼得之?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

  明代张含《李杜诗选》: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蒋仲舒曰:“举头”、“低头”,写出踌蹰踯躅之态。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减,缘句短,逸气未舒耳。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明代胡震亨《李诗通》:思归之辞,白自制名。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清代黄生、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坏尽致。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旅中情思,虽说叫却不说尽。

  清代吴烻《唐诗选胜直解》:此旅怀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电,易动乡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举头低头、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间多少情怀。题云《静夜思》,淡而有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白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得天趣(末二句下)。

  清末俞陛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

  清末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扩展6)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全诗意思及赏析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扩展7)

——故园东望路漫漫的下一句及全诗诗意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的下一句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下一句凭君传语报**
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年代: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



注释∶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相关文章:

周处除三害文言文翻译【通用多篇】

周处除三害的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素材

小学三年级语文《除三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全诗作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李白“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意思赏析》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作者:李白 年代:唐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道成本欲去,挥手凌苍苍。时来不关人,谈笑游轩皇。献纳少成事,归休辞建章。十年罢西笑,览镜如秋霜。闭剑琉璃匣,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