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草原课文范文1
一、 模仿句子
低年级孩子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不多,写话比较困难。因此,我从词语造句入手,如:一年级课文《小池塘》一课,文中反复出现 “ 像 ”的句式,因此,我也对学生反复进行句式训练 ,再如结合《探母》一课的学习,可以反复进行“ 一边 ,一边 ”的句式训练。另外,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孩子的发言,比如在评价别人的回答或回答问题时,我会先示范评价几次,然后让孩子模仿我的样子说完整的话,从而达到训练孩子说规范的语言。
二、 模仿片段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既适合儿童朗读又适合儿童仿写,如第一册教材《东方明珠》《看》《秋姑娘的信》,第二册教材《春笋》《小池塘》《春到梅花山》,第三册教材《秋游》《云房子》《美丽的丹顶鹤》,第四册教材《问银河》……在学了《秋姑娘的信》后,我问孩子们,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信上又会说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接着,我让孩子们用笔把它们写下来。有学生这样写道:“一封写给忙碌的摄影师,让他们用相机把秋天的美景留下。一封写给爸爸妈妈们,让他们赶快帮孩子们准备过冬的棉衣。一封写给勤劳的蚂蚁,让它们快准备好过冬的粮食。一封写给寒号鸟,提醒它们冬天快到了,快快垒窝。” 多么优美的句子,多么丰富的想象!
三、 模仿诗歌
低年级课文有许多节奏明快、意思浅显的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就利用这些儿歌指导孩子们进行仿写。如第一册的《家》《大海睡了》,第二册的《雨点》《鲜花和星星》,第三册的《乡下孩子》《一株紫丁香》,第四册的《雨后》《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孩子在充分的朗读和背诵后说出了:“沙漠是骆驼的家;沙滩是贝壳的家;垃圾箱是垃圾的家;大树是小鸟的家。”甚至有一个同学说:“妈妈的怀抱就是我的家。”
四、 模仿“说话”
我在教低年级“口语交际”课时,总是先示范,后让学生模仿。在教学中,我一般先讲一个较为简单的故事,让学生认真听,然后四人为一小组,让每个同学都当一次小老师,将刚才老师讲的小故事讲给本组同学听,最后进行“讲”故事比赛。有的孩子在原来我讲的及小组同学讲的基础上又加进自己的想象,使故事更生动有趣,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五、 模仿篇章
在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适合仿写的课文。我在教学《小河与青草》这课后说:“小河离不开青草,因为青草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所以小河的水才清澈无比;青草也离不开小河,因为小河的滋润才使得青草鲜嫩可爱。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觉得还有谁离不开谁?”有的说:“我离不开妈妈,因为妈妈的怀抱让我感到温暖。”有的说:“我离不开爸爸,因为爸爸天天送我去上学。”我说:“其实爸爸妈妈也离不开你,你给了他们太多的快乐!那在自然界中,还有谁离不开谁?”有的说:“种子离不开泥土。”有的说:“鸟儿离不开树林。”有的说:“白云离不开蓝天。”孩子们的热情被激活了,这时我就顺势而上,让孩子模仿这篇文章的结构把自己刚才要说的话写下来。写话时,孩子们很安静。我甚至可以听见笔尖在纸上发出的沙沙的声响。孩子们写得很流畅,也写得很快。
五年级下册草原课文范文2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从古至今、从南至北,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域拥有了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色彩的音乐文化。而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都来源于民间的智慧与积累。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仪式音乐五类;按地域,汉族民歌可大致划分为南方与北方,少数民族因特点鲜明按其所处位置大致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南四大片。按历史时期,可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类。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对了解华夏优秀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意识、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共设置了十四个中国传统音乐单元、精心挑选了数十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分别呈现于1-9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如小学阶段每学年的下半学期都设置了“五十六朵花”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三年级上册的“民族的舞步”、四年级上册的“欢腾的节日”主要介绍了不同民族的舞蹈和节日;五年级上册的“西部风情”、六年级上册的“美丽的草原”主要介绍了西部音乐和草原民族音乐;四年级下册的“学戏曲”、五年级下册的“唱大戏”主要介绍了京剧和地方戏曲艺术。而中学阶段的中国传统音乐内容都以系列单元的形式出现,如从七年级到八年级的“神州音韵”单元,以地域为划分标准介绍了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七年级下册的“八音之乐”、八年级下册的“华夏古韵”则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下册的“梨园风采”则主要介绍了戏曲音乐,包括京剧和地方戏曲;九年级上册的“曲苑天地”则主要介绍了曲艺。
在曲目选材上,则突破了单元的限制,除了上述相关的中国传统音乐单元,在其他的主题单元中也选择了为数较多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原汁原味”的民歌、民间乐曲、戏曲、曲艺等体裁,更有许多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创作的近现代作品,如根据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快乐的罗梭》、声乐曲《太阳出来了》;根据戏曲曲调创作的民乐合奏《京调》、声乐曲《西湖美》等。通过将“原汁原味”的音乐作品与后期经过“调味”的音乐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接受、了解、喜欢中国传统音乐。
笔者通过对人教版1-9年级的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梳理,发现教材在曲目的选择和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传统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06年)、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60年)、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1911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既包括民歌、器乐,也包括戏曲与曲艺以及各种诗词歌赋。
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在七年级下册设置了“八音之乐”单元、八年级下册设置了“华夏古韵”单元。“八音之乐”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以及相对应的中国民族乐器与多种演奏形式的器乐曲,如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河北民间吹打乐《小放驴》、江南丝竹月《行街》等。“华夏古韵”单元在曲目选择上比较多样,包括古曲《阳关三叠》、宋代歌曲《杏花天影》、古琴曲《流水》、音乐故事《广陵散》以及现代作曲家为中国古代乐器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如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埙独奏《哀郢》、编钟曲《楚商》等。在教材的版面设计上,这两个单元更为注重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采用大量的乐器与器乐演奏图片、中国画作品,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二、注重传统音乐的地域色彩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与音乐风格。而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使用的地方方言,以及本民族的生活习俗等息息相关。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在曲目的选择上涵盖了包括汉族二十余民族的音乐,如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四川民歌《数蛤蟆》、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贵州彝族民歌《阿喽喽》等。通过这些欢快的、旋律简单上口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格差异。同时,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还通过选择大众较为熟悉的经典的民歌作为主要内容,并设计与此民歌相关的拓展练习来让学生了解民歌的流传变异性。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卉含英”中就选取了众所周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唱歌曲目,将东北民歌《茉莉花》作为拓展欣赏。通过分析这两首《茉莉花》的旋律进行特点、演唱所使用的方言、衬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同一首民歌产生不同风格的原因。
三、注重传统音乐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以及传媒的作用,原传统音乐的单一表现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他们需要更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因此,为适应人们的需求,许多作曲家对原有的民歌、民间乐曲进行大胆地多样地改编,或将多种民族音调融入到作品中,使音乐充满民族韵味。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根据原民歌改编或根据原民族音调创作的音乐作品。如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阿拉木汗》、根据苗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根据达斡尔民歌创作的歌曲《美丽的家乡》、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创作的歌曲《乌苏里船歌》等。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具有民族音调风格的创作作品,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注重传统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五年级下册草原课文范文3
一、二年级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其语言学习的心理准备具有敏感性、倾向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这个时期的学生听、说能力领先于读、写能力。因此,我们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既要通过儿童的听、说能力来发展其读、写能力,又要利用儿童逐步获得的读、写能力来发展其原有的听、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活动心理特点,要使语言文字训练变成一项真正由学生的动机支配的有趣而有效的活动,就必须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能够意思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可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识字、写字为主,要想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仅靠一、两节课的训练也是没有效果的,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从细节抓起,随时随地运用教材或拓展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创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
那么,提高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哪些小细节入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
细节一:贴近生活的说话训练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没有过多的社会阅历,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都是起点低、范围小的事物,自然他们的见识就少。如果教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借助我们的教材插图,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能从身边的常见事物说起,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就会不一样了。
我在教一年级上册刚开始的“入学教育”时,看着课本插图中的人物,我这样问:“开学了,老师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其他的人在干什么?进入校园会看到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样完整的句子:1.老师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小朋友进学校。2.老师微笑着向走进学校的小朋友打招呼。3.妈妈指着校门上的字,告诉孩子学校叫“新华路小学”。4.小朋友回头向爸爸打招呼。5.两个小朋友一起上学。6.两个小朋友有说有笑的一起到学校。7.他们进入校园看到了高大的楼房、绿绿的树木,还有美丽的花儿。瞧,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说话训练,学生怎能不感兴趣呢?
在教声母“b、p、m、f”时,在领着学生拼读完音节后,我根据课本上的插图和音节,让学生们用刚刚认识的三个词“爸爸、妈妈、我”进行造句,比一比谁能把句子说完整。课本上的插图描绘的是一家三口在公园玩耍的情景,这是许多学生经常和爸爸妈妈去的地方。看着插图,学生们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1.爸爸的脖子上挂着照相机,一边走一边给我照相。2.妈妈穿着漂亮的连衣裙。3.我手上拿着三只气球跑在爸爸妈妈的前面。4.公园里有许多绿绿的树木和草坪。5.山上有一座美丽的凉亭。6.我们一家人在公园玩得很开心。看着这些在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学生们说起话来就容易多了。
细节二:利用课文“小泡泡”,设计说写训练
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在课文中或课文后都出现了不少的“泡泡”小问题,这是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最好形式。
如我在教学《柳树醒了》(一年级下册)一课时,课文结尾空白处出现了这样的“泡泡”小问题:“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桃花、芒果树、小草、青蛙、乌龟、蛇……为了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我接着问:“它们醒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学生们踊跃发言,然后在作业本上写下了不少好句子:1.春风跟桃花说话了,说着说着,桃花开了,桃花红了。2.春雨给草地浇水了,浇着浇着,小草冒出来了,小草绿了。3.春雷吵醒了青蛙,它从洞里爬出来,蹦蹦跳跳去捉虫子了。4.春雷也吵醒了我家的小乌龟,小乌龟伸长脖子,找我要吃的呢。这样的说话、写话训练,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我在教学课文《春雨的色彩》时,课文结尾的“泡泡”小问题是:“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们根据课文的内容,都知道春雨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它还是五颜六色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我们校园的色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春雨是五颜六色的,落到校园的榕树上,一棵棵榕树的叶子绿了,落到高大的玉兰树上,玉兰花也白了,落到迎春花上,迎春花也黄了。学生们会说了,写起来也就不难了。其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靠教师在课堂上一点一点去培养的,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才会慢慢提高。
细节三:学会仿写,进行句段训练
我们的课本教材,配入了许多与课文相关的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低年级的课堂写话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教《两只小狮子》(一年级下册)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专心地”写一句完整的话,我先让学生读懂例句:“一只小狮子专心地练习扑、咬、撕,另一只却在懒洋洋地晒太阳。”学生们在课文的插图和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专心地”的意思,纷纷举手发言。
“晚上,我在家里专心地看书,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这是爱学习的琳琳在向同学表达自己得到夸奖时的喜悦。
“上课了,我专心地听老师讲课。”这是认真听课的凡凡说的。
“我每天都在家里专心地练毛笔字。”写得一手好字的悦悦得意地说。
“我写完作业后天天都专心地练习弹钢琴。”这是多才多艺的君君。
……
一句句简短的话语流露出学生们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如《从现在开始》(二年级上册)一课,文中有三个段落结构一样,读起来十分顺口,容易明白,学生也容易模仿着写话。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模仿课文三个段落的结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想你会让谁来当这个“万兽之王”?它会下什么命令?小动物们的反应如何?我让学生先说后写,一段段文字就从学生的笔下跃了出来。
片段1:斑马上任了,它得意地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和我一样只许吃草,不准吃肉。”狗熊、狐狸、松鼠听了直摇头。
片段2:狗熊上任了,高兴地大叫:“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用四只脚走路。”凤凰、锦鸡、猫头鹰听了直叹气。
片段3:松鼠上任了,尖叫着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和我一样,爬到树上生活。”斑马、狗熊、袋鼠、小鹿听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怎么办。
可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插图进行句段训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是作文的起步训练,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觉得说话、写话是快乐的。这份快乐出自于我们教师为学生创造的良好的说话、写话氛围。我们只有让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从兴趣入手,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敢说、乐写,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写话教学的有效性。
五年级下册草原课文范文4
关键词:假期作业;设计;类型
每次临近寒暑假,老师们都要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但学生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往往与老师们布置作业的初衷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不无关系。笔者就此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所提问题是:你觉得老师在寒(暑)假里布置哪些作业最为恰当?被调查的五十名学生,对“最恰当的暑假作业”认识各不相同。其中要求布置“有趣一点”、“不要太繁锁”和“不花很长时间就能做完”、“多布置一些活动、游戏类型”的居多。其中一些同学讨厌机械重复的“死”作业,而对活动类型的作业、新鲜一些的书写作业感兴趣。因此,假期作业可以遵循趣味性、创新性、活动性、灵活性、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设计布置。
笔者据此对假期作业尝试改革,力求突破,下面就设计的类型进行简要分类。
一、巩固类作业——学期书本知识的必要复习
每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了不少课文,也认识了不少生字,有必要进行复习巩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做该类作业,因为它看起来是在重复课堂作业,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富有情趣。其中“接龙”是个不错的办法,例如“词语接龙”、“课题接龙”、“主人公姓名接龙”、“作者接龙”以及“混合接龙”等。
比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共有25篇课文,加上拓展阅读课文共39篇。请你选择课文题目,连成一段话,题目用得越多越好。如果你能把39篇课文的课题都连起来,那就更不简单了!试试看吧!”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情趣和挑战性,学生普遍喜欢。当然,“也可以把作者、主要人物、文章主题和诗句等混合串编成一个片断就更有意思了。”对于生字新词,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认识、理解、使用、书写等多个目标同时落实,效果自然也很好。
二、阅读类作业——举一反三,有效拓展
1.课文内容的拓展——就《“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的阅读,布置学生拓展阅读描写船长的文章、描写海难的文章或电影、描写救人的文章等;学习《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布置学生拓展阅读儿童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学习《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布置观看抗日题材的电影、读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
2.作者作品的拓展——读杜甫的诗《房兵曹胡马》、冰心的文章《忆读书》,布置诵、读杜甫的诗和冰心的散文集。就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养花》一课拓展阅读近现代知名作家老舍、朱自清、巴金等的散文、小说。
3.同类型拓展——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鲜明主题,紧扣主题设计作业,可以达到复习巩固和拓展深化的双重目的。就五年级上册“智谋”、“方法”等主题,布置课外搜集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江之歌》等以母亲河为主题的文章阅读之后,让学生搜集、阅读关于母亲河的诗歌和文章,感受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抒发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三、活动类作业——让生活成为源头活水
1.“小调查员”:调查规范使用汉字情况,调查种植结构调整情况,调查不同兴趣爱好的比例,调查遵守交通规则情况,调查私家汽车的数量、种类等,调查同学们过生日情况……
2.“小收藏家”:集邮、收集成语、收集名人名言、收集歇后语、收集贴画、收集商标……
3.“小编辑”:根据制作手抄报的方法和经验,创编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杂志,注意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插图补白的方法,报头、封面的设计。
此外,还有画画、外出游玩、摄影、养花草鱼虫、发豆芽、做手工制作、搞小实验等等活动(注意做好记录)。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积累学生习作的素材,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交往类作业——自我搭建交际平台
1.认识一位新朋友,到同学家串门,邀请亲戚、同学到家里做客,在儿童网站上注册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年级下册草原课文范文5
【关键词】语感;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现,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等。这一切需要以品读(语感)为核心,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散发真正的魅力。
一、展开想象,激发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用生动的文字介绍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水光山色、景色秀丽的山水画。教学中如果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桂林山水令人心醉的神奇与瑰丽。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尽情地驱遣想象,把语言文字提供的信息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复原成生动、鲜活的画面。
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一文,课文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尽管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自农村,但是由于开发、环境破坏,这诗一般的意境不曾在学生身边出现过,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我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小桥流水人家”这诗一般的情境展示在学生眼前,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中意境的距离,他们通过一边想象一边读文,感悟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二、吟咏诵读,习得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但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了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习得和增强语感的过程。中华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通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习得语感。
吟咏诵读要针对不同文章的特点,把握好感情基调。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在指导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好基本感彩,要以欢快、喜悦、真诚的基调,用轻快、活泼的语气,拱筑起轻轻、柔美的气氛。如第一段开头两句话,可以这么处理的: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指导学生用喜悦、轻快的语调,读出作者因初次看到草原时的惊喜之情;第二句:“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其中“可爱”“清鲜”“明朗”“满心”“愉快”等词应读重音,读出作者因见到草原时兴奋、激动的心情,读出草原明朗、辽阔的气势,并引导学生在画线的地方加上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处理,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又陶冶了情感,习得了语感。
吟咏诵读还要抓住重点句段、词语细细品味,如:教学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文字优美,让学生细细品读,不仅可加强语言积累,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色彩美、韵律美和榕树的生命美。“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几句话要让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感悟榕树的大和茂盛,感悟到枝上生根的奇特景象。“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叶“绿”,感悟榕树的生命美。
三、拓宽阅读,丰富语感
校内语文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阅读是无限的,仅仅靠每周语文课堂进行语感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增长知识,积累语言,丰富语感。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健康、优美、有内涵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儿童文学》《青铜葵花》《夏洛的网》等等,尤其是《青铜葵花》文中有许多写景的片段非常优美,很适合孩子们细细品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还可以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读物,如五年级上册学了说明性文章《鲸》之后,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森林报》《动物常识》《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推荐阅读脍炙人口的世界著名漫画集《父与子》等等。阅读量多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会丰富起来,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也会更加的准确。
四、模仿创作,强化语感
五年级下册草原课文范文6
一、释文题,突出风景美
画人要把眼睛画得栩栩如生,写文章要巧妙拟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本中描写秀丽风光的题目是作者实地旅游观察,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琢磨、推敲而成的。有描写江山美丽的题目,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黄山奇石》;有描写河湖秀丽的题目,如《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日月潭》;有描写鸟和海岛美丽的题目,如《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古代历史遗产的题目,如《长城》《秦兵马俑》《颐和园》《赵州桥》;有描写乡村美丽的题目,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流水人家》。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文,作者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文题结合让学生深入领悟“日月潭”的“四美”:一是“日月潭”四周环境美。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苍翠的树木围绕着碧绿的湖水,绿树倒映水中成为美丽的绿色世界。二是清晨景色美。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显得格外美。三是晴、雨天的景色美。晴天,日月潭的美景和建筑清晰可见;雨天,它“像披上轻纱”,景物一片“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它的风光多姿多彩,非常诱人。四是首尾照应美。开头介绍“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和许多“名胜古迹”总起描绘风景美丽;结尾用“风光秀丽”“许许多多”画龙点睛来照应开头,突出风景美如画。并引导学生以题析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习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观神奇,凸显奇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景观神奇有趣的文章。有介绍美丽的张家界索溪峪的“四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的文章;有描写黄山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的文章;有突出小兴安岭连绵不断的绿色森林的美丽的文章;有展示一碧千里美丽的大草原的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开头点明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在“安徽省黄山南部”,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观看课件插图的过程中品读、欣赏课文内容,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如:1.黄山奇石到底“奇”在何处?2.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奇石?还点明写了哪几个奇石?3.“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有趣在什么地方?4.按照课文顺序填一填奇石:_____,_____,_____,_____。5.讲一讲为什么有取名叫“金鸡叫天都”的奇石?6.“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_____’‘_____’‘_____’”,并用“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_____地写了黄山的奇石多得“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爱家乡的教育。
三、串美景,畅游山河美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河,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迷人的文章有许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串联文本,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活动,让学生把学过的课文题目、内容和旅游线路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行品读与欣赏,如同带领学生开展一次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旅游活动。一是按地点旅游。1.旅游秀美山河(按顺序)。从北到南:《美丽的小兴安岭》――《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从东到西:《观潮》――《黄山奇石》――《雅鲁藏布大峡谷》――《七月的天山》。2.旅游名胜古迹。从东到西:《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秦兵马俑》。3.旅游丝绸之路。从东到西:西安《秦兵马俑》――新疆《葡萄沟》――新疆《七月的天山》――荷兰《牧场之国》――威尼斯《威尼斯小艇》。4.旅游草原、乡村,从北到南:《草原》――《乡下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二是抓“三特色”旅游。(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内容)。1.旅游物产丰富的地方。从北向南:丰富森林资源《美丽的小兴安岭》――各种各样的鸟《鸟的天堂》――物产丰富的海岛《富饶的西沙群岛》。2.旅游景物美丽的地方。从东到西,找出课文题目畅游填一填:潮涨潮落《 》――山洞奇形怪状《 》――怪石嶙峋《 》――花卉美丽《 》。3.名胜古迹中有什么特色的风景。按西到东:秦朝西安《秦兵马俑》――河北赵县的古桥《 》――清朝大公园《 》――北京八达岭城墙《 》。三是开展乘坐交通工具“三线”旅游的活动。通过同桌、小组议一议,交流互动进行畅游。1.乘坐高速铁路客车,从福州――合肥――北京的路线可以旅游些什么地方,请写出来?(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白塔”――武夷山观看( )――安徽黄山观看( )――北京观看( )――北京八达岭游览( ))2.乘坐飞机从北到南怎么游?3.乘坐汽车走高速公路,你从家乡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怎么游?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欣赏美景,按照一定的旅游顺序归类,进行小练笔,既加深学生对文本作者巧妙拟题和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理解,又让学生在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细观察,描绘景观美
史迈尔说过:“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见,“观察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做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1.前后呼应,突出中心。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作者先用“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有一万三千多里”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后不见万里长城”相呼应,用“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用“前不到头,后不到尾”突出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及结尾“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遥相呼应,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2.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描写索溪峪时,行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写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用“当然”一词引用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就连行走的人们也变野了。并用“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这三段开头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索溪峪的“野”。3.描写颜色,突出色彩。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中,描写了珍珠泉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这句话巧用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生动地描写出珍珠泉水的色彩美。4.描写响声,突出逼真。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中,“雨,悄悄地停了……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这段话,作者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丁――冬――丁――冬”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5.热情好客,抒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用“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立刻拨转马头”“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人们像过盛大节日那样来迎接客人的场面。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美。6.巧用修辞,再现神采。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借代。作者不仅题目巧用借代《山中访友》,而且文章中巧用“借代”拜访了众多老朋友,如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2)比喻。如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3)拟人。如巧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4)排比。巧用五个“你好”排比的手法,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打招呼,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浓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撰写描写田野或乡村美景的短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年级下册草原课文范例6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