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梁氏春秋
梁氏,即奶奶的姓氏,追溯其祖上,是一百多年前,由绍兴富盛迁至上虞崧厦,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一百多年后,不少梁氏宗亲走南闯北,不少定居香港,每年清明都会来此寻根问祖,大家一致将崧厦寺前新屋里、双枫庙周边附近认作是“血脉之地”。
说到家族,需得提起梁炳夫先生,他是奶奶的祖父,一般后辈都认为他是最早来崧厦寺前的“始迁祖”,可事实并非是他,应该是他的祖父与父亲,或者是上代祖辈,据推算,梁氏家族由绍迁虞的时间约在清同治至光绪时期。
梁炳夫兄弟共三人,他居次,虽都生长在虞北,但他们知道自己根脉却在绍兴富盛,殊不知具体是哪个村庄,这个问题,现在不少梁氏后裔也都想了解清楚,但目前尚无家谱流传,也没相关记述,因此十分困难。
老宅三间楼,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从建成起,主人梁炳夫在此一直住到逝世,说起来,他与夫人何氏既是夫妻,又是“老表”(指表兄妹或表姐弟),旧时上虞一带有说法“表姐妹,夫妻配”,婚后,共生育四子一女。
何氏,生于清光绪时期,卒于解放后,系崧厦何家村(现共何村)人。有关她的名字,其实就连奶奶这辈都不知道,只说墓碑上刻着“何氏孺人”四字,为此,我曾询问过奶奶的一些堂兄弟们(稍年长),大家都摇摇头,称不知道。
上世纪30年代初,梁炳夫去世后,丧事操办比较讲究,很有排场,曾搭设彩排楼,道士拜忏、和尚念经,尸体盛入棺材后,停放在老宅堂前(族人称“老堂前”),而且大家每吃一餐,就得供死者一餐,然后子女要在灵堂前下跪痛哭,以示尽孝,这样一直持续到“五七”(指死后的第35天)才出殡,这种现象在旧时属“有钱人家”的做法,期间前来凭吊的的人有不少,除亲戚之外,其余就是生前的好友、弟子和宗亲,大家在赶来哀悼的同时,顺便吃一顿斋饭(以脱晦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梁炳夫与何氏遭遇了“扒尸衣”,夫妻俩的棺椁被撬开,盗窃者抢走棺材内值钱的首饰(陪葬物品),随后对死者进行扒衣,现场一片狼藉,事后,其子孙们和一些族人都去了坟墓地,看到夫妇尸体面容仍完好无损,没有一点腐烂,只是损失了不少钱财。后来,子女将尸体重新放入棺椁,进行落葬。
每每写老宅与梁氏,我都会提到梁炳夫和四子梁燧煜(曾外祖父),这对父子是我关注的对象,有关他们的事迹,都是平时听奶奶讲述,说起来,父子俩有一点比较相像,梁炳夫在曾外祖父结婚当年就与世长辞了,而梁燧煜也是在舅祖父结婚不久便离世了,另外梁炳夫只活了五十来岁,而曾外祖父去世时,终年53岁,难道这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巧合?我们无法知晓。
多年来,我们后辈也一直希望,若干年后老宅能得到修缮保护,并装饰一新,恢复昔日原貌,室内进行简单陈列,我想这不仅是对祖辈的缅怀和追念,同时更是后辈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以此来教育下一代!
笔名:遂风
闲谈梁氏春秋相关文章:
★ 春秋五霸历史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