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这首诗借景抒情,以景入情,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结合古诗,你知道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料想的又是什么吗?
答案是: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挑灯夜戏,挑逗蟋蟀。
下面将从作者简介、古诗注释、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鉴赏点评分析。
【作者简介】

叶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1269年),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
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古诗注释】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叶:梧桐树叶。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知道,明了。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个人远在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梧桐树哗啦啦地响,好像,秋天到了,连树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秋水,满天的黑暗,听着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想到自己漂泊在外,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觉得更加寒冷。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猜想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捉蟋蟀,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乐情景,那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了那美好的童年,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于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鉴赏点评】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三四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所以说诗人看到的是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猜想是几个孩子在挑灯夜戏,挑逗蟋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小学三年级古诗鉴赏:《夜书所见》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