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岭

文/ 吳国全 时间: 散文精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碣,王孙自可留。

  用王维这首诗中的中间四句,来概括槐树岭的美,是再合适不过了。

槐树岭

  皎洁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槐树,把斑斓的月影,映在了树下的石阶上。一条,如玉如镜的清流,荡着清波,缓缓向东流去。沿河河岸,清翠浴滴向东向西延伸,无边无际的翠竹在随风摇曳,荡漾出一浪又一浪的沙沙声。古槐岭下清流边的古埠上,淑女、农妇们在浣沙喜戏。河岸边荷莲竞秀,含苞的、绽放的。一片片、一丛丛,被夕阳余辉,染的像跳跃的火焰,一片火红。清波中荡着渔舟,一老者头戴着草帽,手中的竹竿正挑着一只鱼鹰。

  这首诗描写的意境,不正是我这槐树岭吗?

  这几百年前的诗人,也不知能否穿越时空,到槐树岭一游。不然,他又会即兴呤出一首:

  明月槐间照,清泉岭下流了。

  “槐树岭"是港北村,南面进村古道。因随地势而建,形成一个有十多级台阶的小岭。小岭台阶全由1m来长,一尺多宽,石板铺成。岭头上有几颗两人才抱得过来的老槐树。小岭也因此得名槐树岭。

  其实槐树岭,不仅仅是概念上的一条岭了。可以这样说:他已形成为,港北村南大门的一个景点,成了南大门,沿河的一个统称。

  槐树岭下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道;在岭下河岸上的腰间,从槐树林、竹园里穿过,向远处延伸而去。下了槐树岭穿越这古道,有一条至一一古埠码头的石板路。向东而下的槐树岭,交汇了这古路后,又折向西,下河通向古埠码头。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小字形。

  槐树岭的精华就在于槐树;数棵二人合抱的槐树,高达数丈,冠盖数亩。密密麻麻的观叶把一个小小的石岭,盖的严严实实。哪怕是酷暑,也透着丝丝的清凉。

  在90年代以前。槐树下,西面点,还有幢,供古人休息的。古驿站。村里人习惯把它叫做前头店。

  据族谱记载,和先人口传,“槐树岭"和村子,于唐朝开埠时就已形成。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港北发展到了数百人丁,富甲一方的大村子时。随着洪武帝倡导的汉文化的复兴,槐树岭,青石路,吴氏宗祠,日月池等等,纷纷修建。

  今天,所见的青石板铺的小岭,就是那一时期重修的。单就槐树岭来说,同时重修建的还有岭头槽门,槽门后边的六角亭。(又叫观南亭,因古时港北才子,吴观南常常在此亭背书写文章。村人又习惯把它叫观南亭。)亭外侧有颗红桂花树。亭下的路边有一块2m多高,1m多宽的石碑。(修路牌记)。

  连接词堂的石板路,在槽门内的五六块石板处,有一段用鹅卵石铺筑的方圆有两米见方的,鹅卵石马成的人字形铺贴的地面。

  作用可能是类似于今天的公路禁停区吧。也可能是类似于衙门专做仪式的仪门吧。

  岭下,往东的方向,几米处有一块一尺多厚,两米多见方的半圆形下马石。下马石北侧,有栓马亭。外侧河下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古埠码头。再望前走二十多米,就是有六支堆的水堆了。

  这些东西都是同一时期,洪武年间修建的。

  花开花落又归去,星转斗移不见来。今天这些古迹,也终于香消玉损,不见芳容了。只留下这十多级石价的小岭,让后人感叹敬仰了。

  槐抱小石岭,游子藏梦中。

  归来不认路,牧童笑老翁。

  几百年过去了,1千年过去了,港北的血脉生生不息,裁誉四方。

  这小小的槐树岭,更是成了港北人千百年来兴衰的见证。和精神归宿。有关槐树岭的传闻佚事,也是不计其数。“槐树岭"成了港北人的象征。和吳性人的崇拜图腾。

  据说,古时吳性人到全国各地吳性居住地,只要你能说出槐树岭上的石板数和台阶数,以及宗祠前面的石板块数,人家就会待你为上宾,热情的款待你。

  “槐树岭"对港北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条小石岭了。更是港北人的精神归宿。

  今天,你如果走在这历经千年的石板上,你会感觉到它的厚重与深沉。仿佛,感觉许许多多的古人从你面前走过;仿佛还能听到贞节烈女,方四姑在岭头上一次次,决别亲人时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也仿佛听到进士荣归故里时的锣鼓声、爆竹声、道贺声。

  “槐树岭"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但却承载了更多的荣耀。

  古往今来,直致十多年前。港北人,无论老人仙逝,和娶亲,嫁女,都是要以走槐树岭为正统,以此为荣耀。港北人,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演变形成了一套,以槐树岭为背景的生活风俗画卷。

  在港北的传统风俗中。老人仙逝,出殡时,孝子是必须要抬父母棺大头的;无论你中途能否抬得起,都不得停下,在村里是不允许停下的。直到槐树岭这曹门内的鹅卵石地面,方可停下来换肩。送行的亲人到岭头槽门处止步,敬香,辞别亲人的远去。送行人是不可以下岭的。

  .港北的后生,结婚.娶妻更是以走小岭为荣。

  古时娶亲。新娘在小岭下的下马石处,是必须下骄,由新郎或新郎的长兄背上小石岭;在近槽门处,新郎的母舅,代表女方的长辈。为新郎新娘披红挂彩,并祝福新郎新娘。当到达鹅卯石处。此处放有一盆装满炭火的火盆,新人必须在此跨过火盆。再由族中最年长,最有威望的长者,为新人披红挂彩,并祝福新人百年好合,添子添丁,等一类的祝福语。

  做完这些仪式后,方能再上骄进村。

  出嫁也是这样。长兄背新人至此。必须得停下,做完这些仪式,方可背下槐树岭,再上骄的。

  至于文武百官,和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的吴氏子孙。更是要在下马石处下马下轿,步行进村。

  其实今天的人何尝不以槐树岭为荣?曾有一位港北70年代新婚的人,在微信中写到;当我和妻子迈上这槐树岭的石价时;我感到了这份幸福、这份庄重、这份责任。我感觉,我走完这十多级石价。用了我一生。这份感觉,是今天后生们在婚姻殿堂里走红地毯所体会不到的。

  槐岭有过美丽的过去,也有过荣耀的过去。

  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人面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90年代,村子随着新形势的需要,在村东、西.口,开了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进村马路。经村中穿过,大小车可以从东西方向进出村。

  这历经千年风风雨雨的槐树岭;如今,卸去了他的历史重担,卸去了他昔日的光华。而渐渐的冷落了下来。只剩下它静静的卧在那儿,守望着这片故园,守望着这远去的故人。守望着这静静东流而去的一河春水。

  “槐树岭"虽,昔日的光华不在。但春风依旧拂过。这金黄的槐叶,缤纷的落英,依旧年年、岁岁飘飘洒洒铺满这小石岭……依旧雪花如絮,夕阳如血……

  作者简介:吳国全,南昌人,文学爱好者。

槐树岭相关文章:

窥红尘

仲夏夜之梦

2011·夏

顾城的经典爱情诗句

顾城的爱情诗

白狐

《槐树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碣,王孙自可留。  用王维这首诗中的中间四句,来概括槐树岭的美,是再合适不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