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1篇
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如苏轼的《红梅》(2004年北京卷)、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2007年安徽卷)等。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如骆宾王的《咏鹅》、张谓的《早梅》等。咏物诗既可用来托物言志又可用来咏物明理。咏物诗除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外,还兼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修辞,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因而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欣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中的一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鉴赏咏物诗要从托物言志人手。首先,弄清所咏之物在形态、声音、色泽、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吕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其次,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揭示所咏之物特征的,答题时要用到“比喻、拟人、对比、衬托、象征”等表达技巧类术语。吕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描述木芙蓉。最后,分析作者借所咏之物抒发的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二、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身居高位的虞世南在《蝉》(2002年京皖卷)中表达的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表明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通过餐风饮露的秋蝉形象,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也流露了“飞难进”而欲飞、“响易沉”而仍欲响的不甘沉沦的奋进精神。仕途蹇滞的李商隐在《咏蝉》中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展示了一个怀才不遇、生活清贫的正直文人形象,谴责了当时的政治集团。三位诗人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借咏蝉比兴,寄托个人不同身世遭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2篇
佳作集锦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①,南冠客思深②。
不堪玄鬓影③,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ɡuān):指囚犯。
③玄鬓:即蝉。古代妇女的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就像蝉翼的影子,故以玄鬓指蝉。
早?梅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①。
朔吹飘夜香②,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③,何用慰远客④。
〔注〕①迥:远。
②朔吹:北风。
③坐:因为,由于。 ??销落:凋谢。
④何用:宾语前置,即“用何”。
品茗共赏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少年成名,但是,自幼渴望扬名天下、建功立业的他,却几经波折才出仕为官,且仕途并不顺畅。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时任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则天,遭到小人诬陷,被冠以贪赃的罪名含冤下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咏蝉》一诗,把自己的心声寄寓诗中。
深秋季节,寒蝉在枝头上不住地鸣唱着,惹得狱中的诗人不禁涌起阵阵思乡的哀愁。一个“深”字,道尽多少无奈。秋蝉扇动着乌黑双翅,对着诗人因岁月蹉跎而渐渐苍白的头发不住地长吟,那悲凉的气氛简直让人无法忍受!“白头吟”同时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便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在这里一语双关,用这个典故暗指执政者辜负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诚。
诗的最后两联,说的是蝉,同时也说的是诗人自己。蝉的双翼虽然轻盈,可清晨的露水太过沉重,难以振翅高飞;蝉的鸣声虽然高亢,可黄昏的冷风太过猛烈,容易被风声淹没。诗人的境遇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就像那在高树之上啜饮清露的寒蝉,虽洁身自好,然而在浑浊的尘世中,并没有人相信自己的高洁。诗人只能听着那凄凉的蝉声,沉浸在孤独的感伤之中。
拥有不幸命运的还有唐代诗人柳宗元。柳宗元仕途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被贬谪的状态中,怀才不遇、颠沛流离似乎是他人生的主题。在《早梅》一诗中,诗人将自己与早开早落的梅花联系在一起,既抒发了孤寂惆怅的情感,也显露出苍劲顽强的韧性。
严冬时分,万物静谧,只有在高枝上早早绽放的梅花,独自映着碧蓝色的南国天空。环境虽然恶劣,但梅花仍然傲然挺立,不屈不挠。夜晚的北风吹来清新的花香,清晨的严霜滋养洁白的花容。早开的腊梅,是这么美,孤身在外、背井离乡的诗人,多想将花儿赠给万里之外思念的亲友,只可惜重重山水阻隔,路途遥远。在寒风之中,花朵似乎就要凋落了,还有什么能用来抚慰寂寞的远客呢?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宋代 诗人 梅花情结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再用前韵》:“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等诗都可体现苏轼咏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咏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沈与尔《次韵梅花》:“岁寒为尔添愁绝,倚树微吟亦自伤。”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陆游也甚爱梅,在《城南王氏庄寻梅》中写下了“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的诗句,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士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士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瑕,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藉。王琪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张舜民的《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吕本中的《早梅》:“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韩元吉的《梅花》:“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盈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的《梅花》:“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朱熹的《次韵列秀野前树梅》:“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陆游的《湖山寻梅》“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思念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咏梅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比如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既写出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也赞美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人的意象结合了。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4篇
日语中有很多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季节词的研究并不多见。例如,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语中的季节词”一文,诠释了七个季节词。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本俳句赏析”一文,强调了赏析俳句时,理解季节词的重要性。陈永岐(2016)“日语中表示四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收集了诸多季节词,但是,解释过于简单,缺乏实例。陈永岐(2016)“中日樱花文化的相同点与相异点”一文,只是比较了中日樱花文化的异同点。
因此,本稿文以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作为考察对象,分为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探讨它们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一、表示初春的季节词
在本部分,笔者将要考查闹猫、强风、秋千等三个初春的季节词。
(一)闹猫
“闹猫”(nekonokoi),指的是从冬末到初春的猫的交尾期。
所谓季语,并非机械地选择某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是与俳句这一形式的确立过程并行、筛选、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与常用词的用法有所不同。
“闹猫”也一样,脱离了日常的用法,是俳句特有的季语。但是俳句赞美的是其春之趣,因此成为初春的季语。
文人喜欢吟咏猫。藤原定家在《北条五代记》咏道:“真想抛却理性与伦理,像野猫一样放声求爱”将这样卑俗的素材,放在优雅的和歌、连歌中,是很少见的。越智越人的“极其羡慕正当要下决心时听到了闹猫”也是根据藤原定家的和歌创作出来的。小西来山的俳句更是别致,“公猫母猫都长胡子却在谈恋爱”。
(二)强风
“春一番”(haruitiban)指的是立春与春分之间第一次刮的强偏南风。风速在每秒8米以上。它原来是在石川县能登地区,三重县志摩地区以西的渔民之间使用的词,后来成为气象用语。据说这个词来源于一段悲惨的海难事故。
地区不同,春天的强风的名称也不相同,如“春疾L”(haruhayate)、“春荒”(haruare)、“春埂保haruarasi)。中村草田男的俳句“春风正如少女声,千吹万吹任不停”,石田波_的俳句“闻得春风起,尸魂随之去”出现以后,其中的季语才受到重视,并开始普及。
在现代汉语中,春风有三种解释,一是春天的风;二是书面语,表示恩惠;三是比喻和悦的神色。“春风得意”,唐代孟郊的《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后使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艳阳得意的样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其中的春风,是为万物带来生机的春风。“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三)秋千
“秋千”(buranko),在古汉语中写作Fa,是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在木架活铁架上系两根长绳或锁链,下面拴一块横木板。人坐或站在木板上,随木板前后摆动。
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和名抄》和《色叶字类抄》中有“Fa”词条。据说秋千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在唐朝寒食节皇宫有宫女荡秋千的习俗。唐玄宗认为荡秋千可以体会到羽化登仙(人长翼,成为仙人,并且登上天)的感觉,赐名“半仙戏”。
秋千总是出现在咏春的中国诗文中。坡的七绝《春夜》中有“秋千院落夜沉沉”的诗句。《蝶恋花》词中还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苏轼的一诗一词来看,荡秋千之佳人的印象,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胸中。酒宴也好,游玩也好,宜早不宜迟。至今荡秋千之余韵未尽。从华丽与寂寞交错的静谧中,作者发现了“值千金”之美。秋千佳人之印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其作品中。
受其影响,作为春天的景物被日本固定下来。深夜,年轻女子或中年男子,在公园中独自荡秋千,作为孤寂的象征,经常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例如,比较有名的是黑泽明导演的《生きる》(ikiru)的镜头。
二、表示仲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女儿节、莺、惊蛰、油菜花等仲春的季节词。
(一)女儿节
三月三日上巳节,有女孩的家庭,设偶人坛装饰玩偶,祝贺女孩的幸福和成长。女儿也称为桃花节,除了季节的理由之外,人们相信桃子能驱除邪气制服百鬼。
在农家,三月是农活即将开始的季节,进行斋戒或祓禊,自古就有将污浊移到偶人身上(替身)顺河流走的习俗。现在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风俗,在三日傍晚,将偶人与供品一起放入河中任其漂走。这个偶人就是“r人形”(hinaningyou)(三月三偶人)的起源。
关东与关西偶人的装饰法不同,最上边摆的是装饰模拟天皇、皇后装束的一对偶人,两侧是纸罩烛灯,中间摆放一对酒壶,在关东,左侧是男偶人,右侧是女偶人,在关西正好相反。装饰的时间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一般摆放十天左右,3月4日收起。如果收拾晚了,传说将来女孩会晚出嫁。
(二)莺
日本人喜欢莺的叫声。自古以来,在诗歌与绘画中会经常同时出现,喻意“相得益彰”。莺的初鸣日,是报告春天来临的信息。现在比较早的是2月20日,在北海道大概4月30日前后,此时正好是梅花盛开时节。在《拾遗和歌集》中有一首和歌,歌意为:“因为是天皇的命令实在是抱歉,仅此献上红梅树,但是如果黄莺回来问道,我的家哪里去了?我真不知应该如何回答。”由于清凉殿的梅树枯萎了,当时村上天皇命令把纪贯之女儿纪内侍家院内的红梅树挖走,此时,纪内侍献给天皇@首和歌,结果天皇感其诚没有挖走。
(三)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阴历3月6日前后。《礼记》七十二候中说“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蛰虫是指隐藏于地面之下的各种虫子之意,蚂蚁、蚯蚓、蛇、蜥蜴、蛙类等从漫长的冬眠苏醒,从洞穴中爬到地面上来,表示春之胎动。这个季节打的雷称为春雷,因为具有让蛰虫苏醒的作用。
在汉语中,惊蛰原来写作“启蛰”,因为“启”是汉景帝的名讳,为了避讳,而写成“惊蛰”。到了唐朝,名讳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曾经一时使用“启蛰”,但是由于人们用惯了“惊蛰”,所以一直沿用。二十四节气传到日本是在使用“启蛰”的时代,所以日本一直使用“U”,在二十四节气中,中日只有一个名称不同,既是中国使用“惊蛰”,日本使用“U”。
汉语中的“蛰居”,表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在日语中也有“U居”一词,但是意义与汉语不同,它有三个意思,其一是蛰伏;其二是蛰居;其三是江户时代的对武士的一种刑罚,禁闭之意。不可望文生义。
(四)油菜花
油菜,花黄色,种子可以榨油。在日语中,油菜花(nanohana)是春天的季语。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是春天田园风景的代表之一。江户时代(1603~1868年)以后,当人们了解到菜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油、灯油时,作为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其栽培迅速推广,以后便能欣赏到油菜花盛开的美丽风景。
与谢芜村的俳句“暮春三月菜花黄,东边月初西残阳”是很有名的。据说与谢芜村的俳句来源于陶渊明的诗“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以及丹后的歌谣。
《大和本草》中形容油菜花是“满地如金”,《农业全书》赞扬油菜花是“如铺黄绢”。
三、表示晚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蝴蝶、蛙、樱花等晚春的季节词。
(一)蝴蝶
蝴蝶,简称蝶,是一种颜色美丽的昆虫,吸食花蜜,种类很多。蝴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昆虫之一。据说日本有260多种蝴蝶,但是《万叶集》中没有一首吟咏蝴蝶的和歌,蝴蝶最早出现是在《怀风藻》中,纪古麻吕的“柳絮未飞蝶先舞 梅芳犹迟花早临”。日本人喜欢中国诗文,也就开始喜欢其中的蝴蝶,“庄周梦蝶”,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他写的是何等轻灵缥缈。蝴蝶的别名“梦见鸟”,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二人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祝英台的父亲逼其另嫁不从,二人结婚不成,梁祝化蝶双舞。根据这个故事而产生的交响乐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在音乐史上也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枕草子》的第四十段将蝶列为有风趣的昆虫之一。据《日本书纪》中有如下的记载,供奉蝴蝶,就会得到长寿和富贵,因此当时人们狂热地信仰。
(二)蛙
蛙是两栖动物,种类很多。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生产有益。
在日语中,蛙有“kaeru”、“kawazu”两种称呼,“kaeru”是常用词,“kawazu”用于和歌、俳句。自古吟咏蛙的和歌很多。
“蛙”在日本自古就被视为春天的景物。《万叶集》收录了20首吟咏“蛙”(kawazu)的和歌。松尾芭蕉的吟咏蛙的俳句“古池,青蛙飞入,水声”,几乎是家喻户晓。为什么会如此有名呢?传统的美学意识是以蛙声为对象的,而这个俳句的句眼是水声。作者没有沿袭陈规咏蛙鸣,而是从水声中发现了玄妙,暮春之情趣溢于言外。日本人是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农耕民族,对蛙尤为感到亲切。在日本,以蛙为主人公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因此,在奈良时代(710~794年),J为蟾蜍是大地之主宰之神的使者,用于祈雨仪式。
蛙鸣是爱的呼唤,把自己的种别和性别通知对方,最终目的是为了繁殖。
根据《大和本草》的记载,蛙如其名“kaeru”,即使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其本性一定回到原来的地方,其名字来源于此。在日语中“蛙”的发音有“归”之意,所以有将蛙形吉祥物放入钱包的习惯。
自古以来,蛙在人类文化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中国古代认为月亮是三条腿的白玉蟾蜍,因为月亮表面和蟾蜍皮肤一样凹凸不平。中国神话认为三条腿的金蟾是财神的坐骑,象征财富。
(三)樱花
樱花古来被称为花王,是日本的国花。在古代“花”指的就是樱花。本居宣长吟咏樱花的和歌“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受到赞赏,因此产生了樱花就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在日本代表春天的花是樱花和梅花。但是,用于俳句岁时记的“花”是指“樱花”。例如,松尾芭蕉的“樱花如云,钟声来自上野还是浅草?”。
日本人早就认识了樱花树的实用价值。从福井县的鸟滨遗迹出土的5000年多年的绳文(公元前4世纪)前期的弓上,可以看到用樱花树皮缠在弓上,用于加固。用樱花树皮装饰的茶盒、小盒,以及用樱花树皮缝制的器物的连接处,至今仍在使用。其木质细腻,便于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和造船,《大和本草》中记载“中华以梓刻书,日本用樱,材坚良材也”,用于木版印刷。
四、结语
本文从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结果表明:日语中这些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这些季节词在日本独特的风土中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正确理解这些季节词,有助于理解更好地理解日语、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5篇
于谦《和梅花百咏》(之一)“马上相逢情不尽,一枝谁寄陇头春。”
陈师道《黄梅五首》(之三)“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诗中运用了“折梅寄远”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汛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梅花作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丰富着咏梅诗的内涵。
2.西湖处士或孤山处士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之五)“目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西湖处士、孤山处士均指宋代著名诗人、高士林逋(字和靖)。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天下的林逋,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真正不同凡俗。林逋共写了咏梅诗七津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许多咏梅诗人在目己诗词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与林逋相同的爱梅情结及超凡脱俗、高洁孤傲的节操、忘向。同时“海妻鹤子”也成了典故。
3.梅花妆
朱淑真《冬日杂咏》“厌厌对景无情绪,谩把梅花取次妆。”
“梅花妆”的典故是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卧,梅花飘落到他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为好看,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诗中运用“梅花妆”的典故,个仅说明梅花妆为女性仪仪容的修饰,它为女性增添了雅致和风韵,而且在说明女性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4.何郎
高启《梅花》“自去何郎无好韵,东风愁寂几回开。”
何郎,即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何逊有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海。衔霜当路发,映雷拟寒开。”写出了海花的盎然生机及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对后世咏梅诗创作影响很大。
5.高士、美人
高启《梅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此首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袁安卧雪,一是罗浮遇仙。(柳宗元《龙城录》),前者讲洛阳大雪时,人多外出乞食,袁安却高卧家中忍饥受寒,不求助于人。后者讲赵师雄迁罗浮,天寒日暮,月色微明,于松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芳气袭人,举止高雅,因扣家门与之共饮。师雄醉卧至晓,发现自己在大梅花树下。用这两个典故把梅花比作卧雪高士,月下美人,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素淡馨香的神韵。
6.南枝北枝
葛长耕《早春》“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由于南北方位的差异而呈现出冷暖不同所带来的结果--南枝花开早。南枝北枝的典故有作用,一是紧扣早梅,向南枝上开出了嫣红的花朵,是“梅破知春近”的预示,二是表达出对早梅的怜惜珍爱之情。
7.一枝梅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闹,竹外一枝斜更好。”
刘秉忠《江边梅树》“一枝倒影斜斜月,满树浮光细细风。”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原诗为“昨夜数枝开”,请教于郑谷,郑谷说中“‘数枝’碍‘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遵改,并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独表“一技”,一方面突出梅开之早,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梅花虚实飞动,疏淡娴雅的美感。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法对后来的咏梅者启发颇多。
链接阅读:
咏梅高手的美称
1.梅隐、梅仙
宋代诗人林逋,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世,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植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鹤为伴,真正不同凡俗,因而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林逋写了咏梅诗七律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诗品与花品互相契合辉映。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了,成为千古绝唱。
2.梅花屋主
元末著名画家兼诗人王冕,他爱梅之痴,不减宋初的林逋。他有居室自名“梅花屋”,自己便以“梅花屋主”自居王冕善画没骨梅花,又有题画梅花浮一卷为世人所推重,其“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下不来”之句。当时就被编成故事流传。他的《白梅》《墨梅》诗堪称历代咏梅诗作中的上乘之作,结句分别为“只留清气满
乾坤”和“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均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一种宏大的抱负与达观的胸怀。
3.知梅者
南朝梁诗人何逊,他的《咏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第一次从审美的角度来咏梅,以婉转清新的笔调,形象描绘了梅的风姿韵致。他曾做过扬州法曹,在舍下种有梅树,时常吟咏其下,后来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请求返扬州。因此被后人誉为“知梅者”。
梅花的别称
1.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恣横斜。”
2.暗香:李《早梅》“雪径清寒蝶未知,暗香谁遣好风来。”
3.横枝:杨万里《雪夜寻梅》“横枝憔悴晴埃,端令羞面不肯开。”
4.斜枝:杨则之《早海》“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5.一枝春:陈师道。《黄海五首》“欲传千军信,陪折一枝春。”
6.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7.孤芳:林边《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抓芳看不休。”
8.冰雪仙:朱翌《梅花》“姑射山头冰雪汕,人间一见巨丰年。”
9.仙姿:朱熹《前村梅》“玉立寒烟寂寞冰,仙姿潇洒净无尘。”
10.冷艳:陈克《书海花》“忽逢冷艳冰绡上,叹息侯家占好春。”
11.寒艳:张峰《梅》“一枝寒艳映窗光,蕊气层衣断客肠。”
12.癯仙:陆游《射的山观梅》“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
13.春葩:强至《次韵公胜早梅》“若论霜菊无多晚,只此春葩苦较迟。”
14.琼葩:韩维《千叶梅》“南园卉本木春光,独爱琼葩掩众芳。”
吟咏花木的诗(精选5篇)相关文章:
★ 窥红尘
★ 仲夏夜之梦
★ 2011·夏
★ 顾城的爱情诗
★ 白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