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
曹春琴延川县教育局
今天单位同事约老家吃水粉,我们几个满怀期待地驰车去他家。
陕北的隆冬,河水冰固,山川雪覆,行驶的车如一条蛇,在山沟沟里缓缓蠕动着前行。偌大的天空在白雪大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蓝。仿佛我们行驶的车如船儿在大海云朵里穿过,心儿也随阳光飘飘然。
很快我们便到了同事老家邀家河。邀家河村是陕北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连绵的群山环抱着一方方小院,金黄的玉米在窑洞前架子上摆放的像宝塔一样漂亮。我们刚下车就听到狗儿的欢叫,公鸡提着爪儿追逐的场景,还有对面窑洞袅袅升起的炊烟,好一派祥和的农村风光。
大叔闻声推门欢迎我们的到来,热情地把我们领进漏粉窑洞,说水粉马上出锅,就等我们来吃了。正巧看见漏粉师傅右手拿粉瓢,左手振动右手,一根根透明的粉条像瀑布白刷刷流进大开水锅里,大叔拿木棍特制的长筷给我们捞上一大盆,示意我们趁热吃。热情的大婶端来腌制酸菜的汤,金黄的起面饼子,我们被眼前的美食诱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便拿起碗大口吃起来,酸菜汤拌水粉真是绝了,满满的儿时味道。再来一碗粉不溜,软软乎乎的,又有嚼劲,吃了一碗再来一碗,眼馋肚饱了,还是吃的停不下来。
饭后大叔领我们参观了他家今冬窑硷畔晾晒的新粉条,粉条一匹一匹晾晒在铁丝围栏上,阳光下晶莹剔透,像极了江南晾晒的白纱。大叔说去年家里光粉条收入十来万元,大叔还说今年享用国家好政策,帮家里建好了冷库,一年四季都可以漏粉了。面对今年行情比去年还好,他计划把自家洋芋漏完,还打算买千斤洋芋多漏些粉呢!阳光下的大叔乐的像一朵盛开的向阳花。
随后我们跟随大叔参观了现代漏粉流程,大叔指着门前粉碎机说道,把洗好的洋芋倒入粉碎机子里,用水过滤,洋芋渣和淀粉水就分开了,淀粉水经过大缸沉淀后,把淀粉和桨水分开,再把淀粉和水按比例兑好,揉好面。大锅烧开水后,漏粉师傅就开始漏粉了。大叔说,漏粉是个纯手工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了的,手劲不一致粉条就不匀称了,粗的粗,细的细还会有粉圪瘩,那就不好买了。最起码要有八九年漏粉功力才能漏出宽的、细的优质粉条来。
刚出锅的粉叫水粉,就是刚才大叔端给我们吃的停不下来的那一大盆,水粉按匹摆顺后挂院子里冻一晚,这样粉条就笔直的齐正,第二天再过一遍凉水,再经沥水,晾晒便成了集市上一车车一捆捆的干粉条了。这样一颗颗普通的洋芋蛋蛋就变成我们餐桌的猪肉烩粉条美食了。
我蓦然想起小时候村里漏粉的情景。那时我村没有漏粉师傅,每到年底农闲时,村里各家在自家磨盘上把洋芋磨好,把弄好的淀粉装进布袋,村长按斤称把淀粉集中到村里公窑,然后请邻村漏粉师傅漏粉,最后村长把漏好的粉再按各家淀粉斤称分给各家。村里分粉的场景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父亲和母亲用扁担把粉条挑回,我便端着盆等村长分给各家的水粉渣渣,就是分粉时被折断的那部分,当时我好期盼水粉渣渣多掉点,那样我就能多吃一口水粉了。等到最后还不错,村长给每家分的一大碗,我边走边抓点水粉吃,记得水粉刚入口便滑溜地咽进肚子里了,简直太太好吃了。在那缺吃喝的年代,妈妈给仅有的一碗水粉浇上酸菜汤,再撒点红辣椒面,酸酸滑滑的水粉,一家人就着红薯吃,简直人间美味呀!
同事说他三叔还在咱刘家沟网红村开起了农家乐,现做现买水粉着哩!我们又来到《人生》拍摄地刘家沟村。眼前一院院“修旧如旧”窑洞,斑驳的石碾,层层堆叠的青石路、砖石墙,让人回想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家生活。过去贫困的刘家沟村在振兴乡村惠民政策下,华丽转变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家园。三叔家的农家乐开的红红火火,熙熙攘攘的游客,悠闲地喝着麻汤饭,吃着刚出锅水粉和嫩豆腐,游客们不仅吃着农家饭菜,而且更多享用着童年满满的记忆大餐。
屋里传来游客们的阵阵欢笑,“师傅,再来三碗水粉”“来了,水粉三碗---”一片欢闹声在陕北的沟壑梁峁间回荡着----。
水粉相关文章:
★ 东北行之一
★ 梦里水乡
★ 农民真幸福
★ 老宅的松柏树
★ 北湖的四季
★ 丑石的艺术
《水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