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难忘的黄山行——鸣篁斋黄山研习活动撷萃

文/ 宜木子 时间: 散文随笔

  精彩难忘的黄山行

  ——鸣篁斋黄山研习活动撷萃

  在群里看到鸣篁斋黄山研习活动的信息后,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之所以勇为人先,除了想近距离的感受一下闫一鸣、周小桂二位老师的风采,更多的是鸣篁斋“快乐吹箫”以及“吹好箫,好吹箫,好好吹箫”的理念打动了我,这才早早的就“芳心暗许”。周老师提前几天公布了活动的有关安排:密集详尽的教学内容,专业的造型师和摄影师,天南地北各具才华的箫友见面会,当然还有吃好喝好玩好的一揽子计划。我兴奋地期待着,也莫名的紧张着。

  果然,五晚六天的活动,精彩纷呈!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可以说,从踏入任晓东在关麓的老屋起,笑语和欢歌无处不在,新奇和感动如影随形,收获和满足时刻在心头荡漾。

  可惜我没有如椽之笔,无法也无力全景式的描摹出关麓的美景,风物,人情,只能选取其中一二,做个记载,表明:黄山,我来过!让粗浅的文字做个见证,往后余生,无论岁月如何侵染,关麓以及关麓的经历,在我心中,已凝集成一首永恒的歌。

  一、无法放开的见面会

  27号晨练后早餐完毕,我们围坐成半圆,面向二位老师。周老师讲了见面会的内容步骤和要求,一遍遍启发我们自由发言,可全场鸦雀无声,安静得连地上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我似乎听到了旁边学友咚咚的心跳声(也许是我自己的)。还是来自广东的善道学友胆儿大,做了第一个吃磐蟹的人,这之后顺座次依次进行,气氛好像轻松了些。但轮到我时,怎一个“抖”字了得!感觉自己不仅手脚在抖,面部和嘴唇以及心似乎都在抖,我就奇了怪了,几百人的台上也曾滔滔不绝过,为何二十几人的见面会抖成这样?稍有点安慰的是大部分学友都发挥失常(窃笑),只有来自全国最大的“庄”的王儒老哥,以及出身于清华的才情俱佳且最会“演”的大师姐超水平发挥,当大师姐戏称自己是“考试型选手”时,那调皮的洋洋自得的表情不知招来了多少羡慕嫉妒但不恨的目光。后来周老师说,人在不熟悉的领域,难免都会紧张。

  是啊,原本不是熟悉的人和事,只为那曾经瞬间的感动,为了鸣动于心灵深处的箫声,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了这里——黄山脚下的关麓古村。来寻找“梦中的故乡”,寻找山水深处的那缕千年不灭的清音。我想,今天的放不开,是为了明天更自由更茂盛更精彩的绽放。

  二、“非同一般”和“注定不凡”

  见面会后,依据各人的状况和水平,老师把我们分成了一二两个班。二班由弟子和个别比较突出的学友组成,一班则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友,这样分班级分层次教学,是为了更大化的让每一位学员学有所得。

  事实也是如此!尽管我们一班基础一般,但由于目标明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天下来,我们竟然学完了6支曲子,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只是周老师一整天不停歇的讲话教唱领吹,以致嗓子都哑了,这种精神不得不令人感佩!而我们,一个个却像打了鸡血似的,丝毫不觉得疲倦。

  这不,当两位老师提议我们两个班展示一下各自的学习成果时,我们的高班长带头拉起了口号:“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干倒二班!耶!”。而二班这下急眼了,抛下了谦谦君子的形象,在闫老师的带领下高呼:“二班,二班,注定不凡”。当一班学员嘲笑二班声量不怎么高亢,口号声不怎么齐整时,他们说,我们人少,不比喊,比吹。一时间,口号声,跺脚声,拍桌子、拍巴掌声,欢笑声,冲出古屋的天井,在关麓村的上空回响,引来四邻好奇的目光探望。

  “非同一般”和“注定不凡”只是押韵式的戏言,但一整天紧张的学习后的适时欢闹,不仅蕴含着由陌生到熟悉的心无芥蒂,更是我们这群人人性的自由张显,这,不就是“快乐吹箫”的真实体现吗?

  三、鸣在黄山之巅

  “黄山归来不看岳”,一语道出黄山独具特色的雄、奇、险、峻。29号,按原计划是攀登黄山的日子,这一天,惠风和畅,春色怡人,难得的一个好晴天。一大早,我们就乘着大巴出发了,一路笑语欢歌,一路笛声悠扬。

  由于精神始终处于新奇亢奋状态,连续几天都没睡好觉了,我很担心能否顺利地登上黄山,原打算只去山脚下转转,表示黄山已来过,但受大家欢快的情绪影响,我也想挑战下自己。当我们气喘吁吁无比艰辛地登上“黄山第一处”玉屏峰时,环顾四周,远山如黛,奇松怪石尽收眼底,油然而生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在那样的状况下能顺利登山,还是很有点佩服自己的。

  略作小憩,在著名的黄山松下拍拍照,我们选取一处观景台,拿出心爱的宝箫,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齐奏起欢快的曲子。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瞬间引来了无数游人的目光,拍照的,艳羡的,惊叹的,要求伴奏合唱的,让原本还有点紧张的我,不由得抬起了头,挺起了胸。

  我做梦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游人如织的黄山之巅,和出色的老师,出色的箫友,合奏一首首箫曲,尽管我颇有些南郭先生吹竽,但经历便是收获,一步也能千里。

  鸣在黄山之巅,空谷回响。是强音,也是绝唱!

  四、关麓的不眠之夜

  30号的晚上,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镜头回溯,29号一天的攀爬,下山后大家依然兴致不减,推杯换盏间,觥筹交错里,道不完的激情,说不尽的感奋。晚上九点多,在我们所住民宿的凉亭里,周老师召集所有人开会,说要在离开前搞一场面对两个村村民的汇报演出,以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凑齐了12个节目。节目单有了,主持人也定下了,大师姐主动请缨写一首由主持人(也是电视台的播音主持)朗诵的诗歌以及节目的串台词,当时,已是十点多。

  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这一场演出会多么成功,甚至还担心到时候搞砸了不好收场。哪知,从第二天(30号)清早开始,我就在不可思议中度过了紧张忙碌充实又期待的一天。首先,大师姐还真的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不到一个半小时),写出了饱含深情又脍炙人口的诗句《关麓,我梦里的故乡》以及串词,看了诗句,不得不对大师姐的才华顶礼膜拜,大家一改以前的推辞,争先恐后地要上台朗诵,原定两个人的朗诵不得不增加到四个人。其次,服装,道具,音响,造型,站位,走台,千头万绪,分秒必争,却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到下午,一切都准备就绪。这速度,惊到我了!真的是深圳速度!

  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当晚的演出有多成功,村民的掌声欢呼和喝彩就是最好的证明,书记村长的一再邀请和挽留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晚,繁星满天,春风拂面,蛙鼓阵阵,醉了古村,醉了我们。

  五、温暖,在路上

  31号,是我们离开关麓的日子,我是在半夜时分被阵阵春雷给惊醒的。都说春雷喜雨润如酥,我们却平添了几许离别的轻愁。

  一句句叮咛,是我们彼此的牵挂,一声声珍重顺安,饱含着浓浓的祝福。从出发到候车,从上车到转车,大家都不厌其烦的在群里汇报各自的行程,每一次提示的铃音,是交代,是不舍,更是心与心的坦诚与交融。

  感动着所有的感动!而为举办此次活动劳神费力常脚不沾地最为辛苦的东哥的一段话,更让所有人瞬间破防:“亲爱的家人们,本次研习班短短几天相聚,太匆匆。由于本人也是第一次协办这样的活动,没啥经验,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还请家人们多多包涵。是这样,四月中旬我还来关麓,届时当地的野茶已经下来了,我给家人们每人寄一份过去尝尝,可以选当地的野绿茶也可以选祁门红茶,恳请家人们给个地址给你们寄过去,以了却晓东的一个心愿,否则黄山之行的费用我一概不收”。

  此情此景,再说什么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温暖和感动。

  中午时分,山东的高老弟打来电话,告知已到合肥南,正等待转车,并祝我们一路顺安。

  ……

  我们只是一群因爱箫而走到一起的萍水相逢者,短短几天的相处,却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是偶然?其实是必然。我们因爱箫而走近,因走近而更爱箫,今朝爱箫不舍离,此生誓做爱箫人。

  曾经有人问我,为何在众多的乐器中,选学如此小众的箫?我想说,除了喜欢她的悠久历史,人文情怀,更多的也是寄托自己内省自我,外放生命,感悟生活的希望与美好,让这一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皮囊,沾染一点些许的清亮。

  此次黄山之旅,更是让我明白了,爱箫者,不迷茫,有风骨,重情义。

  常怀感恩之心,所遇皆为温柔。不忘初心之志,相逢即是永恒。

  宜木子

  2024年4月4日于陋室

精彩难忘的黄山行——鸣篁斋黄山研习活动撷萃相关文章:

东北行之一

梦里水乡

农民真幸福

老宅的松柏树

北湖的四季

丑石的艺术

《精彩难忘的黄山行——鸣篁斋黄山研习活动撷萃》

  精彩难忘的黄山行  ——鸣篁斋黄山研习活动撷萃  在群里看到鸣篁斋黄山研习活动的信息后,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之所以勇为人先,除了想近距离的感受一下闫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