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闺女去研学

文/ 一树菩提 时间: 散文随笔

  伴着闺女去研学

  ——一树菩提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成抖音网红了,至少在思源实验学校四年级5班孩子们的眼中是这样。看来,闺女在班里一定是个活跃的“小喇叭”,把她妈妈吹得神乎其神,说我在抖音里有两万多人关注,说实话,很惭愧,抖音里关注我的人还没200个。有了女儿的吹捧,我很荣幸地成了这次随他们去研学的“专业跟拍师”,专门负责给所有孩子拍照。孩子长这么大,带着她去过很多地方,她们明天要去的这几处,每年我都带她去好几次,但当姑娘听说这次是全年级组230多个孩子一起去研学,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

  ★等待★

  晚上九点,闺女期待了很久的班级钉钉会终于开播了。因为班主任要说明天研学旅行的事儿,这次钉钉会闺女开得格外认真,居然拿个小本子认真做记录了。“吃的”“喝的”“路途安全与纪律”......写得一五一十。钉钉会终于结束了,姑娘又心心念念地整理起背包来,一下午早就买好的吃的、喝的又被她从书包里翻出来,狠狠地摆满了沙发和茶几,有模有样地清点了起来。我还以为她是忍不住要开吃了,一打听才知道,这次翻出来是找生产日期,看都过期了没有。折腾了好久,居然没有发现一样是过期的,闺女有点失望。

  总算是翻完了,终于准备要睡觉了,然后闺女又在书房里摆弄起了她的纸菊花,修修剪剪又是一顿忙活,说是老师要求自己做,这样才更能表达自己对烈士的一片心意。看着书桌上一堆破破碎碎的纸片和依然很丑的小黄菊,我禁不住再次催促她了,“快睡吧,你费了这么大心思,这小黄菊肯定是班里最漂亮的了!”倔强的闺女还没有要睡的意思,说是还要最后做一次。无奈,我只能陪着她,照着抖音里小黄菊的制作教程又重做了一遍。看着姑娘一脸的认真和她的作品,很自然的,我想起了我像她这么大时学过的一篇小学课文《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课文里老师问爱因斯坦还有比这更丑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取出以前做得好几个说,“有的”。这会儿,我闺女能翻出的,比这最漂亮的小黄菊更丑的可不止两朵。

  小黄菊依然很丑,但架不住她爸爸的连哄带骗,闺女终于同意睡觉了。临睡前,她又问我,如果董存瑞、刘胡兰活着,他们会喜欢自己做得小黄菊吗?我问为什么是董存瑞和刘胡兰,她说因为他们埋在那里啊,明天她们所有四年级的同学都要去看他们。——老天!原来是老师们在祭扫前给她们播放了关于这几位英雄的事迹,所以孩子们天真地认为,明天就是要去看他们。我说不是这样的,牺牲的战士有很多,集中埋葬在一起,最后就成了公墓。像董存瑞牺牲时非常壮烈,粉身碎骨的,可能会把他穿过的衣服等当人一样埋葬,形成“衣冠冢”,然后闺女又问我,那牺牲的刘胡兰埋在哪里?董存瑞的墓里都有些什么?董存瑞的父母怎么和战友怎么给她做得“衣冠冢”?......琐琐碎碎,问了好多。说实话,在我当小学生那会儿,好像也没有这么多要问的问题,长大了,也没有好奇过这些英雄们的墓地在哪里,或许只有一个笼统的“当地”。听到我的回答,闺女很不满意,一骨碌翻起身,又去翻她的研学手册了。

  说实话,学校这研学手册做得很不错。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里面不但有日程安排,注意事项,还有景点介绍、历史沿革、遗迹渊源等等,像极了摆上食客餐桌上的高大上的菜单。终于,闺女又仔细把研学手册翻完了,很显然,依然没有解决刚才的问题,带着一脸的悻悻最终被我摁倒在被窝里。

  早上六点,还没等闹钟响,闺女早就睡不着了。“妈妈怎么天还不亮,我昨晚都没睡安稳,这天气不会下雪吧!”果然言中了,这会天子正下着大雪,还没得我再多说,姑娘一骨撸爬了起来,傻傻地看着窗外。“老天爷,求求你别下了!再下雪,我们的研学可就泡汤了......”看着女儿双手合十向窗外祈祷的样子,真是既好笑又可爱。

  “如果天一直这样下,肯定是去不成了。”我非常肯定地说。

  “妈妈快看手机,快看班级群里的通知。”

  “小丫头,这个点你们老师还没起床呢,怎么会有通知呢?”闺女算是彻底睡不着了,催促着和我一起翻箱倒柜,找厚袜子、棉打底裤、棉夹袄。

  “别忙活了,这下雪天肯定是不去了,你还是收拾一下书包准备上学去吧!”闺女默默不做声,眼泪都快都憋出来了。摔摔打打收拾着书包,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仿佛天气下雪是我指使的一般。

  闺女瘫坐在沙发上,把我手机看了又看。一会儿极不情愿地发泄着他书包里的文具,一会儿又拿着手机在客厅里踱来踱去,眼巴巴地向窗外望了又望。终于,手机的铃声一响,是老师来消息了。“带伞穿暖,计划不变。”哇!闺女仿佛是从沙发上跳起来的,一下子向我奔过来,抱住我,语无伦次地大喊:“妈妈要去呢,要去呢,下雪也是要去呢!快快快,咱们赶紧走!”我接过手机确认消息,那八个字下面已经是一大串的“收到”了。还不等我再说什么,闺女早从卧室里跨了出来,背好了她的双肩包催促我麻利点了,我草草地化了妆,背了小挎包,奔下楼,在风雪中跟着女儿飞驰而去。“我就说嘛,比起董存瑞和刘胡兰这点雪算得了什么,我们老师太顽强了......”

  ★研学路上——祭扫烈士陵园★

  教室里的欢呼声和喝彩声一刻也没有停息,还没等我和同行的几名家长聊上几句,孩子们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吃完了早餐,争先恐后地列队上车了。

  车里极吵,在老师的再三组织下,孩子们终于开唱了。从《先锋队队歌》到《孤勇者》,再唱到《年少的你啊》,幸福和快乐弥漫着整个大巴,歌声很不成调,像极了借着酒意在KTV里嘶吼的我们。半小时以后,大巴里的歌声就淹没在孩子们品享零食和嘈杂的聊天声中了。

  “我觉得今天是赵老师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一个男孩对周围的学生说。

  “为什么?”

  “你看,赵老师的车,今天是引导车,我们这一大串大巴都得跟着他的车走,他厉害不?”另一个小孩说。

  “就是,就是,太对了,赵老师的确很牛!”

  “不对,赵老师的高光时刻应该是在他结婚的时候。”

  “不对,自己婚礼上高光时刻的人是司仪,是主持人,不是新郎,也不是新娘,他们都要听司仪指挥呢!”另一个女孩反驳道。

  ......

  听着孩子们的聊天,我和老师们都笑得前俯后仰。经过了一段泥泞的小路,我们到了研学的第一目的地。

  下车、列队,老师们重申了一些祭扫的规则和纪律要求,活动就开始了。

  这是县城北30公里处的一座公墓,地处戈壁滩,显得非常静穆。可能是因为最近许多单位、学校有团建活动,这几天来祭扫的人络绎不绝。虽然人多,但这是个庄重的地方,纪律反而组织得都比较好,非常安静。孩子们在学校的组织下神情严肃地拜谒了英雄纪念碑,然后表情凝重地向烈士墓碑敬献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黄菊。或许是来前学校做足了功课,整个活动过程异常顺利,效果好极了。这里不得不提一提思源学校这套礼服,在这样一个庄重的场合一身黑衣,一系红领巾显得特别搭,活动全过程引得周边的群众啧啧称赞,为学校赚足了人气,也真应了他们班主任的那句话:衣服是家长买的,气质是学校给的。因为祭扫的单位和人比较多,从等待到活动结束,用了近一个小时才结束。

  回到车上,孩子们又开始讨论起这些烈士来。有的从墓碑上发现了他们的籍贯,有的还计算了他们的年龄。听到司机介绍,他们中最小的才14岁就牺牲了,孩子们唏嘘不已......

  ★研学路上——参观酒文化产业园★

  研学的第二站是滨河集团酒文化产业园。一进这座园区的大门,看到高耸的酒罐模型,孩子们就兴奋地哇哇大叫起来了,已经来过许多次的闺女,也跟着其他同学大呼小叫,好像这是第一次见到似的。组团研学的优势就在这里,可能是学校提前进行了预约,一下车就有专人接待,更有漂亮的解说小姐姐配备到班,耐心地带着孩子们去上厕所,然后一处接一处地解说、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在接待员的陪同下,我算是沾了组团孩子们的光,进了以前从未进去过的酒窖、看到了闻所未闻的发酵池,也跟着增见识开眼界了。

  作为一名外地媳妇,我有很多不解,这座始建于1984年的小小酒厂,是通过怎样的奋斗,现在跻身全国白酒四十强的。要知道,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民乐县不像其他酒企所在地那样有名山,有名泉,有非常庞大的财力支撑,能把酒企做到这个规模,年产白酒两万多吨,红酒一万多吨,到底靠的是什么?——每年跟着老公回老家过年,看到他和他的那些发小、狐朋狗友喝的天昏地暗、酩酊大醉,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西北人的情怀吧!这样的小企业从生存到变大变强,期间几代人的付出和努力一定是超乎想象的,这群人也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酒文化产业园里的环境确实很不错,孩子们登山远眺、击鼓嬉闹,玩得好不热闹。

  ★研学路上——兄弟学校和周边★

  伴着车里越来越少的嬉闹声,我们终于挨到了饭点。还好,因为学校里安排周密,我们到了同县的六坝寄宿制学校,从熙熙攘攘的大餐厅里出来,孩子们已经对这所寄宿制学校的午餐赞不绝口了。“妈妈,这六坝寄宿制的午饭也太好吃了吧!你都没做过这么好的饭!”伴着孩子在大巴车里的狂赞,我一脸的惊愕。

  “难不成,我做得饭都是不合格的么?”我反问过去。有道是“饥饭好吃”一来孩子们确实是玩饿了,二来,这所寄宿制的午餐就我的评价,确实很好吃。民乐有名的羊肉和亭子算是被厨师们玩明白了,我一个成年人也觉得确实很不错。

  从六坝寄宿制出来,孩子们就在这所学校的周边开始了她们最为惬意的研学。先是去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农耕博物馆、见识了先辈们农业生产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农具、生活物品。然后又跟着讲解员去参观了民俗文化展览馆、赵思温艺术馆了解了县域内的各类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最后,孩子们行走在劳动主题公园和六坝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体验了一回咱民乐新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我这个“专业跟拍师”也忙得不亦乐乎,竭尽全力为他们拍拍拍......

  夕阳渐落,和孩子们一般,在一片没玩够的唏嘘声和恋恋不舍中我和孩子们乘车返回了。

  ★我的感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二十年前,如果不是,那就是现在。”恰如女儿研学手册成了一段话:“研学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课堂之外的延伸。”的确,在孩子眼里和心中,除了枯燥的课堂,还有一种让他们学习的方式,那就是带他们出去,让他们去实践、去感受、去感悟,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粒种子,种下一棵树。这也许就是“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的道理吧。

  洗漱完毕,看着酣睡的闺女,默默地为她定好了明天的闹铃。临上床前看到班级群里已经有人在转发本次活动的宣传视频了,效率真是高!不过这肯定累坏了做视频的这些老师们。默默点开,草草浏览里面的照片,发现每张都比我这个“专业跟拍师”拍得漂亮。还好,视频里用了我拍的一两张,心里略有些欣喜了!——尤其是我拍的这张,雨后夕阳下,闺女学校的照片,的确很美!

  

伴着闺女去研学相关文章:

东北行之一

梦里水乡

农民真幸福

老宅的松柏树

北湖的四季

丑石的艺术

《伴着闺女去研学》

  伴着闺女去研学  ——一树菩提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成抖音网红了,至少在思源实验学校四年级5班孩子们的眼中是这样。看来,闺女在班里一定是个活跃的“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