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席~

文/ 乔兰英 时间: 散文随笔

  吃席

  乔兰英

  村里的邻家老舅去世了,我和老妈回村吊唁,以寄哀思。三十多年的老邻居,不是亲戚,也胜似亲戚了,所以,听到老舅去世的消息,我们全家都很难过,我陪老妈回村祭奠,告慰先人,也告慰心灵。

  烧纸,叩拜,和逝者家人聊天,然后就是留下来吃席。

  吃席是村里办丧事的一大重要环节,事宴办的好不好,就看酒席的饭菜如何,订的鼓如何。

  邻家老舅的三个孩子都出息的不错,其父亲的葬礼自然是要办的体面才好,请了当地有名的鼓班,还有流动饭店里上等酒席。

  开席了,村民们陆陆续续入席,我坐在桌旁目不转睛地看着鱼贯而入的客人们,有的还能凭儿时的记忆认出来,有的别人介绍了也不相信就是少年变老的他了。来吃席的客人中,我能认出的最多有三分之一。

  酒席上,大家觥筹交错,嬉笑颜开,平日里不见的老友见面了,互相打问着近况,回忆着当年的情景,询问远近共同的朋友,叹时间飞逝,感沧桑巨变。另一桌的男人们更是推杯换盏,吆五喝六,大家难得聚在一起,借此机会和朋友叙叙旧,见见当年熟悉又走远的村亲们。

  村里一位老人的去世,也是村里相聚的一次机会。

  酒席饭菜丰盛可口,鸡鸭鱼肉,鲍鱼海鲜,一应全具,和办喜事的酒席别无两样,大家吃的开心,吃的尽兴,糕做的好,吃了再来一盘,再来一盘,自己吃饱了,还的悄悄给没来吃的家人拿上,肉做的香,也得给家人打包点,吃剩的,还的给家里的狗拿上。婶子大娘们都说事宴办的好,吃的不错不错,相约,晚饭继续来吃。看到这气氛热闹,大家心情好,我不禁说了一句:“这哪有悲伤的气氛?简直就是一顿大聚餐!”“是啊,除了他自己的亲人,谁悲伤了?”邻家姨姨马上回答道,尽管她也热心,也是三十多年的老邻居了,但她说的也是实话。另一位大姐说到:“刚听到说某某去世了,也震惊,叹息一下了,然后谈话的重点就是上事宴吃席了”。纯朴的乡亲们从来不会表达虚假的情感。尤其谁谁家是好事宴,街坊邻里,一个生产队的,户户都要来一个家庭成员或全家来吃席的,这是一次丰盛的宴席,也是一次隆重的聚会。

  去赴约上白事宴吃席,也不是所有上礼的人都吃,现在咱们县城里的白事宴,一般人去上礼后就离开了。有点儿文化素养且与逝者有交集的,或与逝者子女友情不错的,上礼前要去逝者灵前吊唁祭拜一番,有的人给逝者敬香,叩头,作揖施礼,还要向逝者子女家属询问一些逝者去世前的情况,而后安慰家属节哀顺变,所有这些环节无不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进行,当然这些环节基本都是在逝者灵棚里进行的。

  其他走出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办事宴的,参加祭拜的,那就是另外的气氛了,他们有多年不见,今天见面后握手言欢的喜笑颜开;也有亲戚朋友们见面后的嘘寒问暖打招呼的客气……

  总之,白事宴上除了逝者子女家属外,好像没有多少人会沉浸在悲痛的氛围里。有的逝者因年已耄耋之年,子女也届花甲或古稀之年,此时此刻,灵棚里也没有了哀嚎痛哭的声音,只有那些鼔班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们,在喜笑颜开地为吹鼓的或唱歌的摇旗呐喊,鼓掌喝彩。有的还掏出现钞给鼓手们打赏,鼓手们为了炫耀一下,还专门在鼓台前拉一根铁丝,让打赏者把百元大钞用胶带粘贴于铁丝上,一张百元钞预示着为鼓手喝彩鼓掌了一次,铁丝上百元大钞越多说明喝彩鼓掌次数越多,鼓手被喝彩鼓掌后越卖力气去吹。有的无形中也是向另一班鼓班送去“挑战”,当前面的鼓乐接近尾声时,另一班鼓便做足准备,全体鼓手们使出浑身解数要大显身手,吹唢呐的把两腮憋的鼓鼓的,吹到用劲处还跳起来狠狠地蹬上一脚,肢体语言流畅用力,让打赏者无不兴奋,他们又一次进行喝彩鼓掌,年轻人还高喊着“好”!

  这场面,让我想起抖音里的一个场景: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活着,你走后,真正念你的人少之又少,埋了你两小时后,大家就是热热闹闹的吃席了。

  我又想起陶渊明感叹离世的一首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作者简介:乔兰英,代县中学高级教师,县政协常委,忻州市民进会员。

吃席~相关文章:

东北行之一

梦里水乡

农民真幸福

老宅的松柏树

北湖的四季

丑石的艺术

《吃席~》

  吃席  乔兰英  村里的邻家老舅去世了,我和老妈回村吊唁,以寄哀思。三十多年的老邻居,不是亲戚,也胜似亲戚了,所以,听到老舅去世的消息,我们全家都很难过,我陪老妈回村祭奠,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