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感
五一假期结束,我今天已经返回北京了。
从家乡湖南出来的二十年里,我以前都没有五一期间回去过。这次回家吃了一些当季的蔬菜,有青椒、黄瓜、土豆,特别是蚕豆,几十年没吃过了,从豆荚里剥出肥肥的碧绿的蚕豆,用最简单的煮法——清水加一点点盐——最能保持原汁原味,盛在碗里,直接用手抓着吃起来,很是找到了儿时的味道。
春夏之间,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所有绿植草木的叶子,都还没被虫子啃过,干干净净、清翠、鲜嫩而茁壮。
我家门前竹林里大大小小的竹笋,参差不齐,有很多长得老高了,但是通身还被笋壳包裹着,每一节笋壳的尖尖上都顶着几粒水珠,像是给即将长成的竹子做全身滋养,好让它们能在最近一两天里把枝头伸展开来,拥抱初夏的风和阳光。
近期几乎每天的一场雨,使得蒜畦里的各种草毫无顾忌的生长,有一种藤蔓更是缠着蒜苔伸长脖子窜向空中,随风摇曳,像在傲视群草。可是有一些蒜苗被它们压塌了腰,这是庄稼人不能容忍的。我给它们拍照留念之后,一概拔了它们,好不容易才把它们从蒜苗身上解开来。
家乡的小镇历史悠久,眉水河贯穿镇中心区域,自古以商业繁荣和出产的蔬菜品质优良而远近闻名。5月7号那天没下雨,我骑着摩托车去了蔬菜基地珠璜村。三千多亩的蔬菜基地沿河而建,形成了一个蔬菜公园。这里地势平坦,集中规划,真可谓“壮观”。从南边进村有一座古老的单孔石拱桥,宽五六米,长十来米,桥面用大石板铺成。历经沧桑、方便了无数车马人行之后,两三尺见方的大石板早已坑洼不平了。可是,正中央有一块两尺边长的雕了精致阳纹图案的石板,却显得没被磨损的厉害,可能是当地百姓行人对这座桥充满感激和敬意,不去有意踩踏这一块有着纪念意义的特殊石板的缘故。桥面两旁整齐摆放着一尺多宽一尺多高的条石,算是护栏。
站在石拱桥上,临边而立,远远望去,颇有宽广的视野,是欣赏两岸风景和那数千亩蔬菜地的绝佳位置。河岸边有好几位钓鱼爱好者分散在不同点位聚精会神地盯着他们的鱼竿,独自享受他们的乐趣。紧挨着河堤是大片蔬菜地,再远处挨着蔬菜地才是村民们连成一线的独栋别墅,两层三层的都有,一看建筑风格和房屋新旧就知道基本是最近十来年建成的。
蔬菜基地里现在看到最多的还是辣椒、黄瓜和茄子。河堤上修了一条两米宽的柏油路,供工人们开着农用车运送废料和采摘回来的菜蔬。我骑行在这条路上,右边是清澈见底欢快的河水流淌,左边是散发着清香的大片菜地,偶尔标记在路中央的几坨新鲜牛屎差点让我骑摩托车慌了手脚。从基地办公室往右三百米处有一座带顶的精致木桥廊跨过小河,河堤的铺装路面到这里就结束了。接着向左转,骑过一片大棚之后,看到好几头成年黑牛在河边悠闲地站着,或瞅着它们心中的美景,或低头慢悠悠地挑食着嫩草。是的,在这百草丰茂的时节里,牛羊们何愁要争抢地盘才能吃饱呢?
黄瓜地是蜜蜂和蝴蝶们追逐嬉戏的天堂,也是很具观赏性的菜园。每两行黄瓜为一畦,每相邻四颗黄瓜呈正方形布置,各用两米多高、拇指粗细的小竹杆搭架。四根小竹竿离地一人高的位置拢在一块进行绑扎,形成一个锥体状,每个锥形纵、横各成直线,高度一致,整整齐齐。一片黄瓜地有上十亩,均匀分块,俨然像是一个个阅兵方阵,静待菜农来检阅。这时节的黄瓜蔓才刚长到一人多高,茂盛硕大的叶、金黄灿烂的花、深绿油亮的瓜,还有那娇嫩苗条的卷须,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象是在向我召唤。我停下摩托车,猛吸了一口沁人心脾的空气。这时,一对蝴蝶急促地追赶出来,又毫不犹豫地折返进黄瓜架里,这么来来回回,时而在黄瓜架子里时而跑向空中的相互戏耍了老半天,一点没有停下来歇歇的意思。十多分钟后,我都看累了,它们也终于消失在我的视野里。不得不惊叹这小小物种居然有这么强悍的体力。
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一边抱怨一边掏出手机查看天气预报,明明早上报的是阴天,现在却显示未来两个钟头有小雨。今天是立夏节气,可不“天变一时”嘛。我抓紧打卡式的沿着基地骑行了一圈之后,便意犹未尽地回家去了。
几天的回乡休假,放松身心,忽然感触:家,就是诗和远方!
领袖金句犹言在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感谢那些在家乡辛勤劳作的乡亲们,把巨幅田园山水画卷,亲手谱写在家乡的大地上!
2024年5月8日
回乡偶感相关文章:
★ 东北行之一
★ 梦里水乡
★ 农民真幸福
★ 老宅的松柏树
★ 北湖的四季
★ 丑石的艺术
《回乡偶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