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
作者风中的蒲公英
小时候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小镇。小镇离村子不到十里路,虽然贫穷却是孩子们心中最繁华的地方。我们只有在赶集和看病的时候才可以去,除此之外就是在村子里和一群小伙伴玩耍,小小的村庄陪我走过整个童年。后来读高中,去的最远的地方便是县城,从此有了机会坐汽车去上学。大学时要去别的城市,我要坐火车了,心里既忐忑又兴奋,没错就是那种绿皮火车,我们当地人也称之为慢车。
大学期间的寒暑假都需搭乘绿皮火车往返,学校离家不是特别远,旅程只需四五个小时。几十块钱的路费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坐上火车,心里就踏实了。随着火车的哐当哐当声响起,列车开动了,而车厢里的人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也开始相互攀谈起来。先试探性的问问对方从哪里下车,如果对方不爱聊天也就很自然的终止了搭讪,彼此也不会感到尴尬。更多的时候则是对方非常热情的回应着,接着便是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起来,从各自的目的地聊到天南海北,到了对方要下车的时候,还会依依不舍的告别。即使是对不爱说话的人,仅仅是听着人们的闲谈,孤独感也会荡然无存,心变得温暖起来。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上海读书,工作多年,有了相对体面的工作,坐绿皮火车的机会越来越少。不管是回老家还是出差,高铁成了最多的选择。除了最初几次的新鲜体验,我对绿皮火车反而有了更多的怀念。没有高铁呼啸而过的威风,没有干净整洁的卫生间,但和高铁比起来,绿皮火车更有人情味。
时隔多年,偶然的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因为时间宽松,我选择了乘坐绿皮火车。由于多年未坐过,刚进站时我感到莫名的失落和孤独感,卫生条件和设施真的和高铁站不能相比,我有点怀念高铁了。带着无奈,我登上了卧铺车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多年前一样,人们很快便相互熟络起来,孤独感淡了一些。
车厢里多数是跟团旅行的老年人,他们来自东北,用浓重的北方口音分享着旅行的见闻,南北饮食的差异,上海外滩的夜景以及人间天堂的苏杭,从北到南逛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发现还是老家好。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讲着她在旅途中自带东北菜,从沈阳吃到南京,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七十岁的退伍老兵告诉我们他去南方参加老战友组织的活动,怀念着当年牺牲的战友,感慨祖国今非昔比,发展如梦幻一般。带着一箱啤酒旅行的东北小伙,用不屑的语气评价着餐车上二十五元一份的晚餐,豪气地吃起了他的大饼卷菜。北方人的憨厚充满了这节车厢。
夜深人静,听着熟悉的打鼾声,迷迷糊糊中我感到一阵困惑。乘坐过那么多次高铁,却不曾体会到绿皮火车上的人间温情。时代变了,今天的绿皮火车以不同往昔,它不再是人们因为经济贫穷而迫于无奈的选择,它是一种情怀,像儿时记忆中的一颗糖果,在人们奔波忙碌,心力交瘁之时,带给人们久违的温馨。这辆绿皮火车,将穿过黑夜迎来朝阳,载着人们的满足感,从远方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乘着绿皮火车去旅行,是多么幸福又浪漫的事。
绿皮火车~相关文章:
★ 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