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林徽因

文/ 庞守英 时间: 散文随笔

  建筑大师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多年来,有关林徽因的文章、视频从未间断。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故事,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被大肆铺排、渲染,似乎林徽因的一生一直被卷在爱情的漩涡不能自拔。而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建筑师的真实面目却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是对林徽因的误读。她人生开始的第一项工作,是创办中国大学首个建筑学系;她参加中国营造学社,考察研究中国的古建筑,使一座座淹没在历史尘埃的建筑重现真正的价值;她是新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规划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她抢救了濒临绝迹的景泰蓝工艺……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是她一生艰辛的努力和不懈奋斗。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搞建筑,上房爬屋,既脏又累且危险,不适宜女性。出身于名门、杭州西湖水畔长大的才女林徽因偏偏对建筑情有独钟。

  16岁时,她随外交官的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建筑震撼了少女的心灵,激发了她学习建筑的梦想。定居伦敦期间,恰逢房东正是一位女建筑师。受其影响,林徽因的心中埋下了当一名建筑师的种子。

  种子在慢慢萌发。回国后,她与未婚夫梁思成一同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本来两人商定共读建筑学,这是她梦寐以求的专业。无奈建筑学系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筑学系学生经常要整夜画图,女生无人陪伴无法适应。受性别的限制,林徽因改学美术专业。但是,她选修了建筑学系的大部分课程,和男同学一起,上课学习,熬夜制图,同样完成繁重的作业。她在学校的各类设计比赛中频频获奖,并且在宾大的最后一年,受聘兼任建筑学系的教师助理。这份荣誉,在建筑学系本身的男生中都是不多见的。1927年,林徽因获得宾大美术学士学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97年之后,宾大查阅了她在校学习的全部档案资料,决定追授她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对中国建筑的卓越贡献。2024年5月18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苇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接受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

  其实,林徽因的建筑才华以及她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卓越贡献早已写在她一生的踪迹中。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完成学业,在加拿大结婚后回国。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正向全国招募人才,夫妻两人进入东北大学,合力组建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学系。林徽因的第一堂课,便是把学生带到金碧辉煌的沈阳故宫,在一座座古建筑前现场教学。张学良出资发起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成为了东北大学的标志。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林徽因与梁思成回到北平,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专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在1930——1945年15年的时间,他们走遍了河北、山西、山东等190多个县,对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这些古建筑多在人烟稀少的荒郊野外,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没有科学的仪器设备,只能借用老乡原始的驴车,使用最简陋的木梯等工具。甚至,还要冒着飞机的轰炸,土匪的抢劫,给养的断供。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林徽因和她的同仁们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田野调查,先后发现了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山西应县的木塔、榆次的永寿寺、五台山的佛光寺……

  其中对五台山佛光寺的发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经没有唐代的木构建筑,如果要看,就去奈良和京都。林徽因听了,非常不服气。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唐代木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难道说没有就没有了?可是,直到1937年上半年,他们所发现的古建筑历史最长的也还是宋辽金时代的建筑。偶尔,他们从一幅莫高窟唐代壁画上,看到了五台山的画面,在山的南麓有一寺庙建筑。他们一阵惊喜。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决定前往探寻。

  林徽因、梁思成等一行四人,从北平坐火车出发,到太原换乘汽车,下了汽车换乘驴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很久。驴子累了,罢工了,他们只好下车步行。风餐露宿,连续赶路,饥饿、疲劳透支了他们的身体。一天黄昏,他们还在几近绝望中走着。突然,林徽因凭着她的一双远视眼,敏锐地看到前方闪现出一座寺庙的屋顶。他们加快了前行的步伐。夕阳西下,余辉尚在,一缕金黄的光线照出了寺庙的轮廓。寺庙已经陈旧不堪,里面积存的尘土足有几寸厚,蝙蝠、臭虫成群结队。他们顾不上这些,带上口罩,开始工作起来。爬梯子,钻顶棚,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借着从门外射进大殿的天光,林徽因在清洗过的大梁上认出一行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她马上跑到大殿外经幢前,发现上面刻着: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确凿无疑!这正是他们千辛万苦要寻找的唐代木构建筑。林徽因兴奋地直接从木梯的第二阶跳了下来,如飞燕展翅,显现了中国女建筑师先驱者的光辉形象。

  当林徽因一行满怀胜利的喜悦走下山,迎面而来的却是残酷的社会现实——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很快失陷。于是,林徽因与梁思成携全家老幼一路南下,开始了艰难的流亡生涯。从北平到昆明,千里迢迢,历时四个多月,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37年11月,林徽因一家来到长沙,遇上日军空袭,炸弹就落在他们住的房子附近。还没来得及跑出去,距离最近的炸弹就爆炸了。林徽因被炸弹的余波抛向空中,然后重重地摔落。侥幸无大碍。当天她给好友费慰梅写信,回忆当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说“没人知道我们怎么没有被炸成碎片。”

  离开长沙,继续前行。在湖南与贵州交界的小县城,林徽因感染了急性肺炎。早在东北大学任教时,她就曾得过肺结核,但那时她能回北平香山疗养。然而这次感染,战争年代偏僻的山区,没有抗生素和特效药,她连续几天发烧40度,几度昏迷。如果不是刚巧遇到一位留洋回来的医生,她恐怕早已命丧于此。就在这简陋的小旅馆里,她忍受了病痛的折磨,躲过了死神的光顾,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最终到达目的地昆明。

  此时,来自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的师生也陆续抵达昆明,战时的西南联大正在筹建中。校长梅贻琦委托梁思成、林徽因设计联大新校舍。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了心目中联大应该有的样子。但是拿给梅校长一看,却被断然否定,唯一的理由便是经费不足。他们只好把图纸中挺拔的高楼改成低矮的平房,砖墙变成土墙。五易其稿之后,除去图书馆资料室为砖瓦结构,教室顶用了铁皮,其余都盖成了茅草房。他们用最少的经费,规划出了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掉一次眼泪。每张修改过的图纸,都包含了民族的灾难,教育的无奈。作为建筑师,又何尝不是自己职业的悲哀呢?

  战火继续蔓延,飞机时常轰炸,昆明已不再是一块安全之地。1940年冬天,林徽因、梁思成他们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又随中央研究院等机构辗转迁徙,来到四川省宜宾县的李庄。这里偏远贫穷,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梁思成不得不坐船到县城,当掉衣物,甚至手表。由于长期奔波劳累,物质匮乏,再加上阴冷潮湿的气候,林徽因的肺病又复发了。高烧不退,咳嗽不停。梁思成从重庆买来一些药品,没有医生,他就自己学习打针注射,维系着林徽因的生命。

  得知林徽因的困境后,朋友们为她联系了美国的医院,希望她能出国治疗。但是林徽因拒绝了,拒绝得那么干脆: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就是林徽因,这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林徽因强忍着病痛,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恢复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他们自己动手刻板石印,一针一线缝制装订,《汇刊》第七卷第一册在李庄农舍问世。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不仅自己动手撰写了其中的某些章节,还校阅补充全书,使中国有了第一本自己的建筑史。在本书序言中,梁思成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林徽因,这本书不可能完成。”

  终于度过了这段困苦的岁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林徽因他们全家回到了一别九年的北平。随即他们夫妇二人就参与到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中。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林徽因率领建筑系的10名教师,接受了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此时的林徽因身体非常虚弱,她的肺结核已经感染到肾脏。刚动手术切除了一侧肾,医生叮嘱她好好休息。但是林徽因却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徽设计工作中来。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既要体现政权和民族特色,又要庄重华美,恢宏大气。为此,林徽因翻遍了各类历史和建筑资料,确定使用金色和红色,代表着富丽堂皇和大国气象。一时间,他们清华园的家中,到处摆满了各种金、红两色的设计底稿,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

  然而设计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提交的国徽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图案,都因某些不完美被驳回。在对图案的审查讨论时,周恩来总理提出在国徽中加入麦穗的建议。山穷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周总理的提议,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回到家,林徽因马上进行修改:保留了金色五星和天安门等基本元素,在齿轮两侧,国徽的最外圈,增加了麦穗图案。她将麦穗以金色绘制,寓意着生命的蓬勃。麦粒错落有致,颗粒饱满,给人以丰收的愉悦。这一改动使国徽更生动,更具中国特色。第四版的国徽图案提交上去,在1950年6月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上全票通过,正式定为新中国的国徽。当这一消息传来,林徽因忘记疲劳,忘记病痛,沉浸在喜悦之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拳拳赤子心,悠悠建筑情。林徽因的才华越发引起国家的重视,1952年5月,她又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纪念碑美术设计方面的任务。她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绘制了纪念碑小须弥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环浮雕。在设计风格上,林徽因采用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唐代风格,有着精致、细腻、华美的特点。在装饰花环的选择上,她用了牡丹、荷花和菊花,作为高贵、纯洁和坚韧的象征,正与大须弥碑座上的十幅英雄浮雕形成映衬。

  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做出最完美的图案,林徽因画了数百张草图,对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描画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建筑大师林徽因相关文章:

东北行之一

梦里水乡

农民真幸福

老宅的松柏树

北湖的四季

丑石的艺术

《建筑大师林徽因》

  建筑大师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多年来,有关林徽因的文章、视频从未间断。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故事,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被大肆铺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