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飘香

文/ 曹文乾 时间: 散文随笔

  端午粽飘香

  ○曹文乾

  近日,学校食堂里师傅给我们盛饭的时候,每人额外送了几个三角形状的粽子,那浅浅的清香四处弥漫,颇为馋人。时光清浅,岁月悠长,又是一年端午至。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在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在五月初五的时候,他悲愤的投入汨罗江。屈原投江后,人们怕鱼蟹吃掉屈原的遗体,把鸡蛋和竹叶、苇叶包裹糯米外缠彩丝投入江中喂饱鱼蟹,划舟打捞屈原的尸骨,用雄黄驱赶蛟龙水兽。这一习俗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演变成了插艾草、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等端午习俗。

  孩童时代,乡村布谷声声,粽叶飘香,浓情满满。为过端午节,有的庄户人家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腌制咸鸭蛋,没有鸭蛋的就用鸡蛋腌泡。准备糯米,打粽叶,为端午节的到来忙碌着。我们宜昌乡下农户人都会割艾蒿,吃粽子,吃咸蛋黄,喝雄黄酒,划龙舟等习俗。

  因为我们姊妹多,加之母亲体弱多病,我家是我们生产队出了名的“大缺粮户”。孩提时代,我都不愿意跟父母去生产队里开会,每次开会都会点名催促缺粮户还钱。每遇逢年过节,我们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母亲更是搓手跺脚,不知如何来安顿全家人的节日餐筵。那时候的端午节,家里一般吃不起粽子、鸭蛋,端午节的那一天,我们没有粽子、鸭蛋吃。端午便成了我们弟妹5个不敢奢望粽子的日子。即便如此,我总是在脑子里“画粽充饥”,想着粽子的美味,咽着口水,盼着奇迹出现。因此,儿时的端午这份快乐,永远不属于我们穷家的孩子。

  但是,父母尽量满足我们的节日“口馋”。端午节的早晨,父亲总要赶早从后山岗的田野里割来一些艾蒿,把艾蒿扎成一束一束的,插在大门的土墙上,据说那样可以驱邪禳灾。我们宜昌这个地方除了江南,我的家乡没有粽叶。小时候也很少看见包粽子用的糯米。只知道小时候父母采摘一些桐树叶,一般取较大且圆形的桐树叶,弄回来以后,洗干净,放在清水里浸泡一会儿后,捞起来晾干。然后,到田里掰一些较嫩的包谷回来,再将新鲜玉米粒剥下来,用石磨或者其他器具打成玉米浆。在石磨“咯吱咯吱”声中,稠稠的嫩黄色苞谷浆便从石磨里缓缓地流了出来。母亲用勺子把液体状的苞谷浆盛到盆里。再将玉米浆加入适量的食用油、白糖等,将玉米浆进行发酵。然后挑选桐树叶填入发酵好的玉米浆,将填好的玉米糊放入铁锅或者蒸锅中,盖上锅盖用大火蒸一会儿即可出锅,出锅后的玉米粑粑酸甜可口,色泽诱人,其口味和营养绝对一流。那个时候,我们称之为“浆粑粑”。

  其实,玉米粑粑是我们儿时常吃的食物。端午节那天,母亲除了给蒸苞谷粑粑,还会给我们做小麦面粉粑粑给我们吃,我们那时候叫“发面粑粑”,用发面粑粑蘸蜂蜜,甜津津的,我们一边吃,一边玩儿。有时候,母亲也会给我们做几样好菜,煮几个鸡蛋给我们吃,那滋味,简直就是人间美味。看着那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也让我们幸福了好久。童年的端午节,虽然我们没有粽子吃,但我们用玉米粑粑充当“粽子”,仍然过得开心快乐。

  现在,每遇端午节,我总会忆起童年那端午节里的玉米粑粑。那软糯香甜,有着玉米独特的清香的玉米粑粑,那味道真是美极了。每每想起时,我心里就不免会泛起甜美的记忆。

  (作者简介曹文乾,教师,湖北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会员、人民网开辟有个人专栏,兼任多家网站、报刊新闻媒体特约记者、网站编辑。多篇散文、诗歌、杂文、随笔、小说等散见于各级报刊及文学平台,《儿时的露天电影》被散文报、散文网联合评为金奖,《三代人的年》入选中学语文阅读试题。)

端午粽飘香相关文章:

东北行之一

梦里水乡

农民真幸福

老宅的松柏树

北湖的四季

丑石的艺术

《端午粽飘香》

  端午粽飘香  ○曹文乾  近日,学校食堂里师傅给我们盛饭的时候,每人额外送了几个三角形状的粽子,那浅浅的清香清香四处弥漫,颇为馋人。时光清浅,岁月悠长,又是一年端午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