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胜利饭店
嘉兴海盐沈荡古镇,工农桥堍的胜利饭店,有一道招牌菜,炒猪肝。这菜是几乎每一个到胜利饭店就餐,必点的一道招牌菜。最最普通的家常菜,既不是山珍,又不是海味,是大家对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著名桥段的情怀。
小说许三观每次卖完血后,他必去胜利饭店,在那里手拍桌子吆喝:“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已经深深的烙在读过余华众多小说的脑中,变成一种挥去不断的情感。
从虚拟的小说故事里,来到这江南水乡,海盐沈荡横港北岸,坐在胜利饭店东侧,临水走廊中的饭桌边,看悠悠河水涟漪,波浪缓缓地流向远方。心中是何等的惬意舒适。再点一盘炒猪肝,还有本地的一些特色菜肴,特别大头菜,海盐最著名土特产,所以大头菜肉丝汤也变成了明星菜肴,还有稻草扎肉余华小说中提到的本地烧卖,喜欢酒的,还可以喝一些沈荡黄酒。从虚拟的故事里,思索那只有卖血后才能享受这简单的餐饮的旧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对时光流淌的长长缅怀。
深秋,农历八月的阳光下,金黄的桂花沾满枝桠,些许微风,送入鼻中幽幽馥郁的桂香,河畔高大的香樟树,硕大的树冠郁郁葱葱,像一顶巨大的华盖,遮荫河岸边,樟树临河的枝桠垂入河中,像对缓缓流水致意。对着这样的美景就餐,是否是另一种秀色可餐。答案只在你的心中。
一队年老的外地游客也来到了胜利饭店前,看见店前的介绍是一头雾水,因为他们没看过余华的小说,更不知道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是在沈荡长大的。当我在旁边夸耀余华的才华和作品中数次提到的胜利饭店时,一位老者开始训责的口吻对我说,我们是来品尝当地的特色菜,不是来这种网红餐馆。
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文学,喜欢余华的作品。那是我错以为是了,人人都会像我一样喜欢文学,喜欢余华的作品。面红又耳赤的我只能选择默默的离开,本来在这胜利饭店打卡就餐,是一种情怀,并不是所有人跟我有一样喜欢爱好。日月星辰,风霜雨雪,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各有所爱,这才是一个多元的完美世界。
胜利饭店对面的是嘉兴本地著名的连锁餐饮店“五芳斋”,店里的小姐姐站在店门口对我们说,昨天是星期日,打卡胜利饭店的顾客排起了队,一些顾客等不及了,就在五芳斋店里消费了。
原来热爱文学的人群也不是特别的小众。因为热爱,才有热忱,在对的时间来到对的地点,这才是生活,袅袅炊烟,淡淡饭菜。
回忆曾经到我籍贯的小城,海宁硖石,特意到位于硖石西山山坡,去拜谒诗人徐志摩的墓,墓前摆放着束束鲜花,更有一个鲜花花篮,虽然岁月如梭近百年,大家还会来献花凭吊著名的诗人。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默诵着徐志摩的著名诗篇,走过工农桥,沿着新修建的古街一路向西,前面一座古桥,桥面是大青石,但桥栏却是现代新修的,桥栏上的石狮子,神态各异,想起了一个词,旧瓶装新酒。想想还是不贴切,应该是物尽其用,因地制宜。走过桥,看见这修复的古桥叫冯夷(姨)桥,在向西是修复的建筑是冯夷轩,这是T朋友问,”轩“是什么意思?我一时回答不上来,悄悄打开手机百度,只听见P朋友脱口说”建筑物“。冯夷轩新颖的建筑装饰,春风徐来,沁入心脾,特别适合留影。
暖阳下,白墙外高大的黄衫栾树挂满了红红硕果,蓝蓝天上白云朵朵,斑驳的块石类成的矮墙,斑驳陆离,站在墙边,朋友一起留下了在沈荡的影印。然后,大家挥一挥衣袖。作别沈荡古镇的云彩。
马永春男,浙江平湖作协会员。1987年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工程系。一直在国企、私企做管理工作。2008年开始,在国内工厂做销售,到过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许多地市县。观各地不同风俗,品世间风土人情。
沈荡胜利饭店相关文章:
★ 芦花飞舞的季节
★ 城里的月光
★ 乡宴
★ 春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