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为了让大家多些户外活动,厂工会给每名员工发了两个毽子。
发到我手中的两个,一个橘黄色,一个翠绿色。
妻子把它们放在电视机前的矮柜上,十分漂亮,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瞧,都似两个精美的工艺品。
这毽子的制作真是讲究,十分精美。
四根大大的羽毛,是公鸡尾巴上最长的羽毛,色泽明亮艳丽,高傲地指向天空。四根小的绒毛和大羽毛紧紧地叉在橡胶底座上。
底座上方是三颗塑料圆片,在两两塑料圆片中间,各有三颗圆圆薄铁片。铁片和塑料片都可以上下移动。
踢起相互间撞击在一起,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别看这小小的毽子,扎起来的学问可大了,如果扎得不好,受力方向不均匀,稳定性就会差,踢到空中方向难以捉摸,人往往会跟着毽子那诡异的弧线,手忙脚乱地追赶着,引来众人的笑声。
踢毽子的花样很多,我们孩提时就有踢、打、奔、掰、压之说。
用脚内侧叫“踢”,跳起来用一条腿从另一条腿穿过叫“打”,用脚面踢叫“奔”,用脚外侧叫“掰”……当然也可以双脚互换踢,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小朋友间踢毽子还要相互进行比赛,输的一方要将毽子高高抛起,让赢家狠狠对踢一脚,毽子便如离弦的箭,高高地飞向远方。
赢家开心地笑着,似得胜的将军,而输者羞愧地红着脸,快速地跑到雪地里拾回毽子。
记得那年我们学校举行踢毽子比赛,比赛场地就在教室的前面。四个人同时踢一分钟,看谁踢得多。
当我们踢到六十几个时,“胖子”却将毽子踢到桌子底下,他不顾一切地冲到桌子下面去捡。
胖胖身躯和笨拙的动作,引来同学们阵阵笑声,而他在笑声中更加慌乱,弄得桌子翻椅子倒,大家笑起一片。
这开心的一刻,即使数十年已过,意味仍是那样的隽永。
现在孩子真是幸福,练个乒乓球、篮球、羽毛球什么的,家长都会请来专业的教练或指导老师来教,那昂贵的运动器材,令人羡慕不已。
但现在的孩子也是苦恼的,那些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游戏,背负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灼热目光,同我们那个时代相比,孩子失去玩耍的天性,少了些质朴与纯真。
贺丙臣,网名油城玉壶,60后,出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市,中石油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大庆油田工作已四十年,现居住在北京西城区。从1985年起发表第一篇作品始,已在《散文》《小说月刊》《中国石油报》《杂文报》《电影评介》等报刊、杂志上共发表小说、散文、杂文、故事、评论共700余篇。信奉的创作格言是: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完成的。
踢毽子相关文章:
★ 芦花飞舞的季节
★ 城里的月光
★ 乡宴
★ 春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