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在前一段时间南方出差的时候想起来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对于南方的憧憬,一则来自于从小地理课本上的认知,一则来自那些去过南方的人的身临其境的感悟,另一则则是来自世人对于西北的偏见。前一段时间因为出差的机缘,领略了南方的大海、大山和大都市,大海当然无可比拟,因为我们西北没有,南方的山,风景秀丽,郁郁葱葱,还有溪水潺潺,分外宜人。
大西北的山,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山势高大雄伟,土粒粗糙干涸,石块生冷僵硬,山头寸草不生,沙石随风流动,就像西北的男人,赤裸的、刚健的铮铮铁骨。
打开中国地图,甘肃就像一个扛把子,以兰州为界限,分为东南和西北。西北有厚重的黄土,风吹一身土,下雨一身泥,夯的是土墙、盘的是土炕、泥的是土炉、住的是土窑;西北有广袤的沙漠戈壁,驾着车在河西走一圈,就知道什么叫做驰骋。就是这样的苍凉,揪住了每一位来过甘肃西北的人的灵魂。大山深处,不论是放羊的还是种地的,不论是做饭的还是做针线的,都能很哼着小曲,词是现编的,曲子也是现编的,看到什么说什么,听到什么唱什么,就连吃草的羊也有时候仰望静听,“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年又一年”这“信天游”把黄土高坡人的生活情感描绘的太淋漓尽致了。有一次去庆阳,参观抗大和大生产旧址,那里留存的《绣红旗》、《大生产运动》的曲谱,其实就是劳动人民哼出来的,没有深入实际的采风,这样有名的歌曲不会创作出来。甘肃有许多文化元素和文学符号,甚至一些作家,他们骨子里所散发出的骨气和傲气都与这里的贫瘠苍凉有关。越是在荒凉贫瘠的地方,越适于信仰的生长,西北人的意志和精神就是在这粗犷、苍凉中磨炼而出,西北人有着坚定的信仰。
兰州是唯一黄河哺育的城市,除了具有西北的粗犷生冷外,还有黄河的豪迈和羁傲不驯,既有山的风骨,又得水的灵气,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偶有几天的寒冷和炎热,是最适合疗养避暑的城市。“黄河之水天上来。”冲刷的泥沙在这里积淀,汇聚黄河文化、伊斯兰文化、丝路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孕育了特有的文化气质,再往西北走的敦煌文化,是这一独特文化孕育出的一朵奇葩。
从兰州往西走,就是河西走廊,湛蓝的天空犹如大海,很可能这里过去就是汪洋大海,是西北风吹干了海水,把他的蓝色吹印在西北的天空,白茸茸的云朵,就像羊羔、马群一样翻滚、打闹、嬉戏,就像鸟儿一样也长了飞翔的翅膀。在沙漠里沐浴,要比洗海水澡刺激过瘾,如果在夏天的夜晚,躺在沙漠里仰望星空,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蓝色是博大,是执著向前、永不言弃,诠释着海一般辽阔的大西北性格。在“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酒泉敦煌,就是甘肃独特文化孕育的奇葩—敦煌月牙泉。是在阳关边塞征战的将士、丝绸路上远征的家人思念亲人和家乡消瘦的心境,又是阳关塞外之人梦里回家日历中祁连山的月牙。而莫高窟的琵琶,则是游子对家人捎的书信,丈夫对妻子说的情话。
正是这贫瘠而高峻的黄土高原,正是这寸草不生、连绵起伏的丛山,以它博大的胸怀和无尽的苍凉赋予了西北的意蕴。
自以为饱尝了西北的苍凉,但在离开西北的日子里,越是离开,越是思念;越是日久,越是感觉到厚重。
王海 男 笔名 好景随缘 现就职于兰州市机关单位
看不懂的苍凉之美相关文章:
★ 芦花飞舞的季节
★ 城里的月光
★ 乡宴
★ 春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