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的年味
进入腊月,过年的氛围就开始浓烈起来了,本来就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尤其在北方的农村,年味来的更早。像我们巴里坤,特别是巴里坤的农村人家,年味随着腊八粥的味道开始渐来渐浓,家家户户都赶趟儿似的比着争着筹备年货。随着时代的发展,超市和商店里出售的年货越来越多,能在超市或商店里购买的自然就不必多说了。这几年,有许多人还习惯了在网上购置年货。在淘宝、拼多多或抖音上有各种各样的年货出售,况且有些还很便宜,关键是特别方便。但巴里坤的老辈儿人早已经习惯了自己动手准备年货。每年只要等到天气一冷,能把东西冻住了,就开始把早已经养肥的猪,羊,牛等拉出来宰杀了冻好,为过年做好充分准备。巴里坤因为气候寒冷的原因,人们都喜欢吃肉。巴里坤的哈萨克牧民每年冬天都有宰冬肉的习惯。把肉食都准备停当后,到腊月里主要就是蒸、烧、炸了。
巴里坤人过年要是不蒸大馍馍,不烧油酥馍,不炸油果就不叫过年。尤其那些大家老户,还是继承以前的优良传统,用大盆发面,大案板揉面,大笼蒸馍,大筐盛馍。大花馍,卷卷子,花样繁多,蒸了一筐又一筐的。因为是准备过年蒸的馍馍,因此就叫年馍馍,正因为是年馍馍,所以从发面到揉面,上笼烧火蒸熟都很讲究,最后把热气腾腾的一大笼馍馍端出锅,凉在院子里,整个院子里都被热气和馍馍味层层包围。忙着端馍馍的女人们,很娴熟地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红颜色和“九头小棒”(一般都是用芨芨棍棍自己扎的),很神圣在碗碗里或小盘盘里蘸一蘸红颜色,然后在每一个还冒着热气的馍馍上面有规律地点上九个点,这九个点三个一排,横竖都是三排,每一点本身又是用“九头小棒”做成的,这样每个馍馍上面就有九九八十一个小圆点。也有些人家是用这九头小棒只在馍馍的最上面点一下,就留下九个小圆点。有的直接用筷子蘸上红颜色在馍馍上点上九个点。这里面的寓意也不尽相同,各家有各家的意思。三六九,往前走……九九八十一,九九归一……但最终都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和祈福。等把一笼馍馍都点上点后,馍馍的热气也消失了,馍馍的味道也被外面的严寒锁定了,只剩下一个个大白馍馍笑得乐开了花。
蒸完馍馍后,继续在大盆里搅上发面,第二天准备烧馍馍。烧馍馍的面一般在比蒸馍馍的少些。女人在案板上揉面,男人就开始在外面往热里烧土烧坑或鏊子,等男人把烧坑或鏊子烧热了,女人便把做好的干粮子,油酥馍端上来放进去。等上四五十分钟或一个小时,慢慢揭开烧坑门或鏊子盖,黄灿灿的干粮子,油酥馍就烧好了。干粮子可事先在面中放入香豆子或南瓜,就能烧出不同味道香喷的香豆子干粮子和葫芦干粮子。干粮了和油酥馍出坑或鏊子,要在上面用清油抹一抹,干粮子和油酥馍就黄亮黄亮的。干粮子和油酥饼一般不点红点,有些人家也有点的,就是图个吉利和喜庆。
第三天接着开始着手炸了。油果子,油饼子,翻翻子,麻花子等各种面食根据各家喜好都要炸一点。巴里坤人家过年必须炸的是花花子和葫芦油饼子。尤其这花花子,是油果子的一种,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先把发好的面擀成片,然后把事先用蜂蜜、清油、面粉和少量的糖和好的糖面也擀成片,放在发面片上,然后在糖面上再放上一层发面片,弄均匀后,用刀切成手指宽的条,然后三个条放一起,一头用手捏住,另一头向两边卷过去,形成花的形状,等待下油锅炸熟。小时候,孩子们都是做花花子的主力军。母亲擀面,切面基子,父亲在外面烧火看油锅,孩子们就帮着做花花子。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做这些,因此都是左邻右舍的家庭主妇互相帮助,今天他家,明天你家,有时候一帮一炸都是十天半个月。
这三天的忙碌把年味推到了高潮,通过这蒸、烧、炸,整个院子、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浓烈的年味之中。仿佛谁家蒸的多,烧的多,炸的也多,谁家就更幸福,这年过得就实在,来年就一切如意。谁家的父母在家蒸的越多,烧的越多,炸的越多,谁家的孩子就都能回家过年,谁的年就过程更幸福。父母辛苦劳作,蒸的蒸,烧的烧,炸的炸,是对年味的期盼,是对孩子们及一家人美好生活的祝愿。那一个馍馍,一个个花花子就是一份浓浓的爱,每一份爱融合起来就最为浓烈的年味。现在一些小家庭,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过年蒸、烧、炸了。一方面是好多年轻人好好不会做,一方面是嫌太麻烦,真要想吃的时候就去外面买点就可以了。现在市场上专门有按照传统习俗蒸、烧、炸的卖年馍馍的,只要你想买,随时都能买到。近几年,巴里坤的年馍馍生意还挺红火,不仅本地人买,外地人也通过亲戚朋友或网上进行购买。为了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巴里坤还特意举办年货节,把巴里坤特意准备的各种年货集中到一起出售,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包括蒸、烧、炸的馍馍,各种年货蕴含着浓浓的年味,蕴含着一份深深的爱。
文/许建忠
巴里坤的年味相关文章:
★ 芦花飞舞的季节
★ 城里的月光
★ 乡宴
★ 春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