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炉子

文/ 贺丙臣 时间: 优美散文

  生炉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黑龙江省富锦市第四小学上一年级。那时,冬天东北的天气格外的冷,有时甚至能达到零下四十几度。

  记得有一天,清晨六点钟,天刚蒙蒙亮,我便和同学明明相约从家里出来。他带着柴草,我用书包装着木头柈子(那时学生的书包都是瘪瘪的)。我们俩急匆匆地赶住学校,因为今天是我们俩值日——到班级去生炉子。

  东北的取暖期有六个月之长,那时没有集中供暖,因此,每间教室最中央的位置都砌着炉子,生着炉火,教室的后面都放着成堆的煤。教室里桌椅共四排,中间两排离炉火最近,因此,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每周都要串一下位置。孩子们都想坐在中间两排,而中间两排最中间的位置,离炉子最近,是漫的“C位“,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

  说起生炉子,绝对个“技术活儿”,在寒冷的东北,生不好就得重来,要多受不少的罪。而那时,柴、柈子都是紧缺物品,每天都需要两名学生从家里带到学校去。

  开始生炉子了。我们先将柴䓍铺在炉膛的最底部,压上木头柈子,再选好大煤块放在最上面。炉膛装好后,明明便划了根火柴,开始引火。可那天下了雪,柴草被雪水打湿了,火始终引不着。明明不停地划着火柴,柴草冒着一阵阵的浓烟,时燃时灭。不一会,火柴用掉了半盒,柴䓍烧了精光,火还是没有生着。

  明明着急了,他说:“我去别的班借些柴草来。”说完,便走出了教室。我坐在教室里,尽管穿着厚厚的大头鞋,但冻得我不停在地上跺着脚。

  过了一会,房门打开了,明明和一个高大的工人模样的人走了进来。我心里想:“明明真有办法,把他亲戚搬来了。”

  那人从棉祅取一束柴,装进膛炉里。他划几下火柴,火柴盒侧面贴纸被明明划坏了,打不着火。那人沉吟一下,便拿着一块木板走出了教室。

  过了一会,那人端着木板回来了,木板上有块烧红的木头,这是他在别的班级炉膛里勾出来的。他将木头往炉膛里一丢,然后,将几根火柴头捏在一起,在明火处轻轻一触,点燃了柴草。等柴草燃尽,木拌烧红,煤块也发生噼啪的声响,他将细煤粉倒在上面。然后,用书本轻轻扇着炉膛,一股浓烟从炉膛里穿出,他又用炉勾将火苗调好。

  教室里渐渐地暖和起来,大个子说了句“好了”,便急急忙忙去上班了。

  我和明明将玉米饼子和地豆,放在炉盖上烤,这才发现,教室外面已下上了漫天的大雪。

  我问明明:“你是怎么找到你的亲戚的?”明明吃着土豆,泪水却在眼圈里直晃。原来,他和大个子并不认识。

  明明去别的班借柴䓍,可别的班也没有了,明明突然从窗户看到,对面的住户院前就有一个䓍垛。他来到䓍垛前,想随手拿一些柴草,可正巧被那家的主人大个子——抓了个正着。

  听了明明的哭诉,大个子并没有难为孩子。他从自己的屋里拿了些干净的柴草,便和明明一起来到了学校……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23年底,我到北京海淀区巩华北幼儿园,去给孙女开家长会。幼儿园软硬件设施让我瞠目结舌、目瞪口呆:高大的楼房,开阔的操场,漂亮的跑道……教室里挂着气派的吊灯,幼师讲课都用上笔记本电脑和液晶屏幕,崭新的桌椅……孩子们加餐时,喝得都是酸奶。

  半个世纪过去了,弹指一挥间,经历了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是——换了人间!

  

生炉子相关文章:

春情荡漾散文(精选93篇)

春情荡漾散文【多篇】

芦花飞舞的季节

城里的月光

乡宴

春天的故事

《生炉子》

  生炉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黑龙江省富锦市第四小学上一年级。那时,冬天东北的天气格外的冷,有时甚至能达到零下四十几度。  记得有一天,清晨六点钟,天刚蒙蒙亮,我便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