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怀念我的高中老师梁绍三先生

文/ 秦立河 时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怀念我的高中老师梁绍三先生

  好些次,我都动了念头,想提笔写一写梁老师。可真到拿起笔时,却又觉得脑海里似乎没多少具体的事儿能诉诸笔端。然而,当我细细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却惊觉:正是他,悄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为我指引了前行的方向。

  我上高中那年,刚满十四岁。父母皆是朴实憨厚的农民,在偌大的高中校园里,我就像一片无人在意的落叶,平凡又渺小。那时的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仅仅靠着一点与生俱来的小聪明,在学习上维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成绩不上不下。因为个子矮小,我一直坐在教室的前两排。

  记得有一个闷热的下午,梁老师在讲台上讲授晦涩难懂的正弦余弦。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见梁老师略显疲惫的声音,而我听着听着,渐渐困意来袭,心想反正也没人注意,便打了个盹。哪曾想,眼睛刚闭上,就被梁老师发现了,他点名让我回答问题。我顿时哑口无言,因为根本没听课,自然答不上来。这时,梁老师手里拿着大木三角板,指着我,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不要以为有点小聪明,上课就可以不听讲了,有本事把问题讲出来,那才叫真聪明。”这番话十分尖锐,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从小到大一直被夸赞“学习好”的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被批评的滋味。好在最后,梁老师还是让我坐下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突然意识到,老师其实一直都在关注着我,我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自那以后,上课我再也不敢睡觉了。梁老师那双藏在层层圈圈眼镜片后的小眼睛,仿佛时刻都在盯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大约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后的两个月,我因为生病请了两天假。回校后正好赶上班级组织劳动——给当地生产队拾棉花。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西斜的太阳散发着苍白无力的光,大片的棉花田映入眼帘。深棕色的棉花叶簇拥着一朵朵洁白的棉絮,场面颇为壮观。棉田里,同学们排着队,或提着篮子,或挎着包,在将近胸脯高的棉花田垄间,一边说笑一边采摘。脚下干枯的棉叶被踩得发出焦脆的声响。我看到梁老师在左前方不远处,便加快速度采摘面前的棉花,想要追上去。走近后,听到梁老师正和旁边的同学谈论数学学习的问题,我便一边采摘一边聆听。忽然,梁老师抬起头看到了我,关切地询问我身体恢复得如何,还说让我身体彻底恢复好了再上课。我心怀感激,连忙说身体已经恢复了,并请求老师有空时帮我补补这两天落下的课。老师微笑着说:“这两天的内容不算难,对你来说,认真看看书应该就能懂。你先看书,有不懂的地方再来问我。”后来我看书发现,内容确实不算复杂,自己能

  够理解。但从老师的话语中,我笃定他认为我是个比较聪明的学生。这让我的自信心一下子增强了许多。

  我是1977年通过正式考试进入高中的,但我的初中经历实在难以让我拥有自信。我的小学是在离村子两公里远的阮堂小学上的。村里和我同龄的孩子,一起报名上学,可因为每天要往返三次,路途遥远,开学第一个星期就都退学了。只有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我咬牙坚持了下来。就在我上小学的第二年,村里办起了小学,不过是从一年级开始招生的,和我没有关系。就这样,我在村子与阮堂学校之间两三公里的路上奔波了四年多。

  小学毕业那年,原先的大队一分为二,我们村和周围几个小村从原来的大队独立出来,成立了新的大队。学校的初中部也随之分开。我记得当时我们班只有十三名学生,学校连教室都没有,只能在大队部的两间办公室里,用新伐的树木锯成的木板临时拼凑成桌子,把一扇没收的地主家的大门板放平当作凳子。前后两排,再在前面墙上挂个黑板,这就成了我们的教室。师资也严重匮乏,只能临时找村里上过高中甚至仅上过初中的人来当老师。那时没有参考资料,教材也要开学很久后才会到。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完成了初中学业。临近毕业,听说高中招生是推荐加考试,具体程序我不太清楚,只记得参加考试的只有我和一位张姓同学,幸运的是,我们都考上了高中。在那些高中同学里,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像我这样经历初中学习的。所以进入高中后,对于学习,除了父亲的督促,我几乎没有任何自信。而梁老师的那番话,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内心深处种下了靠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

  当时班里有几个同学特别爱学习,也特别爱问问题,整天围着梁老师转。他们自信满满,充满了进取精神。和我一起玩耍的几个同学,有的已经订婚,打算高中毕业后回家结婚生子;有的则计划毕业后去参军。没有一个人想过通过考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不过论学习成绩,我在我们这几个人当中算是最好的。如今,我对高中成绩已经没什么深刻印象了,只记得别人似乎都觉得我学习还不错。

  在高二年级最后复习的关键阶段,大概梁老师觉得我学习不够努力。有一次,他看到我在教室外闲逛,便走上前来拉着我说:“走,我带你去找秦会计,让他跟你父亲说说,照你这样混下去,什么学都考不上。”秦会计是我们村的一位远房叔叔,在学校当会计。当时学习资料十分短缺,我多次多亏这位叔叔帮忙开后门,才买到紧缺的资料。他和我父亲关系也很好。梁老师的这番举动让我既感到惊恐,又满怀感激。我赶忙向老师保证,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梁老师临走时还不忘“吓唬”我:“再让我看到你这样,我一定让秦会计把你领回家。”

  是啊,平日里总觉得被老师忽视的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竟有着如此重要的位置。这让我心中满是感激,却又觉得无以为报。那时我就暗暗发誓,唯有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才能对得起老师的这份关心。

  1979年高考成绩公布了,我虽然参加了体检,但最终还是落榜了。当年那些围在老师身边的同学,成绩最好的考上了本科,有三个考上了大专,还有几个上了中专。对于一所普通高中来说,那一年,应该算是河堤高中最辉煌的一年了。我满心无奈,只好选择复读。刚开始,我害怕遇见梁老师,便选择了临近乡的一所高中复读。在那里上了一个学期,我发现新建高中的师资力量还是比不上老牌高中,于是第二学期又回到了河堤高中。后来听说,梁老师因为家庭原因,已经调到商丘去了。而我也在第二年顺利考上了商丘师范大专班(第二年更名为商丘师范专科学校)。在学校报到后,我得知梁老师就在中专部任教,从此我便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师有时还会打趣我说:“要是高中时你能再努力些,第一年就能考上不错的学校。”

  师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原油田当老师。在工作期间,我不时会和梁老师书信往来,向他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有一年春节,当年我们班考上学的六七个同学相约去商丘看望他。大概是临近过年前的两天,我们原计划上午到老师家,一起吃个饭,下午就返回,毕竟快过年了,大家家里都有不少事要忙。

  我们到了之后,老师特别激动。师母精心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到了下午我们准备离开时,老师眼眶泛红,噙着泪水,说什么也不让我们走。实在拗不过,我们只好留下来,就住在老师家里。那晚,大家一直聊到很晚。我现在都想不起来当时具体是怎么住下的,只记得有的同学打地铺,有的睡在沙发上。在那份浓烈的师生情谊面前,住宿条件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第二天就是除夕,我们早早起床,发现外面下起了小雪,地面已经全白了。老师和师母早已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早餐。老师微笑着对我们说:“不用着急,都能让你们回家过年,车票我已经买好了,吃完早餐也不耽误行程。”原来,梁老师担心过年车票紧张,凌晨三点就冒着严寒,骑自行车到十几公里外的商丘市长途汽车站给我们买票。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是怎样在风雪交加、道路湿滑的凌晨,独自骑行近三十公里的!那一刻,同学们的眼眶都湿润了,大家默默吃完早餐,与老师依依惜别。老师一直把我们送到学校大门外,在漫天风雪中,久久地望着我们离去的方向,不愿转身。

  如今,梁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可我却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对我而言,梁老师的影响,往小了说,是他的督促与关怀,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摆脱了祖祖辈

  辈走过的老路;往大了讲,他的真诚与认真,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这让我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如履薄冰。我时刻担心,会因为自己的疏忽,让某个学生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每当我感到倦怠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梁老师的模样:他那五短身材,说话时因激动而涨红的脸,还有那藏在层层圈圈镜片后,透着真诚光芒的小眼睛。想到这些,我便会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在那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

  如今,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已然结束。回想起退休前后,和几届学生的几次聚会,心中满是欣慰。此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悠扬而高亢的旋律,又在我的脑海中缓缓回荡。

  作者简介:秦立河,男,河南睢县人,1983年毕业于商丘师专中文系,退休前任职于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现已经退休。连续两年获得《河南思客》优秀作者。中原油田作协会员。

上一篇:劳动的春色

下一篇: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怀念我的高中老师梁绍三先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怀念我的高中老师梁绍三先生  好些次,我都动了念头,想提笔写一写梁老师。可真到拿起笔时,却又觉得脑海里似乎没多少具体的事儿能诉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