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造句

文/ 散文网 时间: 造句

第1篇:用投笔从戎造句九则

 

语义说明:比喻弃文从*,以卫国立功。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志向远大」的表述上。

投笔从戎造句:01、好男儿,当自强,投笔从戎上战场。

02、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03、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04、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05、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06、战争爆发后,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前线。

07、如今国家有难,好男儿当投笔从戎,报考*校。

08、抗战时,许多在学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行列。

09、报国不一定要投笔从戎,在自己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样。

【成语造句方法指导】

用成语造句,前提是要理解成语的含义,才可以运用得恰如其分,不然很容易闹出笑话。而对于成语的学习贵在平时的积累,通过阅读的方式来积累会很有效果。同时在造句时主要注意人物、时间、地点等,最重要的一点是确保语句一定要通顺。造句完成之后认真检查一下效果会很不错。

1、成语造句格式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next88)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2、成语造句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山易改,本*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3、成语造句由来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第2篇: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指文人从*。下面是人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投笔从戎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投笔从戎的故事正文

汉明帝时,匈奴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班超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闷在书斋里写文章呢?”他把笔杆扔了,就投*(后人把文人从*叫做“投笔从戎”,“从戎”就是从*)去了。

公元73年,执掌兵权的窦固派班超为使者,先去联络西域,斩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再去对付匈奴。班超带着三十六个随从人员到了鄯(shàn)善。鄯善王归附了匈奴,但匈奴还是不断地向他勒索财物。这会儿汉朝派使者来了,他们殷勤接待。从张骞通西域以来,西域和汉朝不相往来又有65年了。班超住了几天,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故意冷淡班超他们。

班超想了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去袭击匈奴使者住的帐篷。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领壮士去把匈奴使者的帐篷烧了,并杀了匈奴的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鄯善王听到匈奴的使者给杀了,亲自来到班超的帐篷里,说今后一定听从汉天子的命令。班超安慰了他一番。鄯善王表示真心和好,就叫他儿子到洛阳去学习汉朝的文化。

班超回到洛阳,窦固向汉明帝奏明了班超的功劳。汉明帝派班超再去结交于阗。班超把带来的绸缎等送一份给于阗王和他手下的大官。于阗派自己的儿子去学习汉朝的文化。这以后,西域龟兹(qiūcí)(今新疆库车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等国也跟着和东汉交好了,恢复了张骞当年的局面。

公元75年,汉明帝害病死了,太子即位,就是汉章帝。

班超接到了诏书,准备动身回汉。疏勒国的一个将*流着眼泪说:“汉朝扔了咱们,咱们用什么来抵挡匈奴呢!与其那时候死,不如今儿就死了吧!”说着就自杀了。

班超经过于阗,于阗王和大臣们抱住班超的马腿不放。班超只好上书给汉章帝:西域各国如果失去了依靠,只好去投靠匈奴,再来侵犯中原。汉章帝看了奏章,就让班超继续留在西域。汉章帝病死后,太子即位,就是汉和帝。

后来,汉和帝派中朗将任尚为西域都护去接替班超。公元102年8月,七十一岁的班超回到洛阳,9月里病故。

延伸阅读:投笔从戎成语

[释义]从戎:从*,参*。扔掉笔去参*。指文人从*。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

[例句]如果你现在想投笔从戎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做到的。

 

 

第3篇:投笔从戎的典故

 

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下面是投笔从戎的典故,欢迎参考!

东汉初期,有一位受命出使西域,经过艰苦斗争,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张骞之后,为促进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他就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名叫班超。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超便是著名大文豪、史学家班彪的儿子。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班超,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他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贫寒,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然而,虽然出生于文学世家,班超却对文学不感兴趣,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忍不住站起来,弃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就这样,他决心投笔从戎,抛弃案头工作去从*。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公元73年,班超投笔从戎,如愿以偿。当时,汉明帝派大将*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出征,担任窦固手下的代理司马官职。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得到窦固的赏识,派他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

那时候,东汉和匈奴都希望拉拢西域诸国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削弱对手,所以不得不对西域诸国恩威并用。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开始的时候鄯善王对他们很客气,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同鄯善国联络,由于匈奴使者的从中挑拨,鄯善王对班超的态度渐渐冷淡起来,并且产生了敌意。*惕的班超想到可能是匈奴派来了使者,鄯善王有倾向匈奴之意,必须先下手为强。一天晚上,刮起了大风,班超一把火烧了匈奴使者团的大营。

投笔从戎造句相关文章:

喝彩造句(105句)

用试图造句

试图怎么造句

迹象词语的释义及造句

用半字组词基本定义详细解释造句

歇息的意思和造句

《投笔从戎造句》

第1篇:用投笔从戎造句九则 语义说明:比喻弃文从*,以卫国立功。褒义。使用类别:用在「志向远大」的表述上。投笔从戎造句:01、好男儿,当自强,投笔从戎上战场。02、战事一举,他立即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