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部“大书”
人生是部“大书”
方鸿儒
已很久没读过“大部头”了,这原因的一面除了“忙”,便是信了叔本华的“年轻人总爱以一本趣味小说的形式去憧憬自己的人生历程”这一说法——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部“小说”!
早在一年前,庆坤兄便发来长达120余万字的自传《错过半生》初稿,且约请我写一篇书评,却一直因为杂事缠身而未及拜读,更遑论动笔了。
直至今年国庆长假,我才下定决心,一鼓作气地读,感喟不已地看,然后掩卷沉思,便以为庆坤兄的人生经历确乎是一部“大书”!因为它既是作者坎坷人生的自我积累,也是历史画卷的真实写照,两者互为映衬。作者从自己“灰色童年”起,一路写来:耕读少年——贫困学子——自蹈陷阱——“走”进大墙——冤案平反——二度“进宫”,直至“文革”曲折——三度劫难。半世人生,如此度过,其遭遇之惨烈,令人欷歔不已!
而作者的坎坷人生,几乎与历史的演变同步:从抗日战争(作者出生于1936年)——到解放——到土改镇反——反右派——三年“大跃进”,直至“文化大革命”,作者几乎无不身陷于运动旋涡的中心而屡遭劫难。
在庆坤兄,真可谓人生即历史,历史即人生,人生因为有了历史背景的衬托,便有了异乎寻常的底蕴;历史有了人生的写实,便亦有了直接的观感。读《错过半生》,既览阅老友人生的格外颠踬,亦重温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风雨——曾经的岁月是如何的可怖、荒诞,那真是毫无人权可言,不把人当“人”啊!
人生是部“大书”,还因为它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两面”(罗曼·罗兰语),正邪同冰炭!
是的,再黑暗的岁月,也难掩人性之善的光亮!在作品中作者饱含感激之情地写到:和作者一同度过三次大难而始终不离不弃的他的爱妻朱承萱;特别善良、如亲娘般疼爱他的舅母;对他关怀备至的表姐孙巧云;以及在作者被挨打,几乎被饥饿折磨而死时援手相救的鲁医生等。在作者苦难的历程中,正是这些善良的普通人,给予了作者虽屡遭不幸却顽强活下去的勇气。
美德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彰显和奖掖,人间的罪恶就会横行无忌。曾经的岁月就是这样血淋淋地书写着:“从学校到马钢修建部之间长达一公里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硬是在马路上拖着飞跑,我被折磨得脸无完肤,瘀肿得变了形,浑身伤痕累累,到处血迹斑斑……”而他的妻子朱承萱则“在水泥马路上也被拖了四五十米,她拼命挣扎,暴徒们竟把她往死里打、踢、踩、掼,被折磨得昏死过去……”象如此惨无人道的暴虐情节的纪实描写,在作品中可谓俯拾皆是,读之令人怵目惊心。
作者质问道:“我实在想不通,世道人心为什么如此险恶,竟以伤害自己的同类为荣耀和乐趣?这大概就是历次整人运动所培植、积累起来的一种人世间最残忍、最恶劣的变态心理吧!”
我想:这答案当由那位倚仗丈夫权势对作者进行过多次政治迫害的“部长夫人”,以及那些在运动中颠倒黑白、无法无天的暴徒坏种们来回答,因为只有他们心里才清楚知道为何要干这种伤天害理的坏事!
罗曼·罗兰说:“累累伤痕是生命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从人生的终极意义上讲,苦难确是财富。人生这部“大书”,也让我们深信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二十年间人世沧桑,庆坤兄历经磨难,“三进三出”,“三起三落”,始终坚持着做“真人”的信念不变,实属不易!
面对一系列残酷迫害,作者不仅没有屈服,而且竟敢公开向位高权重的邪恶势力叫板,与坚贞不屈的妻子一道并肩战斗:“暴徒们的残酷迫害反而激起了我一贯倔强的逆反心理,他们逼我死,我偏要活下去!”至死不改的好胜性格和凡事总往好处想的自信心理,反而是作者产生一种不服输的犟劲——“我拼着一条命也要找他们算帐,讨还被他们玷污的清白!”
作者说:“牛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的顽强性格,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想作者为何能挺过三次大难而不死,答案大概就在此吧!
人生是部“大书”。是“书”,自然要讲究艺术,更要讲究真实。尤在“自传”,须以“真”为贵。唯其真,方可信;唯其可信,便有留存的价值!《错过半生》恰恰就是这样一部以真事、真话、真情感人的人生实录作品。
岁月虽如流,但庆坤兄对往事的记忆却历历在目。无论是自己少小求学,还是青春求爱;是二次入狱,还是三度劫难,在作者笔下一一都是写真实录,人物有名有姓,事件有根有据。作为一部自传体作品,作者对材料收集详尽,取舍得当。无论是历史传说,还是家史渊源,乃至法院的判决书,公安局的平反结论等,皆有案可查,有源可溯,读之令人信服。《错过半生》确如一面镜子,让人从中窥见历史的真相和人性本真!
至于作品传神的人物描写,如写他初恋的妻“椭圆脸蛋,肤色红润,双眼皮的眼睛很大,腼腆中显得挺秀气。那是正是炎夏,她上身着一件白底带绿点的棉布衬衫,领口露出圆领衫的倒三角,文静朴素,虽然没有着意打扮,却更显出本色的天然之美”。细腻的风俗描绘,如写故乡的“花台戏”,端午的划龙船,乡村热闹的年俗,乃至诗情画意的水乡小镇风情等等,无不跃然纸上,生动形象。这一切应得益于作者自少年时代就开始的文学梦想与其后日结月累的修炼吧。
人生是部“大书”。庆坤兄反思自己的人生时写道:“我的前半生之所以屡遭不测,三罹大难,我与生俱来的脾气个性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或曰根源之一。如果当年我不是那么张扬,不是好出风头,能做到见风使舵,好汉不吃眼前亏,关键时刻权衡利弊屈从一点,那么我的人生必定会‘顺利’得多,我的历史将会改写!”
窃以为庆坤兄此言差矣!人生不能重来,何云“改写”!我倒是觉得:老兄此半生实际上并未“错过”!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我看来,庆坤兄这部巨作之问世,其本身就是对自我人生的最好救赎——人生有得亦有失,上帝绝不会亏欠“好人”!
岁月悠悠,弹指算来,我与庆坤兄已神交近四十年了。惟愿庆坤兄桑榆暮景,仍能恪守一向的信念,快乐安康地写作、度日,是为序。
(蒋庆坤:马鞍山市杂文学会秘书长,《错过半生——一个草根族的人生档案》,蒋庆坤著,远方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中国著名的七大古典舞
下一篇:史上最坑人的脑筋急转弯
《人生是部“大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