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加强培养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方法、表现技艺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培养,以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呢?
首先,透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心灵美。人物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既是社会的产儿,又是大自然的产儿,因此,人的美就包括社会的心灵美(内在美),又包括自然性的形体美(外在美)。但从中学生的作文实际看,他们大都比较注意捕捉人物的外在美,像"长长的辫子"、"水水汪汪的眼睛"等字样在作文中常常出现,而对心灵美却表现不够,甚至会歪曲一个美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人的重要本质是内在美,不能把目光停留有外在美上。要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教育他们:"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漂亮的外表。"人物美的实质在于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例如,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为美的形象。《愚公移山》并未勾画愚公的外在形象,他的美在于"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毅然决定"毕力平险"。他挖山的目地是为了开辟道路、方便交通,既利于自己行走,也方便了邻人,因而这种理想是崇高的。
教师要提倡学生 写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的人物。契诃夫说过:"人应该什么都美,容貌、衣服、心灵、思想。"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有千百,各种各色。的确有一部分人,不仅相貌美丽,内心也善良,是美的统一,美的楷模。但是,也确有一部分人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还有一部分人相貌漂亮,而灵魂丑恶。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以相貌的美丑来作为判断人物美丑的标准,而要通过观察人物言行来看他是美是丑。因为人物的内在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美、语言美表现出来的。
美的人物不仅仅是指那些英雄人物,在周围普通人的身上也都有美的闪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美的人:忘我劳动的工人、农民,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认真听课的学生,礼貌待客的服务员……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来。
提倡描写心灵美的正面人物的同时,也不排斥写心灵丑的反面人物。因为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只是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美与丑。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认清美与丑,从而歌颂美的,批判丑的。
其次,培养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的能力。中学生一谈起自然风光美,认为杭州的西湖,泰山的极顶是美的,长江的汹涌澎湃是美的,而天天目睹的环境却是一无美处。学生 写《初到校园》,因感知不到校园的美,便在施工的现场凭空添上一个枝叶繁茂、花香四溢的花圃。这说明,他们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还很不够,而这种能力需要多次有意识、有目的地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美具有极大的透发力。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得到美的享受,激起表达美的愿望。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去观察、交流感受。
观察自然事物的美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形式的美。因为美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自然美却更重形式。形状、色彩、音响、气味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因素。比如:花有绚丽的色彩美、婀娜的姿态美、诱人的馨香美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的多面性和易变性。既然自然事物本身具有多种形式因素,人们就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支发现它的美。不同侧面与人的关系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黄山,八音鸟的歌声与"兰香灯笼"的幽香使人感到优雅,山峰的突起与云海的变幻使人感到雄奇。这就是自然美的多面性。自然物还因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的美并不永恒。黄山的"枫松相间,五色纷披",随秋天的过去而改变;"来去无定"的雾气,翻腾变幻的云海,会霎那间化为乌有;雨后瀑布,因久旱而断流;校园里的扑鼻花香,会因花谢则消失。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才能准确地表现自然美。
观察的对象、范围应集中些,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入手;要帮助学生编拟观察提纲,理清观察顺序,选好观察角度,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为了培养学生感知自然美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不显眼的、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色中去发现美。
美育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实施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31-01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让学生获得用语言作为媒介来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应是作文美育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试从以五个方面入手。
1 整体感知、积累素材
学生要创造美、表现美,首先就要感知事物中所蕴含的美。在作文训练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事物,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尽可能多角度地去接触、感受和认识事物中存在的美,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其静观与默想互相补充、转化,从而认识形形的人或物、及各自的不同特点,全方位把握事物,同时结合学生积淀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浓厚的感情融入事物的每一瞬间及细微的变化中,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和素材,这样就可以避免习作中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以作文《记一场雪》为例:训练前,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天气的变化,下雪的过程及雪后初晴的景象,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多层次第接触、感受认识事物中存在的美。再通过阅读一些与雪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加深熏陶感染。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雪的不同特点,从全方位把握雪的特征,并融入自己不同的情感,努力做到声色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这样就会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和更多的素材。
2 合理想象、改造更新
学生通过感知得到的只是表面现象,需要通过想象进行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意象。在改造感知的事物时,引导学生运用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等多种形态给事物注入丰富意蕴,同时渗透一定的创造性因素,增强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努力创造出更能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深邃意境,促进想象的合理发展,从而改变通过感知所获得的印象,在想象中开拓一个无限广阔、自由的空间,形成未曾感知过的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景象。
即在学生对雪感性接触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丰富雪的内涵和外延,创造出全新的意象。如从描写的甲事物自然过渡到描写的乙事物上,像“瑞雪兆丰年”、“睹物思人”之类,由实生虚,使甲事物获得更丰富的意蕴,这就是接近联想;把下雪情形同教师书写时下落的粉笔沫联系起来,把来年的丰收与学生成绩的提高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联想;或抓住两个事物的相似点,通过生动的比喻、恰切的比拟、象征等手法精巧构思,进行类比联想。有了这些创新理念,文章的意境就会深邃而开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独特人物或事物形象,譬如象“雪姑娘”之类的事物,并借助于这些形象寄寓自己不同的思想感情,全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
3 创设情景、培养感情
学生通过感知和想象,形成了新的带有独特个性的人或事物形象,就会产生喜悦、兴奋、悲哀、愤怒、恐惧、忧伤等幻觉情感,教师再创设一种与这种情景相关的心理,并把这种心理作用于学生,学生就会形成与作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准确把握作文的情感基调。
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可选择一些相关的优秀作品进行描述,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或采用听录音、观看幻灯片、录像片等教具演示,或通过扮演角色等游戏形式为学生创设与作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再次接受熏陶感染,进一步体验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加深情感体验,并借助于想象使学生通过有限的空间,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领悟、探索无限的意蕴。这样,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调节,积极的、崇高的、健康向上的情感得到激励,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熏陶,积极的不良的情感得到调节和净化,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并体现在所描绘的事物当中,就会使学生的情感与描绘的形象互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
4 整体理解、把握形象
习作是学生情感的表现,它所包含的意蕴要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出来,并以个别感性的形式表现普遍理性的内容,因此,形象的塑造在习作中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社会、艺术,了解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不同的民族风格,多种表现技巧,才能全方位了解所描绘事物的形象,获得对形象的整体把握。而这种特殊的理解力,抽象的逻辑推理是不能替代的。
俊青笔下的《第一场雪》,雪的形象之所以给人深刻,是与当时我国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粮棉歉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作品从天气聚变到下雪情景,及雪后初晴的美丽景色描绘和一些有关农谚知识的介绍,并以今年的瑞雪预示来年的丰收,写出了人们的喜悦,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就不能很好理解这一形象。因此,作品只有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更好地表现深层暗含的意蕴。
5 立意创新、激发灵感
美育作文范文第3篇
鉴赏能力是一个艺术院校的学生一定要具备的技能,应该重视培育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态的表述特征的鉴赏,重视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与景物在外观上的特征,同时可以深入感受到文章当中所表露的特殊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意境的探究,掌握作者作品中的情感,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步入意义上的欣赏空间,继而强化学生的审美水平,扩展思维空间,发挥充分的想象。透析意境美,也就是将作者“难写之景”展现给学生们,将“言外之意”适当地呈现出来,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特意追求的境界。实际证明,美好的意境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多元化的联想与想象。比如,文章《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促使学生联想出在清幽与寂静的夜里流水般的月光,在月光映衬下那绰约多姿、芳香四溢的荷花,所有都显得格外清新、淡雅。之后在步入作品所描述的境界根基之上,激发学生的想象,你们在生活中曾经碰到过类似的情境吗?这样一来作品的艺术美就唤醒了学生内心生活中美的回忆,继而强化了对文章作者设立的意境的认知。再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创造了更大的空间,经过老师的分析和指导,学生读着这首雄伟的诗句,犹如看到了历史征程上无数的英雄壮士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经过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单单能够体会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丽美景,还涌现出了一条历史人物画廊,也进一步能够赏析诗句的意境美。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带动学生多元复杂的内心,比如感情,认知与共鸣等等,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回忆和思维想象,得到精神上的升华,继而深层体会艺术形象具有的特殊魅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的过程当中广闻博览,深度开发,深度,清晰,全方位的认识到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比如,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提出:“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就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用心培养了一群后来变成新文学史上的有名作家时那样。他具备的公而忘私的精神与工作态度,赋予年轻一批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是很难估量的。为了实现上述教学内容,对老师而言,备课的任务会显得格外辛苦、繁琐和细致。
二、教学方法创新,塑造“美”的气氛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多元化展示和交互方式,能够让学生切实融入感官多元素齐用的氛围,把抽象的思维逻辑和具体思维形象结合在一起。艺术院校的学生明显的特征是形象思维较发达,对于画面、色彩、动作与声音等都十分的敏感。因此,在实际教学模式上,其实可以选用图片、音频或者是朗诵等多元化的模式,声情并茂,音画同步,给学生带来一种美与新颖的感受。例如,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一词,根据宋代人笔记记载,在宋代就是可歌,当今的流行歌曲中也有这首词,因此,在讲授的根基之上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演唱,让学生在歌声当中体验词人的千古情怀。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给学生展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诗文音乐作品,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了诗歌和音乐在感情上的交汇共通性,把诗、乐、画和视频有效融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地把诗文当中蕴含的情感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迅速进入深度的体会感情的状态。
美育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人教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价值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以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是,在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语文教师只重视文学教育,也就是说,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文化技能教育。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不能发现,审美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和知识技能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教育工作者已越来越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文中发表一些陋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在进行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其原因为:
1、时代的发展需要审美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不再是仅仅需要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对人才的标准已从智商、情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方面考虑了,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娃娃”的养成教育抓起。在这一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了。
2、学生的发展需要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在熏陶中逐渐净化了,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其它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例如,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协调一致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已呈丰富化、生活化的特点,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可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新课程理念理解透,在教学时仍然沿袭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拓展,没有突出文本的时代感。在教学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出现某种“缺失”或“偏差”。其原因如下:1、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着误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教学的实际作用,而采取形式主义的方式,在教学时,并没有切实结合语文美学教育的目标进行,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切实的好处。2、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意念全盘贯输给学生,而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文本中的审美思想教育,掩盖了文本阅读的审美客观目标。3、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不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影响审美教育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教师体态语不恰当,教学用语不规范,教学语言贫乏单调,板书不工整,与学生交流时不讲求语言美,穿着不注重场合,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爱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情感获得解放,使人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某一事物是正确的,而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笔者在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1、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美是要通过自己去亲身感受,才能体验到生活当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来,在实践中体验美的教育。学生只在乐在其中,才能去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在感受时,才能培养自己美德的形成,以达到发展美学的教育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用“表演――体验教学法”。此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基本理念下,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审美观点的发展。其操作过程为三:想象、表演以及体验。但是在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而设置不同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情境,营造审美教育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自己的审美观,从而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例如,我在教学诗歌《悯农》时,通过网络下载农民在田地里劳动的场景,同时在穿插烈日、汗水等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来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然后再播放《悯农》的朗诵。最后再引导学生们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闭目遐思,在遐思中去体验农民们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所以,在学生全方位体验中,不仅能感受到教学的主旨所在,更体验到诗歌美、画面美、情感美。这样的效果远远超出简单的认知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情感目标,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层次与质量。
2、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所以,教师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审美对象之一。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则无法组织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过程。因此,作为现代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素质应从三个方面去进行。1)、观念美。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综合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对文艺、体育有广泛的情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2)、语言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教师如果教学时不能在语言上以辞激情,学生就会因为教师语言的枯燥无味性而对语文学习无兴趣,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更无从说起了。3、形象美。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板书优美的教师形象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形象建设,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对有效开展审美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所以,战斗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首先是要注意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其次是要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要把审美教育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来,第三,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人翁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葛美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培养[J].语文学刊.2013(04)
[2] 聂秀芳,袁文智.浅谈电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35)
[3] 贾利娟.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4)
[4] 夏群录.言形情境理――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浅探[J].陕西教育.1998(04)
美育作文范文第5篇
一、在审丑中辨别美
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特别是把美好的人和事与丑恶的人和事相互对照、比较,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追求美,摒弃丑,使审美效应大大提高。
例如:多少大忠大义的英雄豪杰永彪史册,万古流芳;又有多少大奸大恶之徒被无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古往今来秦桧、等丑类的厚颜。美丑相较,正反对照,可以使美好的更显其美好,丑恶的更显其丑恶,更重要的是,把握教育时机能使学生确立爱憎的感情倾向,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通过美与丑、香与臭、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学生在敬仰美的同时,深刻认识丑的本质,把握良机开发学生的审美意念,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学生的审美情感是需要引导、培养和激发的。
审美,首先通过比较明是非,辨美丑。
二、在生活中感受美
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生活中。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凯洛夫说,美育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的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身影、美的心灵,杨利伟和神舟五号、聂海胜费俊龙和神舟六号是连在一起的,他们的勇气、胆识、豪情、毅力,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全世界人都敬佩他们,敬佩他们达到了美的境界。一种不计名誉、报酬、成败,甚至不计个人生命的超功利境界,全身心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把自己崇高的追求、博大的爱、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智慧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境界,他们的壮举,是超越种族属于世界的。 他们给了我们美的熏陶,给了我们美的感受。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一起分享感受这种美。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去引导学生获得这种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
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感受生活”才有美。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升华人去感受美、体验美的情感,进入真美的境界。
三、在学习中鉴赏美
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受到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知识。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美育的重要作用:“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便是美育最好的范例,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表现出广泛的多姿多彩的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由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一种悠闲之美。《我的空中楼阁》使读者感知小屋的图画美。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把语言变成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
作文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情感,与作者悲欢与共、休戚相关,并以自己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烈焰。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有时又如花丛中的鸟语低吟呢喃,情细意绵。“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内心的美好情感不断地被唤起、激发,也不断地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应尤为重视语言美的鉴赏, 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作品的语言, 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名家朗诵录音的播放,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接受美的熏陶感染;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练习,努力做到字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节奏,学生借助于自己的声音,体味作品的情致,进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感化。
四、在写作中表达美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揭示写作规律,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要结合学过的美文,像《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启迪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景,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美的资源,获取素材,进行精心的构思,用美的形式、美的语言将身边的“美”完美地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说、多练,通过笔、嘴把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画出来,写下来,说出来,表达出来。表达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只有这样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构思,去写作,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当然,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更美丽。
另外,教师还应从自身的言谈举止、品质、修养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师本身要具备各种品质――能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外在的美,而且要具有内在的美,要力求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风格美,人格美等,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优美的教学环境,也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美观整洁、清新自然的教学课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也在无形中增加美育的效果。这种由课堂推及生活的美育,使学生在求知、养性、怡情诸方面都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总之,作文审美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审美知识,不断提高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1月。
[2]蒋冰海:《美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3]杜卫:《美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美育作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 给妹妹洗澡作文
《美育作文(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