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述作文范文第1篇
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地球妈妈,我很爱你们,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可是你们为什么把我“毁容”了呢?
你们把我的血——河流弄得臭气熏天,你们终无止境地向我的河流里扔垃圾,使海里的大部分鱼虾因为被污染而死亡,这样做伤害了多少小生命呀。你们把我的头发——森林一棵棵砍掉,可是你们知道吗,乱砍伐树木石灰石洪水泛滥的,可能会是你们家破人亡,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啊。还有,你们在我的省体力——陆地上见了许多楼房,长举了很多土地,随着人口日益增加,我正担心你们会在不久的将来和恐龙一样灭亡。我的孩子们啊,我正的不想让你们在自会灭亡了呀。
我在这里向人类呼唤啊!人类醒醒吧!给我这位母亲一个休息养伤的时间吧!如果你们在这样下去的话,受伤的,终究会是你们呀!
大板铁路小学六年级二班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地球自述作文范文第2篇
我是地球,人类就住在我的身上。我每天都要绕着太阳公公跑,月亮姐姐也在绕着我跑,我身上有许多东西,有火山、山脉、河谷、冰 、海洋…
说到海洋,我身上的海水可真多,海洋占我表面的71%,海水占我总水量的97%。海水又苦又涩,人类是不可以饮用的,只有一点淡水才可以喝,所以人类才宣传节约用水,我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早一点节约用水。
我很顽皮,总是翻跟头、打滚,也就是人类说的自转。有些人类对我很友好,知道去关心我、爱护我, 但也有一些人,不知道关心我,老是把一根根大树砍倒了。我生气的时候,就会抖动一下,我身上的一个地方就会发生大地震。但我也会有感到有对不起人类的时候。5月12日,我觉得身上有点痒,便挠了一下,没想到,中国四川就发生了特大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很后悔,下次我挠痒时一定会小心的。
其实人类还是最怕我出汗,我的汗,就是人类说得岩浆。2亿年前,我身上有恐龙的时候我一不小心,出汗了,于是便把它们全烫死了。真不好意思啊!
我就是这神奇的地球。
地球自述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球概论;课程;感受
一、明确对象任务
《地球概论》讲述的是地球的整体,其他课程所讲的是关于地球的某一圈层。《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研究地球的大气圈,《地质学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的岩石圈,《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的水圈,《土壤地理学》是研究陆面的土壤圈,《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的生物圈。
学习一门课程,还要明确它的目的、任务。作为学科的目的、任务,要明确反映一个学科的知识的智力价值、实践价值和教育价值,亦即通常所说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要素。《地球概论》课的智力价值,在于使学生认识地球这颗行星所处的宇宙球境、地球与日月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结构和物理性质。理解天文因素给地理环境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地球概论》课的实践价值,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运用量图和一些天文仪器进行天象观测的技能,以满足今后从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地球概论》课还有明显的教育价值,它是两种宇宙观激烈角逐的领域。《地球概论》的教学,对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科学宇宙观,起着重要作用。
二、理清知识结构
《地球概论》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
前者讲述了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月的关系—日、月食和潮汐。后者讲述了地球的形体、结构、物理性质和演变历史。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关于地球整体的知识。第一章《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是对地球上点的位置和天球上天体的位置的描述,尤其是天球坐标,它被用来阐述与太阳有关的各种变化过程的。如正午太阳高度、半昼弧长的日没时太阳时角、真太阳日长度的周年变化、太阳赤纬的变化以及二十四气等。学好了这一章,后续课程会轻松很多。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材结构是从整体到部分配置教材的。即按照恒星和星系一太阳和太阳系一月球和地月系这样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的。这种配置教材的方法符合教学规律,“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第三章《地球的运动》,讲述了地球运动的两种最基本形式一自转和公转。研究思路两者都是大致如下:现象—证明—规律—后果,这种安排是符合认识规律的。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讲述了两大方面:一是四季和五带,四季和五带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的差异,这种能量的差异可以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两个主要方面来描述,要讲清楚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首先要提到太阳回归运动。课程的编排正是先提太阳的回归运动,然后讲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最后落在四季和五带的形成,这样编排,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思路相当清楚;二是时间,时间这一块首先讲述历日制度,然后讲述计时制度,这两者都是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派生出来的。第五章《地球和月球》只讲述二个问题:日、月食和潮汐,而不是地球和月球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繁多现象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是第二章第五节“月球和地月系”的延续。从知识结构来讲,可以考虑与第二章合并。第六章《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讲述的的是地球的形状、结构和演变,以及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地质学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序言”有时也会涉及,在结构上安排在本书的最后是合理的。
三、掌握教学方法
《地球概论》在地理专业课程中,被认为是比较难教难学的一门课程,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内容-一知识特性决定的。《地球概论》教材内容,是由一些概念、规律和原理之类的理性知识构成的。具有抽象、运动、立体三个突出特点。这样的教材内容,无论对教与学,难度都较大,它比具体的、静止的、平面的事物和现象要难理解得多,因而成为地理专业课程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为此,必须针对这种教材特点,对症下药,搞好教学方法的设计。首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方法和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静态的东西动态化,以使那些难于想象、抽象费解的东西具体化,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使他们形成感性认识,获得感性知识。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根据《地球概论》课的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天文挂图、天文图片、教学板画、多媒体、模型和仪器,以及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各种直观方法和手段,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天文挂图是反映各种天文现象的图形,它的表示方法,通常都是一些以圆为主的几何图形。这种直观教具可以把那些抽象的天文知识具体化,如天球、天球上的点和圈、天球坐标、地球运动、月球运动等各种天文现象,都可以用这种图形来表示,它是《地球概论》课教学中经常应用的直观教具,它的重要性就好象地理挂图在地理教学中一样,是缺之不可的。
天文图片是反映各种天文现象的图画,是一些平面、静态的图象。它可以把那些不易想象、抽象费解的天文现象形象化,也是《地球概论》课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它的重要性,犹如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画片一样。天文图片是各式各样的,在教学中,以彩色的巨幅天文图片(如北京天文馆编制的天文大挂图)价值最大。天文图片的运用,与地理画片(墙挂画片)的用法相同,在此不赘述了。
教学板画简称板画或黑板画,它的性质就象地理教学中的黑板略图一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那些抽象的天文现象(或复杂的天文挂图或图片),用简易的笔画迅速地描绘成的黑板画。例如教师讲“黄赤交角”时,一边讲天赤道和黄道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一边在黑板上画出“黄赤交角”的图形。它具有巨大的直观价值。黑板画的设计和描绘是一件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所设计和描绘的板画要简明、醒目、准确,并要注意板画的表现性和说明性。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教学过程,对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利用幻灯进行教学,最为简便、经济和易行。幻灯教学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和制作幻灯片。天文幻灯片的设计和制 作,也是一件艰巨、细致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根据《地球概论》课的教材内容,选好主题,设计和制作一套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幻灯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放映,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电影有强大的感染力、浓厚的趣味性和显著的直观性,利用电影进行教学,比利用幻灯收效更大。如果把各种抽象的天文现象制成教学影片,在教学中进行放映,对使各种抽象的天文现象形象化、平面的和静止的天文图片立体化和活动起来,将起着重要作用,其效果之显著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放映几次电影。
天文模型是模仿原型制成的,它不受各种天体巨大性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加以缩成活动的,如把“交食原理”的平面图制成活动模型,就可以把月地运动规律、黄白交角、交食条件、食季、交食次数和交食周期等复杂、抽象的天文现象形象化、立体化和活动起来,它的直观价值比天文图片要大得多。在《地球概论》教学中,如果把一些天文现象制成模型(主要是一些仪器模型),教学效果将会显著增加。
在《地球概论》教学中,还要运用一些仪器,主要是一些天文仪器,如天球仪、天球坐标仪、三球仪、天文望远镜等等。有些天文现象还必须通过观察才能认识得到,例如星座的观察、太阳黑子的观察、月面构造的观察、月相的观察等等。
参考文献:
[1]金祖孟,陈自悟. 地球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地球自述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球化;世界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性态度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这一概念已经深入地走向了我们的生活,而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得西方价值观来势汹猛地向全球扩散,各种思想也呈百花齐放之势,而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全球化思想的言论也同期出现,并迅速向全球扩散。这两种思潮的相互作用,使得西方文化在席卷世界的过程中,也唤醒了那些被征服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自觉,从这一层面上讲,运用历史观来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反对全球化,支持本国文化。从广义上来理解,全球化必然引发一体化和多元化的综合发展,有大同还要存小异,在经济、技术和信息交流等层面上我们要追求一体化,但是在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上我们却要追求某种文化多异性,即百花齐放。那么要想达到这一层面,使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往正常进行,我们就要寻找间性,即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交往原则。任何思潮的表述与实践都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境相一致,要有一个本土化和本地化的转化过程。而世界历史的重构,在全球化加速进程的今天,也蕴含了很多的思想意识形态要素,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纯粹历史问题,而是要直接面向多元化的现实,回应全球一体化对历史学的整体要求。
在对世界历史解读上,我们会意识到这一点,每一个国家的世界历史或者说每一种世界历史都是围绕着它自己的主题而构建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波里比阿的《历史》就是记录帝国的兴起,而法国大家伏尔泰的《风俗论》则是确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而奥古期丁的《上帝之城》则表明了高于一切的观念……如此多样多彩的世界观都是在从自己的角度来重构世界历史,希望和读者达到共鸣。从这个层面上讲,世界历史的编写实际上一种叙述实践,不同的国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世界历史的编写就是表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从自身的解度来看世界,争取一种话语权力的过程。我国的世界历史在编写时,曾接授过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体系构建,这就说明,在话语权这一问题上,西方世界历史编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当然,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可能具有绝对权威性,世界本身就具有多种面貌,所有的有关世界历史的表述都不过是表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任何一种理论想要统一全球化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都只是一种概念性存在。这也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历史叙述者都是按照自己的一种形式、结构来构建的世界历史。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承认世界是多元化的这一现实,任何一种世界历史都是历史表述者从自己的一时一地、特有角度构建出来的,于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有多少重构历史的人就有多少种世界历史,这是我们每一个国度重构历史的一种权利,也是自由。换句话说,任何一种世界历史的编写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世界历史存在的基本形态就是无数种个体性世界历史的存在,而每一部世界历史的编写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主题出来,从自身利益出来,而不是写出他人的心声,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精神层面上,世界历史的构建也必然会呈现多元化。那么何时才能出现大家都认同的世界历史呢?笔者认为,只有在经济全球化实现的时候,精神层面的世界历史才有可能真正的出现。
其实,世界历史的构想形态有两大层面,低层次上,世界历史就是一个连续的统一的个性化世界历史演变过程,而另高层次上,世界历史即是一个能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化的世界历史。我们已经接触到很多种世界历史,但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能够了体现世界大同的思想,都只是一种个性的、连续的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这也就向我们大家表明,当前叙述世界历史的编写者的经验还没有达到构建一部统一历史的程度。当前,我们只能把这种大同的世界历史作为一种理想的形态,现实中的世界历史和理想的世界历史之间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在现在情况下重构世界历史应该是采取一些适宜的策略。
那么,我们究竟要构建成怎样的世界历史呢?因为每一种世界历史的构建都是历史叙述者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编写出来的,所以我们读后只能完成对作者本人权威的构建,而世界历史的权威性构建就要大打折扣,这也就成了大众化的世界历史了。而在现在弱肉强食的世界历史体系中,一些精英文化占主导的世界历史编纂,其目的主要就是侵略与征服,也就是以文本中表现的价值观来征服全世界,从西方中心论中的任何一部世界历史中均可以看出其明显的目的性。所以,我们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提倡多元化来表现世界历史,体现大众文化,呈现百家争鸣,其内容越丰富越好。读者在阅读任何一家的世界历史时,也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和比较,从而构建起自身的世界历史观。那么,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历史的构建可以是以单一性主题为线,再围绕这一主线呈现多样化的世界历史,符合现代读者对多元化的要求。
通过笔者在认识层面上对于世界历史的本质的描述,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世界历史的编写处于一种人人都想表达自己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全面竞争的局面已经打开,而每一种世界历史的编写是否能达到征服全球的目的,还要依赖读者的接受程度。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为世界历史的编写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持,使单一化的世界历史走入了更多读者的视野,读者可以据此来重构自己的历史观。及时而低廉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把所有的世界历史观推入了自由竞争的状态,世界历史也必将伴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读者的不同心灵中构建独特的世界历史。客观上,这也促进了世界历史在不断地交流中终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叙述实践。
综上所述,我们最终明确地阐述了,全球化历史的构建,不会也不可能以某一种单一的主题及时所代表的个人的价值观来重构世界历史,其目的是在很多的单一性世界历史构建来丰富原有的世界历史的表述,而哪一种世界历史的构建更客观且具有普遍性,决定权却在历史中。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某些大国企图假借世界历史客观性来垄断世界历史的表述权,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既不否认西方中心论,也不否认东方中心论,还可以接受人类中心主义论等等有关世界历史的描述,因其都具有存在的权力,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个性化的世界历史只能表现个人眼中的世界形态,只能表现他自己对生活的现实世界的看法,只能表现其个人对整个人类的某种看法,只能反映一时一地的局部地区的观念和看法。从这个层面上讲,世界历史将会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重构成各种不同的形态,而构成多元化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各位叙述者概念不同,价值观不同,切入点不同。只要作者表述了对于世界历史的看法,我们就可以将它纳入世界历史的表述范围。
地球自述作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以及新兴经济体力量的壮大,世界历史的编撰体例也从过去的西欧中心论逐步转向全球史观,开始以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撰写历史,本文就全球史观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梳理,以求对全球史观这一史学观念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关键词:全球史观 全球史主题 全球史观的优劣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什么是全球史观?
所谓全球史观是以全球视野为考察对象的一种整体性的世界史观,他不是将全球各地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罗列起来,把各个区域、社会、国家、民族各自的历史做简单的拼凑,而是以具体人群、社会的历史实际为基础把各种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作为整体对象,通过考察全球范围内不同的人民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性质和程度而展现出来的过程。
二、全球史观的提出及演变
全球史观的兴起时间并不长,20世纪50年代中期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一书中提出“全球历史观”, 在《当代史主要趋势》一书中,他更明确地将这种看法阐明为“全球史观”, 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而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导论》,认为建立全球史观是当代世界对历史学的客观要求。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称“它论述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他关注的是所有民族而不仅仅是西方诸民族或非西方诸民族,就仿佛读者正栖身月球俯瞰着我们所在的这颗巨大的行星。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超越了传统以民族、国家便签为分析单位,主张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并用一体化的方法来研究世界体系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末,吴于廑教授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及其他相关连的四篇论文集中体现了他的“世界史宏观体系理论“。他强调:世界历史这一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三、全球史观对世界历史的分期
当历史学家用全球史的眼光看待过去,审视跨越社会和文化区域便捷的历史进程时,分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长久以来,历史学家们认识到以西方或任一特定文明的经历为基础的分期方案都不能很好地揭示其他社会的发展轨迹。举个例子来说,源自欧洲历史的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分期,运用到中国、印度、非洲、伊斯兰世界或西半球时便显得格格不入。
杰里・本特利按照时代特征、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文明间交流的程度和全球化的进展把复杂的世界历史分为七个阶段:1.早期复杂社会 BC3500前-BC500前,探讨的是人类出现后的早起社会的发展 2.古典社会组织 BC500前-AD500 关注的是在波斯、中国、印度和地中海地区发展起来的社会 3.后古典时期 公元500-1000 是东半球各社会做出重大调整时期。 4.跨文化交流的时代 公元1000-1500 关注游牧民族的影响 5.全球一体化的缘起 公元1500-1800 欧洲人在这一时期兴旺发达起来,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被迫卷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6.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 公元1750-1914 关注欧洲人在世界上建立霸权的过程。 7.现代全球重组 公元1914至今 对20世纪的世界史进行描述。
四、全球史的主题
既然称全球史那就一定要以全球为研究单位吗? 全球史不总是,甚至不经常是,把全球作为其分析单位。倘若是,那么全球史研究就只能停留于不者边际的推论的层面上,历史进程中个体的作用将很难得到承认。那么全球史到底应该如何选题?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一文中评述了全球史的一些学术研究课题近年来的进展情况,其中包括全球史理论、跨文化贸易、物种传播与交流、文化碰撞与交流、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移民和离散社群等等。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在《在互动中构建世界历史》一文中指出,全球史的核心理念是互动,全球史研究就是“大范围的互动研究”。 在认真梳理全球史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他指出了全球史学者表达“互动模式”的八种方式:1.阐述不同人群“相遇”之后,文化影响的相互性和双向性 2.描述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各种类型的“交往网络”或“共生圈”。 3.例数产生于某个地区的发明创造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连锁反应 4.探讨“小地方”与“大世界”的关系 5.“地方史全球化” 6.全球范围的专题比较研究 7.生态史、环境史研究 8.探讨互动规律与归宿。 如果认真思考和理解,这八个方面对世界是真正感兴趣,并有志于全球史研究者来说已经有了足够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了。
五、我对全球史观的看法
全球史强调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运动、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上,能够较清晰地反映世界近代史的构架、格局和运动规律。
我认为全球史观的主要优点在于: 1.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在传统史学中,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是以欧洲的重要历史事件为标尺的。 “90%的篇幅中只介绍世界上25%居民的历史”。 显然,这种“欧洲中心论”的历史观并不能反映世界历史的真实情况。 2.主张用全球视野来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当前世界性事件的影响下,历史学家所要达到的理想是建立一种新的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尽力只当做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
当然,全球史观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也许是考虑到前人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的缘故,忽视了社会内部的发展,各社会内部的发展,即内因的作用,是重要的。对这一方面的关注不够,因此便在分析跨文化互动对各个社会所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时就显得缺乏深度。 第二,虽然很早就有学者对“西方中心论”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批评,但大多数人仍然把西方当做先进而加以追随。 我认为要真正克服西方中心论,我们非西方国家的学着就必须加强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我们中国学者更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充分肯定它在历史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杰里・本特利著,夏继果译.全球史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柯娇燕.什么是全球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祖武、杨泓.世界史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4]于沛.全球化和全球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刘成新.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J].世界历史 2006(04).
地球自述作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 给妹妹洗澡作文
《地球自述作文(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