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1
一、全神贯注,抓住机会认真学习。
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全过程。本次培训我在网上学习的时间一直没有间断。聆听专家的谈话,与特级教师近距离的对话,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语文教学的知识、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匪浅。在这次远程研修学习中,我按时观摩学习了每一个专题的讲座,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和解读。对每一个专题的问题都和本校的同行们进行了探讨和讨论,同时按时认真完成了作业。积极参与交流,广泛阅读了同行们发表的文章并及时做出评论。认真阅读了每一期班级简报。反复研究了各个专题中的每一个案例,对案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授课形式都作了认真的记录。在学习过程中,我聆听了众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与特级教师近距离的对话,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培训中,大量的先进材料被我一一阅读,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也被我一一记录。我更要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我的教学生活中。科学的方法会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有信心。
二、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真正体会到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浇灌,才会开出美好的艺术之花,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培训中,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分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以后执教的过程中着重加强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由此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价值,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也因此而更精彩。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 60 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 国家就占 76.7%,20 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 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 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
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 英语 ,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 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 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 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 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 5~6 组,供学生选择; 日本于 20__ 年制订并于 20__ 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 10 科,国语 科列在首位,包含 6 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 学分) 、国语表达ⅱ(4 学分) 、国语综合(4 学分) 、现代文(4 学分)、古典(4 学分)和古典讲读(2 学分) 。其中只有 国语表达ⅰ 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 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 诗歌与散文 、 小说与戏剧 、 新闻与 传记 、 语言文字应用 、 文化论著研读 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 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 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__ 年第 8 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 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 如 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 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 获得8学分 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 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 。进一步学习和进一 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_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 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 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 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20__ 年第 6 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 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XX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__ 年第 2 期上的《高中选 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 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XX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__ 年第 10 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XX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 孙晓峰在 《教学月刊 (中 学版)》20__ 年第 10 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 的转换问题。 江苏XX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__ 年第 26 期上的《精准高考目 标,体悟审美愉悦 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 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 相关讨论: 安徽省XX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 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XX市玉兰中学
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 教学大参考)》20__ 年第 9 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 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 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 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 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 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 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 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XX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 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 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 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 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 议。具体而言,关于XX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 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 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 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 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XX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 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 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 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 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 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 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 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 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 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 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 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 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
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 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XX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 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 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 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 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 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 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 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 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 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 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 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3
下面就选修教材的内容要素与使用现状研究述评如下。
一、具体模块内容要素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模块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及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确定的。近年来,针对选修教材,从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直至现当代名篇名著都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不过,对各模块的研究并不平衡,其中讨论较多的是以下几个模块。
1.《唐诗宋词选读》模块
卢俊阐述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导言”部分设计特点。《唐诗宋词选读》中,“导言”是从诗歌史的角度,以优美的语言点出本专题的意蕴或鉴赏重点,能够调节学生的欣赏情绪,并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唐诗宋词“史”的观念。①
于扬对《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插图进行分类与评价,在肯定其丰富性的同时,指出了插图存在的不切实际、随意性强、简单浅显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增加贴切的诗意画、词意画;仔细斟酌人物画像;增添一些书影;每章前附图要慎重;推敲摆布位置;适当尝试“留白”与“补白”等。②
2.《唐宋家散文选读》模块
黄厚江对《唐宋家散文选读》的选文系统进行分析,总结出两大优点:(1)选文兼顾八家,风格多样。既大体符合家各自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又不拘泥于学界的分类,同时考虑到与必修教科书对有关作者已有选文的互补。这样既便于对这些散文大家有一个全貌的了解,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到风格多样的一流散文。(2)选文文体丰富,别具一格。唐宋家在以散代骈的同时,还用心于对各种文体的改造和创新。如韩愈的赠序,形式不拘一格,传记则融传记、寓言、传奇小说和杂文于一体。而柳宗元对寓言和山水游记,欧阳修、苏轼对赋体散文,都有开创性的发展。比较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我国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 是这门选修课程相对于其他同类选修课程的明显优势。③
3.《现代散文选读》模块
冯为民认为选修教科书中的“资料链接”可视为是对新课标有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念的形象诠释。《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对不少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关注度、重视度不够的有效矫治。它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个性化”特质,具有开放的态势和多元的风格,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为高效的“教”和实实在在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④
高中阶段选修教材存在的瑕疵。陈兴才认为语文教材选编在重视选文品质的前提下必须重视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学情,而《现代散文选读》的选文却呈现出基于选编者个人喜好与情感体验,忽视教师与高中学生阅读需求的“强体验”与反经典倾向。这两种倾向不仅削弱了教材的可读性与耐读性,还影响了语文教材的文化价值传承功能。⑤
4.《〈红楼梦〉选读》模块
邓拓认为《〈红楼梦〉选读》注重介绍红学界的研究成果,如在第二部分的“解读举隅”以及第三部分的“资料链接”部分,编者列举了一些红学界专家的研究成果,而这些内容占了本书一半以上篇幅。此外,这本教科书图片较多。在开头彩页部分,分别列出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书影,以及主要人物的画像,还有《大观园图》。在每一部分的大标题之下,都有一幅题有“通灵宝石,绛珠仙草”的插图。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红楼梦》,在第一部分有三张“红楼图表”,均是来自周汝昌等红学家的著作。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丰富恰当的配图,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⑥
5.《短篇小说选读》模块
邓拓认为《短篇小说选读》注重引导,而非知识积累。每单元的导读,只有简短的几百字,对单元主题作提纲挈领式的介绍,而不是把文学知识都编写进课本。该模块的选文难度较大,虽然不乏莫泊桑的《项链》和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易懂的选文,但大部分选文相对高中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言,是很难理解的。此外,这本选修教科书在设置思考练习题的时候,过分强调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课后思考题采用的是“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等提问方法,而没有具体引导学生如何去鉴赏小说。⑦
6.《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模块
宗华认为《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模块在内容要素上存在两个问题:(1)教材选文、材料等不具代表性或不当。如“舞台上的时空”专题选入的《茶馆》,在结构上,与狭义的开放式结构有一定距离,现在人们一般采用的是顾仲彝先生的提法,将《茶馆》归类为人像展览式结构。(2)教材“资料链接”“活动・探讨”“名著推荐阅读”部分的材料、练习题和名著推荐等与其所在专题的中心结合得不够紧密。如“寻找与等待:现代派的新突破”专题,它后面的“资料链接”没有紧扣“寻找”和“等待”这两个主题来选择材料,仅仅在空泛地介绍《青鸟》和《等待戈多》两部剧作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⑧
7.《写作》模块
陈卫华认为《写作》“走进现场”、“活动体验”、“写作实践”、“资料链接”这四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写作实践过程。每一个板块都有文章阅读并配以思考题,将写作知识、范文例文和写作练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读读、想想、写写中学习写作知识,通过实践获得写作体验,通过感悟提高写作能力。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写作实践提供了有效操作的平台。⑨
8.《〈史记〉选读》模块
朱兵指出为了使学生在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史记〉选读》的编者在课文旁作了精心的注解。这些内容丰富的注解,或是详尽的译文,或是批注,或是名家的评点等等,为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深入分析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等作了有益的尝试。⑩乔德平则认为《选读》所选课文大致涵盖《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是原典教学的极好教材,但是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注释有立说失据、望文生义、当注不注等问题。???
二、使用研究
教科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的使用研究对于改善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搜集到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是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教材研究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所做的使用现状分析和教学经验总结。
1.使用现状研究
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使用现状,大部分研究者都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总结出了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毕晓祥指出,实际上众多学校的选修课的设置安排上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单方选择设置选修课程,不够合理,难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部分学校不会考虑多角度设置课程,而更多的是从高考的角度来选择。高考语文卷上考什么样的题目,就设置什么样的选修课程。据一般调查,各学校选修《选读》和《唐诗宋词选读》的比例最大,而选修《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和《现代诗歌选读》的比例最小。大部分的选修教科书被束之高阁。此外,选修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选修课程未按规定开足,难以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陈亚认为选修课实际的教学受到现实的制约:(1)教师因为高考的限制而放不开手脚,既然是高考要考的,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刻意用考点复习的方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训练。(2)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薄弱影响了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语文选修教师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如何化解这对矛盾将成为一个新的难题。(3)苏教版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开设时间不足一个半学期。这样安排较为仓促,学生很难高质量的完成选修课内容的学习。此外,集中时段开设的选修内容不一定能够与必修内容衔接紧密,可能会导致选修与必修内容之间的断层。(4)学生在对选修课选择上,普遍存在功利性。在班级编排上,也存在学校排课难、课程开设难、教师监控管理难的问题。(5)在学生评价方面存在模糊化、简单化、人情化、随意化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研究者为了选修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实施,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1)对教材编写者而言,应当精简和重组教学内容,适当减少选修模块数量。结合高中学生学情,编写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教科书,还要注意选修和必修教科书的衔接问题。(2)学校层面,一方面,学校应当灵活地设置语文选修课程,跳出高考的圈子,加大经费投入,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既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又便于学校教学的管理实施。另一方面,应当加大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素养,保证选修课程质量。(3)对教师而言,既要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又要不断探求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要避免教学的学术化,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而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要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4)学生应当重视选修课的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模块。在具体的学习中,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体验、合作和探究。
2.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对教科书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之外,还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运用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提出了相关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在16个模块中,《唐诗宋词选读》和《选读》这两个选修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几乎成为了必修,很受重视。因此,在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侧重于这两个模块,对其他选修模块关注较少。
刘敬珍结合自己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根据诗词的特点用不同方法导入新课的问题。包括以评论导入高屋建瓴,以诗词导入温故知新,以历史背景导入有理有据,以故事导入激趣生情等方法。???刘敬珍还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拓展背景知识、拓展相关诗词和拓展教学渠道三个角度探讨了《唐诗宋词选读》拓展性教学的问题。???司庆强在实践研究中构建了《唐诗宋词选读》对话生成的“一体双翼”教学策略,即以课堂教学资源优化为主体、唐诗宋词“再创作”为左翼、文本选编为右翼。???
张翼对如何进行《选读》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要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他们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张敏尝试了四个层面的指导阅读方法,即分别从文言文的角度,史传文的角度,文学作品的角度和研究性阅读角度来分析教材中文章,简称“立体教学法”,从而促进学生从传统的文学文本中最大限度地吸收营养,达到有效积累的目的。???石群英认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强烈的探究欲望,实现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于是他在《选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五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研习鉴赏式、拓展探究式、活动体验式、论文指导式、氛围营造式。???黄艳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尝试编演课本剧是一种有利于引领史记文言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的理想的教学方法。她将课本剧编演的过程分为教师激趣――学生编剧本――学生排演――师生互评四个步骤,并对每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几点思考
经过本文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们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内容分析等方法,研究视角有内容和使用研究,也有编写理念、体系结构研究等。研究者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套教科书,既能客观地指出它的特色所在,又能保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揭示它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毋庸置疑,这些研究对于苏教版教科书的不断完善和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细究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学术界对该教科书的研究还存在盲区。
1.对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理论建设欠缺
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首次规定“普通高中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2003年,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但到目前为止,对语文选修课程设置及教科书编制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很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选修教科书编制的质量和研究的水平。
2.对语文选修教科书的实践研究不均衡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语文选修教材与教学的实践层面的探讨上。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受高考和学校选修课程设置的影响,目前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研究并不均衡。在苏教版16个选修模块中,古典诗词、现代散文、文言名著为主导的模块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研究的重点。而其他模块的相关研究有的屈指可数,有的则被忽略,如《现代诗歌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当代语言学习》和《实用阅读》这五个模块没有研究者给予关注。
3.语文选修教科书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较少
从研究人员组成来看,多为个人的研究,其中在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占了一定的比重,缺少集体的研究,特别是课程教材开发与研究人员、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
在总结和反思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之后,我们更真切地感到教科书的编写着实是一件艰难又复杂的工程,同时,我们也深信经过教科书编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科书一定会日趋完善。
注释
①卢俊:《浅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设计特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②于扬:《让画意与诗情相得益彰――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插图》,《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黄厚江:《领略古代散文的美丽风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家散文选读〉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4期。
④冯为民:《谈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资料链接”》,《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9期。
⑤陈兴才:《从“强体验”看语文教材选编的反经典倾向――就苏教版高中〈现代散文选读〉教材与编者商榷》,《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期。
⑥⑦邓拓:《高中语文选修课小说部分教科书评价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
⑧宗华:《〈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内容评析》,《新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
⑨陈卫华:《苏教版〈写作〉选修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现代语文》,2012年第1期。
⑩朱兵:《关注“旁注”――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建议》,《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8期。
???乔德平:《关于苏教版〈史记选读〉中的若干问题》,《文教资料》,2012年第3期。
???毕晓祥:《论如何有效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科学大众》,2011年第3期。
???陈亚:《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刘敬珍:《〈唐诗宋词选读〉导入探究》,《文理导航(中旬刊)》,2011年第11期。
???刘敬珍:《〈唐诗宋词选读〉拓展性教学尝试》,《科技视界》,2013年第7期。
???司庆强:《“一体双翼”:〈唐诗宋词选读〉对话生成的教学策略》,《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年第1期。
???张翼:《浅议如何进行〈史记・选读〉的有效教学》,《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
???张敏:《〈史记・选读〉的立体教学法尝试》,《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7期。
???石群英:《〈史记・选读〉》多样化教学方式例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辞格;语境;认知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26-02
辞格,又称为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辞学这门学科建立的基础。王希杰先生就说了:“把修辞格当作修辞学的中心的组成部分,这不但是修辞学的传统,也是深入人心的一种观念。”①虽然如此,人们对于辞格作为一个整体的特点的认识却并不深刻,或者说没有达成一种广泛的认同。因此,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辞格的定义
虽说辞格是修辞学研究的中心部分,但是要给辞格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还是比较困难的。什么是辞格?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唐钺先生的《修辞格》是我国最早讲述修辞格的著作,此书给修辞格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效力,不用通常的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②
陈望道先生则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把词语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美丽。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同内容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种是比较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肤浅的,叫做‘辞趣’。两种之中,辞藻尤为讲究修辞手法的所重视。”③
林裕文先生在《词汇・语法・修辞》一书给辞格下的定义是:“为了使说话生动有力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④
濮侃先生在《辞格的运用于分析》一文中说:“所谓辞格,这是具有特殊表达效果(或作用)的语言结构格式。”⑤
王希杰先生给辞格的定义则为:“顾名思义它是修辞活动中的一种格式,一种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手段。”⑥
骆小所先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得出了自己的定义:“我们认为,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⑦
从以上各位先生对修辞格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修辞格具有变异性的特点;再者,如濮侃、王希杰、骆小所三位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修辞格是一种格式,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此外,辞格的运用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否与语境相符也决定着它是否属于辞格,所以辞格应有切境性的特点;最后,辞格的使用与人的认知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的,所以辞格还应有认知性的特点。
二、辞格的特点
(一)变异性
所谓辞格的变异性,就是通过辞格的运用,对常规化使用的语言文字进行一种超常规的使用。我们都知道,修辞是对语言的一种超常规的使用,使语言变得清新脱俗,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修辞的这一特征也就使得辞格具有变异性的特点。
例如,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并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按常理来说,用“浓黑”来形容“悲凉”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但是在这里,这种移就的修辞方式通过对常规语言的变异使用,却使人感到新颖别致而又耐人寻味。我们可以从“浓黑的悲凉”中生动、深刻而又形象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当时黑暗社会统治者的痛恨。
再比如刘再复《奋斗之歌》中的一段话:
湍急的河流,扬起它的拳头,为自己开拓着前去的路。它日日夜夜俘虏着那些散乱的、轻浮的沙石,却打不倒扎根于河底、高昂不屈的头颅、屹立在中流的砥柱。
河流怎么会有拳头?怎么可能懂得开拓前去的路?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的作家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河流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使得情境交融,写出来的文字充满了抒情的味道,也使得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显得生动活泼起来了。这也是对语言的超常规使用,体现着变异性的特点。
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总的来说,像比喻、拟人、夸张、移就、通感……等辞格都体现着变异性的特点。
(二)稳定性
王希杰先生说:“辞格往往被认为是美化语言和增加表达效果的积极手段,其实它是偏离语言和语用的常规之后历史地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格式。”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辞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格式,如果不够稳定的话,也难以形成一种格式了。
就像各语言要素一样,辞格也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说比喻,于广元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产生得很早,历代碑人们广为运用,直到今天仍是人们最常用的手法。”⑨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原始形态的比喻:“王曰乃若。”有人认为,“乃”是本体,“”是喻体,“若”是喻词,比喻的三要素完备。此后比喻被汉族人民长期运用,例如:⑩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史记》)
“新愁知几许?欲似丝千缕。”(秦观《菩萨蛮》)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贯石云《双调・清江引》)
虽说现代比喻的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变化多样,但比喻的基本语言结构形式却没有多大,例中的“若”、“如”、“似”等喻词在现代汉语修辞中依旧使用着。
(三)切境性
所谓的切境性就是说辞格的运用必须要与语境相符合,否则就不能算作是对辞格的运用。语境与修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语境制约着修辞的优劣,而有些修辞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则会使语言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莫名其妙。
骆小所先生认为:“修辞格的成立和语境有很大的关系,脱离一定的语境,它是不可能成为修辞格的。”例如:
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
这句话它只是一句一般的陈述句。但是它在下面的语境当中就不一样了:
香芝如今不同往昔了,她年轻的时候确实很吃香的。没有想到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老同学都说她,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
同样的语言单位,由于特定的语境,它却变成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再比如说:
炊事员同志放弃了春节休假,大年初一专门为我们包饺子,我们都十分感动:这一碗饺子里都浸透着炊事员的心血啊!
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来说会使用“包含了……心血”,却不能回说“浸透着……心血”,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真正的血,加上这里是形容饺子,有谁能吃得下这样的饺子呢?如果我们换一下:
彦虎从父亲粗糙的手中接过那3000元钱,心里感觉沉甸甸的,因为,这里面浸透着父母亲的心血啊!
这这样的语境之下,我们就不会觉得“浸透……心血”会有什么不妥了。同样的句式也从一个病句变成了修辞。
(四)认知性
王希杰先生说:“每一种修辞格其实都是思维的方式,是人们解释和表达世界的一种手段。修辞格也是构思和篇章结构的模式。”伍铁平先生的《修辞学在西方认知语言学中有跃居首位的势头》一文说的是整个修辞学,其实核心部分却正是修辞格。可见,辞格与认知的关系也是极其密切的。
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隐喻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它指用一事物暗喻另一事物,是用一个熟悉的概念投射到另一要表达的概念的结果。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隐喻的这两个概念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点与比喻、比拟等辞格是相对应的。例如: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为什么我们不说“老师是豺狼虎豹”?为什么我们不说“老师是初升的太阳”?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小孩比喻成祖国的花朵,老师教育小孩就像园丁在浇灌花朵,老师和园丁之间具有相似性,我们常常把老师和园丁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性思维。
转喻理论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转喻是相近和相关事物间的替代,如局部替代整体,容器替代内容等。我们的辞格其实也常常是转喻的表现。例如:
红领巾朝我们走来。
我们知道,这里用“红领巾”来代小学生,是典型的借代。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红领巾”表达的是“戴着红领巾的人”,因为小学生都佩戴着红领巾,所以人们就将“红领巾”作为一种认知的参照物,使人们将目标与实体概念联系起来。再比如:
鲁迅非常难读。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转喻,句子表达的意思是鲁迅的作品很难读懂。在我们关于鲁迅的概念中,相对于作为作家的鲁迅而言,鲁迅的作品常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属于次认知域,因为我们提到鲁迅的时候,首先想起的是鲁迅这个人。例子中以鲁迅这个人来代替鲁迅的作品,也是一个典型的借代。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隐喻与修辞中的隐喻是有区别的,认知语言学里的隐喻、转喻只是在词汇层面进行研究,而修辞学中的隐喻则需要放在篇章、句法之中去研究。
总之,我们会发现,很多辞格的运用都是人类认知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认为,辞格是具有认知性特点的。
三、结语
辞格研究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我们只有对辞格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为修辞学研究服务。我们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辞格具有变异性、稳定性、切境性和认知性的特点。修辞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辞格的种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有时候也凸显出一种混乱的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辞格特点的研究来制定一些确定辞格资格的标准,符合标准的,给予其辞格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则将其开除出辞格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修辞学健康、良性地发展下去。
注释:
①王希杰.二十世纪汉语辞格研究[J].毕节师专学报,2005(1).
②③④⑤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17-118.
⑥王希杰.二十世纪汉语辞格研究[J].毕节师专学报,2005(1).
⑦骆小所.修辞探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64.
⑧王希杰.二十世纪汉语辞格研究[J].毕节师专学报,2005(1).
⑨于广元.汉语修辞格发展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6.
⑩陈炯.论辞格[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1).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 等值翻译;模式;立体语言学;系统论;等级;层次
研究翻译理论,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是在一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语言学模式进行的。王东风先生说,“毫无疑问,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因此,要想对这一语言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就离不开分析语言的科学———语言学。
中西翻译研究的差距首先就发生在这一层面上。”目前我国的译学研究大都是在传统语言学理论或结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研究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而等值翻译理论所依据的,则是一个新的语言学模式,称为立体语言学模式,该模式运用一般系统论对语言系统进行立体综合的考察和分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本人认为应当采用等值翻译模式来构建我们的翻译模式,本文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等值翻译的立体语言学模式
1. 普遍语法模式是翻译模式的基础
等值翻译理论为实施等值翻译提供了一个翻译模式,而翻译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普遍语法研究的基础上的。不同语言的言语形式的等值转换是可能的,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的思想感情内容是普遍的、相通的,而且是因为人类不同语言有共性存在,也就是有普遍语法存在。运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总公式:pg= a·ug(pg是不同语言的结构,即特殊语法。a是特殊语言的特殊经验参数,是不同语言的个性。
ug是不同语言的共性,即普遍语法。) 于翻译学,翻译的本质就是出发语言(source language) 与归宿语言(target language) 之间参数的对比及其转换,而任何一种语言的参数体系(a) ,根据乔姆斯基生成语法总公式: pg = a·ug,是要由语言的普遍语法模式(ug) 来决定的。
2. 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的结构系统综合吸收当代语言学各派的语言模式(包括传统、结构、功能和生成各派的模式,其中还包括狄克的功能语言模式,韩礼德的系统语法模式和派克的法位学模式,最后还包括社会符号学( social semi2otics) 的模式) 的合理内核,提出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简称立体语言学模式) 的初步设想,把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构,按等级(音素、词素、词、词组、句、超句体、篇章) 和层次(表层、修辞层、深层) 纵横切分成具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 syntagmatic andparadigmatic relationship) 二十一个语言平面。根据翻译研究的需要,可以简化为十五个语言平面,其序列关系列表如下:
层次
等级a 词级b 词组级c 句级d 超句体级e 篇章级
1. 深层 a1 词级深层b1 词组级深层c1 句级深层d1 超句体级深层e1 篇章级深层
2. 修辞层a2 词级修辞层b2 词组级修辞层c2 句级修辞层d2 超句体级修辞层e2 篇章级修辞层3. 表层 a3 词级表层b3 词组级表层c3 句级表层d3 超句体级表层e3 篇章级表层
3. 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社会交际信息符号系统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社会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语言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因为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表达意思的发音功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语言是联结人类社会关系的韧带,是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这种信息符号系统能够运用和反映人类最丰富的经验系统和知识系统。俄罗斯谜语:“不是蜜,能粘住一切。”其谜底就是语言。这就是说,语言之所以能够描述、记载人类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复杂的信息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符号工具。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人能制造物质文明的生产工具和创造精神文明的符号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制造和运用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完全符合系统论的观点,把语言看成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中各级语言因子的子系统(音素、词素、词、词组、句、超句体和篇章) 的组合关系,完全符合系统论的整体性规律:即系统整体功能产生新质,大于各个子系统部分功能的总和,这就是说:篇章系统大于超句体子系统功能的总和;超句体系统功能大于句子子系统功能的总和;句子系统功能大于词组子系统功能的总和;词组系统功能大于词子系统功能的总和。用符号逻辑公式来表示,这是一个体现内包关系( inclusion) 的集合(set) :a < b < c < d < e(读成: 词集合内包于词组,词组集合内包于句,句集合内包于超句体,超句体集合内包于篇章。) ,而语言的生成过程则是:词集合生成词组,词组集合生成句,句集合生成生成超句体,超句体集合生成篇章(或活语) 。因此语言系统不是语言因子的算术相加,而是语言因子的代数集合。
4. 各派语言学模式合理内核的大综合
传统,结构和生成语言学对语言的微观领域
———句以下(包括句) 的语言规律研究得较有成效。
立体语言学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规律和综合性规律,把语言的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辩证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看作微观和宏观统一的系统。当代各派语言学的各种语言模式反映了语言系统中某一等级某一层次范围内的客观实际。例如格语法(case gram2mar) 根据句子的语义,以谓语动词为中心,按施事格、受事格、目的格、工具格的线性序列来研究句子,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深层的语义功能。系统语法和话语言学根据句子的实义表达切分为主位(theme) ———已知信息和述位(rheme) ———未知信息,按主位和述位、话题(topic ) 和评述(comment) ,对此信息焦点(contrastive focus) 和末尾信息焦点(end —focus ) 这样的线性序列来研究句子和超句体,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和超句体修辞层次的语用功能。传统、结构语言学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线性序列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表层的句法(即句子成分的符号关系) 功能。生成语言学按深层、表层这样的序列,动态地研究句子怎样从深层按转换规则转换到表层,揭示了人脑的语言机制,揭示了人脑语言微观的心理运算,揭示了人类思维系统与语言系统的辩证关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宏观领域, 研究语言与社会交际活动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语言系统中超句体和话语篇章的实际。当代科学正进入大分析、大综合时期,语言科学也不例外。
各派语言学的兴起,反映了对复杂的语言系统从各级、各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在这同时,对各派语言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工作也在进行。例如夸克(quirk) 等人的新著a grammar of comtemporaryenglish ,立足于传统、结构语法,对功能、生成语法进行一定吸收,这是企图综合各派的初步尝试。而立体语言学采取跟他们完全不同的方法,不是采用立足于某一派吸收其它派别成果的方法,而是用辩证法和系统论,对各派语言学成果进行系统综合,把各种语言线性序列的研究,看作是反映语言系统各级、各层次范围内的相对真理,对各线性序列进行立体综合,把语言系统纵横切分为十五个语言平面。这样就不再单纯按语言的自然线性序列来研究语言,而是按十五个互相管辖( goverment ) 、互相制约(binding) 、互相转换(transtormation) 的语言平面,立体地研究语言。
5.“语言形式是三个层次”的假说
立体语言学吸收生成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语言的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把语言的思维性与交际性、结构性与生成性、模仿性与创造性结合起来。立体语言学还吸取美国科学哲学家皮尔斯(charles peirce 1839~1914) 关于“一切人类经验可以由符号(sign) ,所指(referent) 和所释( interoretant) 的三角形关系来表达”的学说,并且吸收莫里斯(c.w. morris) 根据这个语言哲学学说建立起来的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 的三大组成部分(即语义学semantics 语用学pragmatics 和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的学说,从语言系统的全部实际出发,提出由思想内容决定的语言形式有三个层次的假说。与生成语言学主张“语言有深层、表层两个层次”不同,立体语言学主张语言形式有三个层次: (1) 语言的内在形式,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语义结构层次,即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关系中的(referent) ,也是生成语言学中语义深层。
(2) 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语用修辞层次,即人们怎样运用语言符号达到交际最佳效果的层次,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中的( interpretant) 。立体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中在深层(即语义层) 与表层(即语符层) 之间,客观上还有一个修辞层存在。修辞层是最广义的语用层次,是在语言深层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情境和题旨,输入言语个性特征(包括文体特征和风格特征) 的层次。(3) 语言的外在形式,是语符表层,即表现语言符号约定俗成关系的层次,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关系中的(sign) ,也是生成语言学中的语符表层。
二、立体语言学模式的三大特点
立体语言学吸收了生成语言学关于语言系统层次转换的研究成果,同时具有与生成语言学不同的三大特点:
1. 立体语言学认为在语言深层(即语义层) 与表层(即语符层) 之间有修辞层(即语用层) 存在,没有这个层次,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言语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无法得到解释。生成语言学只管造句通不通,合不合语法(即符合不符合语言符号约定俗成的法则) 的问题,但语言交际的实际还要管实际交际效果好不好,得体不得体(即话语对交际场合和语言环境的适切性appropriatenens) 的问题。语法问题和语用问题在实际语言交际活动中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为了研究方便才孤立起来加以分析罢了。乔姆斯基一方面提出要研究人类的语言机制———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又排斥研究个别人的言语行为,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个别人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个别人的言语行为的个性特征,表现在特定情境、特定题旨下用词造句的个性风格上。这种个性风格是因人而异的,世界上没有用词造句完全相同的人,这是语言的个性。修辞层(即语用层) 就是体现语言的个性特征的层次,而人类语言系统的实质是语言的共性(语言能力) 和个性(言语行为) 的统一。
这样,立体语言学模式就成为综合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的模式,既可以用来分析共时性的(syn2chronic) 语言体系,又可以用来分析历时性的(di2achronic) 言语行为,是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言语辩证统一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tytler ) 的翻译原则(出自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translation) 和中国严复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实际上已经接触到语言系统的语义、语用、语符三个层次的本质了。如泰氏第一原则,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和严氏的“信”,都涉及语义层次(深层) 问题。泰氏第二原则,“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和严氏的“雅”都涉及语用层次(修辞层) 问题。泰氏第三原则,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和严氏的“达”,都涉及语符层次(表层) 问题。
严氏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认识到信达雅(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即语义语符语用三个层次) 是人类语言系统的共同本质(共性)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也就是说,三者不但是单语交际(如写文章) 的本质,而且也是双语交际(如译事) 的本质。“信、达、雅”标准提出以来,从者如流,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语言三个层次的本质。
2. 生成语法的深层、表层概念只适用于句子,而立体语言学认为五个(或七个) 语言因子却有三个层次的转换问题。例如:从立体语言学的观点看,词汇学(lexilogy) 不再单纯研究词的表层(音位学和形态学) 和深层(词义学) ,而且还要研究词的修辞层(修辞学) ,更要研究三个层次的动态转换关系,例如研究词义通过语用修辞而发生变化,从指称意义(de2notation) 转化为内涵意义(connotation) 等。从立体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词组(包括短语) 的研究也将从词汇学分离而独立成为词组学,惯用词组(包括成语、惯用语和俗语等) 不但要研究其结构(表层) 和语义(深层) ,还要研究其修辞功能(即语法词组的总体修辞效果) 。句法学要综合研究句义、句用、句法三位一体的规律,要充分吸取生成语法关于生成转换规则和原则的研究成果,研究句子三个层次的相互转换的规律。立体语言学还要扩大话语语言学的成果,除研究超句体的语义结构(深层) 和句群结构(表层) 外,还要研究超句体的修辞结构(修辞层) ,更要研究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在词、词组、句、超句体四个语言因子等级三个层次十二个语言平面的基础上,吸取文艺学(特别是文艺符号学) 和美学的成果,研究篇章的深层结构、修辞结构和表层结构,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系统。
篇章深层的语义结构包括篇章的主题思想形象和思维模式;篇章修辞层的语义结构包括言语的表现风格和文体;篇章表层的语符结构包括篇章的音韵、节奏、格调和布局。
由此可见,对作品篇章语言系统的分析,是语言学与文艺学的结合部。从欣赏理解作品的角度看,从作品的语言系统入手,理解分析作品反映的审美心理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对作品篇章语言三个层次转换的分析,是语言学的终点和文艺学的起点。从创作(在翻译上是表达) 作品的角度看,从社会生活系统和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心理系统出发,生成作品(或译作) 的语言符号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对作品篇章语言三个层次转换的构思,是文艺学的终点和语言学的起点。文学语言学是语言学与文艺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也为描述文学语言系统提供了较科学的模式。
按照这个立体语言学模式,修辞学的本质和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修辞的本质是语言因子从深层和表层转换过程中输入言语个性特征(文体和风格) 的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实质上就是语用层。这个层次的功能是:根据情景和题旨,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选择最合适的语言符号,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用最经济的语言符号传达最大信息量) 。立体语言学认为修辞学是广义的语用学,这样把古老的修辞学与语言学的新兴学科语用学从本质上联系起来了。用语用学对口语(会话和话语) 修辞的研究成果武装修辞学,纠正了古老修辞学注重研究书面资料的偏颇。运用交际功能语言理论和生成转换语言理论研究修辞学,对修辞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对修辞学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同时,把修辞学看成语用现象,就是把人类一切书面创作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科学写作活动)都看成是一种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信息的社会交际活动,这样就必然把口语交际活动和书面交际活动统一起来,大大扩大了语用学的视野,丰富了语用学的内容。从局部到全局,语言因子每一个等级都有修辞层存在。因此,修辞学的内容将由词汇修辞学(修词学) 、词组修辞学、句子修辞学(修句学) 、超句体修辞学和篇章修辞学五个有机部分组成。篇章言语表现风格不是词汇修辞、词组修辞、句修辞和超句体修辞的算术相加,而是这些组合因素的代数集合,也表现为层层内包关系的集合:a2< b2< c2< d2< e2 ,读成:词汇修辞内包于词组修辞,词组修辞内包于句修辞,句修辞内包于超句体修辞,超句体修辞内包于篇章言语表现风格。
31 生成语法强调语言系统内部的人脑的语言机制是语言结构从深层到表层转换的动力。这个人脑的语言机制在管约论中是作为七个互相制约原则系统表现出来的,这七个原则系统包括x———阶标理论x———bar theory 、题元理论θ———theory 、格理论case theory、管辖理论government theory 、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 、界限理论bounding theory 和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这个原则系统决定语言层次之间转换规则系统(按管约论主要a ———移位规则) 。当然,这些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需用各种特殊语言系统的实践(如英语、汉语、俄语等) 来加以证实或证伪,并进一步加以修正。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系统互相转换的实践,也能对这个原则系统和转换系统加以验证。
立体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层次之间转换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语言系统的外部,是为社会交际系统决定的人脑的心理系统(包括思想系统) ;另一方面就是来自语言系统的内部即生成语法所强调的人脑的语言机制。这种由七个原则系统表现出来的语言机制,实质上体现了语言的思维逻辑关系,不过有的是有语音形式的显性关系(如格语法表现的关系) ,有的是没有语音形式的隐性关系(如空语类表现的关系) 。第一种动力是超语言系统的外部动力,是社会交际的特定情况下的特定的语言意图。说话人(言语行为的实施者) 根据说话的情境(场合和对象) 和题旨(目的和宗旨) ,从大脑库中选择词项,插入x 阶标结构中,反映述谓成分与参与者的关系,形成表达事物运动关系的语义结构。再进一步根据情境和题旨,运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运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方法,调整词汇、词序、句式,创新运用修辞格和辞格,输入言语交际的文体特征和风格特征,转换成语用结构。
至于第二种语言机制,它是语言系统固有的内部动力,依靠这个动力,按照由七个原则系统驾驭的移位———a 等转换规则,使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转换成约定俗成的语符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的信息通过转换映射到语符结构中来。立体语言学在语言层次转换的动力问题上,坚持外部语言因素的动力和内部语言机制因素的动力的综合,坚持交际情境与题旨和语言机制的原则系统的统一。
立体语言学认为在层次转换中除了生成语法重点研究的由语言机制内部动力决定的语法移位以外,还存在由情境与题旨外部动力决定的语用移位。
语法移位是强制移位,不移位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习惯(如英语中的np ———移位和汉语中带被动记号的np ———移位) 。移位后留下的语(trace) 不能补上语音式,否则不合语法。语用移位是选择移位,是根据交际情景和题旨,按主位(已知信息) 和述位(未知信息) 、话题和评述、对结比信息点和未尾信息焦点进行移位调整,这属于消极修辞范畴,对词序、句式进行修辞调整,达到“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均、安排隐密”(《修辞学发凡》) 的目的。强制移位的限制条件是句法条件,包括语迹条件、约束条件和领属(subjacency) 条件,语用移位的限制条件是语用交际条件。立体语言学的层次转换的动力观,可以全面地解释语言系统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可以较好地揭示语义、语用、语符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等值翻译理论的翻译模式
这个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也为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翻译模式,使翻译成为立体地研究原作与译作在十五个语言平面上等值转换关系的科学、技巧和艺术。
1. 等值转换的序列等值翻译要求做到译作与原作等值,就是要争取做到译作与原作中有各级语言因子之间,以及各级语言因子内部的各个层次之间的等值转换。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之间在十五个平面中的等值转换的关系,根据立体语言学语言系统序列,也可以列表如下:
等级
层次 ae 词级等值be 词组等值ce 句级等值de 超句体等值ee 篇章等值1. 深层ae1 词级深层等值be1 词组深层等值ce1 句级深层等值de1 超句体深层等值ee1 篇章深层等值2. 修辞层ae2 词级修辞层等值be2 词组修辞层等值ce2 句级修辞层等值de2 超句体修辞层等值ee2 篇章修辞层等值3. 表层ae3 词级表层等值be3 词组表层等值ce3 句级表层等值de3 超句体表层等值ee3 篇章表层等值
这种等值转换的序列纵横两种类型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集合公式表示是ae
第二种关系是层次间的映射(mapping) 关系。生成语言学把句子深层、表层的层次转换看成按转换规则的映射,即层次转换了,深层的语义要映射到表层结构,表现为表层的逻辑式(参加katz ———postal假说,即语言层次转换不改变语义。) 。立体语言学认为深层语义结构,通过修辞层语用结构,映射到表层语符结构,是使表层结构丰富多彩的关键。在翻译等值转换中,这种层次映射关系。可以用映射公式表示为:fa :a1e —va2e —va3e ,fb :b1e —vb2e —vb3e ,fc :c1e —v c2e —v c3e ,fd :d1e —vd2e —vd3e ,fe :d1e —vd2e —vd3e。读作:各级语言子系统的语义集的等值转换,按转换规则映射到语用集的等值转换,再从语用集的等值转换映射到语符集的等值转换。这个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ⅱ是等值翻译原则的基础,是实现形似神似辩证统一的科学基础。
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ⅰ与基本公式ⅱ可以合并为:a1e —a2e va3e < b1e —b2e vb3e < c1e —c2e vc3e
2. 等值翻译的本质应用
乔氏总公式pg= a·ug于翻译学。则出发语言( source language ) 系统的总公式是:pgs =αs·ug,即出发语言系统等于出发语言的参数系统乘普遍语法系统。归宿语言( target language)系统的总公式是:pgt =αtug,即归宿语言系统等于归宿语言的参数系统乘普遍语法系统。出发语言系统集合pgs 和归宿语言系统集合pgt 具有共性———普遍语法ug。按照符号逻辑的公式,出发语言系统与归宿语言系统的交集为普遍语法系统。用公式表示为pgs ∩pgt = ug。∩交集(intersection) 的含义是某些成分同时属于两种不同的集合。用图形表示为:
pgs = asug at = pgs这个公式的含义在于,它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发语言的言语系统和归宿语言的言语系统的参数对比和转换,达到两种语言的言语系统的翻译转换。这个公式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当pgs ] pgt时,则as·ug ] at·ug,所以as ] at。这个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ⅲ,是实施等值翻译技巧的科学基础。在等值翻译模式中,参数系统的对比和转换,也同样体现在下列序表中。
等级
层次 a 词级b 词组级c 句级d 超句体级e 篇章级1. 深层asa1] at a1 asb1] at b1 asc1] at c1 asd1] at d1 ase1] at e12. 修辞层asa2] at a2 asb2] at b2 asc2] at c2 asd2] at d2 ase2] at e23. 表层asa3] at a3 asb3] at b3 asc3] at c3 asd3] at d3 ase3] at e3
参数体系也表现两种的关系:第一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a
< ab< ac< ad< ae 即词级参数内包于词组级参数,词组级参数内包于句级参数,句级参数内包于超句体参数,超句体参数内包于篇章参数;第二种是层次之间的映射关系aa1 —vaa2 —vaa3 ,ab1 —v ab3 , ac1 —v ac3 , ad1 —v ad2 —v ad3 , ae1 —vae2 —vae3 ,即各级语言系统的语义参数,按转换规则映射到语用参数,再映射到语符参数。应该指出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从语言层次来看,表层参数最大,修辞层较小,深层最小;从语言等级来看,词级参数差别最大,词组次之,句级再次之,超句体更次之,篇章最小;篇章深层参数差别趋于零。(因为ase1-ate1= 0 ,所以,ase1= ate1) 出发语言的参数系统和归宿
系统的参数系统的对比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 的研究对象,也是翻译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比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后者着重比较语系相同或接近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前者则着重对比互译语言之间的特征。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出发语言的言语信息通过语法控制装置等值地转换成归宿语言的言语信息。这个语法控制装置就是语言学黑箱,通过黑箱两端输入信息(原文) 与输出信息(译文) 的对比,通过黑箱入口输入语言的参数系统与黑箱出口输出语言的参数系统的对比,可以揭示出语言学黑箱中直接观察不到的语言规律,即人脑的语言机制,也就是普通语法模型。把上述交集公式pgs ∩pgt= ug代入语言学黑箱得出:
输入信息出发语言参数入口语言学黑箱归缩语言参数出口输出信息
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型正是在吸取当代语言学各派的合理内核,通过翻译实践,大量对比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以及出发语言参数和归宿语言参数的基础上,得出的假说。这个假说要通过语言习得、言语交际和翻译的大量实践的证实或证伪来加以检验和修正。更要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机、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 的应用来加以验证。
总之,翻译的本质就是研究出发语言和归宿语言之间十五个语言平面中十五对参数的对比及其转换规律。翻译这种言语活动就是具体研究调整原作与译作言语各级、各层次之间的等值转换关系,以达到全篇章等值转换的最佳效果。
3. 等值翻译模式的渊源
立体语言学等值翻译模式也吸取了国外各种翻译理论的部分。例如这个模式吸取了j ·c·catford在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的把语言分成各级研究等值转换的思想。该书把语言分成语法、词汇、语音和词形等层次,分成句、短语(意群) 、词、词素等等级,来研究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规律。此外,还吸取了如下观点:“翻译的等值关系是经常变化的。意译直译和逐字译与语言等级有关。一般说来,某级缺乏等值成份,就在较高一级确定等值关系。”这个模式还吸取m·a ·halli2day 的系统语法(systematic crammer) 关于翻译理论要研究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思想。这个模式还吸取了eugene a·nida 关于翻译四种研究方法(即语文学研究方法philological approach , 语言学研究方法lin2guistic approach , 交际理论研究方法communicativeapproach 以及社会符号学研究方法social semioticapproach) 的思想,以及运用生成语法于翻译过程,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过渡翻译的设想。这个模式还吸取了前苏联л·с·вархуπров在《语言与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要突出微观语言学(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 领域进入宏观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交际功能语言学和话语语言学) 的思想。此外还吸取了关于较小语言单位的等值服从较大语言单位等值以争取尽可能大的等值思想,以及翻译理论要考虑超语言因素的思想。
这个翻译模式还估计到前苏联翻译界中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之间的分歧,并吸收了我国翻译界中的传统的文艺学派(包括语文学派) 与语言学派所作出的宝贵贡献。长期以来,翻译界中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各执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原因之一是语言学派提不出一种语言符号模式,能够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符号系统微观和宏观的全部结构因素:等级、层次和功能。同时也是因为文艺学派也不能提出一个文学语言模式,来分析作品的全部艺术内容。
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和文艺学研究成果的发展,在客观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立体语言学等值翻译模式揭示了出发语言的言语系统转换为归宿语言的言语系统的全部语言因素体系,把宏观的语言因素和微观的语言因素动态地辩证地综合起来,把语言符号系统同心理系统(包括审美心理) ,心理系统与现实系统辩证地综合起来,把思想艺术内容同语言符号各个层次的转换关系系统地结合起来,揭示出在文学翻译中艺术对比领域的终点就是语言对比领域的起点,艺术等值转换同言语等值转换可以在这个翻译模式中得到统一。这个模式为综合翻译中文艺学派的成果和语言学派的成果,提供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
总之,这个翻译模式不是一个封闭性体系,而是一个开放性体系,揭示了人类语言最普遍的共性,比较全面地反映翻译语言活动的全部复杂性。这个模式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等级、层次的分析可以随认识的深化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而发展,能够继续不断地吸取今后对语言现象和翻译现象的各种新发现。21世纪的中国翻译研究需要科学,需要系统的方法论,需要多学科的横向联系。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1985 ,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edward arnold.
[2 ]nida ,eugen a ,1969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3 ]chomsky ,n. 1981 ,lecture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4 ]halliday ,m. a. k(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 5 ]catford ,j .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2
versity press.
[6 ]巴尔胡达罗夫,蔡毅等译. 语言与翻译[m] .
[7 ]贾德霖. 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j ] . 外国语,1990.
[8 ]王东风. 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 ] . 中国翻译,1999 ,
(1) .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课程设置;毕业会考
德国的教育由各联邦州负责,中学课程设置由各州设定操作细节,但一般大同小异。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州,其教育水平可以代表德国教育的最高水准。
德国基础教育①从五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分流后学生会进入3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中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的学生在十二年级结束时需进行高中毕业会考(Abitur)。该考试类似于我国的高考,但与高考不同的是,它不是选拔性考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成绩用来证明学生是否具有上大学的资质,只要通过即可。文章按照惯例将文理中学的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定义为高年级阶段,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和高三年级。
一、课程设置与评分体系
(一)课程目标与重点
德国文理中学高年级阶段的课程目标与重点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广泛、深入的普及教育,并以此为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做准备。第二,在高中毕业会考中,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须包括基础学科(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第三,高中毕业会考共设5门考试科目,除德语和数学外,学生可自行安排考试科目。第四,在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从所在中学提供的课程范围中选课,并设置个人学习重点。第五,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也教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能,致力于为学生的大学学习、自主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第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主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责任感。第七,课程特点体现在两类研讨课中,即科学导论类研讨课和针对大学学习及职业定位的研讨课。
(二)课程选择
十年级是高年级阶段的导入期。在结束导入期前半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从学校提供的课程中选择一些科目,作为自己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重点。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包括四个半年)取得的成绩将被纳入高中毕业总评成绩。各文理中学根据学校的学科重点提供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无例外,学生在整个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将受所选学科的约束。
1.各科目学时
在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所选科目包括必修科目、选修科目和旨在培养个人能力的研讨课。三门基础科目,即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每周学时数各为4学时。其余科目每周2~3学时,若学生将第二门长期学习的外语列为会考科目,则每周学习4学时(见表1)。
2.选课说明
学生必须填报所有的必修科目。对于选修科目,学生可在表1所示每行的几门科目中选取一门作为选修课程。其中,自然科学2(生物、化学或物理)或第二及第三外语或信息学只需在十一年级学习。对于研讨课程,学生须在十一年级全年和十二年级前半年选择两门研讨课。针对个人能力发展情况,学生可根据总体选课情况自行决定其他科目及其学习时间。
(三)特色课程
1.研讨课
科学导论类研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技能,针对大学学习和职业定位的研讨课则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职场能力。研讨课通过拓展校外联系,让学生对学术和职业实践有初步了解,并使他们对大学学习和职业规划有广泛定位。在十年级时,学校会通知学生哪些主要科目会开设研讨课,以及这些研讨课的主题,同时会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对于研讨课的想法。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工作的普遍方法,并着眼于高校和职场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这方面而言,无论主题是什么,所有的研讨课都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研讨课中,学生会进行自主研究,而教师只是作为专业和方法层面的专家指导学生开展工作。许多文理中学与高校和职场上的伙伴建立了联系,因此,研讨课发挥着联接文理中学与高校和职场的桥梁作用。
(1)科学导论类研讨课
研讨主题包括世界宗教在德国(主要涉及科目:宗教学)、文学模型在电影作品中的表现(主要涉及科目:德语)、发现莎士比亚――人物、时代与作品(主要涉及科目:英语)、经济市场中的数学(主要涉及科目:数学)、未来能源(主要涉及科目:化学)、历史转折性事件对地区的影响(主要涉及科目:历史)。
在研讨课中期报告中,学生将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对研究工作的结果作出详细论述,并自主撰写研讨课论文(大约为10~15页),参与答辩。
(2)针对大学学习和职业定位的研讨课
学生在对大学学习和职业进行定位的过程中,会得到为期一年半的指导。通过参与一个以应用为主的项目,学生对于大学学习和职业的定位将更加深入,尤其是有目的、系统性的团队合作能力会得到提升。伴随着外部伙伴的加入,学生有机会对企业及其所提出的要求有更加切实的了解。可行的项目包括借助机器人组合部件的汽车安全理念的发展(伙伴:汽车供应商;主要涉及科目:信息学)、网页设计(伙伴:区域报社;主要涉及科目:德语)、针对地方企业的市场分析实践(伙伴:中小型企业;主要涉及科目:经济与法律)、关于“预防成瘾”的项目规划和实施(伙伴:社会机构;主要涉及科目:生物学)、商场的围墙外立面设计(伙伴:城市建设局;主要涉及科目:艺术)。
2.附加科目
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范围选择附加科目。通常,这些科目每周的学时数为2小时(见表2)。
3.外语科目
(1)长期学习的外语
指第一外语(从五年级起)、第二外语(从六年级起)以及文科类学生的第三外语(从八年级起)。学生必须在高年级阶段至少选择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作为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之一。
(2)较晚开始学习的外语
学生可以从十年级开始学习该外语,但必须选择该外语课程学习直至十二年级。由此,学生可以在十年级提前结束自己的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学习。
4.艺术或体育方面的附加科目
如果学生想把艺术或音乐选为会考笔试科目,那么除了正常的艺术课及音乐课学习之外,还须选择附加学时(艺术每周2学时,音乐每周1学时),以达到高中毕业会考对专业实践基础的要求。如果学生想选择体育作为会考科目,则须选择每周2学时的体育理论课程,以获得该科目的专业理论基础。
(四)评分体系
1.毕业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德国高中毕业总评成绩满分为900分,其中平时成绩600分,会考成绩300分。根据上述评分要求,学生从高年级阶段的第一天起就要为积累分数做好准备。在十一年级前半年、十一年级后半年、十二年级前半年和十二年级后半年4个阶段,学校将为学生确定半年成绩。最终,共有40门次科目的半年成绩计入毕业总评,每门次科目满分15分,共计600分。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学生将获得总评要求中的另外300分。这300分由5门会考成绩组成,其中每门满分60分。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如果学生的最终成绩超过732分,那么等级为优秀。
学生在高中毕业总评中获得的分数将最终换算成等级,具体换算方法如表3所示。
2.平时成绩计算方法
各科目的半年成绩由大成绩和小成绩或研讨课成绩综合评定而成。大成绩指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每门所选科目的课堂考试成绩,不包括研讨课;小成绩指学生通过口试、实践、测验、报告展示和实习所获得的成绩,包括小论文。在每个阶段的所有科目学习中,学生需要至少获得两个小成绩,其中一份是口试成绩。关于如何确定研讨课成绩,学生可以从自己所在学校获得相关信息。
在每半个学年结束时,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所有成绩为其计算出半年成绩。其中,大成绩和小成绩的平均分在半年成绩中权重相同。若学生有一个半年成绩为0分,则视该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未选此课程。通常,这种情况意味着该学生将不能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且必须留级。
3.成绩录入规定
从十一年级前半年至十二年级后半年,共40门次半年成绩将会被纳入学生的总评成绩,包括来自必修、选修范围的30次成绩和来自能力培养范围的10次成绩,学生可选择删去一个较差的半年成绩。5门会考科目的成绩必须全部纳入总评成绩(见表4)。
二、高中毕业会考
在十二年级结束时,学生将参加包含5门科目的高中毕业会考。面向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是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另外包含一门社会科学范畴中的科目,如宗教学或伦理学、历史和社会学、地理或经济与法律;一门其他科目,如生物或化学或物理、另一门外语、信息学、艺术或音乐、体育。
在毕业会考中,德语、数学和另一门科目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其他两门以口试(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笔试为全联邦州统考。
(一)笔试
高中毕业会考笔试于每年5月进行。在5门会考科目中,3门会考科目是笔试,其中德语和数学必须笔试,第3门会考笔试科目可以从另外3门中任选一门。选择艺术或音乐、体育科目的学生还需参加特殊专业考核(包括理论笔试和专业实践)。
(二)口试(学术讨论)
高中毕业会考口试最迟于会考笔试开始前6周举行。学生必须确定自己的会考口试科目,除德语和数学以外,其他所有的必修、选修科目都可选为口试科目。考试委员会将针对学生4个阶段的学习确定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范围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基础。
(三)考试结果
最终,5门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是每门考试分数乘以4(即最高15分×4),因此,每门科目的最高分数为60分,5门科目满分共300分。
三、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的前提条件
如果未满足表5中的某一规定,或学生退出高中毕业会考,则视为第一次会考不及格。
四、启示
德国文理中学高中课程体系给我国带来如下五点启示。第一,研讨课为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充分明白在大学将如何学习所选专业,且将来如何在这一领域发展。第二,选课系统为学生在必修、选修和能力培养范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与天赋选择学习重点。第三,平时成绩占毕业总评成绩2/3、会考成绩占毕业总评成绩1/3的评分体系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能够充分选拔人才,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打好学习基础。第四,平时成绩中40门次科目的成绩会被带入毕业总评成绩的规定,避免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只注重会考科目,忽视其他科目的现象,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第五,会考科目成绩必须计入总评成绩,其他科目可以忽略一次最差成绩的规定,尊重了学生天赋和特长不同的事实,使偏科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照。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7
二、培训目标和要求
(一)培训目标
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实际状况出发,根据自贡市教育局开展“三大计划”的要求,引导、激励、帮助参培教师在现有起点上加快持续发展,进一步使参培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更新语文教育观念,优化知识与能力结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创造条件使参培教师成长为德才兼备、教学个性鲜明、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市级骨干教师。
(二)培训要求
1、提高教师修养,铸造师德师魂。不断提高参培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养成参培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师德师表风范。
2、研修现代教育理论,提高专业教育理论水平。帮助参培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分析现状,反思教学实践,明确教育改革方向,掌握本学科教改动态,不断探索总结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3、拓宽学科文化视野,建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知识结构。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帮助参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和幅射作用。
4、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参观考察与交流学习,以及自主研修,提高参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能主持或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5、能在学校与区县级学科教师培训中起指导和辐射作用。
三、培训内容
(一)内容
1、新理念
了解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的职业修养,促进进教师的成长。
2、理论与技能。
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确立现代语文教学观念,增强理论思维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3、实践与考察。
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岗位实践,送教下乡,评议交流等形式,提高学员自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参观考察,取长补短,发展自我,为逐步形成教学特色打好基础。
4、课题研究。
开展教科研专题讲座,学员参与本校现行课题的研究等活动,使学员牢固树立“科研兴教”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能主持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促使课堂教学更趋合理、规范、科学。
(二)书目介绍
1、必读书目:
《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多元智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师师德修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
2、选读书目: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走在行知路上》、《王松舟课堂教学艺术》、《给教师的建议》、《薛法根课堂教学艺术》、《教海漫记》、《课堂教学艺术集萃》、《语文教学通讯》、《当代教育心理学》、《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四、培训、管理模式
培训班运用“集中授课——参观考察——听课评议——在岗实践”的培训模式,贯彻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技能提高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一)培训模式设计思路
1、广泛调查研究参培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培训方案,坚持“开放、互动、实践与反思”的运作模式。
⑴、培训前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征求小学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心得和“四区两县”语文骨干教师的需求,参培教师填写培训内容当初问卷表,从菜单中寻则研修专题,根据教师需求修改培训方案,切实将其本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⑵、培训教师到校后,把培训方案发到他们手中,提倡参与与研修,在学习、互动、观摩、实践、反思中完成培训任务。
2、培训形式:以课题研究式、自学式、专题研究式、菜单式、沙龙式、对话式、开放式等形式为主,充分体现自主性、研究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⑴、坚持在职、自学为主原则,面授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集合,以个人钻研为主;阶段性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以分散研修为主。
⑵、理论联系实际,为实践为主。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8
一、 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
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 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
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2000,(5);《中国科技翻译》,1998,(1、4))
3、图式研究法
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中国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
(1) The policeman caused Mary to die.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9
关键词: 二语写作 同学互改 文化差异
一、同学互改的常见操作模式
二语写作主要有两种评改模式,即教师评改和同学互改。教师评改是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交互,而同学互改则是学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在二语写作课堂上,同学互改通常采用如下的操作模式:学生被分为两人或三四人一组,根据老师分发的指南对同学作文就内容、语法、结构、词汇及构成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写出书面评语并进行讨论,相互回答并商定修改意见。
二、同学互改研究回顾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对于使用同学互改,二语写作教师最大的忧虑就是:同学互改是否真能有助于学生写出更好的文章?这种忧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二语写作者是否有足够的语言、内容及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继而能够针对同学的文稿给出有建设性的反馈?其次,这些学生有没有能力根据同学的反馈对文稿进行修改?
Leki(1990)调查了20名进行同学互改练习的ESL学生,结果发现,学生往往过多关注“表面问题”,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需要修改的问题,只能提供一些模糊的、没有多大帮助的反馈。Nelson & Murphy(1993)对来自四个不同国家的四名中等水平的ESL学生进行了同学互改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有些学生批评同学作文时语气不够友善,甚至充满敌意或讽刺;有些学生在自己的作文受到批评时,尤其是这种批评来自于同学,也往往过于自卫,导致小组讨论有时候很不愉快,而小组讨论的气氛却直接影响到同学互改的效果(气氛越融洽,越多的同学意见在修改作文时被考虑进去)。很多二语写作研究者(Sengupta,1998;Amores,1997;Nelson & Murphy,1993;Leki,1990)基于自己的研究结果指出,由于众多的因素,同学互改在实际课堂上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Amores(1997)的研究表明,由于缺乏丰富的二语修辞图式,一些学生可能对同学作文的内容和结构有不恰当的期望,结果导致做出的反馈使得写作者更加背离老师的期望。Sengupta(1998)对香港一所中学的一个二语写作班进行了同学互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修改作文时根本没把同学的建议考虑进去,他们不信任同学所做出的反馈,认为同学跟自己一样水平有限,所提的建议不会有多大价值,只有教师的反馈才具有权威性,才值得信赖。Sengupta据此认为,在一个以考试为方向标、过度追求准确性的教育体制下,同学互改这一评改模式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而另一方面,Hedgcock & Lefkowitz(1992)对两个二语写作自然班进行了教师评改和同学互改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受过训练的中、高级水平的ESL学生能够给出与教师几乎同样多、同样深度的修改意见。Mendonca & Johnson(1994)调查了一组高水平的ESL学生使用同学互改的情况,他们发现,这些学生就同学的作文所给出的评论和建议不仅集中在词汇等微观层面的问题上,而且集中在结构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上。Mendonca & Johnson(1994)还对同学互改过程中的小组讨论部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小组讨论气氛很融洽,学生能够积极地提出问题,对不清楚的语言点、观点及内容要求或给出解释,纠正语法错误。也有很多研究者发现,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同学互改方面接受过训练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对同学的作文给出有价值的建议(Berg,1999;Villamil & de Guerrero,1998;Mendonca & Johnson,1994;Hedgcock & Lefkowitz,1992),能够就同学的作文给出具体的评论和建议,能够指出内容和修辞方面的问题。Villamil & de Guerrero(1998)对14名中等水平的西班牙ESL大学生进行了同学互改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预先受过同学互改训练的ESL学生就同学作文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并且这些建议有74%被同学在修改作文时采纳。Berg(1999)把46名来自19个国家的中高级水平ESL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预先接受同学互改训练,然后让这两组都做同学互改练习,研究结果与Villamil & de Guerrero(1998)的实验结果有相似之处,受过训练的学生能够对同学作文提出很多有关内容方面的修改意见,并且这些修改意见的采纳直接带来了作文质量的提高。
不仅如此,许多实证研究还证实:同学互改所起的某些作用是教师评改无法替代的。例如,Tusi & Ng(2000)对27名12和13年级的香港学生进行了同学互改和教师评改的比较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同学互改能“增强学习者的读者意识,提高他们对自身优、缺点的认识,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对文章的主人翁感”。总的来说,同学互改能使学员们清醒地意识到读者的存在,而这种意识将影响到他们如何写、写什么。对教师而言,“同学互改节省了他们耗费在某些任务上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把精力集中在写作过程的有益指导上”(Keh,1990:295-6)。这里的“某些任务”是指纠正作文中的表面错误,而“有益指导”则是指引导学员发现写作方面的深层缺陷。此外,同学互改除了对写作方面大有裨益之外,还为其他语言技能提供了练习的舞台,尤其是口语(Lockhart & Ng,1995)。
三、讨论
总的来说,有关二语写作教学中同学互改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1.在何种程度上学生能够指出同学作文中的不足?2.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会参考同学的建议吗?3.小组讨论有何作用?4.二语学生对同学互改的有效性持何态度?5.与教师评改相比有何异同?不管在这五个方面的哪个方面,很多研究的研究结果都大相径庭。首先,文化差异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如此不同的原因之一。例如,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被传统地看作权威人物、知识的掌握者及唯一负责对学生作业作出反馈的人物(Hudson-Ross & Dong,1990),他们在小组讨论时往往不遗余力地避免批评同学的作文,唯恐破坏了相互之间融洽的关系。其次,学生的二语水平也是个重要因素,从上面的研究回顾可看出,同学互改进行得比较成功的一般都是中、高级水平的ESL学生,至于如何训练水平较低的ESL学生进行有效的同学互改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不经训练就能熟练地对同学作文进行阅读、给出有建设性的反馈、根据反馈成功地修改作文是不现实的,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缺乏经验,要想让同学互改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训练。最后,学生预先是否接受过同学互改训练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结语
尽管关于同学互改的有效性还有很多争议,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但其有些效用得到了大部分二语写作研究者的认可和证实:同学互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与兴趣,降低写作的焦虑感;比教师评改信息量更广;增强读者意识及对作文的责任感;通过以批评的眼光互相阅读草稿,学习者学到了更多关于写作与修改方面的知识,并且对什么才能构成成功、有效的写作提高了认识。总之,虽然同学互改不能替代教师评改,却是对教师评改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李森.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举措:过程教学法[J].外语界,2000,(1):19-23.
[2]戚炎.英语作文评改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3.7,(3):79-83.
[3]张英,程慕胜,李瑞芳.写作教学中的反馈对教学双方认知行为的影响[J].外语界,2000,(1):24-28.
[4]Berg,E.C.The effects of trained peer response on ESL students’revision types and writing quality[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8/3):215-241.
[5]Liu,J.,Sadler,R.W.The effect and affect of peer review in electronic versus traditional modes on L2 writing[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3,(2):193-227.
[6]Mendonca,C.,Johnson,K.Peer review negotiations:revision activities in ESL writing instruction[J].TESOL Quarterly,1994,(28):745-769.
[7]Nelson,G.L.,Carson,J.G.ESL students’perceptions of effectiveness in peer response group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8,(7/2):113-131.
[8]Nelson,G.L.,Murphy,J.M.Peer response groups:Do L2 writers use peer comments in revising their drafts?[J].TESOL Quarterly,1993,(27):135-142.
[9]Paulus,T.M.The effect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on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8),265-289.
[10]Sengupta,S.Peer evaluation:I’m not the teacher[J].ELT Journal,1998,(52/1):19-28.
[11]Tusi,A.B.,Ng,M.,Do secondary L2 writers benefit from peer commen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0,(9/2):147-170.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10
关键词: “国培计划” 农村小学英语 远程培训 问题 对策
一、“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的意义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2010至2012年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国培计划”――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以教学能力提高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旨在帮助农村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专家的引领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着力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对象是农村义务阶段教师,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业远程教育培训机构,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实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组织实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大、突破地域限制等特点,发挥资源共享,实现专家和培训老师的互动和交流,取得了非凡的效果,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薄弱环节。小学英语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培计划远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一个良好的远程培训交互性教学模式对本次国培计划的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的交互模式
交互性语言教学国外已有先关方面的研究,比如G.Wells和Wilga M.Rivers。交互性教学:语言的交互性是一种合作活动,它包含语言的发送者、接受者和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三者关系的建立(Wells,1981;Rivers,2000:4)。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实效性谈论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是不是达到效果;二是达到效果的状况如何,是不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最后的产出结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匹配。(程晓堂,2008:119)任务设计包含内容、材料、活动、目标、学生和社会团体。(Shavelson and stern,1981;Nunan,2000:47)目前关于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交互模式时效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用交互性语言教学和语言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的相关问题。总结相关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让更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获益,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该培训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前期准备
在培训前,继教网组织每个县的指导教师集中在河南师范大学培训,请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举行讲座,之后和所有辅导教师沟通和交流。
2.学员注册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接受培训后,回到所在县,辅导本县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培训,进行注册,并熟悉培训的课程和相关要求。
3.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学习
在注册后,学员们开始课程学习。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提交作业
学习完远程培训的相关课程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提交网上布置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并把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受以研修日志的形式提交。
5.学科论坛交流
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在学习和提交作用之余,可以参与网上论坛,与辅导教师、学科专家和其他参加培训的教师探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在线研讨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省级专家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两次在线研讨交流,时间两到三个小时,及时解决培训教师在教学和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7.视频答疑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在网上视频答疑。专家们先根据事先整理出来的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互动答疑,给予及时指导。
8.创造辅导教师QQ群
为方便辅导教师、继教网工作人员及专家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小学英语学科设立学科QQ群,及时交流,互通信息,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班级、学科和项目简报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针对本报培训中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培训成功及问题发表几期班级简报。省级辅导专家针对小学英语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几期学科简报。继教网根据每个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项目简报。
10.辅导教师辅导
县级辅导教师帮助参加培训的老师网上研修学习,批改老师们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及时引导老师们研讨交流,发表班级简报和公告等,在培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省级专家指导
省级专家抽查参加培训教师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指导。省级专家参与网上论坛交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12.调查问卷
培训期间小学英语学科根据培训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参加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感受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以后国培计划小学英语培训的质量。
13.网络平台计时监控、统计成绩
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继教网对每位老师的课程学习的时间都有精确的记录。对每位老师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已经参与交流的情况都有记录,并对参加培训教师完成的各项任务进行评分,计算出最终成绩。
三、“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培训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给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通过抽查参加培训老师的作业、研修日志,已经和参加培训教师的研讨交流。我们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困难,表现在师资缺乏、课时量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很多老师担任全校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有的老师除了担任英语课以外,还担任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很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而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在英语发音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欠缺。他们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教学的相关领导应当重视教学英语教学,适当减轻小学英语教师教几门课程的繁重任务。针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老师,继教网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对这些教师的专业英语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2.远程培训课程资源
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但课堂教学案例都是主讲老师使用多媒体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而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英语课上,老师不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有的学校连录音机都没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所以尽管教学案例非常精彩,但不适合农村真正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没有较强的实用性。如果能展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案例就会更好。
针对这种情况,继教网可组织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情景或肢体语言,不利用多媒体做一些示范课,并进行录像,这样对农村的英语教学有更大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教学方面的课程资源以外,补充一些学生方法方面的课程资源对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抄袭现象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抽改,发现老师们提交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老师按照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答题,但一些老师在网上抄袭别人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和主题研修成果,使远程培训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培训中要让培训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学习,把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实践,结合自己的实践提交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另外,督促辅导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认真鉴别或者上网搜索所批阅的文章是否抄袭。但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有可能,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类似于检测学位论文抄袭的相关软件,查找文章引用的比例,这样就能够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
总之,“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对河南省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师技能起着重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分析“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出现的相关问题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为以后的农村小学英语远程教学提供借鉴。真心希望类似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活动在全国多多举办,从而提高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Nunan Davi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2]Rivers W.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十篇相关文章:
★ 创文个人工作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