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经验总结篇1
这次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我们培训班有70多人,通过率相当的高,因为培训班的时候,我有幸被大家选为班长,自己也努力了一把,理论、技能考试得分最高,总结经验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我不是卖关子,提供参考,仅此而已,别无他意!
一、要有一个踏实学习的心。不要因为自己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很骄傲,一看这些知识都学过,就不把教材的知识放在心上,考试教材就是考试教材,毕竟不是在学校时的课本,每一页可能就是知识点;也不要因为自己的经验很丰富就感觉的很简单,毕竟这是理论知识,虽然你的经验很丰富,但是这教材还是给你早已尘封的过时知识得到更新,使你收益匪浅。
二、在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一个在培训班中学习比较好的学员。和他(她)多交流,虽然有时候他并不一定能够帮你什么,但是当你考完试,你就会知道,其实你得到的帮助很大,因为他或者已经考过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或者她参加过考试,已经有考试的经验。
三、不管你参加的培训中心的授课老师是多么的不好,你也不能缺课,一定要坚持听完每一节课,老师,一般都以考过人力资源管理师,并且,他们每年的历年考试试题都作过详细的分析,对你百利而无一害,不要认为听课时耽误你时间,只要你认真听课,绝对相当于你看两遍书,切忌!
四、一定要把蓝皮教材仔细的看两遍,然后根据指南辅导做题,随着做题把书在看一遍,然后再看一遍蓝皮教材,再做两套历年考试试题,要不看书定时做题。之后查漏补缺。
五、在最后的一个星期里,放松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安心的把书看一遍,在考前两天内不要在看书,没事的情况下来浏览一下相关网页,但是不要把新消息当成是救命的稻草来看。
这是我从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员,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到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经验总结,如果哪位学员需要帮忙,在这里留言,或可以给我联系!
博客:http://xuansongXX.blog.tom.com
我的q q:94671357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心得
上周日终于把人力资源管理师考完了,轻松ing,哈哈,也出来冒个泡,我考的2级,南湖职校考的,那是一个远,笔试是上上个星期六考的,竟然遇见地铁2号线的故障,当时就想起报纸上轻轨火灾的事情,心里小紧张了一下,一看时间也来不及了,当时脑袋一片空白,本来想放弃的,又想对不起俺的银子,冲出去一个taxi,路上一直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哈哈,还好及时赶到了,题目也没想象的难,老师的复习大纲还是很靠谱的,大学练出来的通宵背诵工夫也没白费,最怕的英语,按老师说的死记硬背了一把,算算及格也是绰绰有余了。
前天的口试,老师还算比较仁慈。就问了几个问题就放过我了,案例题考组织结构,事业部制我想是正确答案,还好老师作为重点提到过。
回想2个来月的学习,也算把我的人力资源知识系统了一次,对于我这个半路出家人,应该说还是很有提高的,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兄弟姐妹大家以后多交流拉,有什么我能帮的上的,尽管问我把….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哈哈,大家保佑我拿到证证哈。。。希望一切顺利拉… 
msn: witch521521@hotmail.com
顺利过关人力资源管理师2级考试,经验分享哦
本人参加了XX年8月的考试.预计过关.有很多心得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不要缺课。无论多忙都要去听课,否则一缺就是一个大模块,即使要补总觉得有缺陷。
2、课后及时复习。尽管每次上课后回家头晕忽忽,但是第二天把刚上过的课复习一遍,印象很深。
3、课后练习积极完成。在课后复习后把老师上课发的题目都做一遍,并好好保存。
4、认真看书。我到考试前看了7遍书,几乎所有老师复习中的重点都背熟,不是看而是熟悉。事实上在考试中无论题目如何变换,把书中重点套进去一样得分。再有,就本次口试来看。老师们越来越聪明,6大模块问题都问。而且,问得相当彻底,如果书背熟悉,什么都不怕了。
5、复习资料全做。最后总复习时候老师发的所有题目至少做5遍。每次做后核对答案就知道自己掌握情况了。所以,在上机考试时候我就用了10分钟就完成了。
6、英语单词每天看。英语前30分的单词部分我是利用上班路上每天背几个,最后就熟悉了。另外有10篇作文最好提前1个月就背,虽然很多人放弃作文。但是,我觉得还是都背,毕竟合格指数会上升好几个百分点。另外,我发现一个技巧。英语文章分析答案在原句子里都可以找到的,根本书就不要看了。 (1)
7、案例题全背。案例题在掌握套路同时,对已知的案例答案最好都背而不是看。
8、结交hr朋友。在学习同时认识多多的hr朋友无论对学习还是工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9、口试心得:有礼貌,反应要快,说错没关系。相当熟悉劳动法律法规。有创意,把老师问题尽量结合自己企业说,他没说停尽量往下说。自我介绍可以拖时间,除非他说简单点。
10、读书不要做偷懒:现在看来未来会越来越专业,要走捷径可能已经很小。加油吧。
最后,预祝未来hr的朋友都能顺利过关。
如何通过三级人力资源考试
我是XX年参加的3级人力资源考试,为了把考试心得分享给更多的网友,特此说说自己当时的考试方法:
1、首先,要端正好心态。不要认为培训机构对你说了80%或者更高的通过率之后,你就觉得高枕无忧了。第一,这个通过率的真实性无从查考。第二,你要不努力,同样会成为那其余的20%没有通过的人。
既然花了那么多银子,就尽心去看书。不要头脑发热,只看了前面的几页就不详细看后面的了。
2、把书看个5篇。俗话说,熟能生巧,这也是过关的最好的方法,不要相信什么捷径,捷径就是你自己努力。
3、参加培训班的人,尽量抽时间去参加。不要为自己找一个不去的借口。想想自己的那些培训费也挣的不容易啊,不上花的来吗。更重要的是老师讲书上的难点你没在,到时只怕考试遇到了,你就后悔了。
4、善于搞好总复习。建议看目录,不懂的地方自己标记起来,反复的看。现在很多人复习就是喜欢看自己懂的地方,那样的复习效果甚微。老师串讲讲的东西一定要反复揣摩。
5、多做做习题。只是让你自己熟悉一下题型,建议从XX年的开起,XX年以前的题目已经不适合现在的考试了。
6、多交流。多参加一些专业的讨论,比如参加一些人力资源考试群,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好及时沟通,同时也能相互勉励自己。
7、考前几天信息的收集。这个也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前提你必须多认识考这个的朋友,大家有什么及时的信息一定要交流,这对考试的作用也很大。
8、考试时,一定要快。理论125道题目就90分钟,还要填写答题卡,建议选中一个填写一个,有些人喜欢做在试卷上,到时铃声一响,答题卡还没填写完,这样肯定失败,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时间,我们上次做完后只剩几分钟了,连检查都没时间。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应试“四招”
闯关:技能操作
注意:联系实际
提示:缓解压力
方法:参加培训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考试,从去年开始出现热报现象。这项考试已举办过五次,今年5月21日将举行第六次考试,现在距离考试时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京城的一些培训机构受市场利好消息的鼓舞,已经开展了培训工作。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介绍,在北京,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通过率在50%,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通过率在30%。京城有的培训点宣称能达到90%的通过率,明显“注水”,培训者不要偏听偏信。
考试经验总结篇2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我区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区四套班子联席会和乡镇场、街办以及区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的有关文件。4月15日下午,区委、区政府召开由区四套班子全体成员和乡镇场、街办的党委书记、分管领导、司法所长、办公室主任以及区直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办公室主任(人秘股长)参加的试点工作动员大会。随即,全区各地、各部门单位先后召开党政班子,机关中层领导和干部群众三个会议,层层进行思想动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层层发动和宣传,全区上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全区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扎实做好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精心筹划,严密组织
我们在认真总结前几个五年普法考核验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要求,按照“立足实际、重在提高、分类指导、便利操作”的原则,分别制定出《关于切实做好“四五”普法考核验收查漏补缺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认真做好“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区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在具体实施步骤上,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把整个试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试点和查漏补缺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宣传发动。即以全区动员大会为契机,利用多种方式和一切宣传阵地,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普法考核验收宣传动员活动。与此同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长廊(栏)等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大造考核验收声势。先后组织宣传车在城区主要街道和30个乡镇场巡回宣传;发送宣传资料6万余份;全区422个宣传栏(橱窗),1424块墙报全部更新刊登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内容。临川晚报、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以及乡镇广播站、差转台都开辟了普法专栏或专题节目。二是抓先行试点。选择工作扎实的乡镇、街办、企业及市直机关为全区“四五”普法考核验收的先行试点,确定具体的抓点领导和工作人员,明确试点的指导方法和实施步骤。三是抓普法复习。充分利用党校、中小学校、农(居)民法制夜校等各类普法教育阵地,组织干部群众对“四五”普法以来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全面复习,重点抓好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青少年和法制宣传员、农(居)民家庭户主等对象的复习巩固。四是抓规范上墙。我们要求各地将<<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条例》、“四五”普法规划、“十五”期间依法治理规划、领导小组及工作人员名单、普治工作组织网络示意图、领导干部包干挂点安排表等制作上墙。五是抓资料完善。对五年来普法依法治理的各种文件、资料和依法管理方面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收集整理、补充完善分类装册,立卷归档,规范存放。
第二,总结和自查自验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认真搞好五年工作总结。区普治领导小组和区政府以及全区各乡镇场、街办和区直部门、单位分别就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十五”期间依法治理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二是搞好典型总结。指导各试点单位和各乡镇场、街办以及区直部门、分别撰写出各具特色的工作经验总结。三是认真搞好成果展示。精心摄制一部反映XX五年普法依法治理全过程的电视片;制作一套反映全区实施“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的宣传版块;印制十多万份“四五”普法知识复习问答。通过图像、照片和文字等多角度宣传和展示全区干部群众学法用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果。四是搞好自查自验。区普治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对全区各乡镇场、街办和区直部门进行检查考核,为迎接上级考核验收作好准备。
第三,整改和迎接上级考核验收阶段。在二个多月的“四五”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过程中,我们组织了5个督查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定期与不定期深入一线督查。督查出来的情况于5月16日、5月30日、6月10日先后召开了三次由各乡镇场、街办和区直单位部门一把手参加的普治工作调度会。会上,区委副书记、区普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洪XX、区政法委书记、区普治领导小组副组长XX、区政府副区长、区普治领导小组副组长XXX强调,“四五”普治工作已列入今年全区综治工作目标管理考评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考核验收标准,扎实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针对三次督查及交叉查检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整改,整改不力的先通报批评,后黄牌警告。上级来我区考核验收时,哪个地方、哪个单位不合格,除追究单位领导责任外,年底综治考评时,该单位综治工作一票否决,以此促进各地、各部门普法工作有序而深入地开展。
三、以点带面,规范推进
为了提高工作效果,保证试点质量,按照“以点带面,协调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试点工作思路,我们选择了孝桥镇、六水桥街道办事处、区检察院、区林业局、区供电局、区教育局等六个不同类型的单位,作为全区“四五”普法考核验收的先行试点。并从四个方面着力,狠抓点上的指导实践,带动全区“四五”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严格标准,分类指导。我们按照上级要求的工作标准,结合本区实际,把“四五”普法依法治理的各项任务分解量化,制定出统一的《临川区“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考核验收标准》。在具体内容上,我们针对条块、部门和单位在“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任务的同一性和不同性,将整个标准分为共同标准和分类标准两部分。一方面围绕“四五”普法条块的共同任务,把“组织领导、机构建设、保障措施、教材配置、学法形式、资料档案”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六个试点普法考核验收工作的共同标准。另一方面,按照依法治理工作中单位履行的职责不同,分乡镇、街办、部门单位、企业等几大块,实行不同的试点工作分类标准。这样,使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更具针对性,既有利于每个试点单位落实共同试点工作任务,又能较好地突出各个点上的不同特色。
二是定人定点,加强管理。我们充分发挥普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对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实行成员单位分工包抓和挂点包干。即核定任务,明确责任和职责,每个点上都确定1名领导和1名小组成员及1名区普治办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对试点单位工作的指导、督促,抓好各项准备工作的组织落实,掌握点上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推荐典型经验,确保试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三是检查督促,疏理分析。一方面,采取全面检查与专项抽查,面上检查与实地考查,交叉检查与巡回督查相结合的方法,督促点上扎扎实实地做好考核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建立试点例会工作制度,每星期召开一次试点进度情况分析会,由抓点领导和督查人员反馈点上工作情况,试点单位报告任务完成结果和下步工作构想等。通过分析例会,及时掌握试点任务落实情况,全面了解试点单位各自工作进展,并从中发现和找出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及时予以完善、改进和调整,推动整个试点工作协调发展。
四是现场交流,总结提高。为使点上取得各具特色的可行性经验,我们加大指导力度,采取纵向推开,横向交流,条块交叉,相互促进的方法,扩大试点的带动效应。首先,分别在各个点上召开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现场会,按照对口一致的原则,组织与点上职能对口或相近的系统单位现场听取试点单位经验介绍。其次,边实施边总体推广。对点上每个阶段的做法及时验证,跟踪总结,做到成功一个推广一个,提高试点经验的示范效果。
四、强化领导,狠抓落实
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严格考核标准,认认真真地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的落实:
第一,落实责任措施。试点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全面完成“四五”普法规划任务,高标准地接受并通过上级的考核验收,强化责任措施是关键。为此,我们建立和实行三项责任制度。一是“一把手”负责制。区委决定试点期间,各级党政组织的“一把手”是本地、本部门普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二是区四套班子领导抓片包点责任制。我们把全区36个乡镇场、街办划片设点,依照包片定点,任务到人的原则,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工包抓。三是督查责任制。区司法局五位正副局长组成五个督查组,责任包干、深入一线,分别对全区各个乡镇场、街办和区直各部门单位的普法考核验收准备工作进行巡回督导。
第二,落实组织机构。“四五”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要求高,必须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规范有力的组织管理。我们一方面在全区层层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另一方面,从区委宣传部、区委办、政府办等10个部门和单位协调30名素质较高的干部,连同普治办的6名专职工作人员,组成了督查协调组、材料撰写组、电视摄制组、版块编制组等专职机构的试点工作办公室。并抓好乡镇场、街办和区直单位试点工作机构和队伍的落实,做到专职专人、专人专用。健全上传下达、情况反馈、请示汇报运作制度,使之适应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的要求。同时,落实工作经费。区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给予了大力支持,想方设法解决试点所需经费20万元,从而保障了全区试点工作高效运行。
第三,落实教材资料。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普法学习内容查漏补缺,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普法复习活动。因此,搞好普法教材和宣传资料的落实,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必要环节。我们在认真落实省、市规定的普法考核验收必备教材的同时,抓好普法考核验收宣传复习资料的编印和发放,及时足额地把普法教材和宣传资料送进千村万户,落实到人。
考试经验总结篇3
1.构建试题库。题库建设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是指参照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经专家严格论证,题型全、题量多、覆盖范围广、难易程度适中。在原有题型基础上增加选择题,题量367道。知识点覆盖总论全部章节。难度分布为容易占21.4%,较易26.9%,中等20.7%,较难17.3%,难13.7%;安全性是指题库上网,考教分离,减少任课教师考前泄漏题目、圈定范围等失密环节;实用性是指考题皆为临床案例改编,符合临床实际,从题库反复多次抽题,节约劳力。
2.增加实践考试环节。操作考试要求应试人员必须通过一定过程的操作,才能得到结果,操作过程无法省略,必须了解和练习全部题目的操作过程,达到了考试的目的[7]。实验成绩纳入总成绩,占20%,采取世界通用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多站考试形式,分为无菌技术、器械打结、心肺复苏、切开缝合等站。创建“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督导三方面的监督及评价作用;考教分离,主治以上医师担任实验师,只负责上课及课后网上作业布置及阅卷,OSCE考官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研究生组成,教学过程中的多阶段考核及课程结束的考核均由OSCE考官负责。
3.分析试卷结果。试卷分析是题库建设的重要环节[1]。试卷分析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高题库建设的水平,避免试题沉积的出现。以南京医科大学2009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基础试卷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试题的难度、信度、区分度和效度[13]。
二、试卷分析
2009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计8个班,243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考试,统计每个学生各题型得分及总分,将原始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试卷分析。满分为100分,最低是39分,最高95.5分,平均得分为81.7860,标准差是8.78776,本次考试平均分较高,总体偏易,标准差较大,说明学生间的差距存在较大的差距(见附图)。试卷难度常用系数P来表示,P的取值范围是0-1,选择题难度系数P=0.85,本份试卷单选题选项个数为4,则选择题的校正难度系数cp=0.80。难度偏低,建议适当增加难度;填空题的难度系数为0.68,比较合理(见表1)。试卷的区分度是指试题把不同水平的受试者区分开来的程度,用字母D来表示,-1≤D≤1。总体区分度为0.256较低,说明试卷难度较小,没有很好地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建议适当增加试卷难度或增加试题量,填空题与名词解释的区分度尚可(见表2)。试卷信度是指同一份试卷对受试者进行多次检验的一致程度,反应了试卷的稳定与可靠程度,用信度系数R来表示,0≤R≤1,其值越大,说明对受试者进行多次检验的结果越一致,试卷的信度越高。可见各题型总体信度均>0.6,信度较好(见表3)。试卷效度反应了测试结果与受试者实际能力水平及欲测内容的吻合程度,总分与平时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4,很低,效度较差。外科学实验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动手能力,理论考试结果与实验成绩可能有较大误差,因而两者的相关性降低,造成信度偏低。
三、总结
考试经验总结篇4
1 实验对象
以本校七年级6个班的学生,共379(63+64+63+63+64+62)人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设置A、B、C3个班,另外3个班(a、b、c)为对照班。实验班采取“问题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而对照班则运用讲授法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 研究方法
根据每学年每学期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共8次考试成绩,然后利用SPSS19.0和Excel2003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平均分(分)、优秀率(%)和及格率(%)。实验班各指标的效值=实验班的绝对值-对照班的绝对值,效率=(实验班的绝对值-对照班的绝对值)/对照班的绝对值×100%,然后运用t检验的方法检测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平均值差异的显着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均分
各班生物学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见表1。
表1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整体上,无论是每一次考试,还是8次考试,实验班生物学的学习成绩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就每一次考试来说,只有在7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对照班a班、b班的平均分依次是77.77分和76.05分,均超过实验B班的平均分(75.38分),但总平均分实验班为80.10分,而对照班总平均分为76.40分。这可能是实验初期,实验班中不同的班级学生适应“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所需要时间存在长短的差异。其他考试(7年级上学期期末、7年级下学期期中和期末、8年级上学期期中和期末、8年级下学期期中和学业水平考试)都是3个实验班的生物学平均分高过对照班各班的平均分。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实验班生物学学习成绩总平均分高达79.73分,效值比对照班增加了7.56分,效率提高了10.47%,经过t检验可以知道|t|=5.674>t0.01=2.807,以下检验可信度均为99%),两者差异极显着(P
3.2 优秀率
优秀率是衡量各班生物学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比例的指标,实验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中,A班、B班和C班8次考试的平均优秀率分别为77.75%、51.75%和41.67%;而对照班中,a班、b班和c班的平均优秀率则依次为41.78%、45.96%和39.71%。由此可见,虽然个别对照班的平均优秀率高过实验班个别班,但总体上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的要高,8次平均如此,每一次考试的优秀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不仅表明“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班级使用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存在差异,而且也反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和学习自觉性较高,受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可能比一般学生要低。从整体上分析,实验班总平均优秀率的效值比对照班高出14.57%,效率增加了34.30%,经过t检验可以知道|t|=3.460,虽然小于平均分的|t|值(5.674),但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平均优秀率的差异依然极显着(P
3.3 及格率
及格率是衡量某群体学生生物学学习成绩及格人数占全班总人数比例的指标,实验结果见表3。
从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可知,除了在8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中,对照班a班及格率(85.71%)超过实验班C班(84.38%),其他7次考试中实验班各班的及格率均超过对照班各班,这和平均分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8次考试的平均及格率方面,实验班A班、B班和C班分别为99.0%、88.23%和85.98%,对照班a班、b班和c班则依次为81.40%、79.85%和77.99%,这说明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平均及格率均存在差异,且实验班各班的平均及格率均高过对照班各班。从总体上来看,实验班总平均及格率为91.07%,对照班的是79.75%,所以,实验班总平均及格率比对照班增加了11.32%,效率提高了14.19%,经过t检验可以知道|t|=6.729,同时高于总平均分和总平均及格率的|t|值,因此,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平均及格率的差异极显着(P
考试经验总结篇5
鱼雷装载可靠度指在携带舰艇内或发射装置内存放到技术条件规定的搁置时间后,鱼雷功能检查正常的概率[1]。它体现了鱼雷承受装载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的能力,是评估鱼雷总体可靠性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鱼雷武器在使用之前,一般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装载,而舰艇装载条件恶劣且装载过程中不能对鱼雷进行检查和修复,为保障随时发射以实施对敌攻击,鱼雷必须具有较高的装载可靠度。然而,受产品数量、研制进度、装载周期以及客观实施条件的限制,在设计定型阶段一般难以做充分的装载验证试验,考核装载可靠度指标的满足情况,这导致作战部队不能准确把握鱼雷武器的装载可靠性水平。
为提高水中兵器试验的效率和鉴定质量,结合鱼雷武器装备研制的特点和要求,本文综合借鉴各种方法的优点,提出装载可靠度考核与评估方法,以满足鱼雷研制要求。该评估方法将科研阶段的装载信息与实际装载试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鱼雷研制阶段的数据资源,采用基于Bayes理论的试验和综合评估方法,制定出试验技术可行、试验时间可接收、试验结果可信的试验方案,能客观高效地完成鱼雷装载可靠度指标的考核与评估。 []
1 装载可靠度评定方法
1.1 鱼雷装载可靠度评定方法
经典的可靠性评估方法需要在定型批量生产的鱼雷中随机抽取部分产品,在实际的使用环境下,按照作战使用要求及任务剖面要求,在舰艇上进行装载试验;试验完成后,统计装载时间和发生的责任故障数目,按照正常条次数所占百分比即可计算出装载可靠度。该方法样本量较大,装载时间长,统计数据准确,能够反映实际装载可靠性,但只能在定型批生产之后进行,无法满足定型考核要求。实际中常采用的经典方法是选定若干定型状态的鱼雷样本,在定型考核过程中进行舰艇装载试验,采用基于二项分布的成功率定数试验方案进行,按照事先确定的使用方风险和生产方风险,对装载时间和故障条次数进行统计分析。该方法能够在定型试验过程中进行,试验结果较准确,但由于样本量有限,统计结果置信度较低,且对允许装载的舰艇和试验资源保障要求很高,在定型前完成装载可靠度考核的难度较大。文献[2]中将鱼雷装载可靠度指标转换为失效率指标,采用定时截尾的试验方案,统计舰艇装载后的责任故障数后,计算鱼雷的装载可靠性指标。该方法虽然可以减少试验时间,但由于装载试验实施复杂,成本高昂,其试验时间仍然超出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为了节约试验时间和成本,本文采用Bayes方法,融合科研阶段的验前信息,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推断,在相同置信水平下,降低了试验所需鱼雷条次数,能够达到降低试验消耗、缩短试验周期的目的。
1.2 Bayes评定方法
鱼雷可靠性试验中,通常可以获得三种信息:即总体信息(如产品寿命分布类型所含有的信息)、现场试验信息和先验信息。经典统计方法主要用前两种信息,即总体信息与现场试验信息。Bayes评估方法将统计模型中的参数作为随机变量,综合利用产品研制阶段的各种先验信息,确定先验分布;根据现场试验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条件分析和推断,计算似然函数,由Bayes定理将先验信息和实际舰艇上装载可靠性试验数据综合得到参数的后验分布;后验分布包含了被估计参数的全部信息,利用后验分布函数,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可确定试验方案,完成装载可靠度指标的评定。
与经典方法不同,Bayes方法利用了全部三种信息。其推断过程一般是由先验信息、先验分布和样本信息综合后得出后验分布,先验分布反映了在做试验前关于未知参数的知识。有了现场试验样本带来的信息后,这个知识有了改变,其结果就反映在后验分布中,即后验分布综合了先验分布的信息和现场试验样本信息,因此是否使用先验信息成为Bayes 统计与经典统计方法的重要差别。
2 Bayes试验方案
在Bayes方案制定中,合理设定总体信息、先验信息和现场试验信息的分布函数是正确计算后验分布、进而科学决策的前提,也是决定Bayes试验方案是否合理的关键。
2.1 鱼雷装载可靠度分布类型的确定
作为水下精密制导武器,鱼雷主要由电子类部件构成,如果剔除早期故障,进入故障偶发期后,其故障率为常数,即服从指数分布;其他机械、机电产品,严格讲属于威布尔分布,但经过初样设计、科研试验转入定型阶段之后,硬件技术状态已经固化,故障率基本恒定,相对于较长的使用期而言,故障率可看作常数,也可近似为指数分布;少量的短寿命件或一次性使用的机械、橡胶产品的寿命虽然无法用指数分布描述,但由于鱼雷装载时间较短,再加上这些部件属于定期检查维护并可更换,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短寿命件和一次性使用件是不影响鱼雷总体可靠性的指数分布特性。宏观上讲,鱼雷故障机理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种机理是同时存在和共同作用的,由大数定律可知,运行较长时间后,系统的故障率将为常数。因此,在整机设计中,可以按指数分布来分析处理。特别地,国外相关文献在工程中分析鱼雷、导弹等武器总体可靠性时,大多采用指数分布,均取得满意的工程效果。 其中,优化目标函数为双方风险误差的平方和。求解优化模型,就能够得到最优试验方案的试验时间[T0],进而确定最终的鉴定试验方案[(T0, c0)。]优化方法通过引入目标函数,将确定试验方案的过程分解为求解连续变量方程和最优化求解最终试验方案两个过程,利用优化过程克服决策过程的主观性,能得到稳健的结果。
为了压缩试验时间,在制定试验方案时可以优先选择[c0=0]的方案。
2.5 制定试验方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2.5.1 验前信息的折算
鱼雷装载可靠度试验经历库房存放、运输、陆试、湖试、海试等多种环境,其验前信息需要折合处理,在统一条件下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通过环境因子的折算,产品在整个研制阶段各试验统计的数据都折合到单一试验环境下。
验前信息的折算包括两部分内容,分系统装载信息折算为整体装载信息以及不同环境下的信息折算到标准条件。分系统装载信息向鱼雷总体信息折算可按照Los Alamos科学实验室方法[5]进行。不同环境下装载信息的折算可参照文献[6]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2.5.2 指数分布属性检验
在装载可靠度评定中,进行了指数分布假定,即认为故障率是恒定的,为保证试验数据的总体分布特性满足要求,需要进行有效性检验。
2.5.3 相容性检验[8]
在制定试验方案时,验前信息的使用能够降低小子样问题带来的试验风险,但需要验证验前信息的可信度。在统计学中,一般通过相容性检验过程,检验验前信息与现场信息是否相容,即验前信息与现场信息是否来源于同一母体。
对指数分布数据的相容性检验,实质是检验验前信息和现场试验信息中的故障率[λ]是否相同。在小子样条件下,一般先将试验数据排序,然后构造统计量并利用其分布密度函数,计算其在不同置信水平[α]及子样大小[n]条件下的概率值[Sp,]利用它与临界值[Skp]相比较的结果,确定验前信息与现场信息是否相容。
3 应用实例
某型鱼雷的装载可靠度要求舰上贮存条件下存放1年,目标值不低于0.78,最低可接受值不低于0.70。若采用经典方法,在双方风险基本相当原则下,在舰上装载19 806 h,故障数为0,则可判定装载可靠度满足指标要求。根据研制计划,该型鱼雷在陆试、湖试、海试等研制过程中,共经历了库房存放、运输、舰船舱室等装载环境,收集的验前信息为:地面工房存放1 893 h,运输装载67 h,舰船舱内良好条件存放1 776 h,舰船普通舱存放815 h,全程仅在地面工房存放期间有1条次失效。利用文献[7]中的方法,验前信息可折算为舰艇条件下装载2 327 h,故障数为1。由于信息较少,不进行分布属性检测及相容性检验。
根据2.2节的方法,利用验前信息,分别取显著性水平[α]为0.05和0.1,利用式(4)和(5)可得超参数值[a=0.375 2,][b=1 765.5。]若双方风险[α0=0.2,][β0=0.2。]根据2.4节方法确定的最优试验方案为[T0=15 354,][c0=0]或[T0=27 816,][c0=1,]即在失效条次数为0时,需要进行15 354 h的舱内装载试验,合计4条次160天,方可判定装载可靠度合格;在失效条次数为1时,需要进行27 816 h的舱内装载试验,可判定装载可靠度合格。否则,该项目不合格。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失效条次数为0时,由于验前信息的使用,本文所设计的Bayes综合评定方案能够节省4 452 h的装载时间。
4 结 语 []
由试验方案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出,综合利用各类装载信息的Bayes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定型过程中鱼雷的总装载时间,评估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鱼雷装载可靠度的实际水平。考虑鱼雷研制过程的实际状况以及试验时间、试验费用等综合因素,试验方案应尽量选择零故障方案;由于总装载时间为各条次装载时间之和,增加装载鱼雷的条次数,也能减少装载时间。
参考文献
[1] 总装备部.GJB 408B?2009 鱼雷定型试验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 总装备部.GJB 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王玲玲.指数分布下可靠性Bayes验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1?10.
[4] 明治茂.动态分布参数的Bayes可靠性综合试验与评估方法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考试经验总结篇6
【摘要】 目的研究乙醇溶剂提取三叶青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影响总黄酮提取效果的3个因素乙醇浓度(C)、液料比(R)、提取时间(t)进行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并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这些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建立总黄酮提取率与乙醇浓度(C)、液料比(R)及提取时间(t)间的数学模型显著,R2=0.950 2;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28%乙醇(V/V),液料比22(ml/g),提取时间2.2 h;经提取次数考察,最佳提取次数为2次。该条件下三叶青总黄酮的提取率为0.30%。结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响应面方法优选出的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关键词】 三叶青;总黄酮;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三叶青Radix Tetrastigmae为葡萄科植物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的干燥块根,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1],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化痰、活血止痛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惊撅、肺炎、哮喘、肝炎、风湿、咽痛、瘰疬,痈疔疮疖等症[2]。在民间三叶青用于肿瘤的治疗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并基本无毒。三叶青提取物(ERT)主要含有淀粉、还原糖、黄酮类、甾体类化合物和氨基酸等。在急慢性肝损伤、肝炎、肝癌的现代药理研究中发现,ERT中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为槲皮素、山萘酚、山萘酚-3-O-新橙皮糖苷等黄酮类化合物[3]。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logy,RSM)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确定性试验拟合一个响应面来模拟真实的极限状态曲面, 从而很容易地进行可靠性分析[4]。响应面分析法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法作为函数估计的工具, 将多因子试验中因子与指标的相互关系用多项式近拟, 精确地表述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 并依此从响应面的形状上找到最佳控制点。可用于确定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工艺过程中对指标的影响,在试验设计与结果表达方面更加优良。本实验选用乙醇回流法进行三叶青总黄酮的提取,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为有效开发和利用三叶青,充分提取其中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提供指导。
1材料与仪器
1.1材料三叶青(宁夏明德饮片厂提供,宁夏药品检验所鉴定)切碎,放入广口甁备用;试药、试剂 芦丁对照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lCl3 · 6H2O、95%乙醇均为分析纯试剂。
1.2仪器UV-2550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 ;AB256-S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上海有限公司);SHZ-D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2方法
2.1芦丁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120℃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5.91 mg,用体积分数为30%的乙醇溶解并定容至25ml量瓶,摇匀,得浓度为0.236 mg/ml的芦丁标准溶液。
2.2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准确吸取芦丁标准溶液0.0,0.5,1.0,1.5,2.0,2.5 ml于25 ml容量瓶,加入0.1 mol/L AlCl3·6H2O 2.0 ml,用30%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 室温放置15 min 后,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液,于410 nm 处测定吸光度值。以测得的各比色液的吸光度A对相应的芦丁质量浓度C作标准曲线,得到该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 = 26.98C + 0.000 4 ,线性范围为0.004 72~0.023 6 mg/ ml,相关系数R = 0.999 5 。
2.3样品中总黄酮的提取精密称取4.0 g三叶青样品,按提取条件热回流提取一定时间后,趁热过滤,将滤液转至100 ml容量瓶,加提取溶剂定容至刻度,摇匀,作为待测溶液。
2.4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准确吸取待测液3 ml于25 ml容量瓶中,按“2.2”项步骤进行测定。根据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导出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A-0.0004)×25.0×10026.98×3.0×m×100%其中: A - 吸光度; m - 称取的样品质量(mg)
2.5单因素实验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按“2.3”项方法提取后“2.2”项步骤进行测定。采用单因素法考察药材粒度、提取溶剂、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因素对三叶青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6工艺优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Box-Behnken(BBD)设计方案,选择提取剂乙醇浓度(%)、液料比(ml / g)以及提取时间(h)3个因素,以+1、0、-1 分别代表变量的水平(表1),进行15个试验点(3个中心点)的响应面分析试验,使用Design-expert software 7.1.3 Tril进行数据分析,求出数学模型,进而对回流提取三叶青中总黄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条件优化。表1中心组合试验Box-Behnken方案设计的因素和水平编码值表
3结果与分析
3.1单因素实验
3.1.1提取溶剂的选择黄酮类化合物无论是游离的黄酮苷元还是黄酮苷都易溶于乙醇、甲醇、水等极性大的溶剂中。考虑到甲醇的毒性,本实验以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结果以水为提取剂提取率较低。因此,本实验选择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
3.1.2粒度的选择考察不同粒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以原料(未粉碎) 、未过1号筛、过1号未过2号筛、过2号筛4种粒度进行回流提取。由于三叶青含有较多的淀粉、黏液质,粒度较小时在加热情况下容易使淀粉糊化,细胞内大量的黏液质渗出,不利于其它成分的浸出,且过滤困难。而未粉碎药材总黄酮提取率低于切碎未过1号筛者,因此本实验粒度选用未过1号筛。
3.2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提取剂浓度、液料比和提取时间的优化试验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10~90%范围内,乙醇体积分数为30%时提取率最高;液料比在5~25 ml/g 范围内,20 ml/g 时提取率最高。提取时间在0.5~3 h范围内,3 h时提取率最高,但提取时间超过2 h,提取率增加速度趋缓。以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提取条件的响应面分析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2。试验号1,2,3,4,5,6,7,9,10,11,14,15 是析因试验,试验号8,12,13 是中心试验。其中析因点为自变量取值在C、R、t所构成的三维顶点;零点为区域的中心点,零点试验重复3次,用以估计实验误差。表2BBD设计和实验结果
3.2.2回归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响应曲面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3实验数据的二次响应面模型和回归分析当“Prob >F”值小于0.05 时,即表示该项指标显著,而对三叶青总黄酮提取率方差分析(表3)结果表明,对总黄酮提取率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并且该模型的R2=0.950 2,说明此模型与实际试验拟合较好,试验失拟项小,因此可用该回归方程代替试验真实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2.3拟合模型的建立以供试液的吸光度(A)为响应值,经回归拟合后,各因子与响应值的回归方程为:A=-0.584 53+8.356 25E-003C+0.037 208R+0.330 58t-6.000 00E-005C × R-1.500 00E-004 C t+2.100 00E-003Rt-1.223 96E-004C2-9.283 33E-004×R2-0.086 833t2
3.2.4响应面(RSM)分析响应曲面图是响应值对各试验因子C、R、t所构成的响应面图形,从响应面分析图上可形象地看出最佳参数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本实验根据回归方程进行不同因子的响应面分析。结果图1~3。通过软件分析,得到热回流提取三叶青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28%,液料比为22 ml/g,提取时间为2.2 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单次提取供液吸光度的理论预测值为0.286。
3.2.5验证性试验为检验RSM法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精密称取5份药材样品按上述最佳提取工艺进行验证试验,操作方法同前述。 结果供试液的吸光度分别0.289,0.281,0.274,0.285,0.291,平均值为0.284,单次提取总黄酮的提取率为0.22%,RSD=2.4%(n=5)。与理论预测值比较误差在3%以内。因此,采用RSM法优化得到的提取条件参数准确可靠,具有实用价值。图1乙醇浓度和液料比对三叶青总黄酮提取影响的曲面图和剖面图图2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对三叶青总黄酮提取影响的曲面图和剖面图图3液料比和提取时间对三叶青总黄酮提取影响的曲面图和剖面图
3.2.6提取次数的考察在已优化的单次提取条件下,考察不同提取次数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提取2次后总黄酮的提取率为0.30%,已提出总黄酮的88% ,从生产工艺的角度考虑,选用提取次数为2次。图4提取次数对三叶青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4讨论
本试验所用三叶青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经方法学考察,精密度、稳定性及加样回收试验均符合规定。三叶青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选用Al(NO3 ) 3 - NaNO2 - NaOH 显色后,明显生成红色絮状沉淀,此法不宜采用。而用AlCl3显色后,芦丁标准液的λmax = 410 nm,样品溶液的λmax = 400 ~410 nm,故选择AlCl3显色后410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采用热回流法提取三叶青中的总黄酮,考察了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等对三叶青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结合BBD实验设计得到了最优提取工艺参数: 乙醇浓度为28%,液料比为22 ml/g ,提取时间为2.2 h,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 三叶青总黄酮提取率为0.30 %。经验证试验证明用该工艺提取三叶青总黄酮工艺简单、稳定性好。本次实验优选出来的实验条件,对今后开发利用三叶青中的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药志. 第二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19.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2123.
考试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芍药苷;促渗剂;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
由于药物经皮给药较口服给药具有诸多优点,因此经皮给药已成为新药研究时经常选用的给药途径。目前,经皮吸收制剂新品种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以每年11.2%的速度递增[1]。近20年来,随着中药经皮给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的飞速发展,将临床中常作为局部用药的中药外用制剂开发为全身用药已成为一种趋势[2]。在经皮制剂的开发中选用透皮促渗剂使药物克服皮肤屏障进入皮下及血液循环系统已是主要的技术之一,常用的透皮促渗剂主要有化学促渗剂和天然植物促渗剂[3]。本试验以中药传统外用制剂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吴茱萸、芥子、大黄为原植物,分别提取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作为促渗剂,考察这3种物质对标示物质芍药苷的透皮促渗作用。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Agli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DAD检测器;YB-P6型智能透皮试验仪(天津天光光学仪器有限公司);SY3200-T超声清洗机(上海声源超声波仪器有限公司);BT125D电子天平0.01 mg(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双蒸水机(Classic series-HeadForce- 0902008力康发展有限公司)。
吴茱萸饮片(批号20080201)、芥子饮片(批号20110401)、大黄饮片(批号20080209)经甘肃中医学院魏舒畅教授鉴定分别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干燥近成熟果实、十字花科白芥Brassica alba (L.) Boiss的成熟种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am L.的干燥根茎。芍药苷对照品(供含量测定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805-200508),芍药苷(含量>98%,四川成都思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110736-201015),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含量94.6%)均为自制。诗碧脱毛膏(上海诗碧化妆品有限公司,批号50260002),乙腈为色谱纯,磷酸为分析纯,水为双蒸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SPF级昆明种小鼠,体质量(20±2)g,雄性,购于甘肃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许可证号:SCXK(甘) 2011-0001,实验设施合格证:SYXK(甘)2011-0001。
2 芍药苷体外透皮试验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ibar? 250-46, Purospher? STAR,RP-18e(5 μm) sorbent Lot;流动相:乙腈-0.1%磷酸(14∶86);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5 ℃;进样量:20 μL;理论塔板数按芍药苷计算不低于2000[4]。
2.1.2 溶液的制备
2.1.2.1 芍药苷饱和溶液的制备 称取芍药苷2.5 g,加入25 mL双蒸水,溶解,摇匀,即得。
2.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5.05 mg,置50 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将“2.2.3”项下取出的透皮接受液水浴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 mL,即得。
2.1.2.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取分别含有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的水溶液,按“2.2.3”项下条件进行透皮试验12 h,将透皮接受液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 mL,即得。
2.1.3 系统适用性试验 取“2.1.2”项下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及阴性对照品溶液,在“2.1.1”项下色谱条件下,阴性对照溶液色谱图在芍药苷出峰处无干扰。见图1。
2.1.4 线性关系考察 取“2.1.2”项下芍药苷对照品溶液1、2、4、6、8、10 mL,分别置于10 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分别吸取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得峰面积。以峰面积对浓度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芍药苷在0.202~2.02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936.06X+61.135,r=0.999 9。
2.1.5 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浓度对照品溶液按“2.1.1”项下色谱条件重复进样5次,测得峰面积RSD=0.64%。
2.1.6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在0、8、16、24、32、48、72 h分别进样20 μL,测定峰面积并计算芍药苷含量RSD=1.83%,说明供试品溶液在3 d内稳定。
2.1.7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5份,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样品溶液,并按“2.1.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得芍药苷含量的RSD=1.23%。
2.1.8 最低检测限 精密吸取“2.1.2”项下对照品溶液适量,加甲醇逐步稀释至色谱图中芍药苷峰高为噪音的3倍(信噪比S/N≥3)。芍药苷的最低检测限为0.01 ?g/mL。
2.1.9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适量,加入按“2.2.3”项下方法所得的12 h的阴性溶液(含有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制成分别含芍药苷10.10、40.40、80.80 μg/mL的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对照品溶液各3份,进样20 μL测定,回收率分别为96.1%、99.7%、102.3%,RSD分别为1.71%、1.53%、1.82%。
2.2 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试验
2.2.1 离体小鼠皮肤制备 取体重在18~22 g范围内雄性昆明小鼠,试验前24 h用脱毛膏脱除腹部绒毛,禁食不禁水。试验时,将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剥离腹部皮肤,剔除皮下脂肪组织及粘连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浸泡于生理盐水中,置于4 ℃冰箱中保存,于24 h内使用。使用前将小鼠皮肤自然解冻,并用生理盐水浸泡0.5 h。
2.2.2 供给液和接受液的制备 供给液由芍药苷过饱和溶液和质量浓度为5%的透皮促渗剂组成。以不加透皮促渗剂的芍药苷过饱和溶液作为空白对照。4组供给液分别为芍药苷过饱和溶液(空白组)、5%吴茱萸挥发油、5%芥子油、5%大黄总蒽醌,接受液为生理盐水。
2.2.3 经皮渗透试验 采用YB-P6型智能透皮试验仪,有效扩散面积为2.355 cm2,接受室容积为15 mL。取小鼠皮肤,用生理盐水洗净,裁成适宜大小,固定于透皮扩散池的供给室与接受室之间。角质层面向供给室。将接受室内注入生理盐水作为接受液,排除气泡,使皮肤里层与接受液完全接触。将安装好的扩散池置于(32±0.1)℃恒温水浴中磁力搅拌,搅拌速度为200 r/min。供给室加入含(或不含)透皮促渗剂的芍药苷过饱和溶液后封闭,分别于试验开始后2.0、4.0、6.0、8.0、10.0、12.0 h时间点取出全部接受液,同时补加同体积预热的生理盐水。将取出的接受液水浴蒸干,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 mL,HPLC测定含量。
以累积渗透量(Q)为纵坐标和时间(t)为横坐标作图,得药物累积渗透曲线,对所得曲线进行回归,求出斜率,即为药物的渗透速率J[μg/(cm2·h)]。直线与t轴的交点为滞后时间(tlag)。增渗比(ER)为加入渗透促渗剂后与未加入渗透促渗剂时药物在12 h内的透皮速率常数之比。结果见表1。以取样时间(t)为横坐标,累积渗透量(Q)为纵坐标,绘制取样时间(t)-累积渗透量(Q)曲线,见图2。可见,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3种促渗剂对芍药苷的累积透过量、渗透速率和透皮时滞,说明三者对芍药苷均具有明显的透皮促进作用。不同促渗剂的促渗效果为:5%吴茱萸挥发油>5%芥子油>5%大黄总蒽醌>空白组。其中5%吴茱萸挥发油的渗透速率常数为8.188 6,增渗倍数为22.6,透皮时滞为0.93 h,对芍药苷的促渗效果最好。
3 讨论
3.1 工具药芍药苷的选择
芍药苷相对分子质量480.45,其熔点为196 ℃;在pH为5~7.8条件下,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在0.10~0.32之间[6]。上述性质表明其可作为分子量600道尔顿以下、熔点200 ℃以下、油水分配系数适中的较易透过皮肤屏障类水溶性药物的工具药。本试验通过考察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3种物质对芍药苷的促渗效果,可初步推断这3种物质对较易透过皮肤屏障类水溶性药物的促渗效果,为这3种物质作为促渗剂用于该类药物的外用制剂提供试验依据。
3.2 芍药苷溶液浓度的选择
试验结果显示,每个扩散池中芍药苷在12 h内透过小鼠皮肤的最大质量为221.39 μg,而芍药苷在水中的溶解度为50.57 mg/mL[6],因此,试验所采用的100.0 mg/mL芍药苷过饱和溶液,能在皮肤间产生较高浓度梯度的同时保证在透皮过程中供给室中药物浓度不变,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3.3 不同促渗剂的促进效果考察
本试验研究了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对工具药芍药苷的透皮促进效果。选用透皮促渗剂在制剂中高剂量使用时的5.0%质量浓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在每个时段的累积渗透量、透皮速率均大于空白组,表明这3种透皮促渗剂对工具药芍药苷均有明显促透作用。3种物质的促渗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透皮速率和缩短透皮时滞实现。有关不同质量分数的3种促渗剂对芍药苷经皮渗透的影响及具体透皮促进机理的研究将在后续试验中进行。
3.4 试验动物皮肤的选择
预试验中曾对常用试验动物家兔、大鼠和小鼠的皮肤对芍药苷的渗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家兔的皮肤对刺激反应与人相似,但家兔的皮肤对芍药苷的经皮渗透量最大,不适合用于透皮吸收预测试验。试验过程中,离体大鼠皮肤的角质层与接受液长时间接触,易造成皮肤蛋白质脱落,对芍药苷的含量测定会产生干扰。小鼠与人皮肤的结构相似,同时与接受液接触无蛋白脱落,对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无干扰,皮肤结构较稳定,虽其渗透性较人皮肤大,但在空白对照组存在的情况下对考察3种促渗剂的促渗效果没有影响,因此选用小鼠皮肤作为试验动物皮肤。
3.5 试验动物脱毛方法的选择
预试验中曾对硫化钠、剃须刀和脱毛膏3种脱毛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Na2S对小鼠皮肤的刺激性较强,脱毛时皮肤易出现红色斑点,可能对皮肤的表面及内部结构造成影响,误差较大;用剃须刀脱毛相对其他2种方法比较耗时、易损伤皮肤,且有毛发残留;使用脱毛膏操作简便、省时、对动物皮肤刺激性小。因此,选用脱毛膏对小鼠皮肤进行脱毛。
3.6 试验温度的选择
体外透皮试验是对药物渗透人皮肤行为的模拟。因此特殊性,必须保证药物在经皮扩散过程中保持恒温,以模拟真实的渗透过程。文献报道体外透皮试验的温度常选择32 ℃或37 ℃[7-8],因为二者分别为人体表面和内部的平均温度,对两种温度的选择均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本试验考察的几种物质作为促渗剂使用时可能用于体表的任何部位,因此,选用人体表面的平均生理温度32 ℃作为试验温度,所得结果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祁荣,贺锐锐,梁秉文.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 2007,16(1):3-6.
[2] 刘强,吕志平.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进展及发展趋势[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1):31-33.
[3] 李莉,韩国柱.中草药挥发油类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1):914-918,946.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7.
[5] 马云淑,程欣,阎红,等.羌活挥发油对大黄藤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J].中成药,2008,30(9):1298-1301.
[6] 李东芬,尹蓉莉,吕懿平,等.芍药苷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及pH对其的影响[J].中药与临床,2011,2(4):21-23.
考试经验总结篇8
拥有经验,你将知道更多有趣的事,学会更多生平所不知道的东西。
经验是什么?经验就是在下一次考试中打开成功的大门的钥匙。如果你这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灰心,也不要难过,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战场上总有失败的时候,这次失败了,还有下次,因为你已经获得了一把钥匙,一把在下一次中争取考好的钥匙--这就是经验。在下次的考试中你便可以,总结经验,总结出自己较薄弱的地方,做好准备,你一定会成功的.
经验是什么?经验就是第一次的尝试。如果,学校或者班级有什么锻炼自己的机会,不要放弃,要鼓起勇气去参加,不要怕被同学取笑,就算是失败了也是成功,因为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相信自己,挑战自己,就会获得经验,如果你连这样的机会都不敢去参加,到最后,得到的恐怕是那一滴滴悔恨的泪水!
经验是什么?经验是认识有趣事物的一种渠道,有了经验,你会变得更加的成熟,对于别人所不知到的事,你便可以滔滔不绝的陈述,这不仅是经验,也是一种满足感。
经验是芽,一颗种子有了经验,才会长的更好,如果没有获得经验,种子也会干瘪,从而结束生命。
考试经验总结篇9
关键词:考评方式;基础课程;激励约束
一、考评的难点与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
公共基础课程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公共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它和“纯公共课”不一样,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不选修这类课程,但都必须修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不过相同的是,一般都采取大班教学,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百五六十人。另一方面,它和“纯专业课”不同,专业基础课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没有专业课程那样具有“操作性”。有学生认为,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学经济学原理能干什么呀?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专业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置公共基础课程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对于诸如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和证券投资、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即便考评方式有一些小缺陷,可能也不那么重要,因为学生有积极性自主学习,即便没有考试,也可能会去系统地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但是,对于诸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可能不了解其重要性,或者因为如上所述感觉“没用”而忽略其重要性,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学生考评机制很重要,但是要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并非易事,突出的困难和“纯公共课”的大班教学一样,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
二、考评机制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良好的考评机制就是这种激励,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主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感觉学习很快乐,有劲头。负向激励主要是约束学生偷懒,使得他如果平时不学习则无法通过考评进而不能获得学分甚至不能正常毕业。
从2011年秋季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始,课程组在两个班进行了考评方式的改革探索,采取30%+20%+ 40%+10%的考评方式。具体的做法是,每次课布置课后练习,但不需要交作业,不过要进行两次开卷测验和一次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统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学完“消费者理论”测验一次,成绩权重为30%,学完“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再测验一次,成绩权重为20%,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40%。此外,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扩展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和文献综述,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的调研,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并将其读书笔记、文献综述、小型调研报告和课堂讨论的结论进行整理,在公共教学博客平台上撰写经济学思考的小论文,依据数量和质量而定成绩,成绩权重为10%。
1. 以约束性为主的考评方式——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
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已经不再实行平时测验了,但是从试验的结果来看,令人意外。在改革尝试中尽管每次课还是布置课后作业,但不需要上交,而是在下一次课对作业进行简单的讲解。代替上交作业的做法,是两次集中的课堂测验,即在课程内容进行1/3和2/3进度的时间点,分别拿出一堂课时间随堂开卷测验,规定50分钟做完上交,可以参考教材和课堂笔记,但是不可以抄袭,否则视为0分。以往考评的情况,是平时作业成绩权重为30%,期末成绩权重为70%,如前所述,这一考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少数平时很努力的学生,可能期末考试没有考好,没有拿到奖学金,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投机取巧”反而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很高。二是布置的平时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抄作业的,浪费助教和老师的时间。通过考评机制改革尝试,课程组采取了30%+20%+40%的测验和期末考试权重,一方面因为有平时测验,学生平时不学习的话,即便期末考试成绩很好(当然这不太可能),平时测验成绩低,总评成绩也不会很高。从实施情况来看,90%以上的学生赞同这一考评方式,认为“阶段性测验很好,可以避免大部分学生期末抱佛脚,减轻期末复习负担”,“平时考试的时候忙一点,期末就轻松一些,促使平时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没有放松”。只有不到10%的学生持不赞成意见,不赞成的原因是,平时测验是随堂开卷考试,不可能像期末分开坐,而且监考也不够严,难于杜绝抄袭情况。与此同时,有将近90%的学生认为这种考评是公平的,认为“不公平”的学生的理由是在平时测验中难于杜绝少数相互抄袭的“水分”,而不是这一制度本身。
通过这种考评方式,该学期学生的成绩创历史新高,特别说明的是,这是在期末考试难度也创历史新高的条件下取得的。有意思的是,第一次测验的成绩明显比第二次测验的成绩普遍要低,这可能与在第8周进行第一次测验、许多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原因有关。
2. 以激励性为主的考评方式——博客运用及其效果
在2011年秋季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课程组首先在两个班做了一个尝试,开通了一个公共的教学博客平台(happyeconomics.163.blog),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博客上撰写小文章,根据小文章的数量和质量,纳入总评成绩的考核,权重为10%。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变体,但是以往要求学生交课程论文质量较差,应付抄袭较多,学生之间也无法分享各自的思考。而以公共博客的形式出现,字数不限,大多在300~500字左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从已经撰写的文章主题来看,主要包括四类:一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来分析观察到的各类经济现象,二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或模型,三是对经济学教学或课本学习的质疑和求教,四是阅读经济学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或者听讲座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博客上撰写文章的热情很高,短短4个月下来,总计短文约350篇。平均每位学生撰写1.5篇,平均浏览次数为3次以上。75%~83%的学生都很热爱或喜欢这个公共博客。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公共交流经济学思想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激励大家用经济学原理思考现实问题,学以致用;而且从经济学视角看世界非常有趣,生活中的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把课堂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小事中发现其经济学含义,感觉微观经济学不再空泛,而是贴近生活,就在身边,有现实意义;而且从博客中看到身边人的思维和身边的故事,看到自己平时未留意、从未想到的一些观点、想法、思路和研究方法,引发自己的思考,开拓思维和拓宽知识面;博客上大家“各抒己见、自由开放、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灵活新颖、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生动实际,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第二课堂”,很好地调动大家平时积极观察和思考经济现象的积极性。
总体上看,开设经济学公共博客,并计入总评成绩,成效显著。从撰写文章的质量来看整体不错,大都是原创的文章,“抄袭”的很少,原因之一是实名制撰写博客,如果抄袭,学生和老师有目共睹。而且在学期后期文章的质量比开学之初有明显的提高。在学期结束第二次问卷中,问“学习微观经济学,你会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各类经济现象吗?”在要求运用博客撰写经济学小文章的另一个班90%以上的学生平常有经济学思考的习惯,只有不到7.5%的学生没有这样做。而平时没有运用博客写小文章要求的丙班有14.5%的学生不会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身边的经济现象。
从改革试验结果来看,鼓励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进行小型的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将读书笔记或者综述、调查报告、讨论结论撰写到博客平台上,并根据在博客上撰写帖子的数量和质量计入平时成绩,尽管只有10%的权重,但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运用经济学解释现象的兴趣,慢慢地引导学生开始走上自主地、研究式地课程学习的道路。
三、公共基础课程学生考评机制创新的总结与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课程组探索考评机制创新的初步尝试可以总结如下图所示:
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大班教学有效考评机制的核心理念在于以考评体系为引领,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激励与约束。就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评机制改革尝试来看,不应该忽略传统考评即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的做法,这是约束学生进行平时学习,进行基本的课程训练,进而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需要。因而,在改革尝试过程中给予了近90%的权重。此外,增加了创新的尝试,就是开通网上教学博客平台,鼓励学生对课程学习进行必要的扩展学习,如课后阅读参考资料,或从事必要的课程调研,进行自主思考和研究性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讨论和评论,并把这些思考写在博客上,和同学们分享,并计入平时成绩,这是激励性的考评措施,尽管只有10%的权重,但是效果很好,通过这一举措的引导,事实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忘记了这10分的考评,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成绩成为副产品,不再是“逼我学”,而是“我爱学”。
考试经验总结篇10
数学诊断性测验难度信度效度1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传统测验的局限性在新课程改革中犹为凸显。单一的分数不能反映学生使用的认知成分或技能,也不能诊断出学生答错题目的原因,更不能挖掘考试信息的深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诊断性测验(diagnostic test)是诊断性评价使用的工具,是运用测量手段,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而编制的一种测验。一般在学期末或学期前,即实施新的教学计划之前进行,目的是了解、评价、分析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鉴别学生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为补救教学提供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诊断测验的编制与开发提供了许多理论与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诊断测验编制做出了努力,值得参考借鉴。但这些研究提出的理论比较局限,不够精准,实践性欠佳,因此未能被广泛推广应用。
八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转折点。这一阶段学生知识掌握与否,直接影响他能否顺利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本研究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八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掌握情况,以鉴别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九年级学习提供参考。同时,教师通过数学诊断性测验,全面了解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基础和发展状况,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并通过诊断报告获得有关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信息,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整体和个别需要的教学策略和措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改进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其它研究人员进行更广泛的诊断性教育研究提供测量工具和方法。
2研究方法
2.1测验的编制
2.1.1测验内容的确定
本研究的内容为八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用团体施测的纸笔测验形式。参考国内外诊断性测验的样本,本测验题型分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三大部分。以义务教育新课标准为依据,并参照多位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经验选择初步编制题本,一级目标10个,二级子目标63个,题目总数204。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分为三种水平。尚未掌握:是指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基本掌握:是指已基本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完全掌握:是指完全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条件。每个子目标的题目设置一般为三个,少部分5个。标准定为:题目设置为3个,3个全对则为完全掌握;2个全对,基本掌握;对1个或0个,则为尚未掌握。题目设置为5个,5个全对则为完全掌握;4个或3个全对,基本掌握;对2个或1个或0个,则为尚未掌握。选择、填空题答对则满分,否则0分,计算题按参考答案酌情给分,完全答对计满分。
2.2测验的实施
2.2.1预测
在赣州市信丰四中随机选取了八年级一个班(60人)样本,进行当堂施测,每次90分钟,分10个时间段完成全部测验。回收有效问卷60份。将难度系数 0.30以下和 0.95以上、区分度 0.19以下的试题删除,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增删。测试题的二级子目标减少至53个,题目总数减至176个。
2.2.2正式施测
选取赣州市信丰四中刚升入九年级的三个班学生。1班60人,2班58人,3班60人。剔除无效问卷176份,回收有效问卷总计1574份。16、17章施测各为45分钟,其它每章施测为90分钟。
2.2.3统计方法
对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难度分析
主观题的难度用平均分除以满分来表示。选择题计算矫正难度系数CP。本研究把项目的难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小于0.20、0.20~0.39、0.40~0.59、0.60~0.79、大于0.80,对应的依次是最难、较难、中等、较易、最易。测验难度以百分比或通过率表示,是等级量表,因此转化成等距量表,查出Z分数,Z分数就视为该题的标准难度。各分测验的难度等级分布为:最难项目测验13有2个,测验11、14、15、16、18、19各有1个。最易项目测验11、15、17各有2个,测验13、16、18、19、20各有1个,测验12有3个,测验14有5个。1个分测验试题难度分布在0.2~0.39之间,7个分测验试题难度分布在0.4~0.59之间,分测验12,14试题难度分布在0.6~0.79之间。各分测验样本难度分布在0.640~0.994之间。
3.2测验项目区分度分析
鉴别度指数分为四个等级,小于0.20认为区分度很差,区分度尚可:0.20~0.29,区分度较好:0.30~0.39,区分度很好:大于0.40。各分测验鉴别度指数分布0.47~0.62,即各分测验项目区分度很好。
采用相关法对项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分测验以及总分的相关区分度见表1。
表1表明,十个分测验与总分的相关在0.350~0.799之间,且均在0.01上显著。与鉴别指数法所分析的各分测验的区分度结果一致。
3.3信效度分析
采用克龙巴赫系数方法来估计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各分测验的α系数在0.614~0.744之间,各分测验间较同质(表2)。
用测量标准误对信度分析得到各分测验的测量标准误在1.496~2.145分测验的测量标准误均在三个标准差内,说明测验信度较好。
本测验编制按照八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大量试题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题目编制成测验试题,初步编制成题本后,还进行了一次小样本施测,将难度系数0.30以下和0.95以上、区分度0.19以下的试题删除。并请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数学教研员,结合相关教材、测验目标、教学大纲,参考各教学单元时数的基础就题本呈现的内容、形式进行调整。最后,测验的二级目标减少至53个,题目总数减至176。因此,整个过程保证了此测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并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测验结构进行了分析(表3)。
经KMO统计量检验,各测验的KMO在0.607~0.860,Bartlett' s球形检验结果在0.001水平显著性。说明各分测验适合用探索性因素分析。
以主成分法进行初始分析,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测验十一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75.918%;测验十二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76.007%;测验十三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68.626%;测验十四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80.174%;测验十五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81.758%;测验十六能得到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方差的67.006%;测验十七能得到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方差的63.540%;测验十八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73.181%;测验十九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67.206%。;测验二十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64.008%。结果表明本测验符合构想。
4讨论
4.1测验的内容
诊断性测验旨在运用测量手段,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所以测验的编制必须配合学校的课程。本测验编制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内容编写。对新旧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主要是代数知识、几何知识,只是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稍有不一致,这也为编制测验时提供参考的依据。老版本的教材八年级才设置几何知识教学;新版本的几何知识在七年级就以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向学生加以介绍,这样不仅易于学习,还能和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新教材把统计和概率的初步知识以及推理知识也纳入到课本中来。
本研究编制测验的目的是诊断学生的基本技能、知识掌握情况。编制的数学诊断性测验包括十个分测验。分式、反比例函数由于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掌握的知识点很少,在测验中题量相对较少。实测时,因条件限制,只在一所中学选取研究对象。就代表性来看,范围应该更广泛些。从测验结果分析,总测验包含10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题目在总测验当中的量不能太大,测验时间又有限制,题目代表性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尚需完善。
4.2测验的项目分析
测验的项目分析从主要是对项目难度、区分度等进行分析。理论上来说,项目难度值在0.5左右较好,但诊断性测验旨在测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试题难度小,则说明学生掌握良好,大则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掌握,因此对难度系数要求不高。从各分测验结果来看,除了第20章平均难度系数为0.365,其它各章平均难度系数分布在0.509~0.804之间;从总测验题量分析,最难的题目占总题量的4.5%,较少。大部分题目难度系数落在0.4~0.79之间,总测验的难度系数为0.628。可见测验题目属于中等偏易,试题难度分布符合测验要求。
项目区分度用鉴别指数法和相关法进行了分析。各分测验的平均鉴别指数(D)在0.47~0.62之间,各分测验中项目鉴别指数大于0.4的项目均占最大比重。区分度小于0.2的项目占总题量的10.2%。采用相关法对项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区分度越高,越能将不同水平的被试区分开来。用相关法计算分测验以及总分的相关区分度,十个分测验的区分度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区分度较好。从测验区分度结果来看,试题总体达标。
4.3测验的信效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信度我们采用克龙巴赫系数。各分测验的α系数在0.614~0.744之间,可见所测内容较为一致。各分测验的测量标准误在1.496~2.145之间,总测验的测量标准误为1.267,都在3个标准差以内,说明测验分数与真实分数之间的误差比较小。从这两种信度估计的结果来看,本测验的信度系数比较高,测量标准误比较小,符合测量学的计量标准。
在结构效度考察上,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所得各分测验的因素负荷矩阵,来评量问卷的结构是否符合。经KMO统计量检验,各测验的KMO在0.607~0.860,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在0.001水平达到统计显著性,说明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中8个测验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2个测验得到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且解释测验的总变异都达到了50%以上。说明本测验符合构想。
参考文献:
[1]刘经兰,戴海琦.小学四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的编制与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3).
[2]孟瑛如,苏肖好,简吟文.澳门地区小学学生数学诊断测验之建置与发展[J].特教论坛,1997,6(4):56-68.
[3]杨晓辉,张兰英.诊断性测验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2,(4).
考试经验总结十篇相关文章:
★ 创文个人工作总结
《考试经验总结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