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精选5篇)

文/ 散文网 时间: 教育随笔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教材的处理时特意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直接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让学生课前先去预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课堂内主要通过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等互动环节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及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设计如下:

一、课前预习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状态和状态。

2.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一定律是一种的规律。

二、课内探究

活动一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

实验1: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下来,到达底部的水平长木板上,观察现象。

现象:(1)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现象:(2)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拓展:(3)同一小车在不同高度处由静止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4)同一小车在相同高度处分别由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思考与讨论: 结合(3)(4)谈谈,要使小车刚进入水平木板上时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活动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

请你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来验证“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器材】一个斜面、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一辆小车。(演示)

【学法指导】应用控制变量法,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表格:

材料种类小车受到摩擦力大小

(填“大”、“较小”或“小”小车在水面上运动的距离

(填“短”、“较长”或“长”)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通过的距离越,速度减小得越。

推测: 假如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反思1.预习对学生的帮助非常大,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要让学生预习些什么呢?我认为让学生去预习的无非就是下节课要上的内容。究竟怎样让学生去预习呢?这才是关键,现在我们“高效课堂”使用的导学案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预习的辅助工具。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快速地浏览教材的知识点,要学哪些知识点做到心里有底;第二步结合导学案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第二遍,并在课本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划出重点知识,记下疑难问题。有些知识学生可以在预习中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行解决。把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解决。那么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有利于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展开预习。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当的角色应该是主持人,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主持学生课内的思维的碰撞环节,即对学、群学、展示、质疑和点评,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在预习过程中和当堂生成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后肯定会产生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方面的疑问,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课内安排小组实验(4~6人),通过实验探究及组内、班内生生、师生的思维互动进行难点突破。

2课题《密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2.记住密度公式;3.记住一些常见物体的密度;4.会用托盘天平、刻度尺等器材测定固体的密度。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本节课密度的有关知识在教材华师大版七下第一章《水》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学生已初步解了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但学生了解的只是水的密度的个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物质密度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个学情,对教材的处理时把密度概念的建立放在课内,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及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

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1.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刻度尺、天平及砝码。

对象长(cm)宽(cm)高(cm)体积(cm3)质量(g)质量/体积(g/cm3)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1)比较铁块1和铁块2(或铝块1和铝块2)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填“定值”或“不定值”)。(2)比较铁块和铝块的质量/体积的数据得出结论:不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填“相同”或“不同”。(3)表格中(质量/体积)在科学上我们用来表示,由此可见,同一种物质的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

不同种物质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也是鉴别物质的主要依据之一。

2.密度的概念:;符号:。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范文第2篇

注重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达到这些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实施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使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结构主要有以下几步:①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情境。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所要教学的知识。③ 师生交流探究的成果,构建新知识。实施探究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怎样设置探究的情境。这个问题不解决,探究教学就成为空中楼阁。本文将根据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探索和尝试了设置教学情境的方法。

1 利用物理学家的典型研究再造探究情境

借物理学家的研究情境创设探究教学的课堂情境,既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物理学家是探究物理知识的专家,凭着对物理科学的热爱,依靠自己扎实的科学研究基本功,和对物理科学的灵气,从不起眼的自然现象中分离出有价值的情境,把目光从广袤的自然现象中聚集到某个特殊的研究范围。正确地选择研究情境,把原本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有价值的点上,使之有可能对自然现象做出深度的研究,发现常人求之不得的物理规律。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良好的研究情境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从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上讲,这一步比任何一步都重要。这是因为没有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不可能有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一个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没有一个物理学家那么高,但是一班高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合起来,所产生的研究合力,不一定就比一个科学家研究能力低。把高中学生放到物理学家当年研究某一物理规律的情境中,也能够得到同样的规律,况且这里还有老师的指导。

牛顿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他的一生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对物质第三定律的研究堪称一绝。教学牛顿第三定律,可以通过介绍牛顿光辉灿烂的人生,创设学生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情境。

创设研究情境比实施探究更难,借助物理学家的研究情境设置探究教学的情境,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2 利用物理学发展史的著名案例重塑探究情境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广为流传。伽利咯对加速度的研究,万有引力、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经典的案例常常从经典的研究情境开始。这些案例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研究方法一枝独秀,和研究结果的地位重要,还有其研究环境的优良。如果研究环境所包含的范围过大,那么有可能使研究误入歧途,或者增加研究的难度,如果研究环境包含的范围过小,把研究的成果排除在外,那么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经典案例的情境为探索物理规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借助于经典案例的研究情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物理规律。经典案例比较准确地划定了探究的范围,避免学生盲人骑瞎马式的乱撞,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事物的关键部位,既可以提高探究的深度,又能够提高研究的效率,也便于教师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控制教学进程。

例如,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教师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发现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把研究牛顿定律分解为探究速度与力的关系、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等一系列简单的问题,为归纳牛顿第二定律做好铺垫。

3 根据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设计探究情境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处处时时都有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问题:奔驰的骏马,飞驶的列车,蹒跚的老人,展示着速度的快与慢;都市那灯火辉煌的夜色,校园里定时响起的电铃声,轨道电车的转眼即失,无不充满着电与磁。节目丰富多彩的电视机,可以人机交互的计算机,讨人喜欢的机器人,浑身上下流淌着波和信号的血液……

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已的生活。学生生活在一个被物理包围的世界里,耳闻目睹各式各样的运动,亲身体会着力矩,经常享受着电与磁给自己带来的方便,时常经历声波、电波、信号的洗礼。学习的过程是-个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而构建新知识需要有构建新知的基础。新的知识总是建立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就像建造高楼大厦一样,墙要建造在基石上,楼板要放在墙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都可以作为他们构建新的物理知识的基础。

例如,教学惯性定律,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坐公共汽车的感觉,思考汽车起步时自己为什么会向后仰?急刹车的时侯自己为什么会向前倾?几乎所有的高中学生都坐过公共汽车,都有公共汽车起步和刹车时的感受和体验,从这里探究惯性定律,可以消除学生对牛顿定律的神秘感,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4利用物理本身的矛盾冲突设置探究情境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材;牛D第一定律;比较;教学启示

一、中英教材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表述

1.中国教材(人教版)

以前和现在的人教版的初中教材,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表述均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英国教材

由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廖伯琴教授主译的英国中学主流教材《物理》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这样表述的:如果一个物体受力平衡(合外力为零),那么:若物体是静止的,它将保持静止状态;若物体是运动的,它将以原来的速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材理念的差异及教学效果的差别

1.中国教材(人教版)编写理念及教学效果

(1)教材编写理念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人实验与推理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推理、总结而得出的,尤其是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基础、结论与推理。因此,我国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尽量还原当时的实验情境、结论与推理结果,以更好地落实《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2)教学效果

在我国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中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力,而实际生活中是找不到不受力物体的,而且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验证得出,因此学生自然而然会在心理有一种排斥和难以置信感,尽管我们老师会不断地强调不受力相当于受平衡力,但也显得苍白。还有就是定律中后面的结论: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到底是保持静止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解释才能弄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及听课经历发现,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这节内容时,教师通常要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读,或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读,以便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尽管如此,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能正确理解。

2.英国教材编写理念及教学效果

(1)教材理念

英国主流教材编写者始终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把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把枯燥无味的物理学变得精彩无比、美妙绝伦。因此,在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尽可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首先是成立条件上一目了然,不受力和受平衡力均适用牛顿第一定律;其次是结果上一目了然,即原来是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依然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会保持原来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因此,这样编写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便于学生学习。

(2)教学效果

笔者让一些学校的物理老师尝试用英国主流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表述方式进行教学,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以上述题目为例,大部分学生均能选出正确答案,错误率很低,原因在于英国教材中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非常清晰,即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会以原来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可见,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方式,产生的结果会不一样。

三、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1.规律描述应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物理是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具有简单美。因此,教学时也应该力求简洁,做到简单高效,尤其是在描述物理规律时应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例《牛顿第一定律》可采用英国教材中的描述方式,让学生一看就懂。

2.牢固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

不可否认,教材是学科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制而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不同地区的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材的编写内容与顺序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而不要教教材,束缚于教材,例如:物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2节弹力中有个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与第3节重力中的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进行整合,合二为一,这样整合教材,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目的。

3.做到“深奥的知识浅显化”

在物理学中,总会一些知识比较抽象,令学生难以理解。如“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处理这个难点,我们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好“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这个实验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比热容”这个量的名称里面去理解,“比”就是“比较”的意思,“热”就是“吸热或放热”的意思,“容”就是“能力、本领”的意思,把这三个字的含义合起来,就是“比较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4.不断钻研,提升专业水平

只有学习,才会进步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看一些物理教学类的杂志,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师》、《物理教学》、《物理之友》等;也可以看看国外的教材,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教材,如美国、英国、荷兰等,了解异国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素材;还可以多听课学习、与同伴交流、研讨等,不断地向书籍与同行学习,潜心钻研,加强反思,持续积累,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我们物理教师要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不断学习与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深奥知识浅显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学科知识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八年级下册物理(义务教育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7∽17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范文第4篇

把课程目标转化为“适度”的教学目标,所谓“适度”的教学目标就是充分分析课标、教材、教学环境,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已有经验和已形成的学科能力基础制定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的目标。

案例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的确立。

步骤1:研读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2:依据教材和课标,界定本节课题的要点。

步骤3:学情分析。

(1)学生已知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不困难。

(2)学生潜意识中的错误认识。

a.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

b.只有相互作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才相等;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e.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有时会凭直觉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不等,如“鸡蛋碰地球”中蛋破而石无损。

(3)学生对受力分析比较陌生,在分析物体受力时,正确率低。

(4)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初学时容易混淆,需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逐渐把握这两对力的异同点。

步骤4:采用三位一体的表述格式,选用恰当的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准确地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地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同步性三大特点。

(3)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通过受力分析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同性质性及异物性。

(4)在教师提示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区别、归纳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

(5)通过课堂听讲,准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

(6)在教师提示指导下,能结合实例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7)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和表述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范文第5篇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规律教学的一般规律.

一、物理规律的类型

1.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气体实验三定律等.

2.理想规律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又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1)探索实验法

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验证实验法

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在“力的合成方法”的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和步骤:

①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提出问题.以天花板上的吊灯受力分析为例,可用一根绳子吊住灯,使它不向下掉;也可用两根绳子吊住它.用一根绳子吊灯时,灯受一个拉力作用;用两根绳子吊时,灯受两个拉力作用.可以看出两个拉力作用的总效果跟一个拉力产生的效果相同.

提出问题:“合力与分力二者间有何关系?”

②将平行四边形定则明确告诉学生.

③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得出合力大小与方向的表达式.验证实验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十分主动.这是因为在验证规律时,学生已知问题的答案,对于下一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

(3)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的方法:

①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经验,分析出电热I与电流强度Q、电阻R和通电时间t有关.

②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当电流I、时间t相同时,研究电热Q与电阻R的关系.当电阻R、时间t相同时,研究电热Q与通电时间t的关系.

③通过演示实验找出Q与I、R和t的关系.这个演示实验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将温度计液柱的升降情况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温度计液柱的变化.由实验得出结论:当I与t一定时,R越大,Q越大;当R与t一定时,I越大,Q越大;当I与R一定时,t越大,Q越大.

④根据演示实验结论,分析得出焦耳定律.这种方法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又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

如在“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由速度v1,经过位移s,达到速度v2.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出外力所做的功跟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都能运用“理论推导法”推导出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弄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

物理规律的发现,大致分为3种情况:

(1)实验规律都是经过多次观察和实验,进行归纳推理得到的.如牛顿第二定律、气体实验三定律等.

(2)理想规律都是由物理事实,经过合理推理而发现的.如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理论规律是由已知规律经过理论推导而得到的新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

2.注意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

有些物理规律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关系的.以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为例,两个定律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一定律是说物体不受外力时做什么运动,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受力作用时做什么运动.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基础,没有第一定律,就不会有第二定律.虽然第一定律可以看成是第二定律的特例,但不能去掉第一定律.

3.要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在规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套.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1)从理论上解释实验规律,做到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来充分认识物理规律.如玻意尔定律是实验定律,也可以从分子动理论来解释它,做到理论与实验相统一.

(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ρ=m/v.对同一物质而言,不能说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因为同一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

(3)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的理解物理规律.如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关系;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跟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等.

(4)要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F=ma中的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在E=ΔΦ/Δt中,要区别Φ、ΔΦ、ΔΦ/Δt的物理意义;又如在a=Δv/Δt中,要区别v、Δv、Δv/Δt的物理意义.

4.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

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则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往往易被学生忽视,他们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乱套乱用物理规律,或者盲目外推,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规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可分为3个方面:

(1)由力F求加速度a.

(2)由加速度F求力a.

(3)由m=F/a来解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针对上述3种情况,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

3.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综上所述,我们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的研究,总结出了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试验,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重庆市2024年高考成绩查询方式是什么

2024年福建高考成绩查询方式有哪些一览

2024年黑龙江高考成绩查询方式是什么

2024年广东省高考成绩查询方式是什么

最新2024年山西高考分数查询方式一览

2024多地高考成绩查询出分时间确定!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精选5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