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

文/ 星启 时间:

《国殇》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

篇1:《国殇》公开课教案

《国殇》教案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分析诗歌内容

1、品读诗歌第一段,请学生描绘画面,并思考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绘画面(略)画面特点:残酷,悲壮

2、品读诗歌第二段,作品中展现了楚国将士怎样的精神品质?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精神品质: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视死如归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至死不屈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勇武刚强 诗人感情:悼念、赞颂

三、合作探究

《国殇》是一首祭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大部分的祭诗、祭文感情上都比较低沉悲切,但本诗却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诗人自身分析原因。

时代背景: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个人遭际: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2)艺术手法: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英雄形象;通过战场镜像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四、拓展延伸

1、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诗人,写下了很多的爱国诗篇,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诗人的爱国诗句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2、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本诗的现实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五、小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检验个人行为的试金石。

六、作业:背诵全诗

篇2:《国殇》公开课教案

沈维维 2014.10.29 教学目标:

1.诵读,了解楚辞一般写法及形式特点; 2.品写,描绘诗中激烈的战斗场面;

3.析悟,理解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绘诗中激烈的战斗场面、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代表;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今天,我们便一同走进这篇千古祭文——《国殇》

二.简介作者屈原及楚辞: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著名政治家、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楚辞”本泛指楚地歌辞,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后成为专有名词,指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楚辞》一书由西汉刘向编订,是我国继《诗经》后的第二部诗歌总集。

三.解题:

《国殇》选自屈原代表作品《九歌》,《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其中10篇所祭对象都是天神,如《湘君》、《湘夫人》等,只有《国殇》一篇所祭为人鬼。“国殇”即死于国事,也就是指所祭为为国牺牲的将士。讲为国牺牲的将士与天神同等祭祀,已足以见出作者对这些英雄们怀着多么崇高的敬意。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沸腾着的热血。

四.初读诗歌,要求:

1.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重点生僻字词;

2.老师师范朗读诗歌,学生注意划出节奏、韵律。提示:注意“楚辞”特色,每句七言,第四字为兮。

五.品赏诗歌,要求:

1.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2.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示范朗读。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来自主翻译诗歌,每人两句。4.思考:根据内容来看,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加以概括:

① 1~10句,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② 11~18句,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5.学习第一部分,思考:激战场面如何?找出你最欣赏的四句描写,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将它们改写成5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然后为我们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总结:本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虽不多,但笔法灵活、内容丰富。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整个过程,通过作者之笔,为我们呈现出浮雕般的战斗场面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英勇无畏,可歌可泣!三班的男子汉们,你们能读出这种悲壮吗?一起来试一试!(男生齐读)

6.作者对这群将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出不入”写出作者对战死沙场的英雄们的沉痛悼念:又写出了楚国将士们受命在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在沉痛中又充溢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呈现出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句,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我们三班的女生,你们能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吗?来试一试!(女生齐读)

六、合作探究:

思考:这些将士失败了,牺牲了,你认为他们值得歌颂吗?说说理由。

明确:勿以成败论英雄,魂魄毅兮为鬼雄=死亦为鬼雄。项羽、文天祥、岳飞、辛弃疾、诸葛亮、桑迪亚哥。

教师小结:这是一场敌众我寡,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争,将士们的那种奋勇无畏把全诗的悲剧推向了高潮,这是悲恸至极之作,崇拜之情在血与泪中飞扬。他们英勇杀敌、慷慨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无数后来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苦难岁月中,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都受到屈原和他的《国殇》的影响,在国家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也有很多文人墨客,从《国殇》中汲取了屈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说“我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说的就是自己的文化的根在大陆,在《楚辞》所代表的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屈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诗人,他行走在汩罗江畔,吟出了《离骚》,也唱出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共同的爱国心声。

七、课堂小结:

这是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悲惨壮烈的场面震撼着我们视听的同时,那股英雄豪气涤荡于我们心田。这是一首血泪交并的赞歌,从古至今流传的祭文、挽歌何止千万,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唯一的《国殇》纵然穿越了漫长的千年,依然洋溢着充沛的力量与壮美的情感。这浓烈的爱国精神一直光照现实,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来,让我们再次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之心,攒上满身充沛的激情,在我们班诵读先锋的带领下,把全诗齐读一遍!

篇3:《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 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 文题中“绿”指什么? (常春藤) 2. 题目为“囚绿记”,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两个字概括。 (寻绿 (1—4) 观绿 (5—7) 囚绿 (8—12) 放绿 (13) 怀绿 (14) ) 3. 作者囚绿后放绿, 放绿后又怀绿, 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 (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 学习囚绿 (8—12段) , 齐读, 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 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 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 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 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 (装饰, 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 这里移用, 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 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得柔绿, 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 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向往光明, 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体味作者的用意。 (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 学习 (1—6段) , 自由诵读, 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 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 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 是什么原因呢? 2. 为什么如此爱绿呢? 3. 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 4. 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 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 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注意重音, 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暗示作者境遇不佳, 他的生活缺乏绿色, 缺乏希望, 缺乏慰安, 缺乏快乐, 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 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 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齐读5—6段。

(三) 学习 (13—14段) , 老师范读, 完成下面问题

1. 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 (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 2.在绿枝条上, 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 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 (自强不息向往自由向往光明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 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 作者怀念绿, 还怀念了什么? (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 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圣贤可以当之无愧。”1942年4月, 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 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 查封了书店, 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 亲自去巡捕房交涉, 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 敌宪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 “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 年仅34岁。“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陆蠡, 一介书生, 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 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 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 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 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 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 (托物言志) 。

(五) 课堂迁移

篇4:《国殇》公开课教学案例

【关键词】国殇;教学案例;小组合作;爱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课意义

《国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模块的推荐篇目,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吟诵”上,在诵读过程中掌握声律,体现其韵律美,然后通过诗歌的节奏展现诗歌情感美。

教材在诗歌内容前面给出了以下信息:

1.诗歌两部分内容概括:奋勇杀敌,为国捐躯,歌颂爱国精神。

2.《国殇》的写作内容属于祭歌,表现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坚毅刚强的民族品格。

选择本诗作为公开课讲授,首先是因为其在主题上具有时代意义的情感教育目标,整体上的格调是积极昂扬的,体现气魄非凡的艺术魅力。另外在知识层面上,诗中再现了古战场中激战交锋的场面,战争的组成中所包含的敌军,战士,主帅,装备均有触及,但是在排列和组合具有典型性,所以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揣摩学习的。

二、课前预设

(一)平行班学生学情分析

1.爱国主题在高中语文课本教育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于爱国教育甚至有些麻木,唤起学生对爱国这一民族精神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是我构课的主要目标。

2.《国殇》是楚辞体,理科班的学生因为其佶屈聱牙的古字加上楚辞的阅读普及性上远低于唐诗宋词等,所以对于楚辞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上要设立兴趣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应对措施

1.预习任务要细化明确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我运用了学案,对学案的设计我采用了分组学习法,每个组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再给每个组组长布置任务分配给组员。

之前我给学生讲过鉴赏诗歌的步骤,所以每个组员负责相应步骤,其实这首诗歌不长,分配到每个学生手中的学习内容就很少了,但是少而精,他们负责的那一句诗里涉及的文言知识也得到解决,同时让每个学生对在课前对每个知识点都深入了解和拓展。

2.兴趣点设置

首先我把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进行扩大化,延伸到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和学生热衷的时事热点对本诗进行思考,这样在学生心里缩短历史距离。

另外在爱国情感的体会上,我联系了授课日期不久后的国家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唤醒学生爱国精神。

在对诗中战士形象的分析上和诗人情感的把握上我利用了战国末期楚秦战争的背景资料,学案中提供的背景资料里用伤亡人数让学生去想象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且让学生用散文或者诗歌的形式介绍屈原,深入了解屈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理想。

一、教学设计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影视作品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知人论世,让学生以他们选择的方式带同学了解作者。

第三环节:吟咏诗歌,掌握声律,以读促悟。

第四环节:赏析诗歌:①解题目②说方法③析内容④挖内涵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在小结设计里我制作了一个关于战争对人类伤害的视频,给学生思考空间。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①【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②【分析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③【主题拓展】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二、课堂实录

【导语】

(播放《红高粱》主题曲)这段熟悉的旋律大家不陌生,正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为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重现银幕的红高粱,再现齐鲁大地热血儿女之风采,在两千多年前在这沃土之邻的楚地也有这样一群血性好汉,以身殉国,在所不辞,为祭鬼雄,一位诗人行吟泽畔,他的泪和他无限愁绪一起在汨罗江畔,化为一曲殇歌,成为古典的永恒。

(一)【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屈原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用什么词概括屈原呢?那今天我们班有几名同学要以另外一种方式带我们回忆屈原,大家欢迎(学生带来诗朗诵《祭屈原》)。

[一个同学扮演屈原,一个同学对话(配乐)]

教师点评

(二)【朗诵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1.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注意本单元诗歌朗诵的方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声律,体现韵律美,把握情感,展现情韵美。

配乐朗诵《国殇》

教师点评

2.解读标题:大家请看殇字形,歹字旁往往与死亡有关,说文作者郑玄给出如下解释: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什么意思?大家齐读这句话“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何为国殇?

那么这是一场怎样激烈的战争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诗歌。

3.诗歌赏析方法:老师之前讲过品味诗歌的四个角度:明句意、析手法、摹形象、悟情感(板书),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同学们也经常运用这种步骤鉴赏,现在就是看大家对此掌握的程度了,预习中我们把全诗分为了三个层次,下面我们按照班级座位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析一层,请每组成员分别从以上四个角度解读诗歌。请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5分钟)。

4.【诗歌赏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学生A明句意: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

学生B析手法:旌蔽日兮敌若云这一句作者运用的是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表现了敌人之多,一开始就交战激烈,但我军临危不惧仍奋勇向前。

学生C摹形象:通过这种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形象。

学生D析情感:诗人此时的情感应该是崇敬。

教师评价:同学们认为这一组同学分析的如何?

教师补充:作者开篇就非同凡响,直入战争场面,日月无光给人以窒息感紧张感。同时不忘塑造战士们形象。大家看战士们的外在形象是手执吴戈身披犀甲。

①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吴国以制造锋利武器著名。

②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周礼》犀甲寿百年。

所谓宝刀配英雄,写如此精良之装备正突出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师: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战况如何呢。我们请第二组继续解读。

【第二组】(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学生A明句意: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学生B析手法:“天时怼兮威灵怒”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惨烈震天动地,侧面表现出战士们牺牲时候的悲壮。

学生C摹形象:这六句话表现了战士们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形象。

学生D悟情感:诗人对敌人侵略领土的情感是愤慨的,对战士们舍生救国还是崇敬的,对他们生命的逝去和国土的沦丧是痛苦的。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

①我个人认为较难理解的是这一句“霾两轮兮絷四马”,这个举动的目的是什么?

这句话提到了古代战术方马埋轮:在《孙子·九地》中解释的是:“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意思是:在敌人进攻时,绑住马,埋车轮,表示固守不退。用绳索将驾车战马羁绊在一起的战术,其实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战术,表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

②后面一句紧承“援玉袍兮击鸣鼓”这句话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师:在同学对整个战争场面的分析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沉闷战车的撞击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可谓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甭雷电。

当大地一片沉寂,诗人此时的情感又是如何呢,我们请第三组进行解读。

【第三组】(出不入—为鬼雄)

学生A明句意:

壮士这一去,永远不复返,平原苍茫茫,离家路遥远。身带长宝剑,手臂挟秦弓,身首虽分离,忠心永不变。

真是既英勇,更兼有武功,意志多刚强,敌不可欺凌。身躯虽已死,精神却永存,魂魄真坚毅,做鬼也称雄!

学生B析手法:这一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中的直抒胸臆。

学生C摹形象:诗人通过出不入往不返,表现出战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形象。

学生D悟情感: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战士们战死沙场是带着哀悼之情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所以诗人也带着对后人的激励之情。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手握琴弓这一句是对战士生前场景描写还是死后场景描写?

这一句应该是写战士们牺牲后化为魂魄的形象,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想象表现手法。

执着的爱国精神依旧不灭,李清照有一句诗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种精神,也是出自于此,同学们知道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主题】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教师:刚才三组同学对我们整首诗做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那么我们一起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题,诗人要传达的主旨同学们都可以想到哪些词呢?(爱国、悼念、歌颂)

教师:同学们通过国殇,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我们伟大民族永垂不朽的爱国精神。

可以说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只有生,没有死,生命就算不上完整。然而死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其意义也未必单一。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国而死,身虽死而精神不灭, “魂魄毅兮为鬼雄”。我们不仅要秉承这伟大民族精神,更要身体力行,明天也就是12月13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吗?

(投影展示图片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问题:前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的一句话“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就此话题,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联系时事热点讨论

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真的为你们身上的正义感点赞。将战争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是可耻的,爱国是为了创造和平而不是滋生杀戮!警钟长鸣我们要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同时我们也要维护和平,因为一场战争的输赢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法估量的。

老师最后给大家也带来了一首反战歌曲,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即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的教父级的人物,鲍勃迪伦的《Knocking On HeavenS Door》(视频播放)。

作者简介:杨帆,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二级中教,2013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

篇5:教案 国殇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屈原其人其事及其诗的影响,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2)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诗歌深沉而激昂的思想情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而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教学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三.教学方法:

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运用数字媒体全方位展示。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多媒体、PPT课件、音频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年端午时节,当我们吃上香气四溢的粽子,看到精彩的龙舟比赛,就会想起值得我们缅怀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想起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寂寞,想到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执着。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屈原?

(二)背景介绍 1.作者回顾

请同学同学介绍后,总结并划出课下注释有关屈原介绍。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改革政治,以图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陷害。后楚国不断遭受强秦的侵略,兵败地削。屈原十分痛心,满怀忧愤,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留下来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高峰。

今天,让我们通过《国殇》再一次地走近屈原,感受他那颗深沉而痛苦、抑郁又激昂的灵魂。2.释题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三)朗读并大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全诗一遍。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

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

请学生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3.逐句翻译,朗读指导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战士出征,气氛悲壮,朗读时语速应慢,低沉)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敌众我寡,将士毫无畏惧,比前句更悲壮)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我军伤亡惨重,读出伤感、难过)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坚守不退,鼓舞士气,前句可稍平,第二句须高亢)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诗人情感激动、高亢,语速应快)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诗人情感激动、高亢,语速应快)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表现战士们的杀敌的决心,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高度赞扬将士们的凛不可犯,应读出高亢)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前句叙述,可稍平。后句情感达到最高点,应高亢)

(四)在熟读基础上,理解全诗

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后八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

开头四句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战斗一打响,楚军战士就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以下六句写激战的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战车的车轮陷入了泥潭之中,战马被绊倒了。但是将士们仍然手持“玉枹”(鼓槌),鸣鼓进攻。最后写战斗结束了,作者用“天时怼兮威灵怒”的诗句来渲染战场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后面一句“严杀尽兮弃原野”,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

第二部分,表示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出不入兮往不返”,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平原忽兮路超远”,对烈士牺牲在遥远的异乡表示钦佩和悼念。中间四句写楚军将士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这样的战士既勇敢又威武,他们气概凛然,始终不可冒犯。高度赞美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最后两句表示对烈士们的无限景仰和热烈的赞颂。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请简要分析文中“兮”的作用。

答:使句子不仅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而且具有刚健豪壮的战斗风格。“兮”字的前后语义,或并列或承接,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容和思想内涵。2.结合全诗,尝试撰写歌颂阵亡将士的对联。春雷挟雨惊天地,地甲浴血泣苍生。

铁马金戈,铿锵万里声似虎;热血头颅,抛洒千日气如虹。

篇6:《国殇》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

1、释题: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牺牲的将士。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2、作者回顾: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朗读

1.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1 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赏析示例: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铠甲。《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笔力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车锗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崩雷电。”(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惊心动魄的厨杀呵!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一一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这种战术“末足恃也”(《孙子•九地》),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

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

2(赏析示例: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篇7:《国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8:《阿Q正传》研究性公开课教案

本次研究性公开课主要想尝试一下新课标下如何处理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其指导思想是把学生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 占有大量的材料) 然后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性的了解。而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说教、课本上的知识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的开阔, 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课堂, 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自己得出结论,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并且使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 真正能关注社会, 关注自身成长。

教学步骤

1、通过猜谜语导入 (猜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形象)

2、简要介绍一下鲁迅和他的《阿Q正传》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再读课文第二、三章划出觉得可笑的句子, 并体味这些句子体现了阿Q的哪些性格, 后让学生主动回答。

4、引导学生作深入地分析, 分析阿Q对待欺侮和失败时的心理活动。总结出精神胜利法的定义。

5、让学生举出在现实生活中与阿Q类似的现象。

6、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与人们正常的心理自我安慰的不同。

7、指导学生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失败。

8、为学生提供一些途径继续研究我们的阿Q和鲁迅先生

9、留课下开放性的作业。

10、课堂小结:通过本次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但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还应把所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提高自已的素养, 指导自己的人生, 指导社会。

篇9:B2.1楚辞·国殇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屈原及《楚辞》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可参考《教参》。)学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习,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评论

整体把握问题设计:《国殇》为什么要描写战斗的全过程,最后两句对全诗起了什么主要作用?

《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多么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气长空的英雄气概!寥寥数句,让我们体味到了古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士宁死不屈,人虽败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重,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从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国殇》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

《国殇》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篇1:《国殇》公开课教案《国殇》教案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二、分析诗歌内容1、品读诗歌第一段,请学生描绘画面,并思考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描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