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精选6篇)

文/ 星启 时间: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精选6篇)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 1

  经典原文: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的含义。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弟子规》中的两句经典原文。

  3.体验活动的快乐,萌发感恩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动画故事《卧冰求鲤》。

  2.白板教具:爱、孝。句卡: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理解"亲爱我,孝何难"的意思。

  1.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谁?他们爱我们吗?他们是怎样爱我们的?

  2.提问:亲人这么爱我们,我们怎样爱他们呢?

  3.小结:亲人这么爱我们,我们孝顺他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4.多种形式变化学习诵读"亲爱我,孝何难"。

  (1)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读这句话?(点头读)

  (2)还想怎么读?(摇头,加节奏)

  (二)观看动画,初步理解"亲憎我,孝方贤"的意思

  1.观看第一部分:动画片里有谁?妈妈的.态度怎么样?

  2.观看第二部分:接下来后发生什么?妈妈怎么了?

  3.观看第三部分:王祥是怎么捉到鱼的?妈妈说了什么?

  4.小结:为了妈妈王祥克服了这么多的困难捉到了鱼。他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真了不起。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种了不起的孝顺行为。出示"亲憎我,孝方贤",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亲人们讨厌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很孝顺他们,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5.多种方式变化学习诵读"亲憎我,孝方贤"。

  (三)巩固诵读。

  1.听学:听一听播音员阿姨是怎么读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藏图游戏。

  (四)复习诵读。

  1.教师:学习了弟子规,让我们懂得了要做一个孝顺亲人的好孩子,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小事,也能表达我们的孝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看图片,用《弟子规》里的话说一说。

  图片一:出必告,返必面。

  图片二:物虽小,勿私藏。

  图片三:身有伤、贻亲忧。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今天玩的开心吗,学的高兴吗?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我们又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我们都要做一个懂得孝顺的好孩子。

  活动延伸:

  1.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中继续诵读弟子规。

  2.家长工作:和孩子一起讲讲弟子规中的故事。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理解《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的含义,知道听到爸爸妈妈呼唤要及时回应,收到指令要积极行动。

  情感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萌发 “关心父母、听从父母” 的情感,愿意做孝亲好宝宝。

  能力目标:能在游戏和生活场景中,主动回应父母或老师的呼唤,尝试完成简单的指令(如 “帮忙拿拖鞋”“整理玩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 “父母呼,应勿缓” 的含义,学会及时回应他人呼唤。

  难点:将 “听从指令” 的行为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养成主动回应、积极行动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弟子规》动画短片(3 分钟,内容为 “小熊听到妈妈呼唤及时回应” 的故事)、“孝亲小任务” 卡片(如 “帮妈妈拿水杯”“给爸爸捶背”)、情景道具(玩具电话、小拖鞋、小毛巾)、表扬贴纸(“孝亲小明星” 图案)。

  经验准备:幼儿有 “被父母呼唤”“帮父母做事” 的生活经验。

  四、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情境导入:小熊的 “小烦恼”(5 分钟)

  播放动画:教师播放《弟子规》动画短片 —— 小熊在玩玩具时,妈妈喊 “小熊,快来吃饭啦”,小熊没回应,继续玩;妈妈又喊了两次,小熊才慢悠悠地过去,结果饭菜都凉了,妈妈有点难过。

  提问引导:“小熊为什么让妈妈难过呀?”“如果妈妈喊你,你会怎么做?” 引导幼儿说出 “要马上回应妈妈”“不能让妈妈等”,自然引出《弟子规》句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二)新知讲授:学念《弟子规》,懂孝亲道理(10 分钟)

  念诵句子,解释含义:

  教师带领幼儿逐句念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结合动作辅助记忆(“父母呼” 时双手放在嘴边做 “呼唤” 状,“应勿缓” 时点头快速回应)。

  用幼儿易懂的.语言解释:“‘父母呼,应勿缓’就是爸爸妈妈喊你的名字,要马上答应,不能假装没听见;‘父母命,行勿懒’就是爸爸妈妈让你做小事(比如拿东西、收拾玩具),要赶紧去做,不能慢吞吞或者不想做。”

  生活联系:“平时妈妈喊你‘宝宝,来洗手’,你是马上回应,还是继续玩呀?”“爸爸让你帮忙拿拖鞋,你会怎么做?”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做法,教师及时肯定 “及时回应” 的行为,纠正 “拖延、不回应” 的做法。

  (三)互动游戏:“孝亲小达人” 闯关(15 分钟)

  第一关:“听呼唤,快回应”

  玩法:教师扮演 “妈妈 / 爸爸”,用玩具电话模拟 “呼唤”(如 “小明,快来帮妈妈拿水杯”“小红,妈妈喊你啦”),幼儿听到自己的名字后,要快速站起来说 “妈妈,我来啦”,并跑向教师完成 “拿水杯” 的小任务。反应最快、完成最好的幼儿获得 “孝亲小明星” 贴纸。

  目的: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 “及时回应、快速行动”,强化对句子的理解。

  第二关:“家庭小任务” 模拟

  玩法:出示 “孝亲小任务” 卡片,邀请幼儿抽取卡片,根据卡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如抽到 “帮妈妈捶背”,幼儿需走到扮演 “妈妈” 的教师身边,用小拳头轻轻捶背,并说 “妈妈,我帮你捶背啦”;抽到 “整理玩具”,则和同伴一起将散落的玩具放进收纳箱。

  目的:让幼儿在模拟场景中实践 “父母命,行勿懒”,感受帮父母做事的快乐。

  (四)总结延伸(10 分钟)

  集体分享:“今天我们学会了《弟子规》的两句话,谁能再念给大家听?”“以后爸爸妈妈喊你,你会怎么做呀?” 请幼儿举手回答,教师用贴纸奖励积极发言的幼儿。

  亲子任务:发放 “孝亲小任务” 记录表,请家长协助幼儿记录一周内 “及时回应父母、帮父母做事” 的次数(如 “周一:妈妈喊吃饭,马上回应;帮爸爸拿报纸”),下周回园分享,评选 “班级孝亲小明星”。

  结束活动:带领幼儿一起念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边念边做动作,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课程。

  五、教学反思

  需关注内向幼儿的参与度,可通过 “小组游戏” 降低其紧张感;后续可结合绘本故事(如《我帮妈妈做家务》)进一步强化孝亲意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习惯。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理解《弟子规》“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的含义,知道称呼长辈(如老师、爷爷奶奶)不能直呼名字,面对长辈不能炫耀自己的本领。

  情感目标:感受礼貌待人带来的快乐,愿意主动向长辈问好,萌发 “尊重长辈” 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在情景中正确称呼长辈,用礼貌用语(如 “老师好”“爷爷请坐”)与长辈交流,不随意炫耀自己的本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称呼长辈,不直呼名字,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

  难点:理解 “对尊长,勿见能” 的含义,不在长辈面前炫耀自己的本领。

  三、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情景道具(爷爷的拐杖、奶奶的老花镜、老师的书本)、《弟子规》儿歌音频(改编版,节奏轻快,包含 “称尊长,勿呼名” 内容)、“礼貌小客人” 情景表演服装(爷爷、奶奶、老师、小朋友角色)、礼貌用语卡片(“您好”“请”“谢谢”)。

  经验准备:幼儿有 “去别人家做客”“与长辈相处” 的生活经验。

  四、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儿歌导入:《礼貌小宝贝》(5 分钟)

  播放音频:教师播放改编版《弟子规》儿歌:“称尊长,勿呼名,叫老师,问声好;对尊长,勿见能,懂礼貌,人人爱。” 带领幼儿跟着音乐拍手哼唱,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导入:“儿歌里说,见到长辈要怎么称呼呀?能不能直接喊长辈的名字呢?” 引导幼儿说出 “要叫老师、爷爷、奶奶”“不能喊名字”,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情景讲授:懂礼貌,尊长辈(10 分钟)

  情景表演 1:“错误的'称呼”

  教师邀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 “小朋友” 和 “老师”,“小朋友” 见到 “老师” 直接喊:“李华,我想喝水!” 教师提问:“小朋友这样称呼老师对不对呀?为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 “不对,应该叫老师,不能喊名字”,进而讲解 “称尊长,勿呼名” 的含义:“长辈(老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比我们大,我们要尊敬他们,不能直接喊他们的名字,要叫‘老师’‘爷爷’‘奶奶’才礼貌。”

  情景表演 2:“炫耀的小错误”

  教师扮演 “奶奶”,一名幼儿扮演 “小朋友”,“小朋友” 见到 “奶奶” 就说:“奶奶,我会背 100 首古诗,你会吗?我还会跳绳,你肯定不会!” 教师提问:“小朋友这样对奶奶说话,奶奶会开心吗?” 引导幼儿说出 “不开心,不能在奶奶面前炫耀”,讲解 “对尊长,勿见能” 的含义:“在长辈面前,不能骄傲地炫耀自己会什么,要谦虚,因为长辈比我们懂得更多。”

  礼貌用语学习:出示 “您好”“请”“谢谢” 卡片,教幼儿认读并练习使用,如 “见到老师说‘老师您好’”“请奶奶帮忙要说‘奶奶,请帮我拿一下玩具’”,让幼儿掌握基础礼貌用语。

  (三)互动游戏:“礼貌小客人” 闯关(15 分钟)

  情景模拟:去爷爷家做客

  布置 “爷爷家” 场景(摆放小桌子、椅子、茶杯),邀请幼儿扮演 “小客人”,教师扮演 “爷爷”。“小客人” 进门时,需主动说 “爷爷您好”,不能喊 “爷爷” 的名字;“爷爷” 请 “小客人” 喝茶时,“小客人” 要说 “谢谢爷爷”;“爷爷” 问 “你会什么呀”,“小客人” 要谦虚回答(如 “我会画画,爷爷您会吗?”),不能炫耀。完成任务的幼儿获得 “礼貌小勋章”。

  小组竞赛:“礼貌大比拼”

  将幼儿分成 3 组,每组抽取一个情景卡片(如 “见到老师”“遇到奶奶”“和叔叔打招呼”),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进行情景表演,其他组判断 “是否礼貌”(如 “有没有直呼名字”“有没有用礼貌用语”)。表演最礼貌、最完整的小组获得 “礼貌之星小组” 称号。

  (四)总结延伸(10 分钟)

  集体回顾:带领幼儿一起念诵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结合情景表演的画面,帮助幼儿巩固记忆。

  生活延伸:“以后在幼儿园见到老师,要怎么称呼呀?回家见到爷爷奶奶,要说什么呢?”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实践礼貌行为,教师会在一周内观察记录,及时表扬 “礼貌小宝贝”。

  亲子互动:发放 “礼貌小任务” 卡片,请家长带幼儿去亲戚家做客时,引导幼儿正确称呼长辈、使用礼貌用语,并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回园后分享 “我的礼貌时刻”。

  五、教学反思

  幼儿对情景表演兴趣浓厚,但部分幼儿在 “不炫耀本领” 的理解上仍有困难,需通过更多生活实例(如 “爷爷会修玩具,比我们厉害”)帮助理解;后续可在区域活动中设置 “礼貌小超市”,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反复练习礼貌用语。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理解《弟子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的含义,知道早上要洗脸、漱口,上完厕所要洗手,了解基本的卫生习惯。

  情感目标:感受 “讲卫生” 带来的舒适感,愿意主动做好个人卫生,萌发 “爱干净、讲卫生” 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在教师或家长的提醒下,完成 “洗脸、漱口、洗手” 的简单卫生步骤,尝试用儿歌记住洗手方法(如 “七步洗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的含义,知道基本的卫生行为。

  难点:掌握正确的洗手、漱口方法,愿意主动养成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弟子规》卫生情景动画(4 分钟,内容为 “小猪不爱卫生生病,后来养成好习惯康复” 的故事)、卫生道具(小水盆、小毛巾、儿童牙刷、漱口杯、洗手液、洗手步骤图)、“卫生小标兵” 贴纸、《洗手歌》儿歌音频。

  经验准备:幼儿有 “洗手、漱口” 的生活经验,但可能方法不规范。

  四、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动画导入:小猪的 “卫生课”(5 分钟)

  播放动画:教师播放卫生情景动画 —— 小猪早上起床不洗脸、不漱口,上完厕所不洗手,直接吃早餐,结果肚子疼、嘴巴臭,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它 “要讲卫生,早上洗脸漱口,上完厕所洗手”,小猪照做后,身体慢慢好起来,还成了 “卫生小标兵”。

  提问讨论:“小猪为什么会肚子疼、嘴巴臭呀?”“医生告诉小猪要做哪些卫生习惯?” 引导幼儿说出 “要洗脸、漱口、洗手”,引出《弟子规》句子:“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二)新知讲授:学卫生习惯,做干净宝宝(10 分钟)

  念诵句子,解释含义:

  教师带领幼儿逐句念诵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结合动作辅助(“晨必盥” 时做 “洗脸” 动作,“兼漱口” 时做 “漱口” 动作,“辄净手” 时做 “洗手” 动作)。

  用幼儿易懂的语言解释:“‘晨必盥,兼漱口’就是早上起床后,一定要洗脸、漱口,把脸洗干净,把嘴巴里的'细菌冲掉;‘便溺回,辄净手’就是上完厕所后,要马上洗手,不然手上会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

  正确方法教学:

  漱口:教师演示正确漱口方法(含一口温水,嘴巴鼓一鼓,再把水吐出来),邀请幼儿用小漱口杯模仿练习,提醒 “不要把水咽下去”。

  洗手:出示 “七步洗手法” 步骤图(内、外、夹、弓、大、立、腕),播放《洗手歌》,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做动作:“打开水龙头,淋湿小小手,关上水龙头,抹上洗手液。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指缝夹一夹,指尖转一转,拇指别忘记,手腕转一转,打开水龙头,泡泡冲干净,小手擦擦干,细菌全跑掉!”

  (三)互动游戏:“卫生小标兵” 挑战(15 分钟)

  游戏 1:“卫生习惯判断赛”

  玩法:教师出示图片(如 “小朋友早上洗脸”“小朋友上完厕所不洗手”“小朋友漱口”),幼儿判断 “对不对”,并说出原因(如 “上完厕所不洗手不对,会有细菌”)。判断正确的幼儿获得 “卫生小知识” 贴纸。

  目的:帮助幼儿区分 “正确” 与 “错误” 的卫生行为,强化习惯认知。

  游戏 2:“卫生情景模拟”

  玩法:设置 “起床后”“上完厕所后” 两个情景站,幼儿分组轮流体验:

  “起床后” 站:幼儿拿起小毛巾擦脸,用小漱口杯漱口,完成后说 “我是卫生小宝贝”;

  “上完厕所后” 站:幼儿按照 “七步洗手法”,在水盆前(模拟水龙头)洗手,边洗边唱《洗手歌》,完成后获得 “卫生小标兵” 贴纸。

  目的:让幼儿在模拟场景中练习正确的卫生步骤,加深记忆。

  (四)总结延伸(10 分钟)

  集体分享:“今天我们学会了《弟子规》里的卫生好习惯,谁能告诉大家,早上要做什么?上完厕所要做什么?” 请幼儿举手回答,教师用步骤图再次梳理,帮助幼儿巩固。

  生活延伸:在班级卫生间张贴 “七步洗手法” 图,在洗手池旁摆放幼儿专用漱口杯,提醒幼儿 “饭前便后要洗手”“早上来园后漱口”,教师每日观察记录,评选 “每日卫生小标兵”。

  亲子任务:发放 “卫生习惯打卡表”,请家长协助幼儿记录每天 “洗脸、漱口、洗手” 的情况(完成一项打 “√”),周末回园分享打卡成果,打卡满 5 天的幼儿获得 “卫生小明星” 奖状。

  五、教学反思

  幼儿对《洗手歌》和情景模拟兴趣浓厚,但部分幼儿在 “指缝夹一夹”“手腕转一转” 等洗手步骤上仍不熟练,需在区域活动中反复练习;后续可结合 “病菌模型”(如用毛绒玩具代表细菌),让幼儿更直观理解 “讲卫生能赶走细菌”,增强习惯养成的主动性。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理解《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的含义,知道与同伴相处要互相友爱、互相谦让,不争抢玩具。

  情感目标:感受与同伴团结互助的快乐,萌发 “关心同伴、帮助同伴” 的情感,愿意做团结好伙伴。

  能力目标:能在游戏和生活中,主动与同伴分享玩具、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尝试用 “我们一起玩”“我帮你” 等语言表达友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 “兄道友,弟道恭” 的含义,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玩具。

  难点:在产生矛盾时(如争抢玩具),能主动谦让,用友好方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弟子规》动画短片(3 分钟,内容为 “小熊和小兔分享玩具,一起快乐玩耍” 的故事)、情景道具(积木、绘本、玩偶等玩具)、“团结小明星” 贴纸、《团结友爱歌》儿歌音频、情景表演服装(小熊、小兔、小松鼠角色)。

  经验准备:幼儿有 “与同伴一起玩耍”“分享玩具” 的生活经验,曾经历过争抢玩具的场景。

  四、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动画导入:小熊的 “分享课”(5 分钟)

  播放动画:教师播放《弟子规》动画短片 —— 小熊有一盒新积木,小兔想玩,小熊起初不愿意,把积木抱在怀里,小兔难过地走开了。熊妈妈看到后,告诉小熊 “兄道友,弟道恭,要和朋友分享”,小熊听后,主动邀请小兔一起玩积木,还帮小兔搭了小房子,两个好朋友玩得特别开心。

  提问引导:“小熊一开始为什么让小兔难过呀?”“熊妈妈告诉小熊要怎么做?”“小熊后来和小兔一起玩,感觉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出 “要和朋友分享玩具”“一起玩很开心”,自然引出《弟子规》句子:“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二)新知讲授:学念《弟子规》,懂团结道理(10 分钟)

  念诵句子,解释含义:

  教师带领幼儿逐句念诵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结合动作辅助记忆(“兄道友” 时双手做 “拥抱” 状,“弟道恭” 时双手合十轻轻点头,“兄弟睦” 时与身边同伴拉手)。

  用幼儿易懂的语言解释:“‘兄道友,弟道恭’就是和小伙伴相处时,要像哥哥姐姐一样关心别人,像弟弟妹妹一样有礼貌,不抢玩具、不吵架;‘兄弟睦,孝在中’就是小伙伴们团结友爱,爸爸妈妈看到会很开心,这也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哦。”

  生活联系:“平时和小朋友玩玩具时,你会把玩具分给别人一起玩吗?”“如果有人抢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做呀?”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抢玩具会让朋友难过,我们可以说‘我们一起玩好不好’,这样大家都开心。”

  (三)互动游戏:“团结好伙伴” 闯关(15 分钟)

  第一关:“玩具分享会”

  玩法:教师在教室中间摆放积木、绘本、玩偶等玩具,邀请幼儿自由选择玩具,但要求 “必须和至少 1 个小伙伴一起玩”。教师观察幼儿表现,对主动分享玩具的幼儿(如 “我把积木分你一半”“我们一起看这本绘本吧”)发放 “团结小明星” 贴纸;对争抢玩具的幼儿,及时引导:“想想小熊是怎么做的?我们可以一起玩呀。”

  目的: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 “分享的快乐”,强化 “友好相处” 的`意识。

  第二关:“情景表演大挑战”

  玩法:设置两个情景,邀请幼儿分组表演:

  情景 1:“小兔想玩小松鼠的绘本,小松鼠不愿意,怎么办?”(正确做法:小松鼠邀请小兔一起看,或约定 “你看完给我看”);

  情景 2:“小熊搭积木时,不小心把小兔的积木碰倒了,小兔很生气,怎么办?”(正确做法:小熊道歉 “对不起”,两人一起重新搭积木)。

  表演结束后,教师带领全班幼儿讨论 “哪种做法更好”,进一步明确 “团结友爱的行为”,对表现优秀的小组颁发 “团结小组” 称号。

  (四)总结延伸(10 分钟)

  集体分享:“今天我们学会了《弟子规》里关于团结的话,谁能念给大家听?”“以后和小伙伴玩,你会怎么做呀?” 请幼儿举手回答,教师用贴纸奖励积极发言的幼儿。

  生活延伸:在班级 “玩具区” 张贴 “分享小贴士”(如 “一起玩,更开心”“不争抢,懂谦让”),教师每日观察幼儿与同伴的相处情况,及时表扬 “团结好伙伴”,如 “小明主动分享玩具,真是好样的”。

  亲子任务:发放 “团结小任务” 卡片,请家长带幼儿和邻居小朋友玩耍时,引导幼儿分享玩具、帮助同伴,并用文字或照片记录 “我的团结时刻”(如 “和小雨一起玩拼图,分享了我的拼图块”),下周回园分享。

  结束活动:播放《团结友爱歌》,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做动作(拉手转圈、互相拥抱),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课程。

  五、教学反思

  幼儿对 “玩具分享会” 兴趣浓厚,但部分幼儿在争抢玩具时仍需教师反复引导,后续可通过 “绘本阅读”(如《分享的快乐》)进一步强化 “团结” 意识;同时,可在区域活动中设置 “合作搭建区”,让幼儿在共同完成任务(如搭城堡)中学会互助。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理解《弟子规》“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的含义,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偷偷拿走,要告诉大人或还给主人。

  情感目标:感受 “诚实” 带来的安心与信任,萌发 “不私藏他人物品、诚实待人” 的情感,愿意做诚实好宝宝。

  能力目标:能在情景中辨别 “私藏物品” 的错误,尝试将捡到的物品交给老师或主人,并用 “这是你的东西吗?我帮你捡到了” 等语言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 “物虽小,勿私藏” 的含义,知道不能偷偷拿走别人的东西。

  难点:在生活中主动归还捡到的物品,养成 “诚实不私藏” 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弟子规》动画短片(4 分钟,内容为 “小松鼠捡到小兔的发夹,偷偷藏起来,最后主动归还” 的故事)、情景道具(玩具汽车、发夹、绘本、“失物招领箱”)、“诚实小勋章” 贴纸、《诚实拍手歌》儿歌音频、情景表演图片(“捡到铅笔交给老师”“偷偷拿走别人的橡皮”)。

  经验准备:幼儿有 “捡到物品” 或 “丢失物品” 的生活经验,对 “自己的东西”“别人的东西” 有初步认知。

  四、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动画导入:小松鼠的 “诚实课”(5 分钟)

  播放动画:教师播放《弟子规》动画短片 —— 小松鼠在草地上捡到小兔的粉色发夹,觉得很漂亮,就偷偷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回到家后,小松鼠一直坐立不安,吃饭也不香,松鼠妈妈问它怎么了,小松鼠说出了真相。妈妈告诉它 “物虽小,勿私藏,偷偷藏起来,小兔会难过,妈妈也会不开心”,第二天,小松鼠主动把发夹还给小兔,小兔很开心,两个好朋友又一起玩了。

  提问讨论:“小松鼠捡到发夹后做了什么?它心里舒服吗?”“松鼠妈妈告诉小松鼠要怎么做?”“小松鼠把发夹还给小兔后,大家感觉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出 “不能偷偷藏别人的东西”“要还给主人”,引出《弟子规》句子:“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二)新知讲授:学念《弟子规》,懂诚实道理(10 分钟)

  念诵句子,解释含义:

  教师带领幼儿逐句念诵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结合动作辅助(“物虽小” 时双手比 “小” 的手势,“勿私藏” 时摇手,“亲心伤” 时双手放在胸口做 “难过” 状)。

  用幼儿易懂的语言解释:“‘物虽小,勿私藏’就是哪怕是很小的东西(比如小橡皮、小贴纸),只要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偷偷藏起来;‘苟私藏,亲心伤’就是如果偷偷藏别人的东西,爸爸妈妈、老师会难过,丢东西的小朋友也会着急。”

  生活联系:“如果在幼儿园捡到小朋友的铅笔,你会怎么做呀?”“如果看到别人偷偷拿了不是自己的玩具,你会提醒他吗?”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肯定 “交给老师”“还给主人” 的正确做法,纠正 “偷偷藏起来” 的错误想法。

  (三)互动游戏:“诚实好宝宝” 挑战(15 分钟)

  第一关:“情景判断赛”

  玩法:教师出示情景图片,如 “小明捡到小红的橡皮,交给了老师”“小刚偷偷拿走了幼儿园的积木,放进自己的书包”,请幼儿判断 “做得对不对”,并说出原因(如 “偷偷拿积木不对,要告诉老师”)。判断正确的.幼儿获得 “诚实小知识” 贴纸。

  目的:帮助幼儿区分 “诚实行为” 与 “私藏行为”,强化 “不私藏” 的认知。

  第二关:“失物招领大行动”

  玩法:布置 “失物招领” 场景 —— 在教室角落摆放 “失物招领箱”,提前准备 “丢失的物品”(玩具汽车、发夹、绘本,贴上 “失主标记”,如 “小红的发夹”“小刚的玩具车”)。邀请幼儿扮演 “捡到物品的人”,在教室中 “捡到” 物品后,要先观察 “失主标记”,若知道是谁的,直接还给 “失主”(由其他幼儿扮演),并说 “这是你的东西,我帮你捡到了”;若不知道,就放进 “失物招领箱”,并告诉 “老师”(教师扮演):“我捡到了一个东西,不知道是谁的。” 完成任务的幼儿获得 “诚实小勋章”。

  目的:让幼儿在模拟场景中实践 “归还物品” 的行为,感受 “诚实带来的快乐”。

  (四)总结延伸(10 分钟)

  集体分享:“今天我们学会了《弟子规》里关于诚实的话,谁能再念给大家听?”“以后捡到别人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呀?” 请幼儿举手回答,教师用 “诚实小勋章” 奖励积极发言的幼儿。

  生活延伸:在班级设置真实的 “失物招领角”,贴上《弟子规》“物虽小,勿私藏” 的句子,鼓励幼儿捡到物品后主动放在招领角,或交给老师;教师每周开展 “诚实好宝宝” 评选,表扬主动归还物品、不私藏的幼儿。

  亲子任务:发放 “诚实小日记” 卡片,请家长协助幼儿记录一周内 “诚实的小事”(如 “捡到邻居小朋友的球,还给了他”“想拿妈妈的糖果,告诉妈妈后才吃”),周末回园分享,记录满 3 件诚实小事的幼儿获得 “班级诚实小明星” 奖状。

  结束活动:播放《诚实拍手歌》,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拍手:“你拍一,我拍一,诚实宝宝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别人东西不乱拿;你拍三,我拍三,捡到物品还主人;你拍四,我拍四,诚实快乐多又多!” 在欢快的节奏中结束课程。

  五、教学反思

  幼儿对 “失物招领大行动” 兴趣浓厚,能主动尝试归还物品,但部分幼儿仍存在 “喜欢就想拿走” 的想法,需通过日常小事(如 “玩具区的玩具是大家的,不能带回家”)反复提醒;后续可结合 “绘本阅读”(如《诚实的小狐狸》),让幼儿在故事中进一步理解 “诚实的重要性”,巩固良好习惯。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精选6篇)》

幼儿园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