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精选12篇)

文/ 星启 时间: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2分)

  莫(  )    军(  )    黄(  )

  模(  )    浑(  )    横(  )

  借(  )    酒(  )    峰(  )

  腊(  )    洒(  )    锋(  )

  二、吟诗园(默写古诗)(24分)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足鸡豚。

  山重水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有一村。

  三、我知道(10分)

  1、《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

  2、《游山西村》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

  四、写好钢笔字(4分)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当解说员(20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

  “缘”的意思是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的意思是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用(学习引用诗句)(20分)

  1、我们走到山前,顿时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

  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的吟起“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10分)

  2、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

  人家常说的话,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的个性。(10分)

  三、我会填(课外延伸)(10分)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

  附加题(10分)

  读古诗,找颜色:

  1、春风有(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  )在人间。

  3、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2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花落谁家(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0分)

  zhāo cháo

  霞( )  回走( )  鲜( )  雨( )

  shě shè

  校( )  客( )  宿( )  弃(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分)

  尘(  )  孤(  )  杯(  )  洒(  )

  尖(  )  狐(  )  怀(  )  酒(  )

  三、我当小翻译(解释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4分)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朝雨:_________  浥: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内容我熟悉(根据古诗内容填空)(10分)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  代诗人    送别他的好友    时所

  作的一首诗。黄鹤楼在现在   省   市,广陵又称    。诗题中的“之”就

  是            的意思。

  2、《送元二使安西》是  代诗人    送别友人的一首诗,其中“使”是

  的意思。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五、积少成多(3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中的“             ,            。”被传为千古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亲近。

  六、请你写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15分)

  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3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写(看拼音,写词语)(18分)

  mèng hào    rán

  guǎng  líng

  cí      bié

  jūn     zǐ

  二、我来当翻译(写出诗句意思)(16分)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吟诗园(默写本课的两首古诗)(10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好钢笔字(6分)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填(15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送元二使安

  西》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          之情。

  二、古诗阅读(阅读古诗,完成各题)(15分)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这首诗写的是    送                。(4分)

  2、李白用桃花潭水之深来表达                。(6分)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三、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20分)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查有关资料填空:

  李白,字   ,号   ,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的美

  称。诗圣是          。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4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分)

  题(  )    腊(  )    浑(  )    疑(  )

  提(  )    借(  )    挥(  )    凝(  )

  莫(  )    庐(  )    酒(  )    壁(  )

  寞(  )    炉(  )    洒(  )    臂(  )

  二、我当小翻译(先解释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4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_________   此: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题西林壁》并作答(20分)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实际,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四、回顾诗文填空(25分)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代著名诗人_____。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千百年传诵的名句。

  2、《游山西村》是__代著名的爱国诗人_____的诗作,描写了农家__________的气象和风光习俗。最著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文积累(25分)

  下面是陆游临终之作,结合注释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被诗人满腔的爱国情感打动。如果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示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元知:原本就知道。

  九州同:中国统一。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朝贵族占领的地区。

  家祭:从前人在家里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陆游自指。

  试一试:

  以陆游的身份,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5

  【教具准备】学生画画用的纸张和彩色笔;课文中的生字卡片。【多媒体】制作课件,课件内容为:第一部分:《一去二三里》《咏鹅》《画》《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山行》等所学过的古诗的意境图(可以是教材中课文的插图)依次出现。第二部分:庐山瀑布的实景录像,如没有,可用精美的课文意境图代替;在画面上点击可出现课文的字幕。第三部分:《绝句》的诗歌意境图,画面上有课文字幕。【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营造古诗学习情境,体会诗情画意。 1.你们会背古诗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听好吗?2.一首优美的古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朋友,让我们来看几幅图画,它使你想到了哪首古诗呢?自由展示: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看着图画,朗诵与画面内容相符的古诗。出现“展示台”的动画滚动条。   课件出示已学古诗《一去二三里》《咏鹅》《画》《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山行》的课文插图。    朗读感悟1.欣赏了这么多图画,让我们来看一段著名的庐山瀑布的录像吧! 2.小朋友,这段录像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3.大诗人李白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情景。你会读吗?试试看。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来帮忙。 4.出示字卡:“瀑”,这就是瀑布的瀑字,你怎样记住它?5.这首诗里有两个生字读音相同,谁说说是哪两个字?6.还有一个生字,谁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7.好,我们来认读一下这几个字,再读一读生字卡片后面的词语。8.(指名朗读)从她的朗读中,你们听出了什么?  9.小朋友,请你再读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呢?  10.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行,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指导读书)11.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12.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我们也来想象这景象,再带着感情读一读这句话。13.小朋友,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14.随着想象,这一道奔腾直下的瀑布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壮观的景象呢?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看录像。  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     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风雨”的“暴”。 “庐山”的“庐”,“香炉”的“炉”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 读生字。  我听出了瀑布很美。我听出了瀑布很有气势。我听出了作者很喜欢这瀑布。 我读懂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很高的山上飞快地流下来,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一样。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了“疑”字。  有感情地朗读。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呢?  有感情地朗诵或吟诵诗歌。课件出示庐山瀑布实景录像。   课件上出现课文字幕                     课件再次出现瀑布的画面,配上优美的古曲音乐。师生一起吟诵。    指导写 字1.古诗读得很好,背得也不错,我们来看看这一课要写的字。2.出示:炉、银、烟、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范写“流”。3.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练习写这几个字。  第二课时 1.上一节课,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我们欣赏到了一幅壮美的图画。这一节课,杜甫的《绝句》又将把我们带入到另一番美丽的景象当中。请大家先自己读读诗句吧。2.是吗?你背给大家听一听吧。   你背得很正确,就是缺乏感情。请你们一边看课文插图一边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3.齐读古诗。4.同学们,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比如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5.汇报学习结果:  说的真好!这说明你已经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  那诗人在哪儿呢?诗人站在窗前干什么呢?(满意地点头)看来,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出示学生画的一幅画)如果我们给这幅画添上色彩,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 7.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你愿意把这么美的诗背下来吗?   都是左窄右宽的字。炉和烟都是火字旁。“流”右半边上面不是“亡”,下面不是“儿”。       自由读课文。    生:老师,这首诗我早就会背了。(背诗) 听老师范读。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自学: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学习结果:生1:我特别喜欢这一句,我来读一读吧。生2:我能看着书上的插图说几句话:两只黄鹂在青翠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蓝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一年到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东吴去的大船。 生:我还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背出来呢。诗人在房子里。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所以才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呢。  生1:柳树可以添上绿色。生2:黄鹂可以加上黄色。生3: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生4:船是土黄色的。房子……生1: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生2:“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引导学生看着图画,练习背诵。          课件出示课文意境图。                                              课件出示《绝句》意境图,学生看着画面练习背诵。 1.这首诗有几个生字?你们读,老师把它贴出来。2.上节课学的四个生字还记得吗?(贴示)3.把生字认读一遍,跳读一遍。4. 范写:吴、含、鸣。(口用红笔标出)小朋友,你发现这三个字的特点了吗?这三个字都有“口”,写起来可不一样:.“口”在左边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请你练习写一写。5.范写:柳、岭。很多生字是由熟字组成的,但熟字做了偏旁,写法就不一样了:“火、木”在左捺变点,“山”做偏旁竖折斜。6.出示:银、泊、流、绝。这是四个左窄右宽的字,你能写好它吗?7.范写:窗。这个字字形复杂,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写。注意别漏掉了这一小撇。8.我们学会了写这一课的字,现在看看这几行诗句,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      书空、练写练习写字。            填字飞(  )直下三千尺,疑是(  )河落九天。(   )(   )西岭千秋雪,门(   )东(   )万里船。          小结小朋友,你知道吗?李白流传至今的诗大概有990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有1400多首。请你们回家再找一两首他们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6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四、练习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五、学习《池上》。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七、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占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 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在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生字。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学生古诗词网站。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教学时,首先出示课件的精美画面,感受春天,从视觉上抓住学生,为诗文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时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结合课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古诗文,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熟知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细致学习,可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出识记的方法,在小组内实行,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识记的快,选出最好的识记方法,激发学生动脑、自学的意识。《春晓》一课,生字较少,且部分学生可能已会,可以先学习古诗,在处理生字;《村居》一课生字较多,课先学习生字,后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播放引入课题

  1、请学生观看画面:

  春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所看到的,引出要学的古诗《春晓》。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先来学习第一首 :

  (板书课题:春晓)认读生字“古、诗、首”。

  3、第一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

  二、诵读古诗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课件出示古诗。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

  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同学先展示一下自己,然后同学教读古诗。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⑶ 自由练读,实行小组监督检查制度。

  ⑷ 抽查个别同学,给与恰当的评价。

  2、学习诗文:

  ⑴ 课件播放诗意的相关画面:

  将抽象的意思以直观的图像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帮助其理解诗文。

  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播,讲诗句的意思说给学生听,使学生有个模糊的记忆。

  ⑵ 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⑶ 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如:“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

  “眠”是睡觉的意思。

  “啼鸟”即鸟啼。

  三、播放音乐,诵读古诗

  1、在音乐的渲染中体会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诵读中加深对本首诗的理解。

  2、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泉出诗中不熟悉的生字,先自己借助拼音认读,然后请同位检查。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检查生字认读:

  ⑴ 齐读。

  ⑵ 同桌互读。

  ⑶ 开火车。

  五、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古、多、处”,认读并扩词练习。

  2、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引导认识“折文”。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3、学生描红并仿写。

  〖板书设计〗

  春 晓

  鸟──啼叫

  春  雨──细无声

  花──悄悄开放            

  〖教学后记〗

  本首古诗学生都已能背诵,所以本课重点放在识字和写字上。本课生字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识字,自己观察,能够比较准确的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写字时,重点指导“处”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播放课件导入

  1、背诵古诗《春晓》。

  2、播放《村居》课件,让学生从画面感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画面猜一猜今天要学的内容与什么有关,可能会在文章中出现什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村居

  二、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村、居、醉、烟、童、散、忙),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重点说说 “醉”“童”“散”。

  3、检查生字认读:

  ⑴ 齐读。

  ⑵ 同桌互读。

  ⑶ 开火车。

  三、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课件出示古诗。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

  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自由练读。

  四、朗读古诗

  1、师范读 ,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4、自愿读。

  5、比赛读:

  ⑴ 同桌比赛。

  ⑵ 小组比赛。

  五、理解古诗

  1、自读《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播放课件,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以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

  如:“纸鸢”是风筝 。

  教师对无法展示的知识点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六、感悟欣赏

  1、播放音乐,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尝试背诵。

  七、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声、知、忙”,认读并扩词练习。

  2、范写、讲解。

  声:上面是“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

  知:口在右边偏下,不要写得太高。

  忙: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而稍长。

  3、学生描红并仿写。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学后记〗

  本首古诗学生较感兴趣,朗读时采用比赛读、配乐读的方式,学生积极性高。认读生字时,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学生掌握较好。书写生字时,抓住学生易错的地方重点指导。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一、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三、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一岁一________。野火________,春风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________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七、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1

  作者:沈高明    发表时间:2004-4-28    阅读次数:781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

  3.  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  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  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  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  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  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  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

  4、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  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  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  练习背诵

  五、 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  背诵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  背诵《望庐山瀑布》。

  2、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  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  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 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  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   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   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  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  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  用钢笔描红,临写。

  2、  背诵课文。

  3、  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⑴ 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⑵ 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⑴ 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

  知诗音

  还要──板书:

  明诗意

  ⑵ 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⑶ 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⑴ 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 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⑶ 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

  悟诗情

  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 )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⑴ 读准音。

  ⑵ 明诗意:

  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

  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  )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悟诗情

  目           酒      明诗意

  情            知诗音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精选12篇)》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篇1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2分)  莫(  )    军(  )    黄(  )  模(  )    浑(  )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