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思老宅

文/ 遂风 时间: 经典美文

  雨后思老宅

  我喜爱老宅,尤其喜欢雨后的老宅。

  小时候,时常盼望着正月初一下雨,因为那天是我们去老宅的日子。

  去老宅的时间,是在每年阴历“头一天”,所谓“头一天”便是农历正月初一,新年新气象,头一天就去和老宅“碰面”,内心不免有些欣喜。

  至今老宅大院内仍住着三四户人家(均梁氏后人),而舅祖父、舅祖母就住在后半间,老宅的灶间与脚屋(后院)、天井相连接,大家吃饭是在大灶间,而每当饭前,我会趁此去天井看看。

  老宅的天井,说大算不上,说小倒也不是很小,天井处在正屋与脚屋之间,两边均由过弄相连,说到过弄,即内部通道,江南地区的老式房屋一般都有建造,其作用就是避免日晒雨淋,能带来不少方便,说起来,当年梁氏家族在未分家前,族人都会走这条过弄,但后来分家时,左侧后半间、灶间都分给了曾外祖父,至此,这条过弄就属于曾外祖父家“私有地界”了,好在这是抓阄(抽签)决定的,比较公平。

  站在天井时,因刚下过雨,眼前一副湿漉漉的场景,我抬头向四周张望,除白墙黑瓦加栋梁,两边的七石大缸、正屋楼上的花格窗、后院屋顶的椭圆形马头……,便映入我的眼帘,我时常想象,当年房屋建成之际(即1914年),对于主人梁炳夫来说,这是何等的喜悦呀,而对整个家族来说,又是何等的荣耀啊!

  其实说起来,梁氏并非当地人氏,而是清末时期,由绍兴富盛迁居于此,最初,可谓白手起家,以民间吹打为职业,久而久之,在虞北站立了脚跟,生意兴旺的同时,又勤俭持家,最终成为了附近一带的“有铜钿人家”。

  不一会儿,雨渐渐下大了,瓦片湿了,只见雨水顺着屋檐滚落下来,滴在缸内,发出“咚咚”地声音,或许是睹物思人,透过窗户,我似乎看到了老宅主人梁炳夫先生坐在堂前一把躺椅上,一手持拿长烟管,正吸着烟,想必此时脑海构思着“新三间楼”的雏形,又隐约见到了梁燧煜(曾外祖父)站在正屋后门口,望着天空,正打算出远门,以谋求出路、施展抱负,虽未曾见过两位(父子),但时常听奶奶说起,故不觉得陌生。

  整个天井是用数块青石板铺就,百余年了,虽已凹凸不平整,出现前翘后塌现象,但这是历史遗留的“见证物”,上面铸刻着岁月与时光,“希望能好好保护,但求老宅未来不被改造或拆除”我自言自语地说,一旁的舅祖父回答道,“以后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们这辈是不会动它的”,说完,他指着天井回忆:旧时每逢夏季,大雨过后,整个天井积满了水,一霎时疏通不了,要过上几天才会渐渐排出去,积水时,看着就像一个小池塘,我们族内一些孩子最喜欢到这里来玩。

  记得小时候,但凡去老宅,在堂前右侧位置总会见到一个老人,是一位个子不高的老太太,后来听长辈们说,她是三房(主人系梁炳夫弟弟,因兄弟中排行老三,故称“三房”)的人,叫“仙太太”(因名字中带有仙字,平辈、晚辈都这样称呼),按辈分来算,她的公公(外人称“周先生”)和我曾外祖父是堂兄弟,曾外祖父的父亲即梁炳夫先生,而周先生的父亲便是三房主人、梁炳夫的弟弟。

  她虽和奶奶同辈,但她却比奶奶年长近30岁,自我懂事起,可以说她是老宅内最年长的一位了,她应该知道不少往事,待我关注、挖掘老宅时,她已过世有几个年头了,想起来,不免觉得有些可惜,今年恰逢她诞辰100周年,故在此纪念她!

  雨后的老宅,不免会想起许多,在瞻仰这座悠久的房屋建筑时,也忘不了对祖辈们的缅怀与追忆,他们大多生于斯、长于斯,且卒于斯,老宅是他们共同的家园,这里留存着属于大家的故事。

  回望岁月,坚守老宅,我想这就是后辈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确,正如舅祖父说:“我们这辈是不会动它的”。

  雨后思老宅,常回去看看!

  笔名:遂风

雨后思老宅相关文章:

老宅里的“家”

雨后的蜻蜓作文

老宅忆旧

雨后春笋造句

忆往昔 叙老宅

雨后的彩虹作文20篇

《雨后思老宅》

  雨后思老宅  我喜爱老宅,尤其喜欢雨后的老宅。  小时候,时常盼望着正月初一下雨,因为那天是我们去老宅的日子。  去老宅的时间,是在每年阴历“头一天”,所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