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熄灭的红烛

文/ 秦娃 时间:

  永不熄灭的红烛

  文|秦娃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在困难中向我们伸出援手,在逆境中给我们力量,在寒冷中给我们温暖,在黑暗中给我们指引方向。他们或是长辈,或是好友,亦或是老师。在我的生命中,就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像一根永不熄灭的红烛,照亮我数十余年的人生之路。她唤醒了我的蒙懵无知,培养了我的学习精神,教会我做人的道理,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她,无愧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誉。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就读于那个在我们村最南边以我们村命名的初级中学,之所以用我们村命名,是因为学校是由相邻的几个村合建的,每个村建两间教室,因地皮是我们村的,故用我们村的村名命名。学校在村子的偏远地带,虽偏远但风景优美,环境优雅,倒是一处读书的好地方。学校南边有二十余亩榆树林,春夏之季清风徐来幽静深远,是我们早读和课余朗读的最佳去处;西边与西南方向那一大片坟地一路之隔是十余亩竹林,四季翠竹影映,为学校增添一份清雅之风;北面有约三十亩果园,一年之中或见桃花梨花苹果花争奇斗艳,或见枝上硕果累累,或见冬日银装素裹,让人流连忘返;东边自秦岭北麓一峪而下成一河流,河水潺潺,河滩野花烂漫,坝上绿树成荫,美不胜收。学校里的老师也基本上是这几个村的人,或民办或公办,就算是公办老师,也是有家里有责任田要耕种的,其中公办的男老师也基本上都是“一头沉”(只有老师一个人吃公家饭,家里其余人还是农村户口,靠种责任田谋生计),老师们经常是带着一身的泥土味进教室的。但他们在教学上严谨负责,一丝不苟,是那个年代人民教师的典型代表,庞老师便是其中的一员。她教授化学课,她爱人教授物理课,女儿教授英语课,一家都是公办教师,从她们一门三教师的学识、人品和治学精神看得出她们出于书香门第,有家学传承。

  初识,于严厉中接受洗礼

  开学典礼上,我第一次见到庞老师,那时她已年近五十,任学校教导主任。她身高一米五多点,身材瘦小,留着短发,白皙的脸庞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双不大但很圆的眼睛,温和中透着犀利,平静而坚定,炯炯有神;她个头虽小但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整个人给人的感觉是知性而干练。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她的声音,她讲起话来声如洪钟,不言而自威。我想像不到那弱小的身躯里,竟隐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那时的校园环境和周边的树林果园荒河滩一样,没人打理就荒草丛生,因此,每年秋季开学第一件事就是除草、平整场地和整理教室。记得初一开学第二天,操场和各个教室都已整理完毕,那天我到校早,带着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在各个教室间游玩。有一位调皮的同学捡起一块石子打破了教室窗户上的一块玻璃,他很得意,纵容我们也瞄准射击,另一位同学如法炮制。轮到我了,我内心害怕挣扎,但还是在他们的催促和激将之下拿起石子也命中了一块玻璃。恰巧这时,我看到了那个瘦小的身影向我走来。定眼一看,庞老师背着手用犀利的眼神盯着我们已快步走到我们跟前。一刹那间,我们三人立刻像被点了穴一样定在原地,我的身体有点发抖。听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们说,庞老师对学生非常严厉,在黑板上写不出答案的同学不分男女后背都会挨她的拳头,还有严厉的批评,而且下一节课上讲台在黑板上做答一定少不了你,直到你把不会的题做会了才暂时放过你……想起这些,我们三个自觉站成一排,低着头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只见她走过来站在我们面前,生气地一个一个盯着我们看,我们不敢抬头。我眼睛上翻用余光瞄向了老师,正巧与她四目相对。可能是她仅仅看见了我那精准一投,因此对我说,“把头抬起来!”我胆怯地抬起头,她望向我,也许是看我是新生,也许是我的胆怯让她产生了怜悯之心,她竟然只说了一句“为什么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呢?”然后叹了一口气,背着手向办公楼走去。我们呆在原地,我没有因为躲过惩罚而沾沾自喜,反而是她那句话瞬间刻进了我的心里。老师原谅了我,可我却无法原谅自己。之后的几十年,那件事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老师的一声叹息,像是为我敲响的警钟,让我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

  受业,于严谨中求精求进

  在我上初三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一直不敢直面庞老师,因为她不教授初一初二的课程。她是一位严格的、称职的教导主任,经常在没有上课任务时在学校里巡查,发现违反纪律的同学一定不会轻饶,因此,学校的管理秩序很好。她一家都住校,一家人在狭窄的教工宿舍里搭起了简易的灶台,用煤球炉做饭。她的宿舍总是每天早晨第一个亮灯,每晚最后一个熄灯。躲了她两年,上初三时躲不过去了,初三有了化学课,正是庞老师教授。她的教学能力在全县都很出众,在我所知的那些年,她所带班级化学课统考平均成绩从未低于90分,在全镇五所初中排名总是第一。于是我从一开始我就对化学课特别用心,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也因此很喜欢我,似乎那件事从未发生过,也许她真的忘了。但很快,我的得意就迎来了她对我的第一惩罚。由于我成绩好,庞老师从未让我上讲台在黑板上做答过,因此在她第一次让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时,我竟紧张地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随着她一声喊停,看僵在了那里,做好了用我那不是很坚实的后背承受她的拳头的准备。随着咚地一声响,惩罚结束了,不疼,感觉像喝水太急呛了一下。那时我才发现,原来她一直以来打人都用的是拳心,高举轻放,雷声大雨点小。等我转过身,庞老师对我说了一句,“全班我最放心的就是你,没想到……”她的话没说完,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的心都不能平静,那句半截话再一次刻到了我的内心深处。

  有一次临近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庞老师在黑板上留下作业时天已快黑了,教室里除了早读其他时间不供电,此时光线已慢慢暗下来,同学们都相继抄了题带回家完成去了。我一时兴起,定要做完了再回家。很快到了最后一道分析题,是用给出的化学反应条件和结果推理出参加反应的分子,进而推理出参加反应的化学原素。我做了几遍,发现按照给出的条件推理出的碳元素和硫元素都符合答案,也就是说有两个答案,这是不是原题给的条件有遗漏导致的结果?思考再三,我准备去找庞老师请教,但想想老师忙了一天一家人要吃饭了,这时去不合适,但我又是有问题不过夜的毛病,于是拿起作业本鼓起勇气向教工宿舍走去。远远看见老师正在做饭,看到我走过来,老师急忙放下手中的擀面杖,走出门迎上来。我受宠若惊,还没开口老师便先发问了,“是不是作业遇到什么问题了?”我将疑问告诉了老师,老师稍加思考便立刻说,“是我出的题有问题,考虑不周,是我的错,你太细心太认真了!我马上改过来。”说着便拿起抹布擦了手,在我的作业本上修改了原题,并让我把黑板上的原题也改过来,明天一早通知同学们都改一下。然后拉着我的手让我和她们一起吃饭,我再三推脱也没推利索,最后拿了一个馅饼回到了教室。第二天,庞老师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道歉并表扬了我。我感觉自己像是犯了错,又像是得到了莫大的鼓舞,我从庞老师身上看到了师道的治学严谨和精益求精。

  承恩,迷茫中有大爱支撑

  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中考之后的中专招生也是“跳出农门”的最快捷途径,但录取名额极少,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亚于那个年代的高考。那年我参加完中专招生考试,面临填写志愿我们一家人犯难了,填报志愿对于我这样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子弟来说是何其迷茫。填报志愿前一天,正值烈日当空,庞老师不会骑自行车,她步行从镇上走到我家,到家时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母亲急忙倒了一碗水,老师坐在凳子上把碗放在地上顾不上喝一口,就滔滔不绝地说出她的建议……我看着老师心里很难过,感觉做了对不住老师的事情,承受着良心的拷问……

  后来,我高中辍学、应征入伍、南下打工,在学业、事业和爱情上都经历了多次挫折,年近四十仍未成家。限于那个年代的通讯条件,我与庞老师的信件往来断断续续,见面的机会很少了,后来有了电话和手机,总算有了联系,电话里总少不了嘘寒问暖,尤其是工作和婚姻之事。那一年的冬天,北方天寒地冻,身在南方的我从与母亲的电话通中都能感觉得到。一天大早,母亲打电话经我,手机铃声响起,我心里一怔,母亲这一大早怎么给我打电话?我急忙接通电话,母亲那头一开口就说“庞老师一大早我还没开门就敲咱家门了,打开门庞老师头发眉毛上全是霜,整个人像白头翁,我乍一看还没认出来。”我心里惊魂未定又添疑惑,急忙问母亲下文。母亲说,庞老师昨晚听人家说有个女子(陕西人对女孩的称呼)要找主儿(意指找对象,找婆家),那女子和我年龄属相都很合适,就给人家说了我的情况,人家表示愿意谈谈,这才一大早急忙过来报信。天哪!我瞬间泪目了,老师都是古稀之年了,为了我能成个家还这么上心,我简直是罪人啊!曾几何时,我一度对自己的婚事陷入迷茫,已报顺其自然的态度,完全不放在心上了。听了母亲的诉说,我感觉母亲打开门迎接的不是一个浑身挂满霜花的老人,而是一缕带着温暖的春风,是人间真爱。

  前路,路虽难但有光无惧

  记得那年从部队退伍回家,按规定农村兵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就是说只能回家种地,但我早已坚定决心春节过后要南下打工。因此,春节前我去看望庞老师,久别重逢,简单的寒暄之后,老师开门见山对我说,“你来信说要复员回来,我就四处打听,按照你的情况终于给你联系好了去镇政府当文书的工作。”然后又接着告诉我要怎么干,如何规划未来。我心头一热,感激之情涌上心头,面对老师我还能说什么呢?但我马上调整了情绪,很难为情地对老师说了我南下打工的想法。老师听后低头迟疑了一会儿,若有所思,但很快就干脆地对我说,“年轻人出去创一创也好,你想好了就去吧,遇到什么困难了再说。”我眼前一片模糊说不出话,只是低头嗯了一声。虽然我那时年轻气盛,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走到哪里都不怕找不到一碗饭吃,但是面对老师,我既惭愧又感到苍白无力。老师曾对我说,她教了一辈子书,最器重最喜欢的学生就是我。老师俯首黉门数十载,桃李满天下,我不知道我何徳何能竟得到老师如此厚爱。然而我学业、事业、爱情处处受挫,友如何承受老师的厚爱?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惟有带着老师的爱上路,勇往直前。不管前路有多难,我不会惧怕,因为在我的心中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红烛。

  近些年通信便利了,与庞老师的联系也方便了。随着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去看望庞老师的机会也多了。但每年教师节我给她打电话,她总是说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我一个人退休在家啥都好,养养花散散步挺自在,你工作忙就别操心我了,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每次回家去看望她,她总是说你请假回来几天不容易,多陪陪你爸你妈,带媳妇儿和孩子出去玩玩,我年纪大了,有点小病很正常,没啥要紧的,你放心吧。

  我能放心吗!每一次望着老师,我都能从那张布满纵横交错的皱纹和斑点的脸上,从那越来越稀疏的白发间,从那慢慢变得浑浊不再犀利的眼睛里,看到我青春的记忆。于我而言,那记忆是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是课前全班大合唱的那首老歌,是那条已经废弃的通往学校的河边小路,是荒芜的校园中再也看不到的身影,还有深藏在老师眉宇间永远不变的期望。

  未来已来,我依然在老师的期望中成长,奔波。前路漫漫,我不怕负重前行,因为有老师的爱一路相伴;前路茫茫,我不会迷失方向,因为有一根永不熄灭的红烛为我照亮。

  后记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要写点关于庞老师的记忆,但每次动笔,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凝固在笔端,眼眶蓄泪,不能自已,就像一个受了委屈哭不出来的孩子。总算写出来了一点,心里也稍感慰藉。老师年纪大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希望老师健康长寿,好让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看望老师,在聆听老师的教诲中捡起那些零零碎碎的记忆,再多写一点。

  作者简介:陈建桥,笔名秦娃,陕西周至人,现就职于深圳某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文化”“家在盩山厔水间”等公众号平台发表多篇散文、诗歌。

上一篇:周末去登山

下一篇:冬读

《永不熄灭的红烛》

  永不熄灭的红烛  文|秦娃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在困难中向我们伸出援手,在逆境中给我们力量,在寒冷中给我们温暖,在黑暗中给我们指引方向。他们或是长辈,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