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石捣臼
外婆家门前有一只“石捣臼”,自我记事起,就一直摆放在那儿。
这只石捣臼,不高也不大,重量约有500斤左右,远远一看很像个大酒盅。据说,以前是用来舂米、舂年糕的,而现在也只偶尔用来腌菜。
外公对老物件很钟爱,也不知为什么,就是不肯丢弃与售卖,原先有收藏者,曾多次出高价来问他买这只石捣臼,可他就是不答应,这一点我和外公比较想象(我喜好老报刊、古籍书、旧票证等),说实话,祖孙俩还是有一点收藏意识的。
这只石捣臼,是祖辈留存下来的,也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具体有多少时间了,外婆回忆说,1973年她与外公结婚刚来夫家时,看到外曾祖父就是用这只石捣臼在舂大米,因当时技术不够先进,尚未有轧谷机,仅靠人力抡锤,或老式打谷。
我见过舂年糕的场景,先是把一团蒸熟的糕花放在石捣臼内,然后一人拿着木锤,对准糕花不停地锤,一人半蹲在石捣臼旁,不停地按揿糯米粉,待每次一人锤过后,另一人要先沾下水(一般舂年糕时旁边会放桶冷水),由于刚锤过直接用手去触碰,这团糕花还热气扑腾,所以容易烫手,同时还特别粘,故在按揿之前要先沾下水。
其实,对于拿木锤的人,一边使出全身力气不说,一边口中还时不时地发出“嗨呦嗨呦”的口号声,有轻有重,听起来倒蛮带节奏,据说,一团糕花前后大概要舂锤三十余下,才可完事。
年糕,一般是用晚粳米,再掺入少量糯米而揉制而成,这样舂出来的年糕看上去嫩滑柔软,吃起来口感极佳,且嚼劲十足,而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机器取代了人力,原始搡锤现已不太多见。
随着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现在大部分家庭已安家在城区,这样一来,有些老家什也就派不上用场了,纷纷被主人“遗弃”,卖的卖、送的送、丢的丢,好在外公是个偏爱收藏的人,这只“石捣臼”才得以继续留存家中,现在已被家人用来种荷花了,成为庭院的一件装饰品,远远一看,还挺美观!
对于这只“石捣臼”,外公说,只要平时有需要时,还可派上用场。
笔名:遂风
记忆中的石捣臼相关文章:
★ 中秋节一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