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风景这边独好
曹娥江,上虞母亲河,一条流淌的城市“核心动脉”,它连接南北,承载万象,不仅见证了上虞一千八百年的建县历史,更孕育出众多的地方特色文化。

外婆家距离曹娥江仅百步之遥,年少时,但凡去外婆家,总要前往江岸(江畔下游右岸)玩耍,有时独自一人,有时结伴而行。记得一次,跟着外公前往海塘堤防下端(外侧)的那块田地施肥,来到江岸边,他指着曹娥江对我说,“侬看,这就是前海”,“啊,前海?”我十分惊讶,且满脸疑惑,“明明是江,怎么却成了海呢?”随后便缠着外公,开始“打破砂锅问到底”般的“咨询”,外公没有耐心,说着说着就转移了话题,后来,这个“答案”还是从村内几位年长的老者口中获知的。
听他们说,上虞濒江襟海,南临曹娥江,北靠钱塘江,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一前一后,当然曹娥江也是钱塘江的支流,为区分开来,故以“前海”、“后海”称呼,被几位这样一说,我才渐渐明白,原来外公口中所说的“前海”就是曹娥江。

自古以来,曹娥江沿岸就有不少堰、闸、塘、河、渡等,而我关注水利便源于此,作为水利设施,目前有的早已废弃,而有的仍在发挥作用。
说到水利设施(工程),江畔右岸的百沥海塘不得不提,此塘始筑于唐代中期,由“前江塘”、“会稽县后海塘”与“上虞后海塘”三段组成,全长39.73公里,沿塘涉及百官、崧厦、沥海(现属越城区沥海街道)、盖北四个乡镇(街道),远远望去,足像一条高大、坚挺的“水上式长城”。
带着对海塘的极具好奇,前几年,我和外公前往沥海街道百沥村口进行踏勘,据说,此处是“前江塘”与“会稽县后海塘”交汇处,也是原先沥海与三汇的交界地带,堤塘下端北侧有一座江头庙(因地处曹娥江拐角转弯处,故称“江头庙”),又名张神殿,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分前后两进,由东西两侧回廊与中间戏台组成,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主祭潮神张老相公(张夏)、夫义娘娘,此庙也是花宫、四村、后朱三个自然村的社庙。
据说,外婆家右侧(西面)的这一段堤塘也叫“王公沙塘”(南起百官原中利村赵家段,北至崧厦吕家埠村止),全长7.1公里,始建于明崇祯时期,沙塘是指用泥沙筑造、拦水挡潮的堤塘,那么王公是谁?据1990年版《上虞县志》记述,王公即绍兴太守王期升,因督修堤塘与备塘有功绩,为纪念他,就以其尊称命名,当然,王公沙塘也是百沥海塘的其中一部分,今存塘基为民国时期所筑,目前沿江塘边有两处地方树立着标识牌与简介碑,一在曹娥江十八里景观带,二在上虞五甲渡大桥旁,不仅做到了宣传保护,同时也让市民有所了解。
对于外婆家所在的崧厦吕家埠村来说,不仅右侧(西面)有海塘,另外村内也有一条堤塘,穿村而过,属百沥海塘的其中一部分,起点在百官原前江村口,终点至吕家埠村新塘自然村与“前江塘”连接处,沿塘涉及叶家埭、施家堰、陆家、章家、裴家、蒲家、西华、上地头、小赵家、东家等村庄,也是昔日虞北崧厦至百官城区的必经之路。

可惜的是,此堤塘目前多处已进行改造,有些段落成了崧厦环镇南路以及一些村道的路基,浇筑与拓宽现象尤为明显,不过好在,现仍有部分段落依旧保持着原样,但愿这些遗留古迹能保护下去。
距外婆家所在的村庄南面不远处、曹娥江下游右侧有座三兴闸,此闸共3孔,每孔净宽6米,位置在今崧厦街道吕家埠村赵村、双墩头两个自然村的交界地方,闸下的河流叫浙东引水河,此河东西流向,至宁波慈溪市止。其中崧厦段,全长10公里,起点位于闸下,终点至崧厦街道万湖村湖光片止,浙东引水河其水源主要由曹娥江供给,以不定期进行开闸放水,确保全河段时时通航与排灌,作为一项著名水利工程,可以说,它的建成,是浙江水利史上的一大成就。
如果说曹娥江是乡人眼中的“大海”,那么沿江两岸的堰、闸、塘、河、渡等就属最美的风景,希望我们在利用江水资源的同时,更需维护水利设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笔名:遂风
江岸,风景这边独好相关文章:
★ 未知造句子16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