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外的景与月
作者好雨Hu
我现在的住所应该是处在小城里比较繁华热闹的地段了。附近高楼林立,错落有致,很有点时代感。但最大的敝端是从我家阳台上看出去的视野不开阔,轻易地看不到天空里圆圆的月亮了。白天从楼上的窗户向西看,勉强可以看到小河西边乃至远处连绵起伏的一大段山峦。山峦靠南端最高的山头上,似乎显露出亭台楼阁的影子,那就是有名的胜地敬香山了。看的时间长了,我发现那段山峦脚下的田野里,有一片向东延伸过来与小河的堤边垂直相连的滩涂地,里面草长莺飞,有树有花,大约近百亩面积。偶尔有游戏觅食的鸟鹊们三五成群,起起落落,显示出无人打扰的安闲自在。它的周边也无任何建筑,看上去还没有要开发的迹象,因而显得十分寂静,暂时就像个少有的景点令人向往。每当夏秋季节有雾或者小雨的日子里,只要从窗户里向西望去,眼前都能看到潺潺流淌的古老小河拱卫于前,苍茫雄浑、南北走向的敬香山脉耸立于后,那滩涂深处烟雾朦胧,垂云缭绕,气象万千的景致很有点江南水乡的韵味,充满了诗情画意,一时间让人神牵梦萦,浮想联翩。
有一天晚上我失眠了,又去阳台上看它,慢慢地在心里把它周围的景物联成一片,竟构勒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模样。从那以后,每当心绪烦乱之时,我就去窗户那里注视它,心里揣摩着闲暇之余一定独自去逛逛这个专属于我的“大观园”。特别是在有月亮的晚上专门走过去,看看这小城的天空上平常罕见的月色。
今天恰逢周末,午觉睡起来后找不到什么事做,忽然又想起这个念头,就下决心要去游览。从窗户里向天空一看,只见零星的白云从西山后探头探脑又似无精打采,看起来不象是下雨的天气。于是便出门,朝着向往己久的地方走去。
出了小区大门左拐,沿着滨河路向南步行三五百米,就是一座跨河大桥。上了桥,走不上二三分钟,然后下桥沿着河堤向北而行。这时正好到了下班时间,就听见乡里进城务工的人们,经过身后的桥上结伴回家的热闹声。驻足回头一望,见这伙人走成一长串,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有的骑着自行车,车后还驮了年轻的女人;有的驾驶电动车,车厢里不是坐着几个人就是装载了干活的工具。人群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胖的有瘦的,有衣着比较干净整洁的,也有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这些人大都是农闲时在城里的各个角落打零工挣小钱的庄稼人,什么粗活累活都肯干,收费不是太多。从他们大多都面无表情沉默寡言的脸上,我无法推测他们今天的收入到底如何。间或听见有的人一边大声说笑,叽叽喳喳,一边前引后随,急匆匆地行进在回家的路上。不大一会,路上己没有了他们的影子。
正往前走着,忽然就发现砂石路面的一边,有一只受伤的成年麻雀,正在地上痛苦地挣扎着。赶紧上前仔细去看,感觉麻雀好像受了重伤,翅膀使劲扇着,但是无力飞起来,神态十分的可怜。我不知道它是怎么受的伤,伤在了哪里?不巧的是身上也没有带吃的,没有带水,不能给它一丁点的帮助。但就这样走开,心里十分不忍,寻思着起码应该把它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以免被来往的车轮轧着,也不要被顽皮的儿童抓走。于是,犹豫片刻后走过去慢慢地蹲下,两只手轻轻地把它捧起来,放在路旁一处半人高的土坎上。这里相对安全了许多,说不定它在高处,同伴也会很容易地就找到它,救它脱险也说不定呢。
做完了这些,一步三回头地继续往前走了一里多路,就己经置身于“大观园”之中了。自从把它想像成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后,我就猜想着里面曲径通幽,溪水叮咚;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虽没有聪明俊秀的宝黛倩影,可歌可泣的海誓山盟,但肯定少不了怡红院式的靓丽精致之处,潇湘馆般纤秀妩媚之佳境。还有那逛不够的庄苑轩圃洲,看不懂的奇卉异草木。再说了,既使里面没有这些,但也至少应该有些引人入胜之地,让远道光顾的人不虚此行甚而流连忘返吧?可眼前的所见真正让人大失所望。只见眼前一大片柳树林子,周围长满了茂密的绿草和不知名的一些灌木,很有些郁郁葱葱的样子。沿着树下的小路走到近处一看,柳树的后面还有些粗细不同、形态各异的杨树、榆树、国槐和果树,杂乱无章地生长在滩涂的各个角落。最远处一排高大的柳树象一道屏障,挡住了它后面巍峨陡峭的敬香山脉,山上的殿堂庙宇更是不见踪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来看去再也没有什么别样的景致,倒觉得还不如在自家楼房的窗口里远远地看过来显得有意思。但时间尚早,既来之则安之吧。正好还可以利用这难得的闲暇寻微探幽,尽释闲情。于是,便去河滩近水处走走,看能否捡到有意思的石头,带回家慢慢欣赏。找寻时间不长,运气出奇地好,竟然捡到一块巴掌大色彩斑斓的石头,摸上去圆润光滑,用河水冲洗干净一看,上面好像是个樵夫,正坐在地上昂首观云。人和云清晰如画,比例适中,浑然天成。
又捡了一阵,再也没有发现好的石头,坐在河堤边的树下休息片刻后,起身往柳树林里去散步,等待心仪已久的明月临空。这时候,这远离了城市的滩涂四周己看不到任何人,远处的沙路上也听不到任何机械运行的噪杂声。除了几只不知名的归鸟在树上窃窃私语,周围一片出奇地安静。刹那间,朱自清先生的巜荷塘月色》里一段话也在无意中油然而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以不理。”越往这树林的深处走去,内心里这种悠悠闲闲的情绪便越发强烈;周围的暮色越来越浓重,急于看见月亮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反复咀嚼这几句话里的含义后,真实的感触也越来越醉人了。
这情景让人想起小时候的秋天里,在老家的麦场上曾经的一个难忘的夜晚。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正在小学即将念完的阶段,年纪也就十二、三岁,正是旧社会豪门子弟如贾宝玉这样的公子小姐们眉目传情,赋诗填词的豆蔻年华。但对圡窝窝里长大的农村孩子们来说,远不如城里的孩子早熟和敏感,大都对情窦初开茫然无知。我与他们一样,基本上是除了家里的亲人,与外面的所有女性再无丝毫交流,哪怕偶尔说几句简单的家常话都几乎不可能。这除了与生活的环境大有关系,也与自身学到的知识有关。那时候的语文课本上选材远没有现在丰富,也没有课外读物。从发小家里能找到的仅有的书籍,就是在那个年代流行的特别富有时代印记的经典作品,比如《艳阳天》、《金光大道》、《桐柏英雄》、《难忘的战斗》、《欧阳海》、《高玉宝》和《渔鸟怒潮》等为代表的系列小说。它们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革命岁月艰苦斗争题材的生动描写,却找不到几行描述花前月下的温柔和浪漫的文字。我读后的感觉只有敬仰书中男女主角们高大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和不怕牺牲刚正无畏的英雄气慨,对其它感情方面的东西则“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因为没有晚自习,晚饭后也无电视机可以相守,因而闲叚时间多的是。我与发小相约去闲逛的那个晚上,天空格外的洁净明亮,不见一丝云彩。又大又圆的月亮皎洁无垠,高高的悬挂在浩瀚的天空。四野万籁俱寂,凉风习习,空气中飘过来果树上梨儿的清香。打麦场上堆放着打碾后的黄白色麦秸,比人还高;扁扁的小草叶们细碎柔软而又干燥舒适。我们或躺或坐在麦草堆边上,一边兴致勃勃漫无边际地闲聊着都感兴趣且认为是重要的话题,一边望着天上的月亮心旷神怡浮想连篇。既觉得月亮美丽温馨,可爱可亲;又觉得月亮高冷神秘,不可接近。朦朦胧胧的觉得它像谁又不像谁,是谁又不是谁。越看心越乱,越想越兴奋,都快半夜了还是流连忘返的情形。一晃眼己四十多年了,那样的夜晚似乎又在眼前。
正在这样回想的时候,太阳已经完全下山,周围的光线很快暗了下来。不一会,早已悬挂在东边天空的圆月慢慢显出身子,发出柔软明亮的光,让深邃的天穹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它的倩影逐渐向小城的头顶靠过来,亮光也比前面又增强更多,让周围的的树、草、水、石等面目更加清晰,一览无余,简止像到了白昼。慢慢上升的月亮婵娟万里,神容灼灼,一直静静地用自己美丽的脸庞无限深情地腑视着大地,让人顷刻间联想到“大爱无疆,大音希声”的古话。与此同时,从远处的天空中自北向南奔腾翻卷的朵朵浮云也快速地向它扑来,让月亮的周围危机四伏。一会儿,果然飘过来几片黑白相间的淡云,毫不留情地将月亮扯在身后,天空一下暗淡了许多。但月亮似乎不甘心被这突兀而至的乱云遮敝,不一会又迅速钻出来,继续将清晖撒满浩瀚的苍穹。这短暂的一明一暗,波诡云谲,现出天幕里的气象万千,深不可测。让人禁不住想象久居月宫的嫦娥仙子有无烦恼,岁月静好否?
就在月亮出来的同时,小城的大街小巷里明亮的路灯和公园里城市地标物上的景观灯,各个楼群院落楼面上的轮廓灯和家家户户窗户里的灯光都陆续打开了。一时间夜空里灯火通明,流光溢彩,显示出小城少女般年轻而又成熟的靓丽。小城临河的一面五彩缤纷,玲珑剔透,赏心悦目的灯光秀鳞次栉比,美不胜收。滨河路上长长的整齐划一的路灯宛如一条金色的长龙格外耀眼而富有感染力。我很容易就找到了自家楼群的灯光,看着它高大方正的外墙上那黄中透亮,排列整齐的射灯和轮廓装饰灯,虽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却也能在万家灯火中占有一角,成为小城夜景无数的点缀之一。
与朱自清先生独赏的景致比较,天上的月亮有了,人间的灯火有了,唯一的遗憾是不见荷塘。我们这个地方海拔2000多米,秋冬气候寒冷,加上很缺雨水,城里城外随处可见的都是本地的野花山卉,名不见经传,登不了大雅之堂。听说东面的开发区里有个不小的植物园,里面种植了好多从外地嫁接过来的各种有名的花卉。也有专程去看的人,但不知他们看了后的心境如何。
尽管没有正宗的荷塘与荷花去游览去欣赏,也没有大观园般的景物去遐想自勉,但总算看到了久违的月色,而且完全是独自心无旁骛、洒脱惬意地去拥有这难得的月色,实属不易。看着它,让人心里面平静,不再想恼心烦人的功名利禄;看着它,让人心醉神迷,放松了警惕,白天里无处诉说的心事,这会却可以畅所欲言。白天的内敛矜持,一本正经甚至不苟言笑,这会却可以充分张扬个性,任意风流倜傥;看着它,更想起自己童年时光少年岁月被人关爱的种种亲切温馨,还有更多动人的美好……。我如痴如醉地在小路上来回踱步,很想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地朗诵几首赞美月色的唐诗宋词,为这美妙的时刻助兴添彩。但搜肠刮肚地想了半天,脑子里竟然空空如也,只记得片言只语,词不连句,让人顿感扫兴。这大约是多少年严谨刻板的行政事务的忙碌,己经将以前的一点古典文学功底消磨得似乎荡然无存,身上己无书卷气的结果。可是心有不甘地又思索了片刻,除了想起来李商隐大师的几首《无题》诗,仍然想不出来别的诗篇。算了吧,无题就无题。人己中年之后,什么都无所谓了,还是珍惜当下为好,别让文学欠缺的懊悔搅扰了赏月的雅兴。今晚虽缺了唐诗宋词,但弥补的心思还在,以后再读也还不迟。今晚虽见识了自己心中“大观园”的真面目,以后的日子里可能不再来看,那就在家里的阳台上继续瞭望这难舍的“大观园”吧。哪怕将来这地面上的“大观园”被开发成了座座高楼,那心中的“大观园”还可以天长地久呵。这样自我安慰了一番,心情又觉释然。同时又觉得此时此刻,此地此月,美好得如梦如幻,珍贵得赛玉胜金。虽然稍纵即逝,但也觉享受了许多,幸福了许多。就凭这些,脑子里又似乎再不想回家去了,再不愿再回到那冰冷坚硬,棱角分明的钢筋水泥筑起来的暗影里费劲地去呼吸了。
这时候,天上的浮云忽然己完全不见了踪影,浩瀚的苍穹中除了极远处一个又一个星星们闪烁的小亮点,头上的月亮己是又大又圆,与小时候打麦场上的月亮几乎是一模一样,生发出最强劲的光辉照彻了大地,真让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忽然觉得,这时的腹内早己饥肠辘辘,不甚舒服了,让人不得不屈服于这原始的欲望。该回家啦,时候确实不早了。明天要早起进城打工的人们恐怕都进入梦乡了。那只受伤的小鸟应该也是安然无恙,早早休息了吧?看着小城里五光十色,璀璨迷离的夜色,看着天地间这皎洁明亮而又温馨浪漫,生生不息的月光,手捏着今天意外的收获,无奈地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小城外的景与月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