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乐观 笑对人生
——品读刘禹锡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比如,有了晋升提职的机会,充满了期待,明明应该上的,却被权势者暗箱操作,偷梁换柱;身为父母,都希望子女长大后有出息,但是一旦孩子真的有了出息,便会远走高飞,结果老人空巢在家,孤独凄凉;惨淡经营了几年的企业刚有了起色,却遭一波又一波的疫情袭击,门庭冷落车马稀,入不敷出,只好关门大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怎么办?是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还是面对现实,笑看人生?品读中唐诗人刘禹锡,或许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自幼聪明好学,大唐贞元九年进京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入朝为官。21岁的刘禹锡怀着匡国济时的满腔热情,参与了当时的政治变革,即永贞革新。但是,经历了140多天的革新以失败告终,刘禹锡被贬为司马,自此便开始了漫长的贬谪岁月。朗州(湖南常州)、连州(广东连县)、夔州(重庆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在这些远离京都长安的偏远地区的闲职上,度过了二十三年的凄凉人生。我们都知道宋朝的苏轼一生不是在被贬之地,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其实大唐中期的刘禹锡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经历。
在这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并不是没有机会回朝。元和九年十二月,在朗州司马位置上待了十年的刘禹锡,与一起被贬永州的好友柳宗元奉召回朝。经历了十年的贬谪,尝尽了艰难屈辱,回朝后的他并没有因此“收敛”就夹起尾巴做人,而是豁达乐观,初心不改。在春暖花开之时,他邀请柳宗元等人去长安玄都观赏花。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刘禹锡诗兴大发,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桃树到了刘禹锡的笔下,就打上了他独特的印记:当年我离开时,这些桃树还不见踪影,去国十年,新栽的桃树才得以成气候。其言外之意,那些大权在握得意洋洋的新贵们,只不过是在自己被排挤走了之后才得到提拔的机会。其轻蔑与讽刺,溢于言表。有小人读了诗很不开心,上奏到朝廷,于是交椅还未坐热的刘禹锡又被贬谪,而且是贬到更偏远的播州(贵州遵义)。被牵连的当然还有共同赏花者柳宗元,被贬柳州。柳宗元同情刘禹锡家有八十老母需要赡养,为其说情,皇帝才略发慈悲,将播州改为连州。
这一去又是十四年。大和二年,刘禹锡被召回长安任职,复为主客郎中。是年三月,重游玄都观。好友柳宗元已经去世,他独自前往,看到观内阔大的场地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当年的桃树已经荡然无存,唯有不足以观赏的菜花摇摆于春风之中。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可视为前诗的续篇,由桃树的消失写出了繁华过后的荒凉。在这十四年中,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那些打击永贞革新者的权贵们,有的死了,有的失势,曾经显赫一时,如今却不知去向。他们大概不会想到,当年落魄的刘禹锡又重回朝政,笑到最后,见证了这些权贵们树倒猢狲散。刘禹锡之所以旧话重提,是他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强与他颠沛流离数十年后看到政敌倒台的喜悦。那是一种怎样的扬眉吐气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的仕途坎坷不平,充满艰辛,但是刘禹锡作为诗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载入史册,流传千古,被后人所称道。而他的诗正是他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性情宣泄。
刘禹锡被贬朗州,写下了著名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萧瑟凄凉是秋天的基本情调,惆帐悲苦是秋天的主导情绪。刘禹锡一改古人的逢秋必悲,写出了胜似春朝的秋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一鹤(尽管是孤鹤)载着诗人的豪情傲游碧霄。激越向上的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高扬的气概。
大唐长庆四年,五十二岁的刘禹锡赴和州上任。作为刺史,官位高于县令。但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一到任,就遭下属几番刁难,住所每况愈下,最后只得搬进一座破旧的小屋。面对狭小的居室,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居室虽然简陋,但因主人因德而馨。来往者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读书抚琴,谈笑风生,气度儒雅。这样的住所,何陋之有?诗人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傲然的情操,在今人也是值得称道与敬仰的。现在有不少人一味追求房子要大,车子要贵,甚至不惜成为房奴车奴。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车子再贵,也只是代步工具,何不学刘禹锡居住陋室的豁达乐观?
大唐宝历二年,五十四岁的刘禹锡奉调回洛阳。此时距离他最初被贬将满二十三年。返回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贬回的白居易。两人虽为初见,但彼此互相仰慕,神交已久。相逢何必曾相识?于是两人把酒言欢,举杯畅饮。白居易得知刘禹锡的遭遇后,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表达了对刘禹锡遭遇的不平与同情。刘禹锡有感于白居易的深情厚谊,回赠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扫贬谪的颓唐消沉,表现出他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倾覆的沉舟旁边,浩浩荡荡的船只扬帆远航;在枯萎的病树前头,郁郁葱葱的树木欣欣向荣。一切的挫折,一切的遭遇,都会成为过去,光明就在前面。之所以这句名诗久唱不衰,流传千古,正是那种生机勃勃的力量,欣欣向荣的前景,激励着人们走出人生的低谷,奔向美好的未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文宗开成元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迁居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政治舞台。在洛阳,刘禹锡与同龄老友白居易又相逢。他们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而且又年老多病,相逢自然是感慨万千。白居易写诗《咏老赠梦得》,诉说自己的老之艰难:“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其实这正是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刘禹锡回诗:《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对于老友白居易的老之困境,刘禹锡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给予了认可与劝慰。但是并不止于此。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别说日落桑榆为时已晚,美丽的晚霞也能燃红无边的天际。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概。刘禹锡以咏老诗篇,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终极问题的乐观思考:人必然要老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有老的难处,也有老的优越。与其在消沉的等待中老去,不如发挥自己的余热,像落日晚霞一样为人生挥洒出最后的一抹光辉。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愿与大家共励共勉。
庞守英
2022年11月27日
豁达乐观 笑对人生相关文章:
★ 人生大事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