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房
又到一年岁末。庆幸在疫情第一波高峰来临之前前将父母送回了乡下老家,方才躲过一劫,也庆幸幸亏老家有房。
曾听过一句话,人生的路有千万路,但是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落叶归根,日暮乡关,生活在那开始,也要在那结束,才是圆满。因此,老家成为许多人毕生的牵挂,它让我们有来处,有归途,迷茫时有羁绊,不安时有温暖。
童年时,老家的房就是家的代名词,她给了我们所有快乐的时光和庇护。每到放学撒着欢儿跑进家门时,家的温暖便扑面而来。
农村有句老话:人生在这世间,无非“老宅一座,三分良田”。家有老宅避风雨,三分良田讨生活,居有旧屋,食有瓜果,虽然粗茶淡饭,也算衣食无忧,不管世间再怎么纷乱,最终都有条后路。青年时老家有房,在外面漂泊打拼,心里就有底。老家有套房,就像树木有了根,不管以后我们漂泊何处,只要根还留住,就算漂如浮萍,心里也有底,总不至于迷失了回家的路。
对于从乡村到城市谋生的人来说,在城市立足并不那么容易。混的好了叫“衣锦还乡”,混的差的叫“无颜见江东父老”,但再怎么说,每到年关,隔不断的总是那盼望回到老家的不舍情思和无限迫切。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贫贱富贵,老家都能给游子带来久违的归宿感。只要老家有房就有家,进可去繁华之地,埋头苦干;退可隐居老家,余生安稳。毕竟当万家灯火通明时,这人间还有一盏灯为你而亮,为你而暖。
中国人暮年的归宿,最理想的从来都是风吹稻浪的乡村。暮年时老家有房,便可归隐养老,春天看花秋赏月,夏夜观星冬赏雪,小院花草过余生。这也是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田园梦!平日里,在屋前种上四季常开的月季,在屋后辟块菜园,种上青菜茄子,番薯萝卜,虽然日子清苦,生活清淡,但是精神却越来越矍铄。冬天来了,就搬一圈椅,坐在墙根儿,裹着棉衣晒太阳。等到日落西斜,从灶膛里铲来炭火,温上自家酿的甜杆酒,叫上性情相投的老邻居,昏昏灯火话平生,聊聊农闲活计,聊聊各自子女,谈谈秋天收成,何等惬意。所以说,暮年最好的生活,是在故乡养老。老来故乡有套房,可慰这一生苦短。落叶归根,人心归途,才算不虚此生。
想在老家有套房,更多时是为了父母的夙愿,年轻一辈的人,或许很难理解父母对于在老家盖房子的执念。前几年,父母总是和我兄弟俩说想把老家的房子重盖一下,弟弟极力反对,因为我们已经在城市里定居了,平时大家工作都忙,一年难得回几次家,也就是清明过年回去一下,房子盖了闲置在没啥用,而且农村医疗条件跟不上,等父母年龄大一些可以把父母接到城市生活。所以无论从各种情况分析,在老家盖房实在不是啥明智的做法,我也深以为然。直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我也是时近中年,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现在看来,其实一个人内心幸福感,本来就不是用“划得来”和“划不来”来定义的,对于父母来说,生活在故乡和城市,心情总是不同。城市生活节奏明快,适合年轻人,但可能不太适合老人。当科技开始主导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老人们总是显得有点笨拙和不适应,同时,他们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学习新的事物。,而他们内心深处更需要的是不是子女把自己照顾的无微不至,而是想要回归最简单、最朴素、最自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他们或许因为没有健康码进不了超市,因为没做核酸被赶下车,忘带了口罩寸步难行,拿着现金去交医保,却被拒收......而故乡那里有他们青春的记忆和老年的平静,那里的一草一木,左邻右舍和生活方式都是他们熟悉的,至少,面对这些他们不会感到无助和惶恐。
老家有房,那里住着生身父母,也寄托着人生幸福。过年回家,踏入门槛,家人围坐,桌边温着父亲爱喝的酒,锅里煮着母亲用心熬的汤,桌上摆着孩子们爱吃的糕点……此时此刻,所有的人间烟火,尘世幸福,都与你有关。
作者简介:陈祖金,笔名临海听涛,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人。系陕西省青年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网网络会员,安康市诗词学会会员,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金州牛山》、《安康冉河》副主编。
老家有房相关文章:
★ 温暖心房作文
★ 厨房的幸福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