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想
凌纪元
今年从供暖开始,我家房间里的温度勉强到20度。去年的进水管,我摸着烫手,今年温呑呑。我家享受冬季的供暖,是搬居到高层近十来年。我们家在战严冬御寒冷经历丰富,颇有心得。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对人生跌宕起伏恰如其分的高度凝练。取景六十年代中期冬季的一天。我家有个圆鼓鼓扁扁的黑黝黝锡暖壶,为御寒暖被窝。我母亲在睡觉前将锡壶灌满水,在煤火炉上烧开,用抹布擦干净壶身,放到我和弟弟的被窝里。我当时十岁和八岁的弟弟钻到被窝将暖壶蹬到脚头,母亲将暖壶收走,再放到小妹,小弟的被窝里。我母亲过一会说:“我看谁当‘旅长、团长’了”,其实是观察谁不怕冷伸开腿睡,怕冷蜷曲着腿缩成一团睡。我每到冬季时不时,不由自主地想起母亲形象的比喻,我会心一笑。母亲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不许蒙头睡觉,我一直坚持这个好习惯。拈起笔写到此处,母亲生动幽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浮现眼前。我母亲离开这花花世界快四十年了,在寒冬的天国母亲冷不冷?我想念老人家!
我感觉六七十年代冬雪下的特别大,非常冷的天特别多,应该还是御寒衣物匮乏,取暖条件少的缘故。当年,生产队喂牛的饲养屋,有街道“俱乐部”雅称。在冬季总是烟雾缭绕,有一盆忽闪忽闪不㕵的炭火,燃烧的大多是树根、枯树枝,或者是棉花棵柴、玉米芯。屋里这盆火暖和,似“围炉夜话”聚集生产队里能说会道的人来摆“龙门阵”。我听饲养员王叔说过一个“火龙丹”的民间故事。话说:“在数九寒天财主家的磨房里,一个长工给财主家推磨,穿着破烂不堪的褂子,满头大汗快乐地哼着小曲,财主监工穿着貂皮大衣冻的瑟瑟发抖。他隔着窗户看到长工满头大汗,问‘你在寒冬怎么不冷呢’,长工说‘我穿着火龙丹,怎么会冷’,财主说‘咱俩换换衣裳穿’。长工扭扭捏捏还不想换,最后财主用他的貂皮大衣,强行换了长工的破烂褂子”。这个令人哄堂大笑寓意深刻的民间故事,诠释了伟人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真谛。视角转到九十年代初的冬季,我一家四口人住在单位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平房里。我早晨起床一看洗脸盆里的水结成一盆冰,可想而知屋里的温度有多低。我家睡觉前坚持每个人烫烫脚,热水袋早早藏到被窝里,盖两条被子,悠然从容度过那些年寒冬的夜晚。
我生活在四季分明的中原地区。宋代禅师慧开在一首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能领略四季别样的风景,是人生的惬意福气。我和小伙伴们往昔在寒冬腊月的河面上溜冰,打陀螺,肆意放飞心情,自己动手堆雪人,玩耍过挂在屋檐下参差不齐的冰棱。我少,青年时期在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天寒地冻的田野里劳动时,双手和耳朵曾经冻伤裂口,领教过大自然寒风凛冽的厉害。我在寒冬腊月将蒜瓣用竹篾串起一个圆形状。放在有少许水的盘子里,几天后呈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煞是好看,一圈绿茵茵赏心悦目。腊八那天将剥好的蒜瓣泡在米醋里,大年初一腊八蒜映现出翠绿色,蒜瓣少了原来的辛辣,变成一道风味独特的吃饺子绝配。源远流长朗朗上口传诵的三九歌谣。汉代“医圣”张仲景为老百姓安然度过三九寒天,配制的“祛寒娇耳汤”是民俗“冬至大如年”吃饺子的由来。家喻户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我居住的小区有一段甬道两旁有蜡梅数棵,我喜欢在凛冽的寒风中,傲娇黄色蜡梅花盛开期,迎着悠悠飘来馥郁典雅含蓄的蜡梅香风晨炼。凡此津津乐道的妙趣只能经历过寒冬腊月,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才能实现。
古往今来多少英豪大家歌吟漫天飞舞的大雪。敬录伟人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鉴赏吟雪名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学习这首词过目不忘,气壮山河,酣畅淋漓,词中有画,意境激扬,一个字美,两个字很美,三个字非常美。读书学习吟雪著名诗词歌赋享有“洛阳纸贵”盛名之下的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宋朝: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读诗“踏雪寻梅花,雪梅同一色。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依稀看到一位文人雅士踏雪无痕踽踽独行寻梅林。文豪大家吟雪咏冬诗词歌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宜品香茗,听扬琴,吟诵经典,领悟英豪名家才高八斗,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的意蕴境界,是人生精神享受的乐趣。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文章创作者:凌纪元
欣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状态。向往从容、简单、平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生境界。
退休后闲暇之余,写写随笔感悟、游历扎记。拙文散见于报纸副刊、期刊、网络上。
冬之想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