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小年

文/ 陈久麟 时间: 原创美文

  侃小年

  文/陈久麟

  也就是近些年,我才被官方(媒体)“统一”了认识——祭灶就是“小年”。

  原来呢?我们小时候“小年”是指“大年”的前一天,也就是老历腊月廿九,福州那一带基本上是这样。

  这其实也很合理,过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头等大事,自然也是头号节日。为了过年,家家户户备吃备穿。单说这“备吃”,几乎家家所备年货都可以吃到十五元宵。我母亲小时候还不止,她告诉我们,她家也算是殷实富足,过年所备食物随便都吃过了正月。那时没有冰箱,但过年天冷,且食品大多经过加工,炸鱼啊腊肉啊,即便新鲜蔬菜也都能挺十来天。

  说大年前一天定为小年合理,乃因大年所用食材的边角料,恰好可以合理利用。所以,小年之夜,我们一般可以吃一顿准丰盛的晚餐,包括允许孩子们喝一点小酒。

  这就是我们老家真正意义的小年,比大年简约一点,比平日又阔绰一点。

  不知道省内其他地区的“小年”是如何定义,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我大姑解放前就定居上海,她说上海人也是在大年的前一天过小年。至于江浙湖广,我推想或亦有不同之处。为什么?根子上在于我国幅员辽阔,我国的南北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随处可见。

  忽然想到“元曲”,“唐诗宋词”与千百年来汉民族的语言基本保持一致,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汉语语音“入声”。而“元曲”不一样,元的改朝换代引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语音,“入声”丢失了,元曲实际上分化成南北两大体系,“北曲”取消了“入声”,而“南曲”则妥妥地保留着“入声”。

  一个民族的掌权可以影响另一个古老民族的语言甚或是文化的发展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我们的汉语言在元(蒙)清(满)两朝改造后,造就了今天的“普通话”,而我们祖先的古汉语不少特色语音语汇,则蜷藏在南方各地的方言中,不成气候。

  文化当然更是如此,北方文化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仿佛北方的,才是民族的,才是中国的。

  我们再回来侃侃小年。

  现在网络说的“小年”,基本上就是北方的主流文化。百度这么说: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中国南方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中国北方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

  民间还有一说:叫做“官三南四船五”。官,专指北方;南,指南方;船,指水上人家。也就是北方小年过腊月廿三,南方过廿四,船上人过廿五。

  这是北方的文化观念。其实中国南北之分界,有绝对的也有相对的。湖南看湖北是北方,北京看南京是南方,而我们福建不仅看它们都是北方,连浙江江西都看成了北方。

  然而绝对的北方是以长江为界的,上述“小年”的时空描述即是以此界定的。

  北方把“小年”与“祭灶”捆绑在一起,现在通讯发达,网络可以让全国人民统一认识,许多南方人不知道的规规矩矩都被规矩了,还一个劲地感慨,这些规矩我们咋都不知道呢?是破“四旧”破的,还是移风易俗移的?

  是啊,现在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君不见,每到节气来临,各公众号文章铺天盖地,让被“破四旧”破的我们这一代大涨了许多见识。

  但我现在想告诉大家的是,网络的是网络的,现实的是现实的;北方的是北方的,南方的是南方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就好比当年推广普通话时,似乎方言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在回过头来,又开始有意识地保护方言传承。

  我们的老家腊月廿四是“祭灶”,但不当“小年”过。祭灶日,老家称“筅堂”,什么意思?筅,就是打扫;堂,就是厅堂房屋。祭灶这天,也算是老家打扫环境卫生日,打扫得干干净净过新年,这是我们老家的节日文化,这点与其它不少地方的习俗不谋而合。

  或许这只属地方性的小文化,然而身处天南地北的老家人至今还是一丝不苟地继承下去。

  不管是大文化(影响地域大)还是小文化(影响地域小),甚且只是一个乡村一个族群的独特文化,只要有其合理性顺乎天性符合人性,大抵都应该可以薪火相传,不必跟这跟那地“跟风”。

  三年前,就是新冠刚刚发生的那一年过年,我们一家在广州与弟弟一家一起欢度春节,我们一样在老历廿九那天晚上过“小年”,持续了我们的传统。

  你过你的小年,他过他的小年,百花齐放呗!

  这是我“侃小年”侃出来的想法。

侃小年相关文章:

小年是春节的开始

过小年习俗有哪些

小年文案(精选100句)

小年的来历是什么

《侃小年》

  侃小年  文/陈久麟  也就是近些年,我才被官方(媒体)“统一”了认识——祭灶就是“小年”。  原来呢?我们小时候“小年”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