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具的变迁

文/ 凌纪元 时间: 原创美文

  厨具的变迁

  凌纪元

  我家里厨房的液化气双炉灶,吐着欢快的火焰,一煮饭,一炒菜,一餐家常饭时间不长就能端上餐桌。我在六七十年代的厨房里,烧散煤的煤火灶上做过饭。我回忆起那场景,感慨时光荏苒似白驹过隙。我15岁在母亲指导下,我就会垒肚子大,上口小的煤火灶。散煤掺五分之二的黏土,在和煤池里,搅拌均匀后用水泡一会,来回翻搅软硬适中,封在做饭后的煤火炉灶上,下次做饭捅开成煤块,周而复始就是当时做饭的火源。在刚捅下有余热的煤渣里埋上一块红薯,过一时半会一块香喷喷的烤红薯成了冬天的美食。那些年改善生活,受食材,尤其是仅有一个火源的限制,只能是大锅烩菜,咸米饭唱主角。你就是想做七碟子八碗,没有给力的火源也做不出来。七十年代初期,蜂窝煤登场,比烧散煤进了一步。1992年我家做饭以蜂窝煤为主,液化气罐连接简易液化气灶为补充。我现在住的小区是标准天然气管道。我家换新了多功能的液化气灶。微波炉、电磁炉、电烤箱、电饼铛,豆浆机,电饭煲,电蒸锅,电压力锅,电烧壶悉数亮相,“飞入寻常百姓家”,配合做饭、烧水的多火源稳定,快捷,安全省事。

  六七十年代,我刮削土豆皮,用碎碗碴,玻璃片刮削,如今的削皮刀不仅可以削土豆皮,而且是削萝卜,红薯,水果皮的利器。谁发明的钢丝球,除污垢消锈蚀得心应手。不锈钢味球,减去了煮肉时用纱布包裹八角、花椒的麻烦。不锈钢夹子犹如探囊取物般将热碗、热盘子从蒸锅里取出来,以前找布垫着才能取出来。原来刷锅、碗用扫帚苗,高粱秸秆做的刷子,后用老丝瓜络,现被海绵刷取代。擦手纸顶替了抹布,即干净又省事。原先做饭,炒菜,蒸馒头是纯铁锅,锅底灰黑黝黝,锅内时常生锈,锅盖是桐木板。现在名目繁多食品级别的不锈钢锅,耐热玻璃锅盖。九十年代初兴起的抽油烟风扇,飞跃成今天造型新颖的抽油烟机。

  昔日粗瓷碗,今朝琳琅满目精细美艳的瓷碗,盘。以前的瓦盆早已经置换成不锈钢盆。原先的铁锈菜刀PK目前各种各样不锈钢的刀具。自来水龙头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式样。说起自来水,1984年我家住的院子里还有一口井,半道街住户人家吃这口井里的水。如何汲井水,我普及下要点。一口水井上方竖着井架,一根平放的圆枣木,后一段系着旧磨盘或大石块,前一段对井口套着长约三十公分的空心铁辘轳。(也有木制辘轳。因频繁使用的缘故,无论铁或木辘轳都磨的锃光瓦亮)。辘轳盘着长长的井麻绳,一端用牛皮绳绑扎着一串圆铁环,三环穿套水桶,放空水桶沉到井水面上,来回摆动水桶吃满水,摇动辘轳上的摇把,晃悠悠将水桶升出井。

  厨具每一次革新,极大提高丰富了“锅碗瓢盆交响曲,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内涵,增添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愉悦乐趣。也是社会时代突飞猛进繁荣昌盛的缩影。

  文章创作者:凌纪元

  欣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状态。向往从容、简单、平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生境界。

  退休后闲暇之余,写写随笔感悟、游历扎记。拙文散见于报纸副刊、期刊、网络上。

厨具的变迁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的变迁小学生作文400字(通用10篇)

变迁的农业文明作文

花果山的变迁作文

清溪河的变迁的三年级作文

终于完全弄清了唐朝都城的变迁了!

《厨具的变迁》

  厨具的变迁  凌纪元  我家里厨房的液化气双炉灶,吐着欢快的火焰,一煮饭,一炒菜,一餐家常饭时间不长就能端上餐桌。我在六七十年代的厨房里,烧散煤的煤火灶上做过饭。我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