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豆味浓,声声记忆甜

文/ 彭小宁 时间: 原创美文

  颗颗豆味浓,声声记忆甜

  彭小宁

  二月二,吃豆豆。那充满魔幻色彩的“粮食放大器”,那呛人的烟火气,总会在这个时节出现在街头巷尾,一声一声拨弄着心底的那份存念。

  春日的暖阳,给沉浸在“年”中的村落镀上了金色的光芒。古老的大槐树下,邻村的铁老汉照例拉着他那快散了架的车子走乡串村爆米花,这是他年后固定的活路,也是一份难得的收入。虽然脏点、累点,但老汉心里高兴。这份差使能让他在仅有的十天半月里赚够一年的油盐酱醋钱,如果手底下再利索点,人气再旺点,多少还会有节余,可以犒劳自己一盒廉价的纸烟。他习惯性地瞅了瞅地面,找寻了一块平坦的地方,卸下车子,支起摊子,垒起炉子,动作娴熟,身手敏捷,一看就是老行家。

  一尺多长,圆圆滚滚,口小肚囊大,通体乌黑锃亮的机器,总给人一种神秘的遐想,小的出入口装有平整光滑、紧密厚实的盖子及锁扣,而憨憨的大“肚子”这头配有一块代表着科技含量、老式怀表大小的气压表,以及支架和摇把。这看似简单、普通的一个物件,却有着非同一般的魔力,粗暴而趣浓,能将一碗量的玉米、大米等豆类食材,不费吹灰之力变成比原来体积增大数十倍的新美味,难怪“老外”们摇头晃脑,一个个惊掉了下巴,纷纷伸出了大拇指,美其名曰——“粮食放大器。”

  将上好的颗粒食材按照一定比例填入容器“肚子”中,扣紧盖子,在火上不断加热并缓慢转动,以求通体受热均匀。这时容器的温度会随着持续加热而攀升,“肚子”里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刚开始,还能隐约听见食材和金属摩擦的唰唰声音,很快便会消失。经过大约十分钟左右地转动炙烤,原先乌黑的大“肚子”上慢慢泛起了一圈淡淡的灰白色,在体内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时,便会停止加热,再正反转动几圈,确保压力能够达到食材喷出时膨化的基本要求。

  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来啦!只见他手脚并用,动作快捷地将容器搬至早先备好的网笼前,左手用一根撬杠撬动机关,右手握紧摇把,同时左脚狠狠踩着“大肚皮”,防止后坐力冲击。随着“嘭”的一声闷响,整个场面瞬间被一团白色的雾气所笼罩,原先装入“肚子”里的食材,也随着压力的突然下降,如同扣动扳机的子弹射了出来,变成了一颗颗憨态可掬、香脆味美的新食材——玉米花、大米花、豌豆花等等,五花八门,形态各异,那纯美之香、油而不腻、香脆可口,百吃不厌、回味无穷。你尝他一口,他抓你一把,有说有笑,有趣有爱。咱们庄户人的纯朴善良、热情厚道,如同这流香四溢的憨豆香,时常鞭策着我的人生路,即是身在异乡,那份对故乡的血浓于水的爱依然在心头萦绕、流淌。

  “嘭——叮叮当当”又是一锅,孩子们再一次欢呼雀跃,老人喜笑颜开。这神奇而又科学的一幕,在我童年时真的懵懂无知,无法理解。时至今日,我依然是一知半解,不能诠释,讲不出它的科学道理,但那存留在心灵深处的记忆,总是那么清晰可见。

  今天的故乡,是穷人眼中的荒凉,富人眼中的天堂,诗人笔下的远方,更是远方游子梦中的一阵憨笑。但那沁人心脾的米花香还是那么醉人,那么痴情,那么诱惑和撩人。是我儿时的念想,更是对家乡那情那景深深的眷恋和浓郁的挚爱!是风俗,也是根脉的传承。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是对五谷丰登的祈盼。

  彭小宁陕西省岐山县人,退役军人,文学爱好者。宝鸡市作协会员,岐山县作协会员。曾在《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宝鸡日报》、《文学陕军》等报刊媒体有散文发表。

颗颗豆味浓,声声记忆甜相关文章:

乡村记忆

声音词语有哪些

2017年适合做铃声的中国风歌曲排行榜

什么手机铃声好听,适合设为来电铃声的歌曲

相声贯口报菜名有哪些?

《颗颗豆味浓,声声记忆甜》

  颗颗豆味浓,声声记忆甜  彭小宁  二月二,吃豆豆。那充满魔幻色彩的“粮食放大器”,那呛人的烟火气,总会在这个时节出现在街头巷尾,一声一声拨弄着心底的那份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