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我的家乡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离中俄边境只有五十多公里,是松花江下游一个风景秀丽小镇。洁净、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粮食资源,赋予片黑土地特有的灵性。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得就是我的家乡北大荒。那里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一片尚未开发处女地。小镇上的人们从小到大饮松花江水,民风质朴、纯厚。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童年许多事情都已忘却,但留下印象最深二件事却深深印在脑海中,清晰地仿佛就在昨天:一是那年狍子进街,二是渔民用旋网捕鱼的场景。
童年时有一年,雪下得特别大,漫天飞舞的雪花飘飞了几天后,大雪足有一米多厚,许多低矮草房门都被大雪封住了。只能使劲在里面将房门推出一条小缝,人先从屋里钻出来,铲雪清扫后才能打开房门。
寒冷一月,大雪封山,呆在深山狍子自然也没了食物,纷纷跑向城里。狍子又叫矮鹿或野羊。由于腿短,再加上雪大,跑不了几步,便深陷在雪地中不能自拔。伯父家的几个哥哥带着猎枪和猎狗,在城边守候着,见到狍子,便一阵狂奔猛追……
当清晨醒来睁开眼,伯父早将一小盆炖得又香又烂的狍子肉送到我的家里。狍子肉特别细腻、鲜美,这对七十年代初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人们来说,无疑于是“天上龙肉”,那股清香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
夏天时节,到松花江边去看渔民捕鱼,也是十分有趣。一块似跳水运动用的跳板一样的木板长长伸到江面上方,木板另一端用大石头压着。渔民站在跳板前端,撒着旋网。
这种网展开后上小下大圆锥形状,网底系着许多铅块。渔民先将网向后荡着,突然向前一甩,鱼网展开,向一面降落伞一样,将鱼网和它那美丽弧线一起撒到水中,慢慢沉入江底。
渔人拖着网绳,让网在水面滑行,一点点收拢起来。再看网中,被网住的各色鱼儿大的小的,在水面上跳啊蹦啊。随着众人的欢呼声,渔人将鱼网拖上岸,翻开鱼网,将活蹦乱跳的鱼儿一个个检起,放在水桶中。
别小看这撒旋网的功夫,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我就亲眼看见,有位渔人笨拙地撒着网。由于用力过猛,身子在跳板上晃了一下,随着网一同扎入水中。幸好渔人水性还好,尽管弄得浑身上下湿露,但没有性命之忧。岸上观者留下一片笑声。
时光流逝,位于家乡小镇北面的松花江,依旧由西向东,悠悠地流淌着,缓缓地驶进俄罗斯境内。
家乡那座古朴的小镇,随着改革开放已日新月异,现在已是物是人非。但家乡这些永不褪色的情感故事,留在我记忆中,温暖着我回乡的旅程。
作者:贺丙臣,网名油城玉壶,60后,出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市,中石油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在大庆油田工作已四十年,现居住在北京。从1985年起发表第一篇作品始,已在《散文》《小说月刊》
《中国石油报》《杂文报》《电影评介》等报刊、杂志上共发表小说、散文、杂文、故事、评论共700余篇。
信奉的创作格言是: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完成的。
家乡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