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王安石

文/ 清漓 时间: 原创美文

  苏轼和王安石

  清漓

  苏轼和王安石的恩怨是宋史中颇为人所关注的内容,但两人的人格都无可怀疑,对彼此的才学更是倾慕有加。

  王安石,自律,专注,还有能力,人活着就该把自己的价值体现的淋漓。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说他的。可以发展自己事业的时候,就全力以赴发展事业,假如事业处于平淡期的话,那就要好好享受生活,像苏东坡一样。苏东坡政治敏感性不高,正如朝云所说一肚子不合时宜。

  王安石或许生活上无趣,但是他专注于搞事业,才会变法;苏东坡会生活,对生活特别讲究,才会意趣横生。

  一个艺术家,一个政治家,两种境遇,两种人生境界。我怎么觉得正因他俩出现在同一时代,才更加衬托出彼此不同,有点相爱相杀、成就对方的意味。

  在王安石的变法中,苏轼总是反对声喊得最响的那个,按理说也是王安石最头疼和痛恨的那个。作为主持变法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应当是残酷又清醒的,将变法路上的阻碍都清除掉,变法才有可能成功。

  苏轼可能有点恃才傲物,豪放无边,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之后苏轼因反对变法被卷入“乌台诗案”,他的诗词被有心人收集起来构陷,苏轼被抓起来经受百般折磨,差点性命不保时,王安石却站出来向宋神宗求情,痛呼“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纵然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不合,彼此看不顺眼,可王安石从未“公报私仇”,仍旧珍视他的才华,明白苏轼确有才能。事实证明,王安石没有看错,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官,每到一处,他总能用自己的力量造福百姓,促进当地发展,也总能深得民心。

  在对苏轼的态度上,看到王安石并不仅仅是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个有品性、有风骨的人。

  王安石和苏轼虽然彼此互不买账,可仍不耽误,他们都是为国为民的好官!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书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朝中舆论王安石变法乱天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于是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退居钟山。

  此时,王安石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丰七年,王安石闲居金陵,苏轼从黄州流放归来去看望他。王安石野服骑驴到江边迎接,并叫苏轼不要拘礼“岂为我辈所设”,两人一笑泯恩仇。

  苏王的这次会晤,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唯有苏轼的这首诗告诉了人们可能的结果。

  次荆公韵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与苏轼都是高风亮洁的人,为人坦坦荡荡,虽政治观点不和,但从没对彼此下过黑手,都值得尊重和敬仰。也同样在历史的天空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朝堂上的政敌,人生中的知己。两人同样是诗坛豪杰,就像王安石,你只看到他工作狂,你有没读过他的小院回廊春寂寂,为谁零落为谁开?像东坡,遇事不悲观,不气馁,在逆境中依然活出最好的姿态。一切只是生命的体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和王安石相关文章:

寒露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武松和潘金莲

狐狸和葡萄讲了什么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苏轼和王安石》

  苏轼和王安石  清漓  苏轼和王安石的恩怨是宋史中颇为人所关注的内容,但两人的人格都无可怀疑,对彼此的才学更是倾慕有加。  王安石,自律,专注,还有能力,人活着就该把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