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杯人生
日落西山,一缕金色的余晖透过明净的窗流淌进厨房,温柔地“附”在灶台的一角。灶台上的各种调料包和碗筷在金光点缀下显得格外寂静、安详,仿佛一切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在杂乱的物品中,我的目光转移到了一只旧搪瓷杯上。
如往常一样,下班回到家我便走进厨房,母亲已将晚餐准备就绪。我吐槽起了中午点不到外卖的无助,抱怨起每天中午靠面条充饥的日常。母亲看我一眼,不紧不慢地说道:“你应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知足,回想我当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都是自己带饭盒,哪有现在的外卖……”
说着,母亲指了指灶台上的搪瓷杯,讲起了它的故事,讲起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的话语也勾起了我的思绪,想起我儿时随母亲上班的情景……
那时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因为食堂排队拥挤,外面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店铺,母亲只能提前一晚准备好第二天的午餐。当时对食物并无挑三拣四,每个人带的都是自家的农家菜,吃得简朴却很尽兴。这只搪瓷杯便也成了我母亲的“小跟班”,这一跟就是八年。
每天吃完晚饭,母亲将吃剩的四季豆、菜叶等倒入杯中,再加一只铁饭盒,便是我们第二天的午餐。第二天上班时母亲就带着这些去单位后厨加热,为了区分自家和别人的搪瓷杯,母亲在杯环上系了一根绳子以做标记。一上午结束后便可领到自己热腾腾的饭菜,打开杯盖后,浓浓的菜香味儿扑鼻而来。厂里每个人都自带饭菜,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家常,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说起这只搪瓷杯,它比我的年龄还大。据我母亲回忆,这是她嫁妆里带来的。看那杯身,大红色的喜字和美丽的图案至今仍清晰可见,整个杯身一点都没掉漆,这当然不乏我母亲爱惜、保护的功劳。后来母亲为方便照顾我,离开了她工作八年的单位,改成居家上班。时至今日,带着搪瓷杯早出晚归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时过境迁,我家在2012年经历了一次拆迁,这只搪瓷杯便被遗弃在了角落,久而久之就沾满了灰尘。直到我们搬入新家,才将其重新清洗干净,搪瓷杯也焕然一新了。住进新家大抵也有九年了,此后它便被用作盛放食用油的器皿,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缺勤,始终寂静地立在角落,虽然不起眼但不可或缺。
穿过高楼大厦,跨过钢筋水泥,经过小区住宅,走过繁华都市……我仿佛找到了搪瓷杯的影子,哪里有穿着防护服夜以继日工作的医护人员,哪里有值勤民警、志愿者,哪里有繁忙耕种的农民,“搪瓷杯”就出现在哪里。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特性,那就是看似淳朴无华,却闪烁着高尚、无私的光辉。
天色渐趋昏暗,在无限的静谧中蓦然回首,消逝的岁月颇似这搪瓷杯。抿上一口清茶,细品,我们何尝不是在平淡的日子里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徐洋,笔名山心,字咸火,号远洋居士,2001年出生于浙江萧山益农。现任中华作家网会员、中国好诗作家协会成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钱塘区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成员等职务,曾任《志愿青春学刊》第十三期副主编、五月风文学社社长。先后在学习强国、《生活文摘》、《中韩合作社》、《微型诗刊》等平台发表作品,曾参编《中国年度诗歌选集》《志愿青春学刊》《浮白载笔》,在国家级课题研究中担任主要成员。代表作有《瓷杯人生》《心之所向素履而往》《一轮明月》《格物致知》《怒放的生命》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体诗和散文。
瓷杯人生相关文章:
★ 人生像花一样






